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陀螺 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03765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8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陀螺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陀螺 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陀螺 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陀螺 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陀螺 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陀螺 人教部编版.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陀螺 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陀螺 人教部编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陀螺 人教部编版.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陀螺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陀螺(人教部编版)

20陀螺

文本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同样记叙了作者儿时的经历。

本文以“陀螺”为线索,主要记述了作者的一只其貌不扬的陀螺战胜大陀螺的故事,并从中悟到一个深刻的道理,体会到了成长的快乐。

作者以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去观察描写事物,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童趣。

由于文章内容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难度不大,教师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尝试用略读课文的教学方式来解读本文。

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转换身份,以教师的角度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做好引导和把关的工作,防止学生过度偏离文章中心或只重细节不重全貌,同时提点学生好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

此外,教师也要做好教学流程的统筹工作,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钉、兵、恨”等12个生字(包括2个多音字),会写“否、况、败”等14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悟课文讲述的道理。

3.继续练习写批注笔记,提高阅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抓住“我”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分析人物心理。

2.从情感、含义、修辞等角度赏析文章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1.出示童年玩具,引导学生讲述玩具的故事,调动学生回忆童年游戏时光。

导语:

今天,咱们先不说学习上的事,来聊聊“玩”怎么样?

大家一定有过不少玩具吧?

你们平常放学、放假都会玩些什么?

现在课桌里或书包里是不是也放着你们的玩具?

把它拿出来,跟我们分享分享“玩具的快乐”好吗?

(学生畅所欲言,如跳皮筋、踢毽子、下五子棋、玩小汽车模型等,引导学生回忆玩玩具过程中的快乐体验)你们玩的皮筋、毽子这些玩具老师小时候也玩过,除了这些,老师小时候还流行玩悠悠球、弹珠、弹弓、拍画……(展示相关图片或实物)当然,在男孩子中人气最高的玩具就要数陀螺了。

你们看,这个就是陀螺。

(展示陀螺实物)大家见过它吗?

知道它怎么玩吗?

(学生自由发言,如果有会玩的同学,可以请他上台来进行演示)很好,看来大家都能体会到玩具带来的快乐。

2.出示课题,引入课题。

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陀螺”这个玩具密切相关,(课件出示课文标题)文章的标题就叫“陀螺”。

依据这个标题,请你们猜一猜,作者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发言,教师给予鼓励,不作正误的评判)大家说了不少内容,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一起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高洪波诗人、散文家,1951年生于内蒙古。

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1969年应征入伍,曾任陆军四十师炮团战士、排长。

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78年转业后历任《文艺报》新闻部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副主任,《中国作家》副主编,《诗刊》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品有儿童诗集《大象法官》《鹅鹅鹅》《喊泉的秘密》《种葡萄的狐狸》,散文集《波斯猫》《柳桃花》《悄悄话》等。

2.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

注意自己读不通顺的地方。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点名学生带头朗读、识记,同桌互相报听写,教师相机指导。

会写的字:

且金

一战即

不得

小鸭自

会认的字:

底荣

识字方法:

“钉”和“旋”都是本课需要掌握的多音字,可以利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音、义辨别;“兵、败、帅、溃”等字可以结合战争情境进行解读;“况、仍、尤”等字可以通过组词的方式理解识记;“品”可以用做相关动作的方法理解字义。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和技巧,好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全班。

◆易错提示:

“兵”是后鼻音,不是前鼻音;“衅”音同“信”;“溃”不要读成“贵”。

◆形近字示例:

旋(旋转)——旅(旅游)

族(民族)——旗(旗帜)兵(士兵)——乒(乒乓)

乓(乒乓球)——丘(山丘)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字谜示例:

三国鼎立尽空城。

(打一字)(谜底:

品)

◆生字加法示例:

尤+忄=忧尤+亻=优尤+犭=犹尤+扌=扰尤+鱼=鱿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生字书写。

