秋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5400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39 大小:9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秋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秋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秋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9页
秋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

《秋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1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

秋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课题一: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推理、交流,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具准备:

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

谁矮?

高多少?

矮多少?

(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学生思考)

师: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学习例1(掌握统一长度单位)

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你觉得他们的方法怎么样?

小结:

一拃、一步、一庹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我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

课桌的长是几拃?

疑问:

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每个人的一拃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

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

你有什么好办法?

小结:

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板书课题)

三、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把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刻度线、刻度0、刻度1,刻度2……厘米。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

这个刻度0很重要。

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

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

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从刻度2到刻度3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

我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

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追问: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3.认识几厘米。

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拿出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

汇报交流。

师示范讲解:

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

怎么量?

5.量一量数学书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的长。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4页“做一做”

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练习一第1、2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二:

认识米

教学目标:

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1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都学会了什么?

(厘米)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尺

请你用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

(指名上台量)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太麻烦了,用老师这把尺子试试(出示米尺)。

师生合作,很快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

这把尺子是“米尺”,1米有这么长。

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太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

(10个10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

(100个)

板书:

1米=100厘米

3、实践操作:

量出1米长绳(注意:

量时刻度0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

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三、积累运用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练习一第3题。

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

大约几根长1米?

2.估一估。

(完成练习一第4题)

3.认识卷尺和皮尺(完成练习一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

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

它有多长?

为什么?

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课题三:

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重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具准备:

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尺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消防员接到任务时,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为什么呢?

为什么从铁管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生:

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线段。

(教学例6)

(1)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

(不是)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吗?

你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吗?

(拉直毛线)

追问:

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2)教师指出:

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板书课题:

认识线段)

(3)认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

(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

是线段吗?

怎么判断?

小结: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4)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5)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打开课本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2.画线段。

(教学例7)

(1)学画线段。

你能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吗?

试试看。

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

指名上台演示。

教师演示画(从0刻度开始)

设疑:

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

怎么画?

(引导操作)

(2)课本第6页“做一做”。

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

强调:

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

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

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第6题。

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

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对边相等)

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四条边相等)

3.完成练习一第7题。

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课题四:

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

出示旗杆图。

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学生猜测)

提出: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方法一:

排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

推算法。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

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

类比法。

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2.巩固新知。

出示一只小鸟图。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3.完成第7页“做一做”

三、拓展练习

1.辨析题(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

(完成练习一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

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

(完成练习一第10题)

4.量一量。

(完成练习一第11题)

乌龟要爬()厘米才能吃到小鱼。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1.两位数加两位数

课题一: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重、难点:

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

主题图、计数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

师:

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教师引导:

(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二、探索新知

1.尝试列式

要求“一共多少人?

”我们要先知道哪些的条件?

在小组里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再和全班同学说。

提问:

你能找到这些已经条件吗?

(二1班35人,带队老师2人。

求一共多少人,怎样列式?

(板书:

35+2=)

2.领悟算理,巩固拓展

(1)交流口算方法。

①用小棒摆一摆。

边说边摆。

②学生互相说,指名上台演示。

(2)用计数器拨。

思考:

“2”拨在什么位上?

为什么?

(3)竖式计算。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先写35,在35的左下方写“+”,再写2,再画“——”(等号线),最后在等号线下面写出得数。

追问:

“2”写在什么位上,和哪个数对齐,为什么不和十位上的“3”对齐?

学生自己练习写竖式,指名板演展示。

同桌互查。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4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再添加3个一,一是()个十和()个一,一是()。

2.完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课本上填写,集体交流。

3.完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列式计算,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有什么收获?

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课题二: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例2及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2情境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1班35人,二2班32人)

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教师板书:

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人?

怎样列式?

(35+32=)

二、探索新知

1.这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你能计算吗?

2.交流算法。

(1)摆小棒。

提问: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

为什么把3捆和3捆合起来?

(2)竖式计算。

让学生试着写一写。

教师巡视,指名学生展示演算过程。

追问:

为什么3和3对齐,5和2对齐?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引导:

写竖式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3.练一练。

判断对错。

54+3=8462+24=8645+14=95

三、巩固练习。

1.算一算。

(练习二的第1题)

让学生看题,直接写出得数。

集体交流,说说计算方法,交流得数是否正确。

2.列竖式计算。

(练习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列竖式应该注意什么?

