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docx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
学案8准确、完整地简述名著情节
学案略语
福建卷文学名著阅读主观题的考向非常明确,就是要“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
要想准确、完整地简述名著情节,必须坚持以阅读原著为主、以记背梗概和适当加强做题训练为辅的原则,避免在简述情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另外,在规定的七部名著中,读练的重点固然是《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两部,但可适当向其他几部倾斜。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1.
(1)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
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
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
这番话是谁对谁说的?
“你”因为什么事而说了“那些好话”?
请简述相关情节。
答:
(2)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他)见曹军一拥而退,不敢追赶……然后回马来见玄德,具言断桥一事。
玄德曰:
“吾弟勇则勇矣,惜失于计较。
”
“断桥一事”是指谁做了什么事?
刘备又为何说“吾弟”“勇则勇矣,惜失于计较”?
请简述前因后果。
答:
答案
(1)这番话是林黛玉对薛宝钗说的。
贾母在大观园设宴招待刘姥姥,行酒令时黛玉引用了《牡丹亭》和《西厢记》中的句子。
宝钗劝说黛玉不要被杂书移了性情。
黛玉接受了宝钗的劝说。
(2)“断桥一事”是指张飞拆断长坂桥。
张飞喝退曹军表现他的勇猛。
他下令拆桥实则示怯于曹方,致使曹军再度前来追击。
2.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许攸出,仰天叹曰:
“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
”遂欲拔剑自刎。
左右夺剑劝曰:
“公何轻生至此?
袁绍不纳直言,后必为曹操所擒。
公既与曹公有旧,何不弃暗投明?
”只这两句言语,点醒许攸,于是许攸径投曹操。
(第三十回)
许攸背弃袁绍的原因有哪些?
他投奔曹操后献上了什么计策?
答: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邢夫人将房内人遣出,悄向凤姐道:
“叫你来不为别的,有一件为难的事,老爷托我,我不得主意,先和你商议。
”
“老爷”是谁?
请简述这一件“为难的事”的始末。
答:
答案
(1)许攸背弃袁绍的原因有:
许攸建议袁绍袭击许昌,未被采纳;审配向袁绍告发他滥收民间财物,并且让子侄辈向百姓多征税,中饱私囊,他为这事遭受袁绍斥责。
他投奔曹操后献上了袭击袁绍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
(2)贾赦。
贾赦想让邢夫人向贾母讨鸳鸯做妾,邢夫人与王熙凤商量后,先找鸳鸯说了此事,鸳鸯不肯;后来,鸳鸯哥嫂也来劝说,鸳鸯于是当着贾母等人之面明志,发誓永不嫁人。
3.
(1)阅读下面的《巴黎圣母院》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突然间,她看见弗比斯头顶上方伸出了另一个脑袋,一张发青的痉挛的脸孔和一副恶魔般的眼光,在那张脸孔旁边有一只手,举着一把尖刀。
“她”是谁,看见的人又是谁?
此后发生了什么事?
请简述相关情节。
答: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今天求姐姐进去和我一样同居住处,同分同例,同侍公婆,同谏丈夫。
喜则同喜,悲则同悲;情似姐妹,和比骨肉。
”(第六十八回)
这段话是谁对谁说的?
她们“同居住处”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请简述相关情节。
答:
答案
(1)“她”是爱斯梅拉达,看见的人是克洛德。
克洛德暗中跟踪弗比斯与爱斯梅拉达幽会,藏在旅店阁楼里。
当看到他们两人亲热时,他妒火中烧,用尖刀刺伤了弗比斯,然后跳窗而逃。
爱斯梅拉达吓得昏了过去,并被巡夜的兵卒紧紧围住。
人们都说是她刺伤了弗比斯。
(2)王熙凤对尤二姐说的。
王熙凤表面上装大度贤惠,接尤二姐进大观园,暗地里唆使尤二姐的未婚夫去衙门告贾琏。
在贾母面前,说尤二姐如何不贞不贤,借仆人善姐与贾琏新妾秋桐折磨尤二姐,尤二姐被逼小产,遂吞金自杀。
4.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刘璋大喜,收拾金珠锦绮,为进献之物,遣张松为使。
松乃暗画西川地理图本藏之,带从人数骑,取路赴许都。
刘璋因何事“遣张松为使”?
张松如何献“西川地理图本”?