5.交流生词,扫清词语障碍。

(1)在我的故乡,陀螺不叫陀螺,叫作“冰尜儿”,(顾名思义),就是冰上的小家伙。

预设:

先引导学生逐字理解“顾名思义”的含义,再将字义串联起来,初步揣测词义。

然后用“冰尜儿”和“冰上的小家伙”的内容进行验证,获知词语的真实含义。

最后查阅词典,准确掌握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好的冰尜儿尖部嵌一颗滚珠,转起来能增加许多(妩媚)。

预设:

教师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并提示学生该词语的使用范围,然后播放“女子妩媚”及“花木妩媚”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形象感知该词语的含义。

(3)这消息曾使我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老想象着那只陀螺英武的风姿。

预设:

先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词语有几个义项,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确定词语具体的含义。

“恍惚”在字典中有两个义项:

①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②(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听到会获得一个极想得到的礼物时,心思会放在哪里?

做其他事情时的精神状态会是怎样?

从而明白“恍惚”在句中的正确含义。

(4)的确,在各色帅气的陀螺面前,它长得(不伦不类)……

预设:

学生先根据上下文猜测词语的意思(可能是说陀螺不好看,不像样等),然后查阅字典,进行印证。

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设问:

这个词语可以用在哪些情境里?

能不能试着造句?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圈画不懂的地方。

2.反复默读,标注感受深刻的地方。

3.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卡”,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4.汇报展示,品析佳文。

(1)填一填,画一画。

①填一填:

按照提示理清课文思路。

预设:

先引导学生找到“说陀螺”和“得陀螺”大致对应的文章段落;然后分析“说”和“得”之间讲述了什么内容,并用一个字进行概括;最后分析“得陀螺”后,“我”又进行了什么活动,文章结尾讲的是什么内容,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

说陀螺→(做)陀螺→得陀螺→(斗/赛)陀螺→(悟)陀螺。

②画一画:

划分段落层次。

预设: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填写的思路,准确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出段落大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介绍陀螺的别称、制作方法与玩法。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

写“我”削制陀螺的经历。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

写叔叔送了“我”一个陀螺作为生日礼物。

第四部分(第8~11自然段):

写在斗陀螺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胜利,非常高兴。

第五部分(第12~13自然段):

写“我”从中获得的感受和启发。

方法拓展:

叙事类文章划分层次的方法主要有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划分;②按事情的因果关系划分;③按时间顺序划分;④按地点转移、转换划分;⑤以“情”的变化划分。

(2)批一批:

围绕童年的陀螺,“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找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作批注。

预设:

学生先小组内讨论并画出描写“我”心情的句子,再派代表发言。

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的,等发言的同学讲完后进行补充或修正,教师做好引导工作。

可结合课后练习题2的相关内容进行。

在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形容人物心情的词语。

在此基础上,修订之前所作批注。

明确:

描写“我”心情的句子有:

①因此,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

(“乌云”营造阴沉的氛围,“快乐像燕子一般”找不到了,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我”得不到陀螺的郁闷心情,表达了“我”对陀螺的酷爱之情。

②这消息曾使我一整天处于神情恍惚的状态,老想象着那只陀螺英武的风姿。

(“我”恍惚是因为一直想着它,可见“我”对它充满了期待。

③尤其当我看到这枚“鸭蛋”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滚珠时,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就在马路上一显身手!

(“手舞足蹈”“一显身手”等语句充分说明了“我”的快乐和迫不及待。

④我的陀螺刚一露面,就招来了一顿嘲笑。

(“我”心爱的陀螺却被伙伴们嘲笑了,心情自然变得沮丧。

⑤这真是个辉煌的时刻!

我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品到了幸运的甜头。

(感叹句充分说明了“我”此时的激动心情。

(3)想一想:

本文写的是作者儿时的一段经历,让他现在依然难忘,作者难忘的是什么?

预设:

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会难忘这段经历里的什么内容?

