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文体思想中国现代文体借鉴与思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48233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1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心雕龙》文体思想中国现代文体借鉴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文心雕龙》文体思想中国现代文体借鉴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文心雕龙》文体思想中国现代文体借鉴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文心雕龙》文体思想中国现代文体借鉴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文心雕龙》文体思想中国现代文体借鉴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心雕龙》文体思想中国现代文体借鉴与思考.docx

《《文心雕龙》文体思想中国现代文体借鉴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心雕龙》文体思想中国现代文体借鉴与思考.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心雕龙》文体思想中国现代文体借鉴与思考.docx

《文心雕龙》文体思想中国现代文体借鉴与思考

《文心雕龙》文体思想对完善中国现代主流文学文体观念提供的借鉴与思考

摘要:

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研究成果颇丰,相关著作可谓卷帙浩繁,其中文体思想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对象,关于文体的理论和著作占了相当比重。

但其繁荣并未延续到现在,虽在高等学府自成学科,研究者也不乏其人,但因文言文日益退出日常生活舞台,加之自五四时起中国文学理论对西方的借鉴,虽建立了一套崭新的文体体系,但却导致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被束之高阁,不为外人道。

文体是研究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点,与语言运用和选择密切相关,本文以南朝的《文心雕龙》这本继往开来的有着许多重要的文体思想的文学理论著作为研究对象,力求从中汲取有价值的文体思想并发扬光大,促进中文现代文体思想的中国化,完善中国现代主流文学文体观念。

关键词:

《文心雕龙》;文体思想;现代价值

正文

一、研究背景

《文心雕龙·练字》里说:

“后世所同晓者,虽难斯易,时所共废,虽易斯难。

”意思是说只要是后世人都熟识的,即使是难字也成为容易的了;后世都不用的字,即使是容易的也成为难字。

说的虽然是关于文字的演变和使用,但是用来形容其他事物也十分的贴切。

比如说文言文和现代文,还有本课题研究的古代文体理论和现代文体理论,都是同一个道理。

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写作以来,有了古文和现代文的分野,新兴的文学形式占据了大壁江山。

令人耳目一新的西方文论传入中国,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致力于推广之。

诚然,白话文和西方文论方便了现代生活,也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但一段时期的过分偏重,使得中国后来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隔阂。

流传在学生间的话说得很形象: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这第一怕的便是我国传承了几千年,曾经蔚为大观的古文,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警醒。

目前,许多学生见到古文便头疼,有时连理解意思都成问题,更谈不上继承并发扬其中优秀的文学理论成果。

再看这二怕,从小学习的现代白话文并没有如预想中解决文言文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反而萌生了新的弊端。

在五四革命浪潮中,我国一批优秀作家在外国文体规范的启示下,进行了文体改革,形成了一套目前通用的文体体系。

现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为了人们所熟知。

但是,这一文学体系下学习成长的学生的却怕写作文。

年轻一代的文体意识往往比较薄弱,写文章时常常把文体混淆;中国文论的西方化和“失语”现象也日益严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对《文心雕龙》的研究

我国古代的《文心雕龙》研究,萌芽于唐宋,肇端于元代,发展于明代,大成于清代,主要表现为校勘、考证、注释等基础性研究,为数不多的对义理的阐发又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所以未能形成一种专门的学科。

但这些古代的基础性研究,为现代研究《文心雕龙》奠定了基础。

自1914年黄侃把《文心雕龙》作为一门学科搬上大学讲坛,现代“龙学”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期间涌现了许多里程碑式的高价值论著,如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周振甫的《文心雕龙注释》等。

虽经文革的低谷时期,但时至今日,“龙学”俨然已是一门专门且精深的研究学科。

国外的《文心雕龙》研究,早先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

随着汉学研究的兴起,上世纪中叶以来,以美国、俄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瑞典等为代表的欧美各国,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

