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收集资料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0751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收集资料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收集资料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收集资料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收集资料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收集资料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收集资料提纲.docx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收集资料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收集资料提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收集资料提纲.docx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收集资料提纲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收集资料提纲

一、矿井概况与井田地质特征

1、矿区及矿井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及其与附近大城市、铁路车站的距离,矿区或矿井附近的铁路、公路、水路交通情况。

2、井田内的山脉、丘陵、盆地、主要河流、湖泊或水库、桥梁、管道、高压输电线路等的分布情况;主要河流的流量、流速及历年来最高洪水位;地面标高及标高差。

3、矿区的气候、温度、雨量、雨季与旱季、风向和风速;结冰期、冻土深度、山洪、雪崩、滑坡及地震情况。

4、煤田开发简史,矿区内各生产、基建矿井、小窑分布情况及其开采范围。

矿区附近的主要工业企业、农业情况、劳动力来源,电源与水源以及建筑材料的供应情况。

5、井田内煤系地层由老至新的沉积顺序,各地层的地质年代、厚度、岩性以及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煤层层位对比及主要标志层、表土层的厚度。

6、矿井的主要地质构造,各断层、褶曲的性质、产状及其对煤层的影响。

7、煤系地层内所含煤地层与可采煤层的数目、厚度,煤层的走向、倾向、倾角、层间距、稳定性,煤层的结构,煤层的露头深度与风化带深度,薄煤带的分布与火成岩侵入情况,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实体和松散容重及其碎胀系数。

8、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含水层,矿井的正常涌水量及最大涌水量。

9、煤质特征,煤层的牌号及用途,煤层的实体及散体容重,煤层的硬度、自燃性、沼气涌出量,煤尘爆炸危险性及爆炸指数。

10、井田勘探程度,深部地质情况的掌握程度和勘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级储量比例,对补充勘探或生产勘探的要求。

11、需要(索取或复制)的主要图纸、资料:

(1)交通位置图;

(2)地质地形图;

(3)各可采煤层的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4)综合地质柱状图;

(5)主要勘探线剖面图;

(6)地质勘探资料;

(7)主要地质构造特征表;

(8)可采煤层及顶、底板岩性特征表;

(9)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表。

二、井田范围、储量、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

1、井田境界的划分及依据,毗邻矿井名称,井田的走向长度、倾斜宽度及其面积。

2、矿井地质储量、工业储量及开采损失的计算方法,岩层移动角(α、β、γ)、工业场地、铁路、河流、村庄、断层、井田境界等安全煤柱的计算方法,煤柱宽度。

3、矿井的设计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能力,矿井设计服务年限,水平设计服务年限及其实际服务年限,以及确定的依据和合理性。

4、矿井工作制度:

年设计工作日和实际工作日,每日采掘及准备班次(“三八”制或“四六”制),主、副井提升工作时间。

5、需要阅读的图纸、资料:

(1)各可采煤层储量计算图及计算表;

(2)各种安全煤柱计算图表;

(3)矿井储量(地质及可采储量)计算总表。

三、井田开拓

1、井筒(包括主、副井,风井和其它井筒)的型式、位置、数目、用途,主、副井延深的可能性。

2、主、副井筒及风井的断面与装备,支护方式、井壁厚度,井口坐标、深度、倾角、提升方位角。

3、井底车场的型式、车场及绕道巷道断面、支护形式及各部分长度,井底各硐室(或巷道之间)的相对位置、联系方式、规格尺寸、支护材料及特殊要求。

4、开采水平数目及划分依据,现有水平及延深水平的位置、水平高度(或阶段垂高)及其合理性。

5、煤层群分组情况的依据,主要运输大巷与总回风巷的布置与位置,各煤层组之间、组内各煤层之间的联系方式。

6、生产水平的开采情况,各采区、各煤层的配采及产量分布情况。

7、需要阅读的主要图纸、资料:

(1)井田开拓系统平、剖面图或采掘工程平面图;

(2)井底车场平面图、坡度图;

(3)井筒特征表;