再让学生组织语言,点名回答。

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准确甚至有所偏差,教师应适时予以提示和引导。

明确:

作者真正难以忘怀的是那时真挚鲜明的情感、天真单纯的童趣和成长的感悟。

(4)品一品:

文中的哪个句子或哪个词语让你感触特别深刻,或令你觉得描写特别精准?

预设:

应引导学生联系之前自身疑惑的语句或做了批注的语句来思考。

此处也比较适合做小组讨论。

可以点名某小组成员发表看法,教师予以讲解,教导学生品读句子的角度和技巧,再小组内部讨论,然后选择部分小组代表发言。

选择相同语句的不同组之间可面对面畅谈各自的见解,形成大致统一的看法。

示例:

①我从小就不甘人后,更不愿自己的陀螺像金兵见到岳家军,一战即败。

(此句是一个难句。

“金兵见到岳家军”指金朝军队被南宋岳飞的军队打败的情景,作者运用这个比喻,形象地刻画出“我”的胜负心。

②于是四处寻找木头,为削制得心应手的“冰尜儿”,就差没把椅子腿拿来“废物利用”了。

(椅子腿显然是有用的,此处却说是“废物利用”,显然“我”找木头找得不管不顾快魔怔了,幽默诙谐的语言让文章充满童趣。

③大陀螺摇头晃脑,挺着肚皮一次次冲过来,我的“鸭蛋”则不动声色地闪躲。

(这一句描写了斗陀螺的场面,仿佛是两个武艺高超的人在进行擂台比赛。

“摇头晃脑”“挺着肚皮”“不动声色地闪躲”等拟人化的描述极富画面感,读起来生动有趣,“大陀螺”的自信和“鸭蛋”的稳重一一浮现在眼前。

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这是一句俗语,字面意思是说不能以貌取人,如同海水不能用斗来量一样。

它告诉我们,不能只根据外貌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品性和行为等。

(5)玩一玩:

选一个玩具进行小游戏,思考游戏带给自己的收获。

预设:

可选择2~4名学生上台玩玩具(如拍画等),其余同学观察他们的动作、表情等,用几句话进行场景描述。

从他们的游戏过程中,发现玩得好的道理或玩得差的原因,再进行口头表达。

教师可进行一定的游戏指导。

最后,把自己的发言用文字记录下来。

5.教师配合课件引读,升华情感体验。

教师:

抽陀螺的小伙伴们,都爱比个高下。

作为一个从小就不甘人后的男孩,“我”更不愿自己的陀螺像金兵见到岳家军,一战即败。

于是——(课件出示:

四处寻找木头……可仍然不肯住手。

然而一个孩子无论如何是削不出高质量的陀螺的,因此——(课件出示: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

“我”的懊恼引起了一位叔叔的注意,他送给“我”如同一枚鸭蛋的陀螺,这枚“鸭蛋”刚一露面,就招来了一顿嘲笑。

因为——(课件出示:

它长得不伦不类……不敢向任何人挑战。

奇怪的是,“我”的陀螺个头虽小,却顽强得出奇,它打败了大陀螺,这不但让“我”尝到了胜利的滋味,还让“我”明白了——(课件出示: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

玩具不仅能带给我们快乐,还能带给我们无数的思考和启迪。

作者通过玩陀螺,明白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我们通过玩拍画,明白了“不仅要强攻,还需要智取”的道理。

小结:

今天这堂课,让我看到了你们的无限可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熟读课文,交流识字经验。

(2)摘抄、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3)积累有效的自学方法。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找准角度,学会作批注

师:

这是某位同学做的批注,请大家看看它有没有什么问题。

(批注内容:

“两只陀螺奋勇搏斗,旋风般撞向对手”“刚一接触,又各自闪向一边”“然后重整旗鼓再战”写得真有趣,我觉得可以从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角度来进行赏析……)

生1:

我觉得这个批注非常啰唆。

师:

你的感触非常正确。

因为空间的局限,我们在作批注时需要尽量做到语言简洁、精练。

那么,上面的这个批注啰唆之处在哪里呢?

