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龙江县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同步检测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95602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0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龙江县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同步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龙江县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同步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龙江县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同步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龙江县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同步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龙江县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同步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龙江县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同步检测语文试题.docx

《黑龙江省龙江县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同步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龙江县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同步检测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龙江县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同步检测语文试题.docx

黑龙江省龙江县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同步检测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龙江县高三上学期第三周同步检测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基础知识(共4题;共8分)

1.(2分)下列加线字注音或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救济(jì))狂斓(lán)    环谒(yè)     憎恶(zēng)    

B.炽痛(chì)行辈(xíng)  祈祷(qĭ)      脑髓(suǐ)    

C.哽咽(yè)  蝉蜕(duì)     羁绊(jī)       深遂(suì)    

D.确凿(záo)气氛(fèn)   蓦然(mù)     来势汹汹(xiōng)    

2.(2分)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两艘中国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遇袭击,两艘商船上的13人全部遇难。

枪杀事件牵动了国人的心。

但正如向来都以变幻莫测面貌示人的金三角一样,案件同样扑朔迷离。

一个月来,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0月28日,9名泰国陆军现役军人慑于压力主动向泰国警方投案自首,至此,震惊东南亚的“10·5湄公河惨案”真相呼之欲出。

A.变幻莫测    

B.扑朔迷离    

C.莫衷一是    

D.呼之欲出    

3.(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波士顿马拉松赛的两声爆炸,无疑给大型体育比赛的安保工作敲响了警钟,如何确保赛事安全,成为组织方必须面对的新难题。

B.对那些刻苦训练的年轻运动员,即使他们在比赛中偶尔有发挥失常的情况,依然应该受到爱护,绝不能一棍子就把人打到。

C.这次大会的志愿者服务已经完成了,我们咀嚼、体味这一段经历,没有失落感,有的只是在平凡事物中享受奉献、成长与幸福。

D.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和西班牙,失业率已经超过20%,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国家经济衰退和实施大规模财政紧缩政策所导致的。

4.(2分)(2019高三上·海安月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真正美丽的生命执着地追求着真善,      ,      ,      。

      ,      ,      ,永远百折不回、乐观坚强地奔向大海,直到最后一滴。

①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

②使之化为尘埃

③除非用烈火将其燃为灰烬

④否则美丽的生命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

⑤它不会趋炎附势地扭曲自己的形象

⑥更不会让自己美丽的底色染上尘污

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⑥③②⑤④    

C.⑤①⑥③②④    

D.⑤③②④①⑥    

二、名句默写(共1题;共6分)

5.(6分)(2016高三上·通渭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②《蜀道难》中,虚写映衬蜀道雄奇险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③《使至塞上》中写孤烟和落日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被后人誉为诗句中的神品。

三、诗词鉴赏(共1题;共10分)

6.(10分)(2017高一上·泰州期中)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杨柳枝

刘禹锡

其一

炀帝行宫汴水滨,

数枝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

飞入宫墙不见人。

其二

扬子江头烟景迷,

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

半蘸波中水鸟栖。

(1)赏析第一首诗“数枝残柳不胜春”一句中“数”和“残”两个字的妙处。

(2)历代评论家都认为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试从“异曲同工”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四、文言文文本阅读(共1题;共25分)

7.(25分)阅读《师说》全文,完成后面练习题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

“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

“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

(2)

联系全文,分析第三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有怎样的作用?

(3)

有人说,第三段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是怎样认为的?