(4)井上、下对照图。

四、井巷工程

1、井筒、井底车场、主要运输巷和回风巷、阶段石门和采区石门、集中上、下山和采区上、下山的巷道断面形状、尺寸、支护方式、支架规格和支架材料。

2、各主要掘进工作面的掘进方法与机械设备的配置和技术特征,各类岩巷、煤巷、半煤岩巷及硐室的掘进速度及加快掘进速度的先进经验,每米井巷(成巷)的掘进成本、掘进工效。

3、各类井巷的维护情况及维护费用指标。

4、需要阅读的主要图纸。

各类井巷、硐室、车场的设计图纸。

五、准备方式

1、采区的地质条件和煤层条件,确定采区准备方式和技术问题的依据(选择正规或典型采区或盘区、条带);

2、采区上(下)山,共用集中巷或分层平巷及其巷道的相对位置、数目、倾角、断面形状和尺寸、支护形式及掘进顺序、联合布置时各煤层的联系方式,准备与回采巷道的掘进特点及其与回采工作的关系;

3、采区的运输、通风、供电及洒水系统;

4、采区的走向长度,沿倾斜区段数目、煤柱尺寸、上下煤层(或分层)、上下区段同采时的错距,回采工作面各种技术参数及其确定依据,无煤柱开采技术的应用情况和技术经济效果。

5、采区上、中、下车场型式及线路布置型式,交岔点的断面形状与支护方法;

6、采区煤仓的位置、型式、容量和支护方式,采区上山绞车房、变电所等硐室的位置及尺寸。

7、需要阅读的主要图纸:

(1)采区巷道布置及机械配置图;

(2)采区巷道布置剖面图。

六、采煤方法

1、采煤工作面的落煤方式,炮眼布置及装药量,钻眼工具、爆破方法,采场的支护方式,支架规格,排列方式,密度及其对采场矿区显现规律的适应性,假顶的铺设及材料规格,最大及最小控顶距、切顶支架形式,回柱方法与回柱机械的类型规格;

2、采煤工作面的装煤方法,运输方式与运输设备的规格、数量、采场运输机的移置方法及组织工作;

3、采煤工作面使用的“综机”或“普机”的技术规格及其使用情况和技术经济效果;

4、采区上(下)山运输方式及设备,采区装车站的装煤方式与车场内的调车方式及调车设备,采区内的材料、矸石运输方式及设备;

5、采煤工作面的人员配备、劳动组织和循环方式、作业制度和先进措施;

6、采煤工作面技术经济指标表;

7、需要阅读的资料:

(1)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

(2)各种采煤方法的技术经济指标统计表。

七、矿井提升与井下运输

1、主、副井提升方式,提升设备的类型和技术特征,每次提升的煤炭、矸石或人员数量,井架高度与提升高度。

2、井下运输方式和运输系统,机车、矿车及其它运输车辆、运输设备的类型、规格和数量。

3、井底车场空、重车线及绕道长度,运行路线的坡度及高差补偿设施。

4、井底车场的调车方法和设备,阻车装置及装煤设备的技术特征,机车运行图表。

5、主要参考资料:

(1)矿井提升系统图;

(2)全矿运输系统图。

八、矿井通风与安全

1、矿井瓦斯涌出或突出情况,瓦斯等级,瓦斯梯度。

2、全矿通风方式与通风系统,风流的控制与风量分配,全矿风量及负压的计算与调节方法,通风构筑物的设置与分布,掘进工作面的局部通风及设备规格,矿井主要通风设备及技术特征。

3、预防瓦斯突出与爆炸、煤尘爆炸、煤的自燃、井下水灾与火灾及预防电气事故的安全措施;井下洒水降尘管路系统与管路规格,预先抽放瓦斯,开采解放层的实施情况;井下出现瓦斯、煤尘、水灾、火灾事故时的人员撤退路线、避灾硐室及自救设备。

4、通风管理方法,反风措施的实施条件,井下火药库与充电室的独立排风系统,矿井灾害事故的预防及处理计算,安全监察组织及其工作制度,有关安全生产的奖惩制度。

5、主要参考资料:

(1)全矿通风系统图;