 

课题三:

进位加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页例3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利用情境图和动手摆小棒,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笔算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正确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算一算:

65+32=52+3=34+20=

请学生用竖式计算,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一说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合作探究。

1.出示例3情境图。

(1)提出问题:

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要求一共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2)列出算式。

板书:

35+37=

(3)怎样计算?

可以选择摆小棒、竖式计算或口算,请学生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再说一说。

2.指名回答,交流算法。

(1)请摆小棒的学生回答。

提问:

5根和7根合起来超过10根怎么办?

(引导发现:

10根可以捆成1捆。

(2)请列竖式的学生回答。

提问:

你在列竖式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

从哪一位加起?

发现了什么?

你是怎么改正的?

结论是什么?

师示范列竖式的书写格式。

(个位上5加7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

(3)请口算的学生回答。

提问: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时教师注意引导:

个位相加满十了,要把这个十放在哪位上?

(向十位进1)

3.比较小结。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提升。

1.我能算。

(第14页“做一做’)

2.快速写得数。

(练习二的第4题。

出示竖式,让学生直接写得数,并说说算法。

3.啄木鸟捉害虫。

(练习二的第5题。

判断小树上算式的对错,说说哪些树“生病”了,找出原因,帮小树治病。

4.趣味算式。

(完成课本第14页图框中的题。

师:

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能接着写几道算式吗?

四、课堂小结:

笔算进位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P14,练习二:

5-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迅速的进行笔算。

3.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的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卡片,指名看题说得数 

二、巩固练习

1、出示第5题,请学生计算第6题:

下面的计算对吗?

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指名改错,并说一说错在哪里。

2.第7题:

出示投影片,说图意并计算出来,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3.第8题:

小白兔采蘑菇,看谁采的多,采得快

4.第9题、10题:

解决实际问题

9题:

读题、并计算,独立完成

10题:

出示小黑板:

直升飞机、汽车、火箭、轮船

要求学生只需估算、判断(渗透估算)请学生说图意,图上有什么?

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估算和判断。

2.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一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7

教学目标:

1.由实际情境引出计算问题,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2.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不退位减的笔算算理,明确相同数位对齐,从哪一位减起,并能够正确计算。

3.体现计算方法多样化。

4.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

明确相同数位对齐,从哪一位减起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2008年8月24日晚为期16天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成功落下帷幕。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美轮美奂的场面、奥运会场上运动健儿的拼搏精神以及闭幕式精彩绝伦的表演给全世界人民呈现了一次史无前例的世界体育盛会。

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获得51枚金牌,首次位列夏季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名,现在我们一起看看金牌榜前5名。

5个国家各得几枚奖牌?

学生观察:

中国51枚,美国36枚,俄罗斯23枚,英国19枚,德国16枚。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看着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可能提出问题:

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俄罗斯比德国多多少枚金牌?

英国比美国少几枚金牌?

……

交流算法,理解算理。

(1)“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

”用什么方法计算?

怎样列式?

学生自由交流反馈。

列出算式:

36-23=

(2)怎样计算呢?

学生口算。

方法:

30-20=10,6-3=3,10+3=13。

列竖式怎样计算呢?

先把圆片拿出来摆一摆,再列式。

拿出数位板,用圆片表示36,再去掉23,观察还剩多少?

学生摆圆片。

指名到投影仪下摆,边摆边说。

其他学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指名到黑板上列竖式计算。

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交流计算方法,教师适时进行讲解、补充。

教师:

列竖式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交流得出:

列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2.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1)第一题。

出示图,让学生结合图形,说出得数。

第2题。

列竖式计算:

48-18=

教师提问:

个位上得几?

怎样写?

(这里的“0”起占位作用,不能不写。

提问:

“25-21=”十位上得几?

怎么办?

(十位上的2减2得0,可以不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三的第1、2题。

列竖式计算,集体订正时,说一说算法。

2.完成课本练习三的第3题。

说说图意。

(小勇捡了21个,小英捡了32个,小英比小勇多捡了多少个贝壳?

提问:

用什么方法计算?

怎样列式?

