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9724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解析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解析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解析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解析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

《解析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

解析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20届天一中学高三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2019.10.12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反对“一把手”事必躬亲,并不是说就可以当________,美其名曰“无为而治”。

有的________,上项目怕被人怀疑,搞改革怕惹是非,该管的事情不管,该负的责任不负,当起了________的“公堂木偶”。

不管怎么“伪装”和“铺陈”,都丝毫掩盖不了这种行为敷衍塞责的实质。

当“班长”就要敢担当,怕担当就不要当“班长”。

A.后台老板滥竽充数明哲保身B.甩手掌柜滥竽充数独善其身

C.后台老板尸位素餐独善其身D.甩手掌柜尸位素餐明哲保身

【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

题干是“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

辨析词语运用是否恰当,可从多方面分析。

解答此类题目,必须了解所提供词语的词义。

词性、程度轻重、范围大小、适用对象、感情色彩等,必须抓住同义词或近义词的不同语素的意义进行区别,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辨别筛选。

本题,甩手掌柜:

指光指挥别人,自己什么事也不干的人。

也指只挂名,不负责,也不做事的主管人员。

后台老板:

指背后操纵、支持的人或集团。

语境说的是反对“一把手”领导事必躬亲,并不是说“一把手”领导自己就可以什么不干。

所以此处选用“甩手掌柜”。

尸位素餐:

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滥竽充数: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语境“上项目怕被人怀疑,搞改革怕惹是非,该管的事情不管,该负的责任不负”说的是“一把手”领导空占着领导的位置,不真正做事。

所以选用“尸位素餐”。

明哲保身:

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斗争的处世态度。

独善其身:

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

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鉴于上述的分析,这些领导之所以这样做,是怕连累自己的消极工作态度,所以此处选用“明哲保身”,既然是领导也不能用“独善其身”。

故选D。

【点睛】近义词辨析的方法:

1、牢记搭配对象。

有的时候,两个近义词之间的意义并无明显差别,但是搭配的对象全然不同,或者范围差异很大。

比如“荣膺”的一定是较高规格的荣誉,“荣获”的对象就相对普通。

2、去除同类项,就区别项加以组词区分。

很多时候,两个近义词都具有相同的字眼,比如“遏止”和“遏制”。

可以将相同的字眼,如“遏”去掉,就剩下的字眼组词,前者为“停止”,后者为“控制”。

通过组词加以区分,对于大多数拥有相同字眼的近义词都是相当有效的辨析手段。

3、寻找关键词中的反义词。

有些近义词,比如“真谛”和“精髓”,一个强调的是“真”,一个强调的是“精”,这个时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真”的反义词是“假”,“精”的反义词是“粗”,也就是说,一个探讨是真假问题,一个探讨的是粗精问题,讨论的问题不一样,语用环境自然也不一样。

4、将两个字的词变成四个字的词。

很多时候,像“钟情”“包罗”这样的词语,将其扩展为四个字的时候反而容易看穿其本来面目。

“一见钟情”仅指爱情,“包罗万象”则明示了“包罗”范围之广。

面对这些犹抱琵琶半遮面、追求含蓄蕴藉的两个字的短语,将其扩展为四个字,也是一种重要的辨析手段。

总之,对于近义词辨析题,务必找到真正能将两个词区分开的点,成为我们在考场上推断出正确答案的线索,千万不能蒙混过关,使得本来区分就不大的近义词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模糊。

2.下列加点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除夕全家人围坐一桌,作为高三学生的小李端起热茶说:

“我进步不大,大家还得海涵。

B.2018年表彰大会,某公司经理激动地说:

“今年,承蒙我们的努力,公司走上了快车道”

C.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男生宿舍管理报告》,及时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D.诗词协会第一次活动时,刚毕业的大学生说:

“今天群贤毕至,我忝列其中,重在学习。

【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加点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

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

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A项,“海涵”:

如海一样的包容。

敬辞,比喻人度量宽大(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

一般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和书面语言中,此处用于除夕全家人吃饭的场合,不得体。

B项,“承蒙”是敬辞,表示心怀感激地接受。

此处用于自己,不合适。

C项,“责成”,动词,指定某人或某机构办成某件事。

此处用于学生会说“学校领导”,语气太生硬。

D项,“忝列”:

谦词,有愧于排列在其中。

用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我”在“群贤”面前讲话。

合适。

故选D。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

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

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

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

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两条平行直线般的友谊,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

B.父子之间争执不休,父亲撂下一句“我这辈子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便拂袖而去。

C.参加完运动会,他很疲劳,睡了一晚就觉得身体里碎屑卷成的疲倦都给睡眠熨平了。

D.夏夜月光照不到

黑处,几星萤火飞来飞去,忽明忽暗,如同孩童的眼睛眨呀眨的。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判定。

这道题考的是判定比喻修辞手法。

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

(1)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归结为比喻。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

A项,把“友谊”比喻成“两条平行直线”。

B项,“我这辈子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运用夸张和借代手法。

C项,“疲倦”比喻成“碎屑”。

D项,“萤火”比喻成“孩童的眼睛”。

故选B。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生活的教科书决不像学校的课本那样单纯,它教人成长的方式往往是严酷的。

生活往往是不平衡的,它常常让人丧失一些最宝贵的支撑。

但生活又往往是平衡的﹣﹣当人们失去一些东西后,说不定又有新的东西从另外的地方弥补。

A.生活

教科书教人的东西较真实

B.学校的课本的内容不利于人成长

C.失去和弥补对成长有特别的意义

D.生活常常由不平衡到平衡的状态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

题干是“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这道题考的是提炼语段的主要意思。

阅读语段,关注上下语句之间的关系,注意语段的首尾句,找到语段的陈述对象,找出关键语句进行理解。

本段是有三个句子组成,说的是“成长”这一话题,最后一句用“但”构成转折,所以该语段的意思落在最后一句上,而最后一句“当人们失去一些东西后,说不定又有新的东西从另外的地方弥补”的关键词是“平衡”“弥补”,所以本语段的主要意思是说“失去和弥补对成长有特别的意义”。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书姜次生印章前

周亮工

姜次生正学,浙兰溪人,性孤介,然于物无所忤。

食饩于邑,甲申①后弃去,一纵于酒,酒外惟寄意图章。

得酒辄醉,醉辄呜呜歌元人《会稽太守词》。

又好于长桥上鼓腹歌,众环听,生目不见,向人声乃益高。

每醉辄歌,歌文必《会稽太守词》,不屑他调也。

方邵村侍御为丽水令,生来见,谓侍御曰:

“公嗜图章,我制固佳,愿为公制数章。

正学生平不知干谒,但嗜饮耳。

公醉我,我为公制印。

公意得,正学意得矣。

”侍御乃与饮,醉即歌《会稽太守词》。

于是侍御得生印最多,侍御署中酿亦为生罄矣。

一夕,漏下数十刻,署中尽熟寐,忽剥啄甚。

侍御惊起,以为寇且发,不则御史台霹雳符也。

惊起询,则报曰:

“姜生见。

”侍御遣人谢曰:

“夜分矣,请以昧爽。

”生砰訇曰:

“事甚急。

”侍御以生得他传闻意外也,急趋迎之,执手问故。

曰:

“我适为公成一印,殊自满志,不及旦,急欲令公见也,事孰有急于此者乎?

”遂出掌中握视之,侍御乃大笑。

复曰:

“如此印,不值一醉耶?

”于是痛饮,辨明而去。

去又于桥上歌《会稽太守词》。

桥侧饼师腐家起独早,竞来听之,谓此君起乃更早,遂已醉耶。

生意乃快甚。

生无妻,无子女,常自言曰:

“曲蘖吾乡里。

吾印必传,吾之嗣续也,吾何忧?

