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1000万个插入式电子元件插座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2285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1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产1000万个插入式电子元件插座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年产1000万个插入式电子元件插座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年产1000万个插入式电子元件插座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年产1000万个插入式电子元件插座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年产1000万个插入式电子元件插座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产1000万个插入式电子元件插座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年产1000万个插入式电子元件插座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产1000万个插入式电子元件插座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年产1000万个插入式电子元件插座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年产1000万个插入式电子元件插座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年产1000万个插入式电子元件插座生产线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 论

1.1项目基本情况

1.1.1项目名称

年产1000万个插入式电子元件插座生产线项目

1.1.2招商引资联系单位

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

1.1.3项目拟建地点

县工业园

1.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XX市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中心

1.2研究工作的主要依据与范围

1.2.1研究工作的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江西省机械工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

(4)《XX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5)《XX机械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6)《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

(7)《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

(8)《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

(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8]253号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1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13)《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1985);

(1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1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996);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17)《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18)《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

(19)《国务院关于加强防尘、防毒工作决定》;

(20)《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21)承办单位提供的进行可行性研究工作的有关基础资料;

(22)《电子元件插座生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EN60320标准、电子元件标准应用手册、插入式电子元器件用插座及其附件总规范等。

1.2.2研究工作的范围

(1)年产1000万个插入式电子元件插座生产项目主体工程建设;

(2)生产必须的辅助设施;

(3)产品生产的主要技术方案确定;

(4)“三废”处理系统与职业安全卫生;

(5)投资估算及技术经济分析;

(6)社会效益评价。

1.3实施本项目的目的、意义

本项目实施的目的是根据国家“十一五”计划纲要和中部崛起战略要求,进一步拓宽农村就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搭建长、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推动县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扩大电工电子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能够拉伸县及XX地区电子产业链,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增强行业竞争力,促进县及XX地区电子产业快速、持续发展。

1.4建设纲领

1.4.1产品方案

新建插入式电子元件插座生产线,年产插座1000万个。

主要以生产用于电视机、视盘机、功放、计算机等电子设备领域的AV端子插座、S端子插座等。

1.4.2生产流程

本项目生产工艺见图1-1。

 

 

图1-1插入式电子元件插座生产流程图

1.4.3主要生产设备

J60—300三辊卷板机、I-IFT40—300合缝焊接台、GY60—400承口环辊压成型机、插口环胀圆机、电子焊接机、点胶机表面贴装机、测试用恒温压力夹具(对平板型器件要求)、测试用恒温装置(对螺栓型器件要求)、高温阻断试验设备、高温贮存试验设备、热循环负载试验设备。

1.4.4劳动定员

项目实施后定员600人。

其中工人540人,技术人员36人,管理人员24人。

1.4.5环境保护

总体上以工程建设“三同时原则”进行,园区内进行统一的“三废”处理工作;实施中主要采用废水循环利用技术。

1.4.6职业安全卫生

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1.4.7项目建设期

本项目建设期计划为1年。

1.5研究结论

(1)项目总投资估算3200万元,其中:

固定资产投资2500万元,流动资金700万元。

(2)项目符合《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社会发展政策以及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指导原则。

符合《江西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的社会发展目标,符合《XX市十一五规划纲要》、《XX市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XX市机械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的产业政策,是呼应XX市委、市政府“五个十百亿工程”的具体体现。

(3)项目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第二十四条第22、25款的产业政策。

(4)项目符合国家有关工业企业建筑与施工、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职业卫生安全等法律法规。

(5)项目建成正常营运后,经济效益良好,实现年销售收入4500万元;利税900万元;投资回收期为3.84年;项目投资的获利能力及清偿能力强,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该项目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经济上分析均是可行的。

1.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1。

 

表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指 标

单 位

数  量

备注

1

生产规模

万件/年

1000

2

总投资

万元

3200.00

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

2500.00

其中:

土建工程

万元

1200.00

设备安装

万元

100.00

设备购置

万元

700.00

土地购置

万元

140.00

预备费用

万元

160.00

筹建期费用

万元

150.00

生产准备费

万元

50.00

流动资金

万元

700.00

定员

600

其中:

工人

540

工程技术人员

36

管理人员

24

全年生产天数

300

主要原材料动力消耗

PVC外壳等

100万

万度

200.00

纯水

10500

生产区占地面积

平方米

10000.00

年总成本(正常年)

万元

3240.00

年销售收入

万元

4500.00

年利税总额

万元

900.00

年平均利润总额

万元

600.00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7.50

投资回收期

4.84

含建设期

财务内部收益率

34.12

第二章项目背景

2.1项目建设背景

近些年来我国东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许多城市和地区水、电、煤、地及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民工荒”、“能源荒”以及许多上游原材料价格飞涨成为东部地区经济挥之不去的阴影。

东部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与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力、土地、能源与原材料等要素成本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多数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边际收益下降,产业生存发展的压力日益增大,不得不向相对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因此要素成本大幅提升成为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中西部地区转移主要动力。

区域产业转移与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的必然过程,政府有必要充当桥梁纽带,提供政策支持与组织协调。

要积极参与东西部省区之间设立的产业转移及对接协调机构,建立稳定和高效的操作协调机制,定期不定期加强协调与沟通,促进东西部省区间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接,使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成本更小、代价更低、周期更短、效果更好。

积极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实质上也是中西部地区更新观念、创新环境,努力降低制度成本与商务成本,加快本地区潜在优势产业同东部转移产业对接的过程。

只有努力做好意识观念对接、组织机制对接、制度环境对接、市场环境对接、区域战略对接和产业基础对接,同时在资源要素比较优势基础上,充分考虑到资源要素的流动性及周边省区的异同点,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优势,重视和加强两地产业转移、对接的前期引导与铺垫,才能有效地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县政府在认真分析了东部产业转移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决定依据有利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人力优势以及本地的特色,注重科技引入、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引进一批电子加工企业。

县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大了政策改革创新力度,健全相应机制,完善配套服务,提高管理水平。

同时加强交通物流、人力培训等方面工作,解决好土地、电价等重要问题,降低东部产业转移成本;抓好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提高行政效能;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实行利益共享政策,合作发展,增强了对东部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插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常用品,插入式电子元件插座是每个家庭、单位必备的电子器件,并且属于低值易耗品,市场需求巨大。

县人口20余万,富余劳动力达5~6万,每年大量农民工南下广州、深圳等地打工。

引进该项目可以进一步拓宽农村就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搭建长、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推动我县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扩大电工电子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2.2投资环境

2.2.1产业基础

产业基础雄厚,辐射力广。

县凭借全新的经济发展布局和扎实的产业基础,经过多年的调整,工业已形成生物制药、针织制衣、电子加工、轧钢、竹木加工、食品加工、稀土深加工等七大主导产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2006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38233万元,增长32.7%,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4%,比2005年提高5.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5%,拉动经济增长7个百分点,是该县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企业效益大幅攀升。

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5255万元,增长99.3%。

2.2.2区位

县位于江西省最南端,自古就是赣粤两省通行的咽候要地,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全县土地面积1318.72平方公里。

县东与安远,寻乌相连,南与广东龙川、和平交界,西与龙南毗邻,北与信丰接壤。

境内陆运发达,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运输成本低。

至深圳298公里,至东莞280公里,至广州约310公里。

乘坐火车、汽车均可在2-4小时内到达。

2.2.3水电通讯及服务

水、电、邮政通讯极为方便。

能源保障和供排水能力较高,是国家第二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达标县,电力富余廉价,已与华东大电网相联,建成了110KV输变电站和220KV输变电站,境内自有水电装机容量2.8万千瓦,县内供电网络完善,率先在全市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通讯方便快捷,移动、宽带业务迅猛发展,已覆盖的山山水水;网上冲浪、电子商务极为轻松快捷;供水设施完善,日供水4万吨的县自来水厂为工业和民用用水提供了丰足的保障。

县城服务行业一应俱全。

金融、保险、医疗、教育、商贸、宾馆、娱乐、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等服务业和中介组织完善齐全,可满足不同层次的商务、旅游、休闲的需求。

同时在县内健全了招商引资办、外商服务中心、口岸办、工业园区管委会,形成洽谈、审批、报关、生产、结汇、核销一条龙服务体系,真正使来投资企业成本最省、效率最高、回报最快。

 2.2.4资源

地处东江源自然保护区,群山叠翠,环境优美,四季分明,气候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