从总体上看,这些国家的研究更多地表现在对《文心雕龙》的翻译与介绍上。

尽管对于《文心雕龙》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龙学”还是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首先,思想、理论方面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还可以继续展开讨论,同时也可以开辟一些新的研究方向,《文心雕龙》与传统文化的研究也可以深入下去。

其次,“龙学”还有一些总结性的工作需要做,校注方面《文心雕龙》还没有一部包括汇校、汇注、汇评的真正的“集注”本。

另外,本世纪“龙学”研究成果急需进行全面的清理和总结。

2.对《文心雕龙》文体学的研究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部分是构成《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

《文心雕龙》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体论的完全成熟。

刘勰总结、吸收了历代文体创作和文体批评的丰富经验,融会贯通,构筑起一个完整、严密的文体学体系,从而有力推动了中国古代文体论的进程。

文体学作为一本方兴未艾的学科,正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

结合《文心雕龙》研究文体论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现代的现实意义有很大的可挖掘性,有待于学界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文心雕龙》的研究范围更广,对《文心雕龙》对现代文艺学的理论的价值和意义也进行了探究,其中也包含了对《文心雕龙》文体思想的研究。

如《<文心雕龙>与当代文艺学》、《文心雕龙文体论新探》等。

另外专门对古今中外文体理论和规律进行研究的著作也不断涌现,为对《文心雕龙》文体学进行研究提供了横向与纵向的对比研究材料,如童庆炳教授的《文体与文体的创造》;郭英德先生的《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吴承学先生的《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何诗海先生的《汉魏六朝文体与文化研究》等等。

三、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研究目的及意义

(1)让大众了解何为“文体”

很多人眼中的“文体”仅仅是“体裁”,这是不全面的,对他们的阅读、写作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2)能够用《文心雕龙》的文体理论为当今文体理论做点什么

在第一部分言及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结合中国传统文章中的优秀文体观念进行文体改革,完善现代主流文体观念。

因此,本课题小组决定以《文心雕龙》这一中国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系统文艺理论巨著为主要对象,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借鉴的基础上,专门从《文心雕龙》的文体思想方面切入,通过对《文心雕龙》中有价值的文体思想的现代意义的发掘,反思并改进古今文体的脱节及缺失,并为中国古今文体理论如何使发生联系寻求积极的策略,找出一些有利于完善现代的文体观念的对策,使中国现代的文体体系成为有源之水,焕发生机。

(3)研究的可行性

选择《文心雕龙》作为古代文体理论的研究对象并期望以此为中心找出能够运用到现代文体体系中来的理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文心雕龙》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体论的完全成熟。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建立在对前人文体理论的总结和发展之上,形成了自己的完整、严密的文体学体系。

下面先介绍一下《文心雕龙》文体思想的渊源,见附件一。

2.创新点

(1)切入点小

有许多前辈关于文体学的研究都至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着眼于全面梳理中国古代文体理论,将《文心雕龙》的文体理论作为一个部分融入到研究中,这样做可以使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体的发展脉络,但研究课题范围大了就容易忽略一些细节,使得有些文体理论还有挖掘的空间,《文心雕龙》便是如此。

考虑到课题成员的时间和能力和课题的可行性,本课题单以《文心雕龙》的文体思想为研究对象,缩小范围又具有典型性,不作中国古代文体思想脉络发展的宏观研究,力求深入挖掘并总结《文心雕龙》中对现代文学文体有借鉴意义的文体思想。

(2)联系当下

文艺学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研究很容易出现研究成果丰硕但却过于阳春白雪,难以吸引普通读者,更难以推广并使之接受。

加之许多文学术语的艰涩难懂,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与现代脱节在所难免。

本课题成员由于自己仍身处校园,对这个现象深有感触,因此,本课题致力于将《文心雕龙》中对现代文学文体有借鉴意义的文体思想通过明白易懂的话语转述出来,并探求如何使得这些理论能够真正应用到现实审美及学习生活中来。

