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2372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入党申请书】

作为一名高中生,要想学好生物,首先就要掌握更多的生物基础知识。

下面就让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相对性状

性状:

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

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

性状分离:

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

基因:

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

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

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

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

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

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

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杂交与自交

杂交:

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

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

测交:

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

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

假说-------演绎法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

高茎豌豆×矮茎豌豆DD×dd

↓↓

F1:

高茎豌豆F1:

Dd

↓自交↓自交

F2:

高茎豌豆矮茎豌豆F2:

DDDddd

3:

11:

2:

1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

黄圆×绿皱P:

YYRR×yyrr

↓↓

F1:

黄圆F1:

YyRr

↓自交↓自交

F2:

黄圆绿圆黄皱绿皱F2:

Y--R--yyR--Y--rryyrr

9:

3:

3:

19:

3:

3:

1

在F2代中:

4种表现型:

两种亲本型:

黄圆9/16绿皱1/16

两种重组型:

黄皱3/16绿皱3/16

9种基因型:

纯合子YYRRyyrrYYrryyRR共4种×1/16

半纯半杂YYRryyRrYyRRYyrr共4种×2/16

完全杂合子YyRr共1种×4/16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

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

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交叉互换。

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

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

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

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卵巢

精子与卵细胞相同点: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三、注意:

(1)同源染色体:

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父方,一条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

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

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

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

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四、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精子,另一半卵细胞。

意义: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

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中的卵细胞的形成

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若为奇数——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看一极)

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3、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

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联会、四分体现象、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4、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一极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一极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

注意:

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基因在染色体上

萨顿假说: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

一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二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3)分析方法:

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4)实验程序:

假说-演绎法

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2、精子的形成:

3、卵细胞的形成

1个精原细胞(2n)1个卵原细胞(2n)

↓间期:

染色体复制↓间期:

染色体复制

1个初级精母细胞(2n)1个初级卵母细胞(2n)

↓前期:

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2n)↓前期:

联会、四分体…(2n)

中期:

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中期:

(2n)

后期:

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后期:

(2n)

末期:

细胞质均等分裂末期:

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n)

2个次级精母细胞(n)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n)

↓前期:

(n)↓前期:

(n)

中期:

(n)中期:

(n)四、细胞分裂相的鉴别: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

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卵细胞的形成

均等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精子的形成

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若为奇数——减数第二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

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减数第二分裂后期

3、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

联会、四分体现象——减数第一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

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分裂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分裂后期

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一侧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分裂后期

一侧无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第三节、伴性遗传

概念:

伴性遗传——此类性状的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类型:

X染色体显性遗传:

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

X染色体隐性遗传:

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

Y染色体遗传:

人类毛耳现象

一、X染色体隐性遗传:

如人类红绿色盲

1、致病基因Xa正常基因:

XA

2、患者:

男性XaY女性XaXa

正常:

男性XAY女性XAXAXAXa(携带者)

3、遗传特点:

(1)人群中发病人数男性大于女性

(2)隔代遗传现象

(一)先判断显性、隐性遗传:

父母无病,子女有病——隐性遗传(无中生有)

隔代遗传现象——隐性遗传

父母有病,子女无病——显性遗传(有中生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知识点:

1、怎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艾弗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