生1:

它摘抄了大量的原文,像是做好词好句摘抄,不像是作批注。

师:

那你有什么好办法把它改简洁吗?

生1:

可以用圈点的办法,在原文中直接画出相关语句,写上自己的感悟。

师:

很好,你提供了一个作批注时非常常见的技巧——圈点法。

这里我做一个补充,用圈点法批注时,一般用曲线画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用空心圆标注文章难词,用直线标注需要着重领会的语句,用问号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师:

除了啰唆外,这个批注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2:

这个批注只写了自己的思考角度,没有写清楚真切的体会和感想。

师:

你的发现也非常正确。

批注的目的是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而不是阅读时的切入点。

大家在作批注时也需要注意,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生3:

这个批注写得不深入,非常浅显,显示不了批注的作用。

师:

这位同学说到了重点。

批注实际属于文学鉴赏和批评的范畴,所以内容应该是对文字的鉴赏或评价。

如果让你们针对这一句写批注,你们会怎么写。

生4:

可以从描写手法来写。

这一句采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

师:

说得既准确又精练。

不错,还可以写些什么呢?

生5:

这一句运用拟人,营造激烈的战斗氛围,比赛场面如在眼前。

师:

这是从修辞的角度作旁批。

还有同学来补充吗?

生6:

语言简练而精准,大词小用。

师:

这是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进行赏析。

还有吗?

生7:

让人联想到两位战士阵前对决的场面,趣味盎然。

……

师:

大家的发言都非常棒。

我们由此可知道,在作批注时,要注意语言精练。

作批注可以赏析词语、分析心情、辨析写法、品味语言……,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就能做好批注。

赏析:

此教学片段中,教师出示了一个错误的批注例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错误和不足,并一步步进行修订,教会了学生作批注的方法和技巧。

借用实例,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自然而然学会作批注。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第七单元

世人只把雄伟坚固、千年不倒的万里长城看作世界的奇迹,殊不知,由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爱国之心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筑就的精神长城,才更令人叹服。

英雄的中国人民凭着这种坚毅的精神抵御外敌入侵,经受历史磨洗,在追求自由、和平的历史上书写了辉煌而壮丽的篇章。

翻开这浓墨重彩的史册,上面记载着令所有中国人铭刻心间的难忘岁月,激荡着让所有中国人欢欣鼓舞的爱国情怀。

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为了和平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戍边将士,一起和少年时期便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的周恩来对话,一起去结交抗战时期不畏身危、蓄须抗日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再一同前往革命圣地延安,接受熏陶,继承并发扬延安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让爱国情怀充盈我们内心,将爱国思想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田。

本单元课文是以“保卫国家”为主题编排的,展现了中国一脉相承的保家卫国的思想。

无论是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都紧紧围绕这个主题编排设计,有描写古代抗敌将士的,有讲述现代名人维护国家尊严的,还有歌颂革命精神的,这些内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都传达出对爱国思想的热烈赞颂。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

古诗三首

2

借助注释和关键词体会诗歌内涵,感受诗人对国家的深深热爱之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抓住两个过渡段,讲清三件事,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懂得“振兴中华”的必要性。

梅兰芳蓄须

1

把握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他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延安,我把你追寻

1

借助朗读的方式,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和文中的插图,理解诗歌主题。

习作

写信

1

了解书信的格式、内容及写信的好处;培养写信的兴趣。

交流平台

1

积累形容人优秀品质的词语和一首送别诗;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反问句的妙处,懂得说话要使用恰当的语言和语气。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21古诗三首

文本分析:

《出塞》是一首怀古伤今的感时之作,它通过描写月照边关时戍边士卒思慕良将的强烈感情和报国建功的愿望,抨击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边将无能,致使边衅四起的现实,表现了诗人王昌龄诚挚的爱国热情。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将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凉州词》同样是一首边塞诗,作者是唐代的王翰。

