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5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21670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5篇.docx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5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5篇.docx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5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5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

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习。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

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

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

他很苦恼。

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

谁能来说一说?

(不能把草莓平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

【品析:

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

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

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

有余数的除法)【品析:

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

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习中。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

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

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品析:

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

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

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

7除以2等于3余1。

写法:

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

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几个一份分的结果算式表达

6个草莓每2个一盘分了3盘,正好分完6÷2=3(盘)

7个草莓每2个一盘分了3盘,还剩1个7÷2=3(盘)……1(个)

【品析: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

什么是余数?

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

当平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

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

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

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平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

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

7÷2=3(盘)……1(个)

余数

第2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

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

怎样列式?

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

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摆的结果算式

8根8÷4=2(个)

9根9÷4=2(个)……1(根)

【品析:

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情趣盎然,积极参与,并把操作结果一一记录,为下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故事描述法:

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

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

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品析:

把用小棒摆正方形编写成孙悟空做镜框的童话故事,大大增加了课堂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

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

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

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

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

(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

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

余数可能是4或5吗?

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

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

(板书)

【品析:

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第103页“做一做”、第105页练习二十的第2、6题。

内容简析

例1认识质量单位“克”。

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例2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与例1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亲自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方法来学习克和千克,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

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

请学生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生交流:

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

像图中的水

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

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教师板书课题:

克和千克。

【品析: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实践操作法: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

你买过什么?

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

(出示:

一袋盐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

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

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质量该怎么办呢?

(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品析:

直接用实践操作,掂一掂,感受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游戏体验法:

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一胖一瘦,轻重对比明显)。

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品析:

在游戏中感悟物品的质量,体验轻重,在欢快的游戏中开始了对物品质量问题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①课件出示超市里常见的用“克”作单位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初步感知“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生活经验。

②观察交流: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小组活动:

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④全班汇报:

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⑤师生小结: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

克(g)。

⑥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①小组活动:

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②对比试验:

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一些黄豆,使这些黄豆共重1克。

③提练方法:

操作后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取出1克黄豆?

④质疑交流:

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

(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2.认识天平。

(1)看一看:

①出示天平。

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

②介绍砝码。

砝码中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100克,你们知道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2)称一称:

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黄豆的过程。

(3)掂一掂:

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

呈现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该题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

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去比较。

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

【品析: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认识“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①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图。

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多请一些学生来提一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④师生小结:

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教师板书:

千克(kg)。

(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

预设1:

1000克;预设2:

1千克。

②教师小结:

对,1千克等于1000克。

板书:

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①小组活动:

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质量。

在老师准备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看谁找得准。

②交流找法: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

③操作比较:

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

(4)游戏:

猜一猜。

出示一物体,教师知道它的准确质量,让学生猜一猜。

在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猜的数据运用“重一些”“重得多”“轻一些”“轻得多”来进行提示。

并适当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的.,引导学生运用参照物对比着来猜物体的质量,提高估量的准确性。

谁猜中了,就将物品奖给谁。

【品析:

在学生认识克的基础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具体感知1千克的实际质量,并将它与熟悉的物品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1)认识盘秤。

①课件出示盘秤,教师介绍盘秤的名称。

让学生观察,并找找盘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盘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有多重。

还可以变换几种质量让学生加以辨认。

(2)认识弹簧秤。

①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

让学生观察,并找找弹簧秤的单位。

②课件出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重,有几个。

③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

你是怎样想的?

(3)认识体重秤。

①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

让学生观察,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

③通过对三种秤的观察,你发现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品析:

让学生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逐渐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有1克重,哪些物品有1千克重?

学生列举交流,比如1个2分硬币、1粒花生米、2粒黄豆等大约有1克重;2瓶500毫升的矿泉水、1升大瓶可乐、16个鸡蛋、4袋牛奶等大约有1千克重。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还知道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认识克和千克的。

由于这一节是学习质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2袋盐约重1千克

↓↓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比较重的物品常用秤来称

第2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

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

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

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

(苹果)大家经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老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品析:

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奋情绪,提出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

老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

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交流苹果的轻重大小,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然后教师出示例题3:

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

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法,通过讨论交流,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

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

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品析:

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先估再称”这个有效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活动代替老师的讲解,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通过估计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既培养了学生的估量意识,又渗透了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3.提出问题。

(1)出示例3:

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

通过“知道了什么?

”环节理解教学,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

师:

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

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师:

这是一种办法。

你估计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

200克。

师:

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

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

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

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预设二:

生:

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

以你的生活经验,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

5个。

师:

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

(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

)这样的话,就是求什么?

生:

20里面有几个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

”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计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

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计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交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