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29.65KB ,
资源ID:2922167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92216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5篇.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5篇.docx

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5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5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

2、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习。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平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

3、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习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平常我们分东

4、西,有时候能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

5、摆一摆。 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6、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平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

7、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平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

8、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1) 72=3(盘)1(个) 余数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

9、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

10、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品析: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情趣盎然,积极参与,并把操作结果一一记录,为下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品析:把用小

11、棒摆正方形编写成孙悟空做镜框的童话故事,大大增加了课堂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

12、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板书) 【品析: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第103页“做一做”、第105页练习二十的第2、6题。 内容简析 例1 认识质量单位“克”。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

13、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例2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例1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

14、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亲自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方法来学习克和千克,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请学生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生交流:

15、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像图中的水 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品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实践操作法: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一袋盐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质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品析:直接用实践操作,掂

16、一掂,感受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游戏体验法: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一胖一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品析:在游戏中感悟物品的质量,体验轻重,在欢快的游戏中开始了对物品质量问题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课件出示超市里常见的用“克”作单位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初步感知“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生活经验。 观察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

17、息。 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教师板书:克(g)。 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小组活动: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对比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一些黄豆,使这些黄豆共重1克。

18、 提练方法:操作后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取出1克黄豆? 质疑交流: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2.认识天平。 (1)看一看:出示天平。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介绍砝码。砝码中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100克,你们知道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2)称一称: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黄豆的过程。 (3)掂一掂: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呈现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该题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去比

19、较。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品析: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认识“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图。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多请一些学生来提一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生小结: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 (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

20、预设1:1000克 ;预设2:1千克。 教师小结:对,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质量。在老师准备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看谁找得准。 交流找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 操作比较: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 (4)游戏:猜一猜。 出示一物体,教师知道它的准确质量,让学生猜一猜。在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猜的数据运用“重一些”“重得多”“轻一些”“轻得多”来进行提示。并适当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的.,引导

21、学生运用参照物对比着来猜物体的质量,提高估量的准确性。谁猜中了,就将物品奖给谁。 【品析:在学生认识克的基础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具体感知1千克的实际质量,并将它与熟悉的物品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1)认识盘秤。 课件出示盘秤,教师介绍盘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盘秤的单位。 课件演示盘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有多重。还可以变换几种质量让学生加以辨认。 (2)认识弹簧秤。 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弹簧秤的单位。 课件出示

22、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重,有几个。 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样想的? (3)认识体重秤。 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 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 通过对三种秤的观察,你发现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品析:让学生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逐渐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有1克重,哪些物品有1千克重?

23、 学生列举交流,比如1个2分硬币、1粒花生米、2粒黄豆等大约有1克重;2瓶500毫升的矿泉水、1升大瓶可乐、16个鸡蛋、4袋牛奶等大约有1千克重。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还知道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认识克和千克的。由于这一节是学习质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24、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袋盐约重1千克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比较重的物品常用秤来称 第2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 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

25、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

26、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苹果)大家经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老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奋情绪,提出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老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

27、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交流苹果的轻重大小,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然后教师出示例题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法,通过讨论交流,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

28、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品析: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先估再称”这个有效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活动代替老师的讲解,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估计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既培养了学生的估量意识,又渗透了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3.提出问题。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通过“知道了什么?”环节理解教学,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29、。 师:这是一种办法。你估计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师: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预设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 以你的生活经验,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5个。 师: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这样的话,就是求什么? 生:20里面有几个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计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计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

3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交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