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多肽毒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2056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蜘蛛多肽毒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蜘蛛多肽毒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蜘蛛多肽毒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蜘蛛多肽毒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蜘蛛多肽毒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蜘蛛多肽毒素.docx

《蜘蛛多肽毒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蜘蛛多肽毒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蜘蛛多肽毒素.docx

蜘蛛多肽毒素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敬钊毒素-XI(JZTX-XI)及其突变体

M5A-JZTX-XI的固相合成与氧化复性

 

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

生物工程

学生姓名:

贺娟学号:

200606030114

指导教师:

曾雄智蒋开军

2010年4月8日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文献综述:

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500字以上的文献综述,文后应列出所查阅的文献资料。

敬钊毒素-XI突变体M5A-JZTX-XI的化学合成与氧化复性的文献综述

一、蜘蛛多肽毒素的研究进展

自然界中很多动物会利用自身产生的多肽毒素来捕食猎物和防御天敌,如蜘蛛、蛇、芋螺、河豚、蜜蜂、蝎等。

蜘蛛就是利用自己的螯爪把毒液注射到猎物的体内,从而达到麻痹或致死猎物的作用。

而在动物毒液中,最为丰富也是研究最多的一类物质就是分子量在1000到10000Da的多肽类毒素。

在这些毒素中,神经毒素又是多肽毒素中含量最多的成分,其主要生物学功能是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各种离子通道,如钾、钙、钠、酸敏感通道等[1-5]。

有些多肽毒素呈现出作用单一性的特点,可以成为一种诊断试剂用于药理学研究。

一些作用较强的毒素可以用来治疗疾病,如2004年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的治疗慢性神经疼痛和癌症病人疼痛的神经毒素Conotoxin-MVIIA,就是从海洋动物芋螺中发现的[6]。

以神经毒素为先导分子研制出的某些药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如美国默克公司以非洲曼巴蛇神经毒素分子为模板制成的多肽新药,可以有效地治疗心肌绞痛,多肽毒素研究已成为世界新药研究的一个热点[7]。

我国的学者也从虎纹蜘蛛毒素中发现了一种多肽毒素HWTX-XI,对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有良好的治疗前景[8]。

二、蜘蛛毒素的组成

人们一般把蜘蛛毒素分子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分子量1kDa以下的小分子物质。

第二类也是含量最丰富的一类,为分子量1到10kDa之间的多肽类毒素。

第三类是分子量10kDa以上的蛋白质类。

毒蜘蛛是一个天然的蛋白质生产库,蜘蛛所分泌的毒素中通常是含多种毒素,我们可以通过分离、纯化获得我们所需的毒素,然后测定其一级结构,进行天然肽类毒素的人工全化学合成、建立蜘蛛毒素的蛋白质组图谱、蜘蛛毒素的蛋白质工程改造以及对其中多种在药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上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的毒素进行开发利用。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虎纹捕鸟蛛、海南捕鸟蛛和广西大疣蛛的毒素。

这些毒素主要是作用于动物细胞的离子通道,用以麻痹或杀死目标。

三、毒素中的小分子物质

以前的研究探明,蜘蛛毒素中的小分子物质主要有无机盐类(Na+、K+、Ca2+、Cl-)、氨基酸、核苷酸、有机碱、多胺类物质和神经递质(如多巴、GABA、肾上腺素)等[9]。

目前,很多小分子物质的作用和意义还不清楚,有人认为小分子物质可能会加强毒素对猎物的伤害,还有人认为只是一些降解产物。

在对小分子物质的研究中,对多胺类物质的研究已经呈现一个新的领域。

GerardP.Ahern等人认为一些多胺类是潜在的辣椒素受体。

日本发现的多胺类小分子JSTX-3能阻断突触后膜的谷氨酸受体。

通过对越来越多的多胺类物质结构的解析,发现多胺类的毒素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分子头部通常是一个苯酚基团或是一个吲哚基团,分子尾部通常是一个胺基或是一个胍基,中间是多胺构成的主链。

通过对多胺类的了解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它们可以成为选择性作用于离子通道的工具试剂,在医药和科研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蜘蛛毒素的蛋白质类成分

蜘蛛蛋白质类成分富含多种活性酶,血蓝蛋白,未知蛋白,以及少量的毒素蛋白。

酶类主要包括:

(1)能量代谢相关酶类,如ATP合成酶、NADH脱氢酶、ATP-NAD激酶、乙酰辅酶A氧化酶、谷胱甘肽转移酶等;