”别侍御返里,年八十,卒。

辛亥秋,侍御以生所为印示余,予入之谱,复隐括楼冈太史述生事,录之于前。

侍御曰:

“每展玩生印,觉酒气拂拂从石间出。

生歌《会稽太守词》声,犹恍惚吾耳根目际也。

(选自《虞初新志》)

注:

①甲申:

指1644年。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于物无所忤忤:

发怒

B.侍御署中酿亦为生罄矣罄:

完、尽

C.急趋迎之,执手问故趋:

快步走

D.别侍御返里里:

故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姜次生本是一个读书人,朝代鼎革后,他放弃了读书仕进之途,刻章、喝酒、醉歌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

B.醉酒之后,姜次生喜欢在长桥上鼓腹而歌,人们围着听他歌唱。

他眼睛不好,只能向着有人声的地方高歌。

C.姜次生自信刻章技艺高超,他以此要求跟方侍御换酒喝。

方侍御答应了他,从而成了得到姜次生图章最多的人。

D.姜次生“寄意图章”,是将生命熔铸其中,他认为他的印一定会传之后世的;后来他的印被周亮工收入印谱。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正学生平不知干谒,但嗜饮耳。

(2)我适为公成一印,殊自满志,不及旦,急欲令公见也,事孰有急于此者乎?

(3)吾印必传,吾之嗣续也,吾何忧?

8.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姜次生形象的主要特点。

【答案】5.A6.B

7.

(1)我生平不知道为了自己来求见(官员),只是喜欢喝酒罢了。

(2)我刚为您刻了一枚印章,自己很是满意,(我)等不到天亮,急着想让您看看(印章),还有什么事比这还急的呢?

(3)我的印章一定会传之后世,那就是我的后代,我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8.行为怪诞;痴迷于刻图章;胸怀家国之痛。

【5题详解】

该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

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A项,忤,不顺从,不和睦,指为难的意思。

不是发怒的意思。

故选A项。

【6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

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他眼睛不好,只能向着有人声的地方高歌。

”分析有误。

姜次生闭眼不看,(只是)听到人声后,唱得更加响亮。

故选B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该题第一句中,正学,指说话者姜次生,此处应用第一人称,译为“我”;干谒,求见(官员);但,只;耳,罢了。

第二句中,适,刚才;成,刻好,刻;满志,满意;及,等到;旦,天亮;见,看见;孰有……乎,哪有什么比……呢。

第三句中,印,印章;传,留传,传到;之,的;嗣续,后代。

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

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8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文言要点归纳概括能力。

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题干概括的内容方向,然后通读原文,整体感知,确定答题区间,理解后加以归纳,分点概括。

概括的时侯注意用词要准确,用形容词。

本题要求概括姜次生形象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写他喜欢在长桥上鼓腹闭目唱歌,行为怪诞;但这种怪诞的行为,是甲申之后,指的是明末李自成攻入大明首都北京,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灭亡,随后清军入关的历史事件。

这其中能体现他胸怀家国之痛。

文章主体部分写他痴迷于刻图章,并且刻得很好。

【点睛】文言实词推断,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

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

(1)常识识记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

(2)联想迁移。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

(3)通假代入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

(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

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参考译文:

姜次生,名正学,浙江兰溪人,他性格耿直方正,不随流俗,但从不与人为难。

在乡里以廪膳生补贴为生。

甲申之变后他放弃了廪生资格,听凭自己放纵于酒,此外只寄情于图章。

他喝酒就醉,醉后就呜呜地唱《会稽太守词》。

他又喜欢在长桥上鼓腹而歌(拍击腹部,以应歌节),众人围绕着听他唱歌。

姜次生闭眼不看,(只是)听到人声后,唱得更加响亮。

每每喝醉必定唱歌,每次唱歌必定唱《会稽太守词》,认为其他的歌都不值得唱。

侍御方邵村任丽水知县时,姜次生前来求见,他对方侍御说:

“你酷爱图章,我刻制的印章很好,愿意为你刻几枚章。

我生平不知道为了自己来求见(官员),只是喜欢喝酒罢了。

你给酒让我喝醉,我为你制作印章。

你满意于我的印,我也会满意于你的酒。

”姜次生醉后就唱《会稽太守词》。

因此,方侍御得到姜次生的印章最多,而方侍御官署中的酒也为姜次生喝光了。

一天晚上,漏壶中的水滴了几十刻(指已夜深),官府中的人都睡熟了,忽然响起了很急促的敲门声。

方侍御被惊醒了,以为是强盗来犯,或者就是御史台来送紧急文书。

侍御惊起询问,手下通报说:

“是姜生求见。

”方侍御派人谢绝说:

“已经夜半了,请天亮时来。

”姜次生大声说:

“事情很紧急。

”方侍御以为姜次生从别人那儿获得了意外的紧急消息,急忙快步上前迎接他,握着他的手问他原因。

姜次生说:

“我刚刚为你刻好一枚印章,自己很满意,来不及等到天亮,急着想让你一见,有什么事能比这更紧急的呢?