诗歌前两句通过描写“葡萄酒”“夜光杯”和“琵琶”等带有鲜明边塞特色的事物,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宴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后两句借将士的心声吐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豁达和奔放的思想。

本诗写的虽是艰苦荒凉的边塞生活,但语言明快,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气象。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之情的怀古诗。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提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崇高境界;后两句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全诗仅二十字,却巧用典故,可谓字字珠玑。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三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因此对于古诗学习的一般技巧,如朗读、想象、背诵等,都需要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此外,课内生字的读写和认识,诗歌内容、情感的体会与赏析,也是课堂上的重点。

同时,教师也可补充活动教学,如诵诗会或赛诗会等,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词、催、醉”等10个生字。

2.通过看注释、查工具书、查阅诗歌写作背景等方法,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情。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出塞》和《夏日绝句》。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浓浓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2.读悟结合,体会诗歌氛围,激发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

1.通过看注释、查工具书、查阅写作背景等方法,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情。

2.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

课时安排:

2课时

出塞

1.认识本课“塞、秦、征、还”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结合注释、工具书和写作背景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增加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体会边塞诗的风格。

1.反复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情感态度。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形成单元整体印象,从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想必你们中不少人都听过,它的意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它的核心内容,那就是“爱国”。

说到爱国,你们会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引导学生说出爱国的诗歌)没错,爱国的表现有很多,这个单元我们就将去诵读一批爱国诗歌,去认识一群爱国诗人,去感受一片爱国的热土。

现在,就让我们步入诗歌的世界,去品一品古人的爱国之情。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出示《出塞》课件。

齐读诗歌,校准字音,理解诗题。

过渡:

“塞”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sài”,指军事要地,即边关、边塞。

“出塞”的意思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它是汉朝乐府诗旧题,内容多与征战有关。

由此可见,《出塞》这首诗很可能写的是什么?

(写边关的战争见闻、感想)

知识补充:

“乐府”在两汉时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它主要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后来变成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指名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历史背景。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开元、天宝年间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尤擅七绝,其诗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他也因此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历史背景盛唐开元、天宝(713—756)数十年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

当时因西北边疆的征伐、守卫而产生的战争层出不穷,征戍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许多诗人从不同角度接触并描写了这一题材。

《出塞》这首诗就是诗人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阅读交流的要求。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重点识记、书写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教师纠正字音,识记生字。

会写的字:

时长

会认的字:

方法拓展:

“还”是多音字,可以通过组词造句进行辨别;“塞”的读音可联系之前所讲,再次进行巩固。

注意读准前鼻音“秦”,翘舌音和后鼻音“征”。

“塞、秦”可以用形近字辨析的方法进行识记,“征”可以运用生字加减法进行记忆。

◆形近字示例:

塞(塞外)——寒(寒冷)

赛(比赛)——寨(山寨)

◆生字加一加:

彳+正=征

(2)播放生字书写视频,提醒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笔画及笔顺。

(3)教师示范写生字,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尝试划分节奏,吟诵诗歌。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配图,引导探究。

过渡:

同学们朗读得非常流利,也非常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特有的韵味。

但是对于情感的把握,我觉得还不够精准。

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通过了解诗歌大意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小组查阅相关资料,通过交流了解诗中涉及的历史知识。

明确:

(1)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它们距唐朝有七八百年的时光。

(2)“飞将”指李广。

李广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将领,一生都在边关御敌,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汉武帝在位时,派他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来了,都畏惧得争相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内。

(可补充诗歌《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3.看图想象,引导学生说一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示例:

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在夜色中隐约可见,一轮皎洁的明月照着边关的漠漠黄沙。

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

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静静地思索着,思念着……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教师教学“秦时明月汉时关”。

(1)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

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

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和“汉”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读者带到了遥远的古代,同时也引人深思:

秦汉以来,边防战争接连不断,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