(2)有关安全生产的技术规定、技术措施及统计报表。

九、矿井排水与供水

1、井下涌水情况及实际最大和正常涌水量,排水方式和排水系统,水仓的形式和容量,水泵房的位置及泵房内的设备布置,主排水设备的技术特征和台数,水仓的清理方法。

2、排水管路的布置方式、敷设趟数、技术规格。

3、矿井工业及生活用水的水源及供给方式。

4、每吨公里(或每立方米)的排水费用。

5、主要参考图纸:

(1)中央泵房布置图;

(2)泵房内排水管路布置图。

十、动力供应

1、矿井供电电源与全矿供电系统,井下中央变电所的设备、容量及布置方法,井下供配电系统,高压电缆的选择计算方法。

2、采区各类电气设备的名称、功率、电压、效率、台数、昼夜工作时间、电耗,采区变电所的位置、尺寸及其电气设备的技术特征,低压电缆的选择计算方法。

3、井下使用风动工具情况,各类风动设备的技术规格、台数及其分布情况,压风机台数及其技术特征,压风站的位置及选择方法。

4、主要参考图纸、资料:

(1)井上、下供电系统图;

(2)采区变电所布置图及设备;

(3)采区用电设备统计表;

(4)采区供电设计与计算资料;

(5)压风机房布置图;

(6)压风管路系统图。

十一、工业场地布置及地面生产系统

1、工业广场的平面布置,主要建筑物、结构物以及矸石山、坑木场的建筑面积、位置及选择依据。

2、地面装车系统,主要设备类型,装车煤仓的形式与容量。

3、参考图纸:

工业广场总平面布置及生产系统图。

十二、生产管理与企业经济

1、全矿行政管理系统,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及隶属关系,全矿人员编制,各类人员比例;采煤、掘进、通风、维修和井下运输的定员配备及计算方法。

2、工程技术人员及采掘区队长的工作职责及其组织领导,管理生产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3、矿井和采区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保证采掘接替、稳产和高产的有效措施。

4、回采工效、井下工效、全矿工人效率和全员效率及其计算方法。

5、矿井和采区的工程质量、产量及工作量的检查和验收方法。

6、主要参考资料:

(1)矿井劳动定员资料,现有的全矿各类人员统计;

(2)矿井生产和劳动工资计划及统计报表;

(3)矿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统计表。

说明:

做专题的同学,可根据毕业设计大纲要求,经指导教师同意,其收集的资料内容、范围和深度,可酌情增减。

第一部分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工作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与要求

学生必须在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内容,并且成绩合格后方能参加毕业设计。

它是采矿工程专业全部教学进程中的最后的一个环节。

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最终考核。

其目的是:

1、使学生在采矿工程总体上深入认识矿井各个生产系统和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采矿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2、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工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科技资料和生产技术经验的能力;

4、进一步训练撰写技术文件和绘制工程图件的基本技能;

5、通过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态度的考察、毕业设计(论文)成果的评阅和毕业答辩,综合评定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

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应严肃认真、坚持独立思考、努力钻研、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中要认真贯彻《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其它发展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积极采用切实可行的先进技术,力争使自己的设计成果达到较高水平。

要按照设计任务书和毕业设计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严格控制工作进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毕业设计。

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必须是学生亲自劳动的成果,不得相互抄袭和代做。

否则以舞弊论处,取消参加毕业答辩资格。

二、毕业设计的命题与指导

毕业设计题目原则上是以学生毕业实习所在矿井的实际自然和地质条件为原始资料,由指导教师拟订。

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发给学生。

毕业设计题目在毕业设计开始时,经系主任批准后以设计任务书形式下达,做为毕业设计的正式依据。

毕业设计的内容见毕业设计大纲。

毕业论文的内容见毕业论文大纲。

整个毕业设计是在系主任的领导下,由资材系组织进行。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从设计开始到结束都担负设计的指导工作,其主要任务是:

1、拟定设计题目;

2、对设计内容进行答疑;

3、督促设计按计划完成,定期检查设计的工作量是否适当,内容是否符合大纲要求,设计进展是否按计划进行,必要时在基本符合大纲要求的范围内可调整设计的工作量;