”于是伸开手掌让方侍御看印章,侍御放声大笑。

姜次生又说:

“有了像这样好的印章,难道不值得一醉吗?

”于是痛快淋漓地喝酒,天亮才离开。

离开官署后又在桥上唱《会稽太守词》。

桥边只有做面饼、豆腐的人家起得早,争相来听,说这个人居然起得(比我们)更早,就已醉了。

姜次生(听后)心情更加畅快。

姜次生没有妻子,也没有子女,常自言自语说:

“酒乡就是我的家乡。

我的印章一定会传之后世,那就是我的后代,我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后来)他辞别方侍御回到家乡,年届八十去世。

辛亥年秋天,方侍御把姜次生所刻的印章给我看,我把它们收入印谱,又依照楼岗太史讲述的姜次生事迹,将它们记录在《印谱》之前。

方侍御说:

“每次赏玩姜次生的印章,觉得酒气从印石中满满地散布出来。

姜次生所唱的《会稽太守词》歌声,还仿佛在我耳根眼前响起。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菩萨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9.古典诗歌描写景物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10.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9.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

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10.①羁旅愁思(思乡思亲)。

前两句,描写了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

②孤独寂寞。

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形象的能力。

可以从画面意象的构成、色彩特点等方面分析其表达手法及描绘的形象。

起首“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二句写远景。

雨后初晴,一道断虹斜插于东南方的长江之上,在夕阳落照之下,千山万水,一片紫翠。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两句转写投宿,兼及近景,“系马短亭西”,说明客舍就在此近旁。

词人好象手握一枝调色彩笔,精心构画,于是画面上出现了红黄橙绿青蓝紫的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出现了,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也出现了“断虹远饮横江水”中的“饮”字,带有“追琢”的痕迹。

青旗、红枫,判然可见,色彩明丽。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要具体分析诗句,结合其内容来体会所表达的情感。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二句,谓词人奔走仕途,一事无成。

“浮生”语出《庄子。

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词人这里借用,表示了对仕途的厌倦。

“事逐孤鸿去”,大概是说往事不可追寻,已逝之时光亦不能再返,感慨至深,故亦真挚感人。

结尾“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从时间上看,上阕写夕阳时候,提到山犹染紫;这里说“月黄昏”,则已暮色苍茫了。

其上着以“又是”二字,说明词人在外不知漂泊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尝尽了千愁万苦。

词的下阙抒发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3)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4)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

(5)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6)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韩愈《师说》)

(8)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答案】

(1).寄蜉蝣于天地

(2).奈何取之尽锱铢(3).官盛则近谀(4).神人无功(5).金就砺则利(6).驽马十驾(7).君子不齿(8).辩乎荣辱之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本题属于后者。

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

“蜉蝣”“锱铢”“谀”“谀”“辩”。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信誉之花

尚书华

城市不大,不足百万人口。

小区亦小,只有十几栋楼房。

罕见的是在西北角,紧挨供热站的地方,有两间简易平房,每天早晨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

干什么呢?

买豆腐、豆浆的。

这就有点新鲜了。

若说四五十年前城市里买豆制品需要排队,很正常,那时供应不足。

可如今,寻寻常常一块豆腐,让人家排队等着买,这豆腐得好成啥样?

别说,还真就有人把这个豆腐坊比喻成了一朵花——信誉之花。

老住户都记得,十九年前,这个小区刚刚建好,就有一对年轻夫妇背着行李拎着提包住了进来,租用了供热站废弃的一个材料仓库,月租一百五十元。

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

闲聚在楼头的大叔大妈富有生活经验且眼睛最尖,一眼就看出她卖的豆腐跟市面上的不同。

那豆腐实而不老、嫩而不囊,上面有一层薄薄的黄色油脂,说明制作加工时,大豆所有的营养成分都凝缩在豆腐里,让人看见就有想尝一口的欲望。

于是,你买一块,他买一块,各自拿回家“火力侦察”去了。

一品,果然好,久违的口感,豆腐本真的味道。

豆腐好,卖豆腐的人亦好。

爽快,嘴甜,大叔大妈、大哥大姐,凡是买豆腐的人,个个被她叫得心里甜滋滋的。

没用多久,人和豆腐在小区都赢得了好声誉。

有热心善良的大妈给她出主意:

闺女,你的豆腐这么好,不放添加剂,不揭豆腐皮,原汁原味,谁吃都觉得可口、放心。

可你跟那些没有正味的豆腐卖一个价钱,太亏啊!

