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劝学》《赤壁赋》《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汇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1474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劝学》《赤壁赋》《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劝学》《赤壁赋》《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劝学》《赤壁赋》《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劝学》《赤壁赋》《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劝学》《赤壁赋》《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劝学》《赤壁赋》《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汇编.docx

《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劝学》《赤壁赋》《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劝学》《赤壁赋》《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汇编.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劝学》《赤壁赋》《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汇编.docx

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劝学》《赤壁赋》《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汇编

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劝学》《赤壁赋》《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汇编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

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唉!

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

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问他们,就说: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

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哎!

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说:

“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注释

学者:

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论语·季氏》: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知,懂得。

其为惑也:

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

即生乎吾前者。

乎:

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闻:

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从而师之:

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吾师道也: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师,用做动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庸,发语词,难道。

知,了解、知道。

之,取独。

是故:

因此,所以。

无:

没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师道:

从师的传统。

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出人:

超出一般人。

犹且:

尚且,还。

众人:

一般人。

下:

不如,名作动。

耻学于师:

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耻,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发。

于其身:

对于他自己。

身,自身、自己。

惑矣:

(真是)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

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

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

之,指童子。

习,使……学习。

其,指书。

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

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句读之不知:

不知断句风逗。

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

之,提宾标志。

或师焉,或不焉:

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

不,通“否”。

小学而大遗:

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

遗,丢弃,放弃。

巫医:

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百工:

各种手艺。

相师:

拜别人为师。

族:

类。

曰师曰弟子云者:

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年相若:

年岁相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

足,可,够得上。

盛,高大。

谀,谄媚。

复:

恢复。

君子:

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不齿:

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

或作“鄙之”。

乃:

竟,竟然。

其可怪也欤:

难道值得奇怪吗。

其,难道,表反问。

欤,语气词,表感叹。

圣人无常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常,固定的。

郯(tán)子:

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苌(cháng)弘:

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师襄:

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老聃(dān):

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

聃是老子的字。

之徒:

这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几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论语·述而》原话: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不必:

不一定。

术业有专攻:

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

攻,学习、研究。

李氏子蟠(pán):

李家的孩子名蟠。

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

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

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乐》已失传,此为古说。

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

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

通,普遍。

不拘于时:

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

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于,被。

余嘉其能行古道:

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

嘉:

赞许,嘉奖。

贻:

赠送,赠予。

 

一、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

通“授”,传授,讲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不:

通“否”,表否定

二、一词多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

③吾师道也:

(名词做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作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

(动词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老师)(者也判断句)

①择师而教之:

(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

(代词,这)

③古之学者:

(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

(宾语前置标志)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

这是宾语前置句式)

⑦士大夫之族:

(这些人)

⑧古之圣人:

(的)

⑨师道之不复: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⑩吾从而师之:

(代词,他)

⑪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词,道理)

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翻译为“这些”)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

(语气副词,表揣测)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糊涂)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

③吾师道也:

(名词,道理)

④道相似也:

(名词,道德学问)

乎①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

(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

(介词,表比较,比)

①耻学于师: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

(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

(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

(名词,传文)

①孰能无惑:

(没有)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论)

①则耻师焉:

(他们)

②或师焉或不焉:

(助词:

不译)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

(兼词:

于之)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

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

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惑:

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耻: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

习,使……学习)

四、古今异义

⒈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

求学的人

今:

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

用来……的

今: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⒊.吾(从而)师之

古:

跟随并且

今:

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⒋.(无)贵无贱

古:

不论;不分

今:

没有

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

风气

今:

道理

⒍.(句读)之不知

古:

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

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圣人无(常)师

古:

永久的;固定的

今:

平常的

⒏.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

不一定

今:

用不着、不需要

⒐.年十七,好(古文)

古:

秦汉的散文

今:

“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⒑今之(众人)

古:

一般人,普通人

今:

大多数人

⒒(小学)而大遗

古:

小的方面学习了

今:

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五、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六、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学于余。

2、耻学于师。

3、师不必贤于弟子。

七、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八、被动句

1、不拘于时

九、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 、或师焉,或否焉(“否”后省“师”)

6 、生乎吾前(者)

十、重点背诵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劝学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

君子说:

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注释

君子:

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不可以已(yǐ):

学习不能停止。

青取之于蓝: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中(zhòng)绳:

(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绳,墨线。

輮(róu):

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规:

圆规,画圆的工具。

虽有(yòu)槁暴(pù):

即使又晒干了。

有,通“又”。

槁,枯。

暴,同“曝”,晒干。

挺:

直。

受绳:

用墨线量过。

金:

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就砺:

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砺,磨刀石。

就,动词,接近,靠近。

日参(cān)省(xǐng)乎己:

每天对照反省自己。

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

省,省察。

乎,介词,于。

博学:

广泛地学习。

日:

每天。

知(zhì):

通“智”,智慧。

明:

明达。

行无过:

行为没有过错。

遗言:

犹古训。

干(hán):

同“邗”,古国名,在今江苏扬州东北,春秋时被吴国所灭而成为吴邑,此指代吴国。

夷:

中国古代居住在东部的民族。

貉(mò):

通“貊”,中国古代居住在东北部的民族。

“嗟尔君子”六句:

引诗见《诗经·小雅·小明》。

靖,安。

共,通“供”。

介,给予。

景,大。

须臾(yú):

片刻,一会儿。

跂(qǐ):

踮起脚后跟。

博见:

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疾:

声音宏大。

彰:

明显,清楚。

这里指听得更清楚。

假:

凭借,利用。

舆:

车厢,这里指车。

利足:

脚走得快。

水:

游泳。

绝:

横渡。

生(xìng)非异:

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生,通“性”,天赋,资质。

跬(kuǐ):

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

步:

古人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现在的两步。

骐(qí)骥(jì):

骏马,千里马。

驽马十驾:

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

驽马,劣马。

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一上车,晚上卸去。

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

十驾就是套十次车,指十天的行程。

此指千里的路程。

舍:

舍弃。

指不放弃行路。

锲(qiè):

用刀雕刻。

镂(lòu):

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蟹六跪而二螯(áo):

螃蟹有六只爪子,两个钳子。

六跪,六条腿。

蟹实际上是八条腿。

跪,蟹脚。

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

螯,螃蟹等节肢动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钳。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兴 文言翻译 xīng 起;兴起。

《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文言实词 就 文言翻译 jiù 接近;靠近;趋向。

《劝学》:

“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文言实词 望 文言翻译 wàng 远望;远看。

《劝学》: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文言实词 长 文言翻译 cháng 长,与“短”相对。

《劝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

而<连词>

1.表修饰关系。

《劝学》:

“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

《劝学》: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

《劝学》: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劝学》:

“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

《劝学》:

“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1.连词,表递进。

《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

“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

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

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

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

检验。

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

加入。

3.假 古义:

凭借,借助。

例:

假舆马者。

今义:

与“真”相对。

4.金 古义:

金属制的刀剑。

例:

金就砺则利。

今义:

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

爪子和牙齿。

例:

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

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

因为用心。

例如:

用心一也。

今义:

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

墨线。

例:

木受绳则直

今义:

绳子,绳索。

8.跪古义:

腿脚。

例:

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

跪下

9.疾古义:

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

声非加疾也

今义:

疾病

10.致古义:

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

赠送,给予

11.寄托古义:

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

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

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

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

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

形作名,高处)

3. 积善成德(善:

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

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

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

流水)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

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4)而见者远(表转折)

(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 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