32-21=11(个)

四:

课堂小结。

师: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在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第二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8-P1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笔算减法。

重、难点:

采用多种方式突破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表格)同学们,今天我们还是要研究各国奥运会金牌的问题,上节课同学们针对这张表格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

谁还记得我们解决了哪个问题?

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代表性,老师记得有个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教学例2。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寻找条件:

中国有多少枚?

美国有多少枚?

怎样列式?

(列式51-36=。

(2)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两位数减两威慑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吗?

根据上节课的计算方法,请同学们拿出本子和小棒,试着摆一摆并列竖式计算。

遇到问题可以同桌或小组交流。

(3)交流算法。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选派代表发言。

问题:

被减数个位上的1不够减减数个位上的6。

你是怎么解决的?

让学生摆小棒学具,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结合小棒边演示边小结:

先拿出10根一捆的小棒5捆,单根的1根,减去6根,发现单根的1根不够减,再从5捆里拿出1捆拆开,这里就有10个一了,10个一和个位上的1个一合起来是11根,拿走6根,剩下5根,剩下的5捆去掉1捆,还剩4捆,4捆拿走3捆,还剩下1捆,与单根的5根合起来就是15根,所以51-36的差是15。

结合刚才摆小棒的过程,列竖式。

交流问题:

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强调竖式的格式。

教师板书:

个位上1减6不够减,向十位借10,合成11,11减6得5;十位上的5被借走了1剩4,减3得1写在十位上。

请同学们想一想:

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为什么要从个位减起?

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

学生交流说出自己在列式时遇到的问题,谈谈感受及解决办法。

2.教学例3.

出示题目。

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学习懂得了列竖式计算要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那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能列竖式计算“50-24=”?

反馈交流。

教师提问:

个位上0减4不够减,怎么办?

想一想:

从十位退1后,个位是几减几,十位是几减几。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计算过程。

学生根据自己列式的过程得出:

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10减4,十位就剩40-20,得20。

对比小结:

引导小结:

大家已经会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减法了,能根据前面的计算过程总结出计算方法吗?

追问:

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19页“做一做”。

写出竖式中的得数,说说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2.完成课本练习三的第4题。

全班分四大组,每组做一题。

各组派代表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进行评价。

四:

课堂小结。

师: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是怎么学会的?

学生自由发言。

 

第三课时:

练习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0—2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3.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笔算减法。

重、难点:

采用多种方式突破退位减法,熟练掌握笔算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数学乐园,想去吗?

算对下面这些题就能获得乐园的门票。

54-27=66-49=43-37=95-63=

二、巩固练习

恭喜同学们拿到乐园的门票,我们今天要开着游览车去公园里,坐上车,我们开动了。

1.清除路障。

(1)障碍1.(完成教材第21页的第6题)

课件出示:

下面的计算对吗?

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障碍2.(完成教材第20页的第5题)

课件出示一排花朵:

说说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

提问:

94-25的差的十位是几?

为什么?

小结:

我们判断十位是几,先要看看个位上的数够不够减,如果够减,直接把十位相减:

如果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这时十位上的数要减1.

2.计算能手。

(1)完成教材第21页的第9题。

定时,让学生先算出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再算出他们的差。

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选题让学生说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指名汇报、汇报。

(2)完成教材第21页的第10题。

夺红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参观乐园,解决问题。

过渡:

同学们,我们终于到达数学乐园啦,赶紧去参观数学乐园吧!

(1)帮小鸡找妈妈。

(完成教材第21页的第8题)

母鸡和小鸡走散了,根据它们身上的得数和算式,帮小鸡们找到自己的妈妈。

(2)送信。

(完成教材第22页的第11题)

你是怎么算的?

同桌交换检查,找出同桌做错的题目,试想他为什么会算错,如何避免算错。

三、拓展提高

1.完成课本第22页的第12题。

(1)这里的孩子正在进行排球比赛呢。

认真看表,说说表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让学生解决表下的问题。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让学生汇报所提的问题。

并选择其中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完成教材第22页的第13题。

按规律填一填。

(1)24、32、40、_____、56、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先找规律,说说它们是怎样排列的,接下来可以怎样填?

独立解决第

(2)小题。

思考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教材第22页的第14题。

说说方框里应该填几,并说说理由。

四:

课堂小结。

师:

这节课,好玩吗?

在玩中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

我们在计算进位加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退位减时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就从十位退一。

 

第四课时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