请简述相关情节。
答: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贾母因向王夫人道:
“你回来告诉你老爷,就说我的话,这张家的亲事是作不得的。
”
王夫人答应了。
……贾母因把刚才的话告诉凤姐。
凤姐笑道:
“不是我当着老祖宗太太们跟前说句大胆的话,现放着天配的姻缘,何用别处去找。
”
“张家的亲事”指的是什么事?
贾母与凤姐如何促成“天配的姻缘”?
请简述相关情节。
答:
问题反思
1.七部名著中,《三国演义》《红楼梦》的情节梳理与其他五部名著的情节梳理应怎样区别对待?
答:
2.简述名著情节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哪些问题?
应如何解决?
答: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
1.题目
刘璋因何事“遣张松为使”?
张松如何献“西川地理图本”?
请简述相关情节。
(5分)[原题见“自我诊断”第4题
(1)]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得分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
1分
原题有两小问。
该答案第一问的回答是主观臆断,无中生有,显然是不知该情节所致。
第二问简述情节,该答案只答出了“结果”——图献刘备,至于“献”的原因与目的都答错了,更不用说“献”的过程了。
2分
该答案答题不规范,原题两小问,两问的答案宜界线清楚,不可混在一起。
答原因时只说“有人起兵想攻打西川”,“有人”答得模糊。
在简述情节时只写对了“先找曹操”“后找刘备”两点,其余均系编造情节,牵强附会。
3分
该答案在简述“张松献图”情节时,把“献操”“受备款待”“献备”三点交代出来了,得3分。
但在答第一问时原因说错了。
在简述“张松献图”情节中有个细节错误,不是刘璋想巴结曹操而欲献西川地图,而是张松暗绘地图以献,这一点在所给材料中有交代,可惜该答案把它忽视了。
4分
该答案在回答原因及简述情节上都很准确,但有一处复述不完整,就是张松因何又把地图献给刘备,答案中没有交代,故扣掉1分。
解读
现场
满分
答案
得分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
满分
5分
该题一题两问,该答案以标出,很清晰。
原因答得准。
“献图”情节、人物、过程、原因、结果等要素交代清楚、完整。
完善
你的
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问:
张鲁图谋攻取西川。
第二问:
(情节要点)张松本想把西川地图献给曹操;因被曹操冷遇,携图离去;归川途中,受到刘备盛情款待;张松便将地图献给了刘备。
2.题目
“张家的亲事”指的是什么事?
贾母与凤姐如何促成“天配的姻缘”?
请简述相关情节。
(5分)[原题见“自我诊断”第4题
(2)]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得分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
2分
该答案答第一问把“张家的亲事”与“张道士提亲”弄混了。
第二问叙述过简,只答出了“掉包计”及结果两点。
答题首先要明白“天配的姻缘”是指谁与谁的姻缘,然后再叙述“促成”的经过。
该答案第一问答得正确。
第二问重点叙述了凤姐使用“掉包计”,得1分,但“天配的姻缘”所指以及贾母在其中的作用没有明确指出。
3分
该答案第一问又把“张家的亲事”与“张道士提亲”两个情节混为一谈。
第二问答出了“天配的姻缘”所指,答出了凤姐使用“掉包计”及结果,但同样漏掉了贾母在其中的作用,尤其是贾母做主通过宝、钗结婚来冲喜这一想法漏掉了。
题干问的是贾母、凤姐两人如何促成“天配的姻缘”,不可只述一方。
4分
该答案答题规范,要点清晰,针对性强,可惜情节叙述不完整,漏掉了“贾母做主让宝、钗二人成亲”这一要点。
解读
现场
满分
答案
得分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
满分
5分
该答案答题规范,叙述情节准确、完整。
尤其是第二问,要简述“如何促成”,先要明确“天配的姻缘”指的是谁与谁的姻缘,然后从贾母、凤姐两个方面来叙述“促成”的经过、结果,该答案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
完善
你的
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问:
张家提亲,要宝玉入赘。
第二问:
(情节要点)贾母认定宝钗是宝玉最合适的配偶人选;贾母做主让宝玉娶宝钗冲喜;凤姐使用“掉包计”瞒过宝玉;使宝玉、宝钗顺利成婚。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一、强化情节梳理
1.对于《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两部重点名著,梳理强化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名著章回目录中有涉及,但平时考试又较少考查的内容。
如“马孟起兴兵雪恨”“张辽威震逍遥津”等。
(2)较为次要人物的精彩章节。
如“张永年反难杨修”,又如“玫瑰露引来茯苓霜”中平儿的精彩表现等。
(3)辨析易混点。
如宝玉几次不同情形下的摔玉等。
2.对于其他五部名著,因为今年考查的可能性大,可以以主要人物为中心去梳理情节,如《家》中鸣凤之死,《复活》中涅赫柳多夫的“忏悔”行为等。
二、强化审题答题训练
简答题一题两问,设问具体,切入点小,且题干文字部分对要求叙述的故事情节有所提示。
因此,要通过审题来锁定目标,激活记忆。
答情节简述题特别要注意答清故事情节涉及的人物及其关系,起因、经过、结果等叙事要素,避免答题过程中出现情节不熟悉、细节没印象、人物语言记不清、人物关系紊乱、故事场景易位等常见问题。
边练边悟
1.