(3)打破界限

《文心雕龙》中虽然有许多优秀的文艺理论,但是由于其封建背景,难以避免其中会夹杂许多封建思想。

这些不适合当今社会的思想往往会造成人们的抵触情绪和对书中其他有用理论的否决,。

因此,本小组留意书中的优点和局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中于现今社会有用的文体理论得一重放光彩。

如何突破体裁的限制,讲《文心雕龙》中优秀的文体思想普遍化运用到现代文体论建设上来是本课题的主要目标。

当今中国文体体系多按照四分法,即将文章体裁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曲。

但《文心雕龙》中却并未涉及小说和戏曲,当然,当时还未有如后世那样的说唱戏曲产生,另外,由于《文心雕龙》时代,小说家被视为十家之末流,即便当时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已成流别,但书中却未付诸不论不议之列,此为后世学者所叹息,但本组成员在作者论及其他文学体裁时却发现其文体理论放之于当今的小说和戏曲上也能为之提供很好的借鉴。

虽不免有断章取义之嫌,但本着兼容并包的观念,而且这也是使《文心雕龙》中的文体思想能为现代文体理论增添光彩的良好契机,本小组将这些理论一一指出。

四、西方的文体学研究进程

中西方关于“文体”概念有许多差异。

从一开始,中西方文体研究就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西方对文体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早在公元100年左右,米特里厄斯就写了《论文体》一书。

但那时的“文体”与修辞学、雄辩术联系紧密,多为依附于修辞学研究、文学研究或语法分析的主观印象式的评论。

西方的文体学研究一直与语言学相挂钩。

20世纪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产生以来,西方文体学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且热门的研究课题。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各种不同思想倾向的文论得到空前发展。

1958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召开了的重要国际会议—“文体学研讨会”,标志着西方的文体学研究的全面展开并即将进入兴盛时期。

但是由于流派迭出,各种理论相继问世,令人眼花缭乱。

60至70年代:

是现代文体学的兴盛期,出现了文体学六个流派:

“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文学文体学”和“语言学文体学”。

前三者是依据文体学家所采用的语言学模式分,后三者的区分主要以研究目的为依据。

80年代,采用话语分析模式以及语用学和语篇语言学来进行分析的文体派别——话语文体学派兴起。

以文学作品为分析重点,分析对象为句子以上的单位,如对话的话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句子之间的衔接,或话语的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等。

90年代以来,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蓬勃发展。

大量文体学家受重视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法兰克福学派、马克思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思潮的影响,把语言和文本视为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的产物,又反过来作用于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

总的来说,俄国形式主义、英美的新批评派和法国的结构主义以其对文学形式的关注和深入分析,代表着20世纪西方文体学的走向。

他们一般不标榜文体和文体学,但他们对文学形式的重视,特别是对文学语言技巧的过细的分析,实际上是把文体学的研究推进到具体的文体手段的更深的层次中去。

另外,语言意识的觉醒对问题研究的影响巨大,与语言运用与选择密切相关的文体研究将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

五、《文心雕龙》中的文体概念

在童庆炳先生著的《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一书中,童先生通过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总结,将文体分为三个层次:

体裁的规范、语体的创造、风格的追求。

当然,这是在总结了古代各种文论后得出的结论,那这个层次划分对《文心雕龙》而言是否相应,下面就先对《文心雕龙》中的“文体”含义做个分析。

《文心雕龙》中虽然有许多关于文体的理论,但是却没有正式地提到“文体”这个词,“文”和“体”多为分开谈及,因此现在我们所说的“文体”在当时还没有这种说法,我们需要自己进行概括整理。

(一)《文心雕龙》“文”“体”概念分述

1.“文体”的“文”与《文心雕龙》中“文笔”的联系:

“文”即“文笔”,即体裁。

中国的文学自觉肇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时,文学有了独立的学术地位,并有了文笔之分,即有了最初的文体概念。

《文心雕龙》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体论的成熟。

《文心雕龙·总术》说: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这是当时流行的观点,但刘勰以为∶“发口为言,属翰曰笔。

”而刘勰认为的“文”在《征圣》中提到:

“精理为文,秀气成采,”就是有文采、有情理的都可以称为“文”,可见,在刘勰心目中,文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涵括了经、史、子、集各方面的内容。

书中文体专论部分就出现了许多有情采的应用文体,如《诏策》中说:

“义炳重离之辉;优文封策,则气含风雨之润;敕戒恒诰,则笔吐星汉之华;治戎燮伐,则声有洊雷之威;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滋;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

”认为即使是诏策,只要有情理、有动人或者威慑的力量的,就是文学。

这是刘勰超出同时代作家之处。

虽然刘勰对于“文”、“笔”的分为划分与其他作家有所不同,但刘勰《文心雕龙》按当时流行的观念把所有文体分为“文”和“笔”两类,“文”指韵文,“笔”指非韵文。

但尽管刘勰心目中的文学范围宽泛,品类繁多,但其重点仍然是诗歌、辞赋和富有文采的各类骈体文;而谱籍簿录、符契券疏之类以实用为主的文体,则被视为“艺文之末品”(《书记》)。

这可从全书的论述和体例安排上看出来。

《文心雕龙》设立专篇并按一定程式系统阐述的文体有三十三类,即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

加上《辨骚》中的骚体,则为三十四类。

各体之中,往往又细分小类,如诗分四言、五言、离合、回文、联句等,史传分尚书、春秋、纪、传、书、表、志等。

这种大类之下的次文类有四十余种。

又附于《书记》、《杂文》两篇之后略作说明或仅列其目的也达四十余种。

全书所涉文体,总计一百二十余类,几乎穷尽了当时流行的一切文体。

此前任昉的《文章缘起》将文体分为八十四类,稍后萧统《文

选》收录各体文章三十九类,加上序中提及而未收例文的六类,总计四十五类。

相比之下,《文心雕龙》文体分类之细密,品目之繁多,显得特别引人注目。

这与刘勰的杂文学观念密切相关。

在刘勰心目中,文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涵括了经、史、子、集各方面的内容,与萧统排除“不以能文为主”(《文选序》)的经、史、子类著作不同。

在《书记》篇中,刘勰附带论列了不少应用文体,有谱、

籍、簿、录、占、式、律、令、法、符、契、券等二十四种,当时的日常应用文字可以说网罗殆尽。

这种把文学范围扩大到一切文字记载的杂文学观念,的确模糊了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

但对刘勰的作法,不能一概否定,而要认识到其中的合理性。

一方面,中国古代文体论,始终是以文体功用论为基础的,文体功用因此成为文体分类的首要标准。

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决定了应用于各种生活场合的文体的纷繁复杂。

另一方面,经、史、子部著作中,确实有一部分作品富有文学性,如《诗经》、《左传》、《庄子》、《史记》等。

今天编写文学史,仍然要给这些作品一席之地,正好说明其中的可取之处。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刘勰心目中的文学范围宽泛,品类繁多,但其重点仍然是诗歌、辞赋和富有文采的各类骈体文;而谱籍簿录、符契券疏之类以实用为主的文体,则被视为“艺文之末品”(《书记》)。

这可从全书的论述和体例安排上看出来。

2.《文心雕龙》中“体”的内涵

在《文心雕龙》中,以“体”论文之处,比比皆是;但其意义所指,并不单纯,而是极为复杂。

大致看来,可归为四类。

一指文章的形式结构。

如《附会》篇说:

“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然后品藻玄黄,摛振金玉,献可替否,以裁厥中。

”以人体为喻,说明文体是由情志、事义、辞采、宫商四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这里的体制,指文章形式构成。

二指文章的体裁类别。

《诠赋》:

“虽合赋体,明而未融”;《颂赞》:

“约文以总录,颂体而论辞”;《乐府》:

“延年以曼声协律,朱马以骚体制歌”;《诏策》:

“文景以前,诏体浮新”等,“体”字前冠以文类名称,显然即指文体类别。

三指体貌风格。

《明诗》:

“正始余风,篇体清淡”;《体性》:

“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风骨》:

“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等,其中的“体”,都指文章的整体风貌。

四指体要,即文体规范、准则。

《征圣》:

“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奏启》:

“是以立范运衡,宜明体要”等,其中的“体要”,均指写好各体文章的规范或准则,因而,很多时候,又称“大体”、“大要”、“大略”等。

总之,刘勰的文体概念,是多层次、多内涵的,各层面之间,往往互相补充,彼此融合,而非各自孤立、泾渭分明。

(二)《文心雕龙》“文体”概念概括

由上可知,“文体”在《文心雕龙》中的含义丰富,但总结起来却也跳不出三个层次即文笔,体势,体性或体貌。

上述所分三个层次,其中“文笔”即“体裁”,“体性”即“风格”,“体势”与童庆炳所说的“语体“含义不谋而合。

因为“语体”就是语言的体式,这里指用以体现文学的体裁并与特定体裁相匹配的文学语言。

“体势”在《定势》中说:

“循体而成势”“因情立体,即体成势。

”说明,“势”是由“体”(这里指体裁)确定的,即体裁的更高层面,有了“势”之后,文章才能向“性”即风格发展。

另外,在《通变》中说“文辞气力,通变则久。

”这里的“文辞气力”也是语体。

因此,“体势”可以用“语体”来说明。

在此,我们发现我们原先的观念——文体即体裁是错误的,文体的内涵远远大于体裁,因为文体不是死板的,即便体裁规定好了,但总要人这个主体去创作,而每个人又是独特的个体,创作时总会有自己的创作手法,运用不同的语言体式,就会形成不同的风格了。

因此,将文体分为三个层次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以说,体裁是骨架,语体是血肉,风格便是这骨架血肉组合好之后所流露出的气质。

下面我将以童庆炳先生的关于文体的三个层次展开分析,探究《文心雕龙》文体的这三个层次如何与现代文体理论产生联系,并探究其如何为之提供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启发与借鉴。

(三)注意点

虽然将文体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论述,使它的含义不局限于体裁,但在下面的研究中不能过分地过大文体的范围,从而使总结《文心雕龙》的文体理论变成概括全书所有文艺思想。

六、《文心雕龙》文体理论对中国现代文体的启示

关于刘勰的文体论,学界一般都很重视《明诗》至《书记》二十篇文体专论的内容。

这自然很有见地,但如果仅限于此,则又远远不够。

因为文体专论主要表现了刘勰对各体文章的看法,不能充分体现他对文体问题普遍的、规律性的认识。

因此,要完整把握刘勰的文体学思想,必须结合《文心雕龙》全书作综合考察。

因此,本课题组全面考察了《文心雕龙》各章主要内容,并将其每章主要理论进行提炼,以备参考。

基于上述成果,我们展开了《文心雕龙》中文体思想的对中国现代文体的借鉴和影响的宏观和具体研究。

所谓《文心雕龙》中有关文体思想的宏观理论,即不局限于某种文体,对后世所有文体的文章的写作都有着借鉴和指导意义的理论。

因此,本课题不将《文心雕龙》的文体专论部分,即把第六至第二十五章单独进行讨论,而是按照前面所说的“文体”的三个层次将整本书有关《文体》的理论进行串讲,不分章节先后。

(一)文体论四要素

刘勰对于文体学发展的影响,并不仅仅在于对这些文体本身的认识,而在于他研究这些文体时所采用的科学方法。

这种方法,即《序志》篇中标举的文体论四要素:

“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原始以表末:

指分析各种文体的源流演变。

释名以章义:

指为体裁下定义。

如《明诗》篇说:

“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

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

”即为诗这种体裁下了定义。

选文以定篇:

指列举各体裁代表作品及作家。

敷理以举统:

指阐发各体文章的体制特色和规范要求,以指导文章写作。

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明确研究对象的内涵和外延。

“释名以彰义”,即从文体的命名上揭示各类文体的性质和特征。

当然,这种性质特征,在这里还只是一种抽象的规定。

“原始以表末”是考察文体之源流演变。

“选文以定篇”是在文体发展史中列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从而确定可以学习或借鉴的文体典范。

由于考察文体演变,离不开具体作家作品,因而,“原始以表末”与“选文以定

篇”常常结合在一起论述。

这两项内容表明,刘勰对文体的认识,是通过对大量具体作品的分析比较概括出来的,是历史事实的自然结果,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知音》)。

原始表末,选文定篇,既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又自然而然地引向“敷理以举统”这一逻辑归宿,即所谓“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通变》),“铺观列代,而情变之数可监,撮举同异,而纲领之要可明”(《明诗》)。

正是在释名章义、原始表末、选文定篇的基础上,才能“敷理以举统”,抽象出各体文章的写作规范和要求。

这种规范和要求,体现了刘勰的创作标准和批评标准,是各篇结穴所在,前面三项内容都是为它服务的。

可见,刘勰的文体论内容与方法,是一个完整严密、不可分割的整体,表现了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抽象与具体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之所以能达到全新的历史高度,是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发达的逻辑思维为基础的。

鉴于《文心雕龙》中在这四要素指导下举的许多例子都是当时流行的体裁,难以直接运用到现代文学中来。

因此,我们以这四个要素作为指导,将之与现代文体结合,为现代文体进行追本溯源。

现代文学体裁分类

现代主流文体划分

分类方法

类型

含义与特点

包括范围

三分法(依据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划分)

叙事类

通过事件的描述来刻画人物性格,以反映现实、表达作者感情

叙事诗、小说、寓言

抒情类

通过作者抒发某种思想感情来反映现实。

直抒胸臆,一般没什么完整情节,篇幅往往短小

抒情诗和抒情散文

戏剧类

把人物安置在舞台上,让人物通过行动来表现性格,它不同于抒情类和叙事类,独立存在

悲剧、喜剧、正剧

四分法(依据形象塑造、体制结构、语言运用和表现方法等不同的基本点划分)

诗歌

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节奏,和谐音韵,语句分行排列,注重结构美

哲理诗与抒情诗

小说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反映人物性格和社会生活。

人物、情节、环境是其三要素。

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等。

散文

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一种自由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

杂文、随笔、作文等

戏剧

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

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

三分法和四分法划分的依据不同,但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我们熟知的还是四分法用,下面就以四分法所划分的这四大文学体裁作为论述对象。

诗歌:

现代汉语释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毛诗-大序》载: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宋严沧浪《诗话》云:

“诗者,吟咏性情也”。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

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

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

从《诗经》开始,它的发展一浪高过一浪,到了唐朝达到鼎盛。

到了现代,古诗虽然少有人作,但学习古诗、背诵古诗、鉴赏古诗却是中国人的必修课。

另外,新诗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和优秀作家作品。

就现代四大文学体裁而言,诗歌可以算得上是古今联系最密切的,极受古人推崇,各种诗话、理论迭出的体裁了。

虽然古今变化大,但是诗之所以能成为诗,有些艺术手法不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是必不可少的。

散文:

散文是我国当前四大文学文体之一,我们都对它很熟悉,先秦时的诸子文章我们称它为诸子散文,散文看起来是历史悠久。

但是事实上,整个古代都没有产生文学性“散文”这一概念,我国古代没有将文学散文与非文学的散体文章区别开来,一切文学性的和非文学性的散体文章都纳入“散文”这一范畴。

作为文体名称的“散文”一词最早见于南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书中引杨东山论文说:

“山谷(黄庭坚)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

”此处的“散文”显然是指与诗歌相对的散体文章。

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是按当时流行的观念把所有文体分为“文”和“笔”两类,“文”指韵文,“笔”指非韵文。

前者指的是具有节奏韵律的诗、骚、赋及乐府,后者指的是韵文以外的一切记叙、议论、抒情性的文章,其中既包括诸子、史传在内的文学性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