(2)消化相关酶类,如淀粉酶等;(3)脂类代谢相关酶类,如磷脂酶A1、阿朴脂蛋白酶等;(4)其他酶类,如过氧化物酶、转移酶等。

血蓝蛋白又称血清素,是存在于某些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中的一种游离的蓝色呼吸色素[12]。

血蓝蛋白含两个直接连接多肽链的铜离子,它易与氧结合,也易与氧解离,是已知的惟一可与氧可逆结合的铜蛋白,氧化时呈青绿色,还原时呈白色。

它是在某些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甲壳虫和蜘蛛)的血淋巴中发现的一种游离的蓝色呼吸色素。

血蓝蛋白有多种催化作用,特别是变性后,在特定条件下具有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脂氧化酶等活性[13]。

毒素相关蛋白中以黑寡妇蜘蛛中发现的Latrotoxins(LTX)最著名。

它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作用于细胞膜:

一是它能通过钙离子依赖的方式结合突触前膜外生蛋白,激活某种信号通路,从而释放突触小泡;二是它在其作用的细胞膜形成在一种非特异性的孔道,使其允许钙离子和一些谷氨酸、乙酰胆碱等小分子量物质通过,进而引起对靶细胞的伤害;三是它可以与G蛋白藕联受体结合,并通过G蛋白信号通路促使突触小泡大量释放神经递质[14]。

五、蜘蛛毒素的多肽类成分

蜘蛛毒液中含量最丰富也是研究最多最深入的一类就是分子量在1000到10000Da的多肽类成分,一般含有3对或是4对的二硫键。

目前已有成百上千种蜘蛛多肽毒素被研究,它们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是能够作用于靶体细胞膜上的各种离子通道,从而实现捕食猎物和防御天敌的目的。

六、多肽类蜘蛛毒素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多肽组学的研究,在任意两种蜘蛛中没有发现有同一分子量和相同序列的多肽,也没有在任意两种蜘蛛毒液中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飞行时间质(MALDI-TOFMS)发现到相同分子量的肽段。

蜘蛛多肽毒素呈现出多样性,但是大多数的多肽类毒素却主要集中在1到6kDa。

以中国虎纹捕鸟蛛为例,其多肽毒素主要集中在3到6kDa[15]。

根据多肽毒素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各种离子通道,通过堵塞或强化离子流来使猎物或天敌麻痹甚至死亡。

一般的多肽通常会作用于多种不同类型的离子通道,如敬钊蜘蛛毒素-V能作用Nav1.8和Kv4.3[16]。

二是作用于神经递质受体,如芋螺毒素-GI能抑制乙酰胆碱与受体竞争性结合。

三是作用于酶的相关机制,如虎蛇可以分泌强烈的凝固剂、溶血素,被虎蛇咬后,除了伤口剧痛之外,从伤口附近延伸的毒素更会令足部及颈部出现痛楚,身体感到麻痹、出汗,随即开始呼吸困难及局部肢体瘫痪。

而蜘蛛毒素按照功能和作用又可以分为神经毒、坏死毒和混合毒三种,其中神经毒素占三分之二以上[17]。

蜘蛛毒素的毒素作用是通过毒素分子与靶体细胞受体的相互作用完成的,尤其是通过各种离子通道来完成的。

毒素的三维核磁共振解析和蛋白结晶的X-衍射证明了蜘蛛的多肽毒素大部分是门控修饰而不是直接堵塞门孔的方式来作用于离子通道的。

在三维结构图上,毒素分子表面大量的疏水性的氨基酸残基所形成的疏水斑片,其周围又分布着一些带电荷氨基酸残基,这种特殊结构能与离子通道上的电压敏感元件相互作用,影响电压敏感元件的移动,从而影响离子通道的电流。

七、作用于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毒素

电压门控钠通道(voltage-gatedsodiumchannels,VGSCs)是指在去极化电压诱导下才能被激活的钠通道。

许多天然的钠通道毒素,大多数都是电压门控型毒素。

VGSCs广泛存在于中央与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元、肌肉以及各种可兴奋性细胞中,在各种神经元的兴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毒素能有目的性地选择和钠通道α亚基的不同部位结合,而引起通道的动力学特征发生改变,如易化激活、阻塞通道口、慢失活、通道去失活等。

这些毒素的化学本质都为多肽类或有机小分子类钠通道毒素。

其中,多肽类钠通道毒素具有专一性强、活性高等优点。

在目前的研究中,在哺乳动物神经元钠通道上已经有六个部位能与上百种的毒素分子相结合。

这些位点分布于细胞膜外侧、通道孔内和跨膜区域上。

这些电压门控钠通道部位依次被命名为位点1-位点6(Sitel-Site6),而结合于这些位点的毒素则相应分别称之为位点1毒素(Site1toxin)-位点6毒素(site6toxin)。