(4)

作者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5)

把下面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否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五、现代文文本阅读(共2题;共19分)

8.(6分)(2016高三上·冀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古以来,哈尼人都是修沟造渠,引高山森林中的泉水来灌溉梯田,水沟开挖量巨大,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个人或村寨往往不能独立承担。

哈尼人就户与户联合或者村与村联合,一起挖沟引水。

通过出资的多少和投入人力的多少核定每个村寨、每一户的分水量大小。

为了避免发生水纠份,能够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资源,哈尼人发明了分水木刻来进行分配。

分水木刻,哈尼语称“欧斗斗”,它是选用板栗树、黑果树等材质坚硬的木料,在木料上刻出底部同样平整但宽窄度不一凹槽的一根横木。

尽管在哈尼人分水制发明和形成的时代并没有所谓“技术美”这样的名词出现,但实际上技术美的审美形态已经存在。

技术美的内涵首先由技术品表现出来。

人们创造任何一个技术品,都是具有实用性的。

分水木刻作为分水制度的物质载体,是哈尼人为了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而创造的工具,起到了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用水量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

分水木刻放置于每个水沟的分叉处,水要分几条沟就在分水木刻上刻几个凹槽,不同宽窄的凹槽决定了每个子水沟所灌溉梯田水量的大小,从而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约定的用水量。

哈尼人还以长方体为形状标准来制作分水木刻,长方形的设计,比其他形状更能防止水流的溢出,进一步提高了分水的准确性,且用料最省,是实现分水功能的最大化的典型形式。

可见,分水木刻作为一种技术品,不仅具备了实用性,还具有了美的形式。

分水制是指哈尼人经过村与村,户与户集体协商,根据挖沟时投入的人力、物力来确定每块梯田的水流量大小的民间制度。

就其本质而言是商定分水木刻上凹槽宽度的一系列民间规约,是体现分水木刻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

分水制约定,投入多者,分水木刻凹槽宽,水流大;反之,投入少者,凹槽窄,水流小。

为了确保凹槽计量单位的统一和准确,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的右手掌四指根部宽度为一基准单位,按照之前的协商结果对水流量进行分配,对用不了一个用水单位的,则缩减为一指、二指、三指进行细分,其中排除用小拇指宽度进行计量。

照各家权益定制出的划有不同刻度的木刻,安放在各家田块的入水口,随着沟水流动调节了各家各户的用水,这样既公平合理而又有科学性。

分水制虽然是一种抽象概念,但它与分水木刻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内容与其外在形象的相互统一,不可避免地以技术美的形态表现出来。

分水制度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哈尼人代代相传,凝聚的已经不仅仅是生产技术,而是人的情感,对待分水制已经不仅是对实用功能的欣赏,更是对对象存在的审美。

在现代农业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分水制还一直在沿用,它一方面使生产劳动的效率得以提高和完善;另一方面使分水的模式更趋于合理、更具有系统性和易于管理,给哈尼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符合哈尼人群体共同利益诉求。

因此,分水制也渐渐和审美主体使用上的满意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愉悦感和轻松感,构成了技术与审美的有机统一。

(1)

下列关于“分水木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分水木刻,在哈尼语中称“欧斗斗”,选用坚硬的木料制成,是哈尼人为了避免发生水纠纷,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资源的工具。

B.分水木刻作为一种技术品通过在横木上刻出底部同样平整但宽窄不一的凹槽决定水量大小,既有实用价值,又具有了美的形式。

C.分水木刻放在每个水沟的分叉处,上面所刻的不同宽度、不同数量的凹槽决定了每块梯田的用水量,从而保证了田地得到充足的灌溉。

D.分水木刻以长方体为形状标准来制作,这种设计与其他形状相比,既能防止水流的溢出,提高分水的准确性,又能节省用料。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分水木刻是分水制的物质载体,能够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的用水量并合理分配,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

B.分水木刻代表分水制发明和形成,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技术美”这一名词,但哈尼人已经认识到了其审美价值。

C.分水制是哈尼人集体协商的分水约定,它根据挖沟渠时投入的人力、物力来决定每村、每户、每块梯田的水量多少。

D.为了进一步确保凹槽计量的统一和准确,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的右手四指根部宽度为基准单位,进行更细致的分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哈尼人修渠灌溉梯田,开挖沟渠的工程量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因此,单个人、户、村一般难以完成,需要联合担此重任。

B.自古至今,哈尼人一直使用这种分水制,原因在于它既提高与完善了生产劳动效率,又符合哈尼人群体的共同利益诉求。

C.哈尼人分木制经过代代相传,凝聚了生产技术与人的情感,渐渐使人们在使用中获得了愉悦与轻松感,构成了技术与审美的有机统一。

D.作为抽象概念的分水制,只有与分水木刻这一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内容与外在形式的统一,才能够表现出技术美的形态。

