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历史2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2183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下历史2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下历史2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下历史2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下历史2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下历史2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下历史2课.docx

《九下历史2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下历史2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下历史2课.docx

九下历史2课

2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其作用,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向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③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

本课的主题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①本课的第一个重点是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它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可通过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对比分析、提高学生认知的办法解决。

②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宣布在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

它既保证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也为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

可由学生搜集原始史料与相关数据,让学生在前后对比中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借以解决此重点内容。

③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限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学中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内容与教师点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联系苏联史实,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三、课前导学

教师预测课堂教学效果,准备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情况,设计活动方案,并根据教学需要准备教学资料,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阅读课文,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将其搜集分类,准备用于课堂活动。

四、课前准备

①教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

②相关资料:

有关史料、世界地图拼图(欧亚部分)、影音文件《苏联的成立》、《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苏联的“一五”计划》等.

五、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是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创举,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然而,帝国主义国家却对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发动了武装干涉。

俄国的地主和资本家、沙皇将军建立了反革命军队,掀起了叛乱。

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苏维埃俄国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为了打击敌人,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党和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俄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呢?

 

 

 

 

 

在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以后,苏俄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又会是什么呢?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集中注意力,准备参与学习活动

 

 

 

 

 

 

 

 

 

 

答:

一是加强红军建设,二是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

 

答:

苏俄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学生提供课前搜集的资料:

战后的苏俄,城市经济萧条,工厂大批倒闭停产,农村土地荒芜。

1920年时,全俄工业总产值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15.5%,粮食产量仅为战前一半。

同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已经不能继续实行了。

 

 

 

 

课件展示本课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

 

 

 

 

 

 

教师通过设问引起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会用历史资料来研究历史问题

 

 

 

 

 

 

 

 

 

 

这是什么原因呢?

 

 

 

 

对于这个问题,列宁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列宁的话说明了什么?

 

 

 

 

 

 

答: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但是,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也引起了他们的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答:

这就说明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必须加以调整,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结合学生在政治课中所学习到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有关知识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课件显示: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引入历史人物的思考,加深学生对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理解

 

同时,列宁也开始关注俄国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

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为建设社会主义,党制订了俄罗斯全国电气化的远景计划,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大生产。

而要使这一切成为现实,就要恢复发展经济,特别是要首先恢复和发展农业。

因此,在这个关键时刻,党需要制订新的经济政策。

 

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教师概括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也可由学生完成)

 

 

 

 

 

新经济政策主要有哪些内容呢?

它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不同?

 

 

 

 

 

 

 

 

 

 

 

 

 

答:

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党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学生分组制出前后经济政策对比表格,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思考。

 

课件展示:

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先进的国家组织形式)+全国电气化(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课件展示:

①战争后俄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②旧政策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③俄罗斯全国电气化的远景计划的制定

 

在学生发言之后,课件展示教师制作《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简表》。

(内容见课件)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进步?

 

 

 

 

 

 

 

 

 

总的说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对于苏俄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有没有数据可以说明?

 

 

 

 

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苏联”。

如果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那么苏联的成立则是党在政治上采取的另一个重大举措。

有谁能给我们讲述一下苏联成立的背景和大致过程?

 

(如条件许可,教师可运用世界地图拼图的欧亚部分,指导学生根据所学到的地理知识,按入盟时间拼接完成苏联疆域,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分组回答:

①农业方面: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余粮可由自己支配和交易,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②工业方面: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有利于工业的发展;③商业方面:

恢复了国内自由贸易,活跃了流通,刺激了生产。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学生提供课前搜集的资料:

到1927年,当时的苏联经济已经恢复到了战前1913年的水平。

 

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讲述联成立的背景和大致经过。

 

 

 

 

 

学生完成拼图。

此处学生的表述应有较强的概括性,如果学生认识的深度不够,教师应予以补充和分析,引导和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问题。

 

 

 

 

 

 

 

 

 

 

 

 

 

 

应突出成立时间1922年和最初入盟的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对于成立背景,学生若阐述不清,教师可略加说明。

(教师向学生介绍苏联的国旗、国徽、国歌等有关知识,也可由学生来讲解)

 

在这里,请同学们注意区别这几个历史名词:

“沙俄”、“苏俄”和“苏联”。

 

 

 

1924年,列宁逝世,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

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的呢?

 

 

 

 

 

 

能不能说一说大致的发展历程?

 

 

 

 

学生总结辨别:

沙俄(1547年—1917年)、苏俄(1917年—1922年)、苏联(1922年—1991年)

 

 

 

 

 

 

 

 

 

答:

1928开始,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

“一五”计划开始于1928年,主要力量和资金集中于重工业,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二五”计划开始于1933年,重点完成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

简述一些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课件展示苏联的国旗、国徽、国歌。

播放《苏联的成立》

 

应注意提醒学生,明确历史概念。

 

 

 

课件展示斯大林画像。

 

 

 

 

 

 

此处可在教师引导下完成

 

 

 

 

 

 

根据学生发言,课件相应展示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

可以播发影音文件《苏联的“一五”计划》

取得的成果怎样?

能不能用数据说明?

 

 

 

 

 

 

 

 

 

 

 

苏联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

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情况。

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

如何发展农业。

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集体化的成果怎样?

学生提供课前搜集的资料:

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

 

 

 

 

 

 

 

 

学生解释农业集体化:

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

 

 

 

答:

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工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课件应作相应文字介绍,同时可充分利用《世界历史地图册》P5示意图

 

 

 

 

 

 

 

 

 

教师此处的课堂语言应带有激情,以一种昂扬向上的情绪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于社会主义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