(1)阅读下面的《欧也妮·葛朗台》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唉!
那好,我的老伙伙计,不瞒您说,我把您您您想知道的都告诉您吧,我宁可把女……女……女儿……扔……扔进卢瓦河,您明明明白吗?
也不……不想把她……嫁……嫁给她的堂堂堂弟。
您可以……把……把这话……说出去。
先不说吧,让他们……嚼……嚼舌头去。
”
文段中的“我”和“您”分别指的是谁?
所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请简述相关情节。
答: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贾母一见了紫鹃,便眼内出火,骂道:
“你这小蹄子!
和他说了什么?
”紫鹃忙道:
“并没说什么,不过说了几句顽话。
”谁知宝玉见了紫鹃,方“嗳呀”了一声,哭出来了。
众人一见,方都放下心来。
贾母便拉住紫鹃,只当他得罪了宝玉,所以拉紫鹃命他打。
紫鹃到底对宝玉说了什么?
宝玉有什么反应?
请简述相关情节。
答:
答案
(1)“我”是葛朗台,“您”是公证人克罗旭。
他们谈论的事情是:
葛朗台的弟弟因债务缠身决定自杀,临死前,将儿子打发到索漠城托付给兄弟,引发大家对葛朗台要把女儿嫁给侄儿的议论。
但金玉其外的侄儿是个穷光蛋,葛朗台对其不屑一顾。
(2)紫鹃为试探宝玉是否真心,谎说林妹妹要回苏州去了。
宝玉听了,如五雷轰顶,呆呆地回到怡红院,失去了知觉,直到见到紫鹃才哭出声来。
他抓住紫鹃不放,怕紫鹃一去就回苏州了。
听到“林”字、看到摆设的“船”便闹腾说林家来人要接黛玉。
后经紫鹃解释并吃药调理才渐渐转好。
2.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操执手曰:
“子远想旧交之情,望赐教诲。
”攸曰:
“丞相孤军而抗大敌,不求急胜之方,此取死之道也。
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而自回也……”操大悦,求计于攸。
许攸为什么来投奔曹操?
“攸有一策”的“一策”指什么?
答: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只见一个小丫头跑来说:
“二奶奶在这里呢,怪不得大太太说,里头人多照应不过来,二奶奶是躲着受用去了。
”凤姐听了这话,一口气撞上来,往下一咽,眼泪直流,只觉得眼前一黑,嗓子一甜,便喷出鲜红的血来。
凤姐是因贾府办什么事而气得吐血?
请简述具体原因。
答:
答案
(1)许攸献夜袭许昌之计,袁绍不采纳反倒冤枉他接受贿赂私通曹操;想到子侄遭审配之害;许攸准备自杀时,左右劝许攸弃暗投明。
“一策”指劫乌巢烧军粮。
(2)贾府为贾母办丧事。
贾府没落,支配的人手少,银子也不够使,凤姐想办好贾母的丧事,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众人见她窘迫,又见丧事料理得混乱,以为她不尽心。
3.
(1)阅读下面的《巴黎圣母院》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甘果瓦追上克洛德,说:
“你想出一个把她救出圣母院的计划,可是你那个计划对我绝对不适用。
我刚才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
甘果瓦的“好主意”是什么?
结果如何?
请简述相关情节。
答:
(2)中学毕业那天,是谁的一句话彻底击碎了觉新升学和与梅结合的梦想?
对此,觉新有何反应?
