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八年级古诗词中考复习.docx
《最新七八年级古诗词中考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七八年级古诗词中考复习.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七八年级古诗词中考复习
七年级古诗词古诗词曲鉴赏
(一)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1.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借助了这一意象,抒发了之情。
(2分)
【解析】答题先要理解诗歌大意,这首诗写的是远离故乡的游子见到来自故乡的人,急欲知道故乡之事,却一时不知从何问起,想到故乡窗前的寒梅,禁不住问起梅花是否已开。
所以这株寒梅,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是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诗人借它抒发了思念故乡之情。
2.古代诗词一般避免重复用字,而本诗却连用了两个“故乡”,这是诗人的疏忽吗?
为什么?
(2分)
示例:
这不是诗人的疏忽(1分),本诗连用了两个“故乡”,表达了游子他乡遇故人时渴望了解故乡人、故乡事的急切心情(1分)。
【解析】开头两句,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到来自故乡的旧友,急欲了解故乡景物、人事的感情。
故乡”一词叠用,表现出思乡之急切。
3.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诗人把题目定为《杂诗》,可见这首诗诗他不经意地,随时地产生的想法和感想。
B.“应知故乡事”的“应”,用近乎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来表现诗人急切了解故乡事的心情。
C.“来日”是第二天的意思。
诗人在诗中借问梅来表达思乡之情,他问朋友是否知道他走后的第二天窗前的梅花开了没。
D.本诗通过诗人对来人的问话,把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解析】C项中,“来日”是来的那一天的意思,指朋友从故乡来的那一天,而不是指诗人走后的第二天。
(二)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有人认为“涨”字表现了夜晚雨