电压门控钠通道根据是否能被河豚毒素(TTX)阻断,又可分为两大类:

河豚毒素敏感型钠通道(TTX-sensitive,TTX-S)和河豚毒素不敏感型钠通道(TTX-resistant,TTX-R)。

八、作用于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毒素

钾离子通道(voltage-gatedpotassiumchannels,VGPCs)相对其他离子通道研究得最早,也最为通彻。

电压门控性钾离子通道在调节静息电位、细胞膜的复极化等重要的细胞生理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钾离子通道结构域相对简单,它主要是由两型功能域组成的:

即由S5至S6跨膜螺旋片段通过四聚排列构成的中央孔域和由S1至S4跨膜螺旋片段构成的电压敏感域。

电压门控钾通道也可分为三种类型[18]:

外向延迟整流钾通道(Kr),瞬时外向钾通道(KA),内向整流钾通道(Kir)。

目前在蜘蛛中发现的钾离子通道抑制剂主要作用在Kv2(shab-relatedK+channels)和Kv4(shab-relatedK+channels)。

例如,最早从蜘蛛毒液中分离的hanatoxin-I(HaTx1)是一种可以抑制钾离子通道多肽毒素,它由35个氨基酸残基折叠成抑制剂胱氨酸结构模体(ICKmotif)。

它对Kv2.1钾离子通道表现出很高的亲和性,而对Kv1、Kv3钾离子通道没有作用,对于Kv4只有较弱的抑制作用。

目前hanatoxin-I是研究Kv2.1离子通道的一个常用试剂。

hanatoxin-I能够结合电压敏感元件S3b-S4的跨膜螺旋所形成的电压敏感浆叶结构,并形成稳态复合体,它的持续作用时间比电压敏感元件从负电位时的静息状态转变成正电位时的活化开放状态的时间要长得多。

通过定点突变技术证实了Kv2.1离子通道的I273、F274和E277很有可能是hanatoxin-I的结合位点[19]。

钾离子通道(尤其是电压门控的钾离子通道)的多样性在调节神经细胞膜兴奋和神经可塑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钾离子可通过K+通道蛋白迅速地透过细胞膜,这一透过过程包含了许多既是最基本又是较复杂的生物过程。

钾通道的门控特性(通道孔的开闭虽然不同,但是他们具有相似的通透性。

所有钾通道具有K+>Rb+>Cs+的选择性通透序列,对小分子碱金属Na+与Li+的通透性更小。

钾通道的一个通透特性就是多离子电导机制,这一机制可导致异名电导特性。

九、已研究的敬钊毒素概况

敬钊缨毛蛛(Chilobrachysjingzhao)是我国海南省琼中县发现的蜘蛛新种。

从2002年起,廖智等人从毒素学的角度对敬钊蜘蛛毒素进行系统研究。

他们从敬钊蜘蛛毒素的多肽成分中,提取60种多肽进行了序列测定。

其中有31条多肽测定了全序列,另外29条测得了N端部分序列。

通过质谱分析发现,在测得全序列的31个多肽分子中,29条多肽含有6个半胱氨酸,形成3对二硫键。

另外两个多肽则含有8个半胱氨酸,形成4对二硫键。

在这31条多肽中,其中有11个存在C端酰胺化修饰。

后来陈金军等人通过转录组学的方法在敬钊缨毛蛛毒腺中发现了104个富含二硫键的毒素序列和115个细胞功能相关蛋白。

通过转录组与多肽组的数据比较,其中有34个毒素是都能鉴定到的。

其他一些毒素不能在两个库中同时存在的原因可能有:

(1)两种方法的取材不同。

毒素组取材是同种蜘蛛的混合毒素,而转录组的蜘蛛毒腺取材于基本上是年龄和状态相近的八只蜘蛛。

(2)核酸和蛋白质检测的方法不同。

蜘蛛毒液中至少含有200多个多肽毒素,目前利用传统的分离方法,只能得到一些丰度较高的多肽,相当多的丰度偏低的多肽在分离和纯化的过程中会损失殆尽。

而核酸可以复制,根据cDNA文库的结果,可以发现更多的毒素的序列数目和更多低丰度蛋白的信息。

此外,在敬钊缨毛蛛毒液中还发现了与嘌呤、多胺、烟酰胺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