请简述相关情节。
(《家》)
答:
答案
(1)挑动流浪汉攻打圣母院,趁乱救出爱斯梅拉达。
流浪汉攻打圣母院,最后被镇压。
爱斯梅拉达被甘果瓦和克洛德骗上船,离开圣母院,最后被绞杀。
(2)觉新的父亲。
对此,觉新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意思;可是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痛哭了起来。
解析叙述时要结合原作品《巴黎圣母院》和《家》中相关的故事情节,用简练的概括性的语言,从人物、事件、结果三个方面组织答案。
如在叙述“挑动流浪汉攻打圣母院”时,可以用“流浪汉(人物)+攻打圣母院(事件)+最后被镇压(结果)”的句式组织答案。
学案9概括和分析孔孟思想内涵
学案略语
阅读《先秦诸子选读》,考查对孔孟之道的理解,是福建卷稳定而鲜明的命题追求。
这也可以更好地引导考生对文化经典的研读、学习。
二轮复习,还是要把精力放在对孔子、孟子经典语段的研读上,辅之以概括和分析两种题型的训练,重点掌握分析题。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1.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梁惠王下》)
(1)这段话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请简答。
答:
(2)这段话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任免官员(或用人),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再加上自己的仔细考察。
(2)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他反对统治者任性妄为,时时突出“国人”的地位和意见的重要性,主张人民的意志应当成为国家的意志,君主应当根据人民的意见行政。
(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再任用他。
左右亲信都说某人不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
左右亲信都说某人该杀,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该杀,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该杀,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真该杀,再杀掉他。
所以说,是全国人杀的他。
这样做,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
2.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
“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
孟子谓乐正子曰:
“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啜也。
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啜也。
”(《孟子·离娄上》)
注馁:
饥饿。
禄:
做官的俸禄。
乐正子:
人名。
子敖:
人名。
啜:
吃喝。
(1)请用一句话概括孔子与孟子对学习终极目标的共同看法。
答:
(2)请结合上文分析孔、孟是如何看待学习与谋生的关系的。
答:
答案
(1)学习是为了追求道。
(或:
学习是为了长远理想。
)
(2)孔子认为学习自然可以得到功名利禄,所以君子不必担忧贫穷;孟子认为学习不能只为了生计,要有更高的追求。
参考译文
孔子说:
“君子只谋求行道,不谋求衣食。
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
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需担心贫穷。
”
孟子对乐正子说:
“你跟着子敖来,只是为了混饭吃罢了。
我没有想到,你学习古人的道理,竟是用它来混饭吃的。
”
3.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贡问为仁。
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
不挟[注]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孟子·万章下》)
注挟:
倚仗。
(1)关于“交友”,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答: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阐述观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述。
答:
答案
(1)交友重品德。
(2)孔子认为交友要结交贤者和仁者,这是侧重交友时对朋友品性的要求,可以通过择友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孟子认为交朋友要平等,不能倚仗自身的优越条件,这是侧重交友时对自我的要求。
参考译文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
孔子说:
“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
不倚仗自己年长,不倚仗自己的显贵,不倚仗兄弟的势力来交朋友。
所谓交朋友,是同对方的品德交朋友,是不可以有所倚仗的。
4.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孟子曰: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
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
注《武成》:
《尚书》的篇名,文中写武王伐纣,血流浮杵,孟子认为这不可信。
策:
竹简。
(1)请概括孔子和孟子为学主张的共同点。
(2分)
答: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话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问题反思
1.《论语》《孟子》所体现出来的孔子、孟子的主要思想各是什么?
其各自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
2.文化经典考查主要题型有哪两个?
各自的答题要领是什么?