9.(13分)(2016高三上·双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百年锐思周有光:

老藤椅,慢慢摇

王道

2013年1月23日,我第一次走进位于北京后拐棒胡同的周有光先生的书房。

周有光先生刚过108岁生日不久。

书房不大,墙旧旧的,书橱也小。

令我意外和惊喜的是周老的精神。

原以为茶寿的老人,不是躺在床上,就是说话不清楚了,但周老神智清晰,双目有神,安坐在略显逼仄的书屋里,接待着一拨又一拨的来访者。

周老是语言学家,每次与他交谈,他的话题都离不开自己的专业。

由于各地方言不同,推广普通话就成为必然。

“1956年,成立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陈毅当主任,我是成员。

别人笑话说,你们自己都不会说普通话,还推广。

但话不能这么讲,因为先要有标准,才能学好普通话。

”周老说。

从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周老遭遇几次病患,几次住院治疗,甚至出现过“病危”,但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用老依旧很精神,思路清晰,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地说,很有条理。

说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先生告诉我,我的身体不太好,但人都是要死的。

说这时他一脸的平静,好像在说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可谓看淡生死。

保姆小田说:

奶奶(张允和)在的时候,他们经常晚上一起吃点东西,喝杯牛奶,说说话;上午和下午都会喝一杯红茶或咖啡,还互相碰杯。

这就是所谓的“举杯齐眉”吧。

奶奶走后有半年爷爷心里很不痛快,半年后他开始恢复,但生活方式简单多了。

2014年冬,周有光的好友、妻弟张寰和在苏州去世,这个消息瞒着周有光。

稍后我去拜访周老时,周老向我问起,他学着保姆的叫法说:

“五舅妈(周孝华)好吗?

五舅舅(张寰和)好吗?

”我只得回答说:

“好,都好。

2015年夏,周有光的妻妹张充和在美国去世。

张充和是周有光和张允和的“红娘”。

当年在他们的婚礼上,张充和高兴地唱起昆曲《西厢记》。

周老至今不知道张充和去世的消息。

但是一个更意外的消息牵动了周老的心。

当时尽管他还在医院,但隐约中似乎感觉到了什么,因为儿子晓平已经好多天没来陪他了。

周晓平于2015年1月22日去世,享年82岁。

此前几天,他还在父亲周有光的110周岁生日会上忙碌着。

很多拜访过周有光先生的人都知道周晓平,他儒雅。

温和,热情,负责,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周有光与张允和育有一儿一女,即晓平、小禾。

抗战时期,小禾随父母到重庆居住,突患疾病夭亡,成为周有光夫妇的人生之痛。

不久,晓平又被流弹击中,幸亏美军医院及时为其手术,才得以生还。

在周有光先生108岁生日时,晓平说:

“这段时间记者写文章,说我爸抗战时中了流弹捡回一条命,其实是我中了流弹,搞错了。

”说起往事,晓平一脸轻松,父母身上宽容的基因,传承到他身上。

说起父亲对自己的教育,晓平说:

“父亲从不硬性规定我读什么书,各种书都可以看,四大名著要看,而且要看懂,还要看各国的名著。

”周有光不太喜欢收集字画,他说艺术虽然很重要,但过多地沉溺其中不值得。

他认为读书一定要读真正能够获得知识的书。

或许正是这样无意的引导,让晓平走上了科学之路。

晓平说:

“父亲晚年生活中我陪伴他的时间较多,不知不觉中我和他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父子关系。

我妈说我们是‘多年父子表兄弟’。

在拜访周老的那天,我去见了沈从文的长子龙朱,龙朱是代表家属去接周老出院的。

晓平去世的事龙朱当时很为难,但最后还是决定告诉周老。

当着一众小辈的面,龙朱介绍了晓平的病情和住院情况,希望尽可能以一种老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说明晓平的离世。