得涨涨价,哪怕一块豆腐涨两毛钱。

别人卖一元钱一块,你卖一元二角,优质优价,公平合理。

她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大妈。

涨价是要涨的,可现在不行。

您想啊,我这豆腐才卖不到仨月。

小区这么多人家,没尝过我家豆腐的多得是,若现在卖得比别人的贵,谁还肯买我家的。

我慢慢来,让越来越多的人不但知道我家豆腐好吃,还得让他们知道我家豆腐是怎样做出来的。

她们家的豆腐可以出来卖,而豆浆只在豆腐坊卖。

这样一来,想喝豆浆的人只有到豆腐坊来买,顺便也就把她家制作豆腐的过程看了一遍。

两口子要的就是这个参观率。

去过豆腐坊的人得出一个共同结论:

干净、卫生、传统工艺、货真价实。

让人更看好更放心的还不止这些。

聚在楼头休闲的大叔大妈还发现,每天下午三四点钟,总会有一辆农用三轮车停在豆腐坊门口。

开车的人从车上吃力卸下几个装满水的大塑料桶,然后再从屋里抱出几个装满豆腐渣的塑料袋,装上车,突突突,开走了。

有好奇的大叔骑上摩托想看个究竟。

出城来到郊区,大约走两三公里,拐进一个山沟,车在一个叫珍珠村的地方停了下来。

大叔一看,什么都明白了。

原来小区里做豆腐那对年轻夫妻就是这个村的人。

这个开农用车的是男人的表弟。

自从表哥表嫂去城里开了豆腐坊,哥俩便有个口头协议:

表弟每天负责从村里那口老井装五桶水运到豆腐坊;表哥把每天的豆腐渣无偿送给表弟。

表弟用这些豆腐渣喂了几头本地品种的黑毛猪,还未长到百斤重,就被本村开农家宴山庄的老板看好,全部包收。

怪不得这豆腐、豆浆的味道与众不同,如此鲜美,原来用的是山里的井水。

大叔大妈个个都是“小广告”,消息口口相传,不胫而走。

没多长时间,不用走街串巷吆喝,豆腐坊变得门庭若市。

陡然一天,豆腐涨价了。

一块从一元钱涨到一元二角,一袋豆浆从五角钱涨到六角。

奇怪的是顾客并没有因为涨价而减少,倒是不断增加,连外小区的人也来买。

豆腐坊火了。

周围小区的居民少有不晓。

小两口倒是不温不火,淡定如初。

每天一百五十斤豆子,重复着同一样式的劳动。

顾客从豆腐坊进进出出,一天天数点着日子。

表弟的农用三轮车在城乡之间往往返返,运送着岁月,驮载着憧憬和希望。

人们看到的是,夫妻俩的生活渐渐有了变化。

他们有了孩子,孩子一天天长大,入托、入学、住上了小区的取暖楼。

伴随着生活变化的还有涨价的豆腐。

别人卖一元五角一块时,他家卖一元八角;别人卖二元一块时,他家卖二元五角——比别人卖得稍贵一些。

可大家都买账,依旧顾客盈门,供不应求。

有人向夫妻俩建议:

豆腐、豆浆在小区内外已经形成了品牌,可以扩大一下加工规模,增加人手,多创造些利润。

两个人听了都直摇头。

男人说,若往大了整,闹不好会砸饭碗的。

女人连忙随着说,可不是咋的。

这些年多亏邻居们的支持、帮衬、照顾,成全了这么个生意。

让俺在城里买了楼,供孩子上了大学,老人也可以时不时从乡下来城里住几天,享享福,俺心里挺美的。

俺两口子不是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