答: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
1.题目请概括孔子和孟子为学主张的共同点。
(2分)[原题见“自我诊断”第4题
(1)]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得分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
0分
该题概括两个语段的共同点应立足于“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上,不可只看到一个方面,以偏概全。
该答案只答出了“学习”这一方面。
1分
该答案概括失当,只概括出了第一个语段的内容。
该答案虽然答出了共同点,但是用文言文作答,答题语言不规范。
解读
现场
满分
答案
得分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
满分
2分
该答案抓住了孔子的“学”,又抓住了孟子的“思”,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而且用“同等”一词表明地位同等,概括准确、全面。
完善
你的
答案
参考答案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意思对即可)
2.题目
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话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4分)[原题见“自我诊断”第4题
(2)]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得分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
0分
该答案属无中生有,“实践仁”的观点从语段中读不出。
2分
该答案是有概括无分析。
该题的要义在于分析;所谓分析,就是结合语段内容稍加阐释。
该答案是有分析无概括,只是对语段内容的翻译和理解,对侧重的角度缺少概括提炼。
解读
现场
满分
答案
得分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
满分
4分
对孔、孟的主张的侧重点,有概括有分析,都很准确、精当。
完善
你的
答案
参考答案孔子的话侧重于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向他人学习比凭空思考好;孟子的话侧重于思考的重要性,认为对《尚书》这样的经典也要敢于质疑。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一、深入研读教材,把握孔孟重要思想的内涵
做文化经典阅读题,根在教材,重在“思想”。
《国学基本教材》和《先秦诸子选读》中有关孔子、孟子思想的重要章节应反复品读,抓住其思想精髓。
相对于《论语》来说,考生对《孟子》的熟悉程度不够。
可以精选部分语段来强化对语段的理解和对孟子思想的认识。
(一)孔子十大思想内涵阐释
1.为政以德
以“为政以德”为主题,倡导尚德精神,崇尚有德的思想、风俗、制度,追求道德文明。
具体理念:
为政以德,德教为本,德刑相辅,重德轻刑,富而后教,节用爱民,反对攻伐,反对厚敛,正己以正天下等治国的德治理念。
2.克己复礼
以“重礼”为主题,论述“礼”的内涵,把“礼”作为外在社会的政治体制,人的行为的基本底线和标志,规范、管辖人的行为。
具体理念:
克己复礼,天下有制,天下有道,天下有序,名正言顺,孝悌为本,礼乐于仁等礼制理念。
3.“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
以“卫道”“承当”精神为主题,设计了一种以坚定的原则性为核心的政治品格,表现为对自己的德行能力以及政治使命充满信心,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乎仁道(真理)的,即使生前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启发后人沿着他的足迹前进的有为精神。
具体理念:
在其位谋其政(不敢不告也),替天行道(既不忍忘天下,亦不忍天下之终无道),我尽我义,知其不可而为之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式的有为理念。
4.仁者爱人
以“仁者爱人”为主题,塑造了仁者的风范,表现为自然流露的仁爱之心,真诚体现的社会良心和天地正气,追求生命本质和意义的完美实现、伟大人格的形成。
具体理念: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为修身要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做人要有恻隐之心、不忍之心、体贴之心、敬重之心、爱物之心,以天下为重,义之所在是大信,大信必守、小信可以变通等仁爱理念。
5.君子之风
以“重义崇德”为主题,建立了重义尚德、见利思义的价值观。
具体理念:
信以成之,杀身成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为仁理念。
6.周而不比
以“周而不比”为主题,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察人、择友、处事、待人的交往原则。
具体理念:
周而不比,群而不党,听其言而观其行,择益舍损,厚责己、薄责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善交敬人,适可而止,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等交往理念。
7.诲人不倦
以“诲人不倦”为主题,创立了中国式的而又有世界性的教育核心理念。
具体理念: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启发诱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乐道好礼(非以贫为乐而是虽贫仍乐,安贫乐学)等教与学的原则和方法。
8.师者风范
以“师者风范”为主题,树立了君子的人格典范。
具体理念:
进亦忧退亦忧,做人要有个性而又含蓄,要勇而有谋,要循循善诱、刚正弘毅,要有恻隐之心、怜悯之情,要有包容之心,不装腔作势,不作全盘肯定、不作全盘否定等为人理念。
9.礼乐治国
以“礼乐治国”为主题,制定了治国的四个境界。
四个境界:
初级境界,以力治国,定国安民,追求和平;中级境界,以智治国,足国富民,追求富裕;高级境界,以礼治国,礼国教民,追求文明;特级境界,以乐治国,和国乐民,追求大同。
和平需“力”,富裕需“智”,文明需“礼”,和谐需“乐”。
四个发展等级,层层递进。
10.中庸之道
什么是“中庸之道”?
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宽容包纳,和而不同。
——礼之用,和为贵。
(善恶分明)
具体理念:
中庸为德,过犹不及,中道行事、不走极端,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善者好之、恶者恶之等文化哲学理念。
(二)孟子三大思想内涵阐释
1.“仁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