4、审阅已完成的设计,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定设计成绩,签写评语。

毕业设计(或论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学生在请求答疑时,必须事前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再向教师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如计算结果、拟定的方案、主要技术决定和存在的困难等,注意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避免不动脑筋、无主见、依赖教师的现象。

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时,应尽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共同讨论、共同研究,介绍有关的参考文献。

教师不应代替学生作出最后决定。

三、毕业答辩

毕业答辩由答辩委员会主持,采取大会、公开答辩和分组答辩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后,须通过毕业答辩最终确定毕业设计成绩。

四、毕业设计(或论文)成绩的评定

已完成的毕业设计由评阅教师进行评审,最后通过答辩确定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成绩,经答辩委员会主任批准公布。

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成绩根据以下几方面来衡量:

1、对设计(或论文)大纲规定的内容完成情况、工作态度及工作过程中表现的独立工作的能力;

2、主要技术方案决定的正确程度、适当与否;

3、是否正确贯彻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4、对方案措施的论证分析是否清晰、准确,计算是否正确,概念是否清楚;

5、设计图纸(包括插图)是否正确、完善和美观;

6、设计说明书编写是否完整,文字是否通顺,书写是否工整;

7、设计中是否表现出创造性或独特见解;

8、答辩时回答问题是否正确和有说服力。

第二部分毕业设计大纲

前言

简述编制毕业设计的依据、主要技术原则,对设计的简要评价。

第一章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第一节矿区概况

矿区或矿井的位置与交通:

矿区或矿井所属省(市)县,位置之经、纬度,距大城市、铁路车站的距离。

附近的铁路、公路、河流航运等情况。

井田地形、地势:

属平原或盆地或丘陵地形,区域内的地势,主要山脉、河流、湖泊、水库分布,井田内的地面标高及标高差,河流之流量、流速以及历年最高洪水位。

气候、温度、雨量、雨季、旱季、风向和风速、结冰期、冻土深度和地震。

煤田开发历史,矿区内现有生产矿井、基建矿井及小窑分布,小窑开采范围。

矿井附近的厂矿企业和农业情况。

水源、电源、劳动力及建筑材料的来源。

第二节井田地质特征

井田内的地层情况:

按地层沉积顺序(由老至新)叙述地层的地质时代、厚度、岩性及其走向和倾斜的变化,煤层层位对比及主要标志层。

井田及其附近的主要地质构造:

各断层、褶曲的性质、产状及其对煤层的影响。

煤层及其顶底板岩石特征:

煤系地层内所含煤层数目,可采煤层数目,煤层走向、倾向、倾角、煤层厚度、层间距离、煤层结构,煤层露头深度和风化带深度,薄煤带的分布和火成岩侵入情况,煤层的顶底板岩石性质、厚度和特征。

水文地质特征:

地表水、潜水的特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及对开采的影响,各含水层的特征及对开采的影响,预计矿井建设和生产期间的正常涌水量及最大涌水量。

沼气、煤尘与自燃。

煤质、煤的牌号与用途。

第三节井田勘探程度

井田勘探情况。

对勘探程度的评价:

煤田类型、勘探密度是否合理,对补充勘探的要求、储量圈定和计算方法是否正确,高级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水文、沼气、老窑及风化带分布范围等资料的精确程度、构造的控制程度等。

地质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本章附图附表:

1、交通位置图(说明书插图1∶500,000);

2、综合地质柱状图(说明书插图);

3、主要地质构造表;

4、可采煤层及顶底板岩层特征表;

5、煤的工业分析表。

第二章矿井储量、年产量及服务年限

第一节井田境界

井田四周边界和毗邻矿井名称。

井田境界确定的依据,将来是否有扩大的可能性。

井田范围:

走向长度、倾斜宽度和井田面积。

第二节井田储量

矿井工业储量的计算:

根据地质报告(精查)提供的“能利用”储量中的A、B、C三级储量进行计算。

矿井设计储量:

矿井工业储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境界煤柱和已有的地面建筑物、构筑物需要留设的保护煤柱等永久性煤柱损失量后的储量。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的计算:

矿井设计储量减去工业场地保护煤柱、矿井井下主要巷道及上、下山保护煤柱煤量后乘以采区回采率的储量即为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将上述所计算的Z工、Z设、Z可按煤层、开采水平汇总。

井田及第一水平高级储量所占的百分比。

第三节矿井年产量及服务年限

矿井工作制度:

矿井年工作日数、日作业班数,每日净提升时数。

确定矿井合理的年产量与服务年限:

当设计任务书未给定井型时,可根据年产量、服务年限和储量的合理关系确定矿井年产量。

若已给定年产量,则验算是否合理。

计算水平服务年限。

本章附图、附表:

1、矿井工业储量、矿井设计储量、矿井可采储量汇总表(分煤层、水平及储量级别列出);

2、矿井工业场地安全煤柱计算图(说明书插图)。

第三章井田开拓

第一节概述

矿区内生产矿井的开拓方式概述及评价。

影响设计矿井开拓方式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井田开拓

应用方案比较法或其它设计方法来选择井田开拓方案。

井田开拓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井田再划分;

2、井筒形式、数目、位置及开采水平的确定;

3、煤层群分组;

4、主要运输大巷和总回风巷的布置及煤层间的联系方式;

5、采区(或盘区)划分及其要素;

6、矿井提升、运输、通风和排水系统;

7、开拓巷道断面和支护形式。

第三节井筒特征

井筒穿过的表土层和基岩性质,井壁厚度和支护材料的选择。

井筒内的布置与井筒装备:

确定主、副井和风井井筒断面及井筒装备。

列出各井筒的特征:

井口坐标、深度、断面、形状、材料、壁厚、倾角和提升方位角等。

第四节井底车场及硐室

井底车场型式的选择。

井底车场轨道线路总平面布置:

确定主、副井存在线长度,调车线长度,进行线路联接计算,线路的平面闭合计算。

计算井底车场通过能力:

确定调车方式。

绘制车场调车系统图,编制机车运行图表,计算井底车场通过能力。

确定井底车场各硐室的位置、支护材料及特殊技术要求,水仓容量、断面、长度、支护方式。

绘制井底车场总平面图。

第五节开采顺序及采区、采煤工作面的配置

沿井田走向的开采顺序:

井田两翼的开采顺序、采区的开采顺序。

沿井田倾斜方向的开采顺序:

煤层间、水平间、阶段间、区段间的开采顺序。

保证年产量的同采采区数和回采工作面数。

移交生产及达到设计产量时的采区、工作面分布情况(第一水平煤层配采的正常比例及达到此比例的措施)。

矿井年产量验算。

第六节井巷工程量和建井工期

井巷工程量:

分井筒、井底车场、运输大巷、总回风巷、采区计算统计矿井移交生产及达到设计产量时的井巷工程量(巷道长度和硐室掘进体积)。

建井工期:

安排施工组织,确定掘进速度指标,编制施工进度图表,确定建井工期。

本章应附图附表:

1、技术经济比较的开拓方案平、剖面图(说明书插图);

2、参加经济比较的开拓方案基建工程量及费用计算表,生产经营费用计算表、方案比较总表;

3、井田开拓方式平面图(1∶2000或1∶5000)(急斜煤层附“井田开拓方式立面图”);

4、井田开拓方式剖面图(1∶2000或1∶5000);

5、井筒断面图(说明书插图);

6、井筒特征表;

7、井底车场线路总平面布置图(说明书插图);

8、井底车场线路区段划分图(说明书插图);

9、井底车场机车运行图表及调车图表;

10、井底车场总平面图(1∶200或1∶500);

11、井底车场道岔一览表(附于井底车场总平面图);

12、移交生产时井巷工程量表和井巷工程施工进度表。

第四章准备方式

第一节概述

矿区内现有准备方法概述及评价。

井田内影响准备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准备方式

设计采区概况位置、边界、范围(采区走向及倾斜长)、可采煤层数及层间距、煤层赋存状态、地质特征及储量。

选择采区准备方式,确定下列重要问题:

1、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区段斜长及区段数目。

3、采区上山布置:

位置、数目、倾角、断面和支护形式。

4、区段平巷的布置方式、断面及支护形式。

5、采区中巷的布置方式、位置、数目、断面及支护形式。

6、各种联络巷道的布置方式、倾角、断面及支护形式。

7、采区内同采工作面个数及位置。

8、选择采区上、中、下车场型式及线路布置方式,并说明选用依据。

9、采区硐室:

采区煤仓型式、容量、支护形式,上山绞车房、采区变电所等硐室的位置。

10、采区生产系统:

运输、通风、供电、洒水系统及选用设备的型号。

本章附图附表:

1、采区巷道布置及机械设备配备图(1∶1000或1∶2000);

2、采区上山与煤层相对位置剖面图(说明书插图);

3、区段平巷、中巷与煤层相对位置剖面图(说明书插图);

4、采区车场线路布置示意图(说明书插图)。

第五章矿井运输、提升、排水及采区供电

第一节井下运输

设计依据和原始资料。

运输方式和运输系统的确定。

矿车的型号和数量:

矿车、人车、材料车、平板车的型号和数量。

矿车数量用“排列法”统计。

大巷运输设备的选择计算:

电机车运输时选择电机车粘重大小,按启动、温升及制动条件进行列车组重量计算,确定列车组矿车数,全矿电机车台数,采用其他运输方式时,对选择的设备要进行验算。

第二节矿井提升

矿井提升设计的主要依据和原始资料。

确定提升系统。

提升设备的选型计算:

主、副井提升容器、钢丝绳、天轮、提升机、电动机的选型计算(提升机一定按最终水平的提升距离选择,钢丝绳可按第一水平选择)。

第三节矿井排水

概述排水设备及管路的选择计算(只作第一开采水平的排水设备选型设计):

计算水泵最小排水能力、估算水泵扬程、选择水泵型号和台数、选择吸、排管直径、管材、决定排水管路趟数;计算水泵吸水高度、管路阻力、水泵总扬程、绘制管路特征曲线、确定水泵的工况。

第四节采区供电系统

选定一个首采区进行采区供电的主要内容设计。

采区供电设计的主要依据和原始资料。

选择采区变电所位置,确定供电电压及供电方案,完成采区内的用电负荷分析与统计,提出两种以上的供电方案进行技术比较与选择,拟定采区供电系统及进行分组负荷计算。

选择采区动力变压器及移动变电站,选择高、低压开关及高、低压电缆。

本章附下列图表:

1、井下运输系统及设备配置图(说明书插图)

2、提升系统及设备配置图(说明书插图)

3、排水系统图(说明书插图)

4、水泵工况图(说明书插图)

5、采区用电负荷统计表

6、采区设备布置图(说明书插图)

7、采区供电系统图(说明书插图)

第六章矿井通风与安全技术

第一节通风系统

通风设计的基本数据。

确定矿井通风系统:

确定的依据。

矿井通风最容易时期与最困难时期通风系统示意图。

第二节风量计算及风量分配

确定矿井总风量。

风量分配:

按采煤工作面、掘进头、硐室等地点进行风量分配。

风量调节方法和措施。

第三节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计算矿井最大通风阻力和最小通风阻力(汇编成表)。

计算矿井通风最容易时期的最大等积孔和最困难时期的最小等积孔。

第四节通风设备选择

通风机选择计算:

根据最大风压、最小风压的风量选取主扇。

说明通风机的型号、主要技术规格、工况点和台数。

电动机选择计算。

本章应附下列图表:

1、矿井通风系统示意图与通风网络图(说明书插图);

2、通风阻力计算表;

3、通风机工作特性图(说明书插图)。

第七章矿井安全技术措施

第一节煤尘爆炸的防治措施

煤尘爆炸指数及爆炸性。

洒水防尘地点、水源、供水路线、洒水器型式和数量。

巷道内刷浆、清扫时间。

撒布岩粉时的岩粉材料、来源、撒布地点、次数及岩粉消耗量。

岩粉棚的设置地点,每一岩粉棚区内的岩粉消耗量,每架岩粉棚内岩粉量,每岩粉棚区内岩粉棚架数及占巷道长度,岩粉年消耗总量。

若使用水棚时,应说明其结构,每棚装水量、总棚数、棚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