没想到周老很平静,似乎他心里早已知道,但是在得知儿子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独处时,他还是黯然神伤。

犹记得较早那次拜见周老前,我预先打印了关于合肥张家纪事一书的两个预选书名,请周老定夺。

先生手持放大镜仔细地看,然后慢慢斟酌。

周老为我题字“历史进退,匹夫有责”,“要从世界看中国,不可从中国看世界”,书名定下,他还为我的书题写书名《流动的斯文》。

从“斯文”说到孔孟之道,晚年的周有光先生主张儒学的现代化。

他认为,儒学的历史任务是维护帝王政权,建设稳定而繁荣的封建社会,在两千多年中做出了伟大的成绩。

儒学不仅能为封建专制服务,也能为现代社会服务。

儒学中有跨越时代的至理,“孔子、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许多高明的说法,非常了不起。

”他说。

2013年9月又去拜访周有光先生,我特地带了一段视频,录的是张寰和先生对周有光先生的问候。

当时周老饶有兴趣地看着平板电脑,还用手触模了下屏幕,接着像是报告新闻般介绍,上个周末这个东西卖了六十万台,不得了哩。

我吓了一跳,因为这条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周老随看随记随用,对新鲜事物时刻关注,真是“闻道”到家了。

犹记得周有光先生对我名字的解读:

“你的名字好啊,王道,中国儒家讲究王道,不搞霸道那一套!

2015年7月29日我去拜访周老,见他脸色渐渐红润,精神正在恢复,不禁欣然。

保姆的一句提醒更让我惊喜——他的头上长出了一些黑发,有些白发正在消退。

我跟先生开玩笑说这是“返老还童”,对先生说的关于“人的死亡与否”等话,我说他是“童言无忌”,先生哈哈大笑,像个可爱的孩子。

相关链接:

因为写作关于合肥张家纪事的书,作者多次采访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周有光先生,最近一次是2015年7月29日。

2015年,周老已110岁高龄,依旧精神矍铄,口齿清晰。

周老对自己住院治疗并不忌讳,他侃侃而谈,有种“视死如归”的平静和坦然,周老的豁达和开朗,促使作者动笔,还原这位可亲可爱、渊博睿智的人瑞学者。

(1)

下列对传记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周有光是语言学家,他的专业就是推广普通话,于是他制定普通话标准,学普通话,以便统一各地方言。

B.“举杯齐眉”仿用“举案齐眉”,形象地写出了晚年的周有光、张允和夫妇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情景。

C.周晓平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他的研究领域与父亲的不一样,这是由周有光先生无意的引导造就的。

D.书名《流动的斯文》涵义深厚,斯文指文化,流动即传承,书名意谓中国悠久的儒学文化传承现代。

E.周有光先生豁达开朗,平静坦然,传记中是通过他对自己住院治疗并不忌讳这样的情节予以表现的。

(2)

这篇传记写到了作者对周有光先生的多次拜访,请按照拜访时间的顺序梳理概括拜访的重点内容。

(3)

这篇传记的主人是周有光,可是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周晓平,这是为什么?

请联系材料具体回答。

六、语言文字运用(共1题;共5分)

10.(5分)(2017高一下·青冈期中)以下是圆通速递公司的图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对构图要素的表达不超过70字,对寓意的表达不超过15字。

七、写作题(共1题;共5分)

11.(5分)(2015高一上·福建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思考是行为的种子。

——[美国]爱默生

伟大的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成为壮举。

——[英国]威·赫兹里特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

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共4题;共8分)

1-1、

2-1、

3-1、

4-1、

二、名句默写(共1题;共6分)

5-1、

三、诗词鉴赏(共1题;共10分)

6-1、

6-2、

四、文言文文本阅读(共1题;共25分)

7-1、

7-2、

7-3、

7-4、

7-5、

五、现代文文本阅读(共2题;共19分)

8-1、

8-2、

8-3、

9-1、

9-2、

9-3、

六、语言文字运用(共1题;共5分)

10-1、

七、写作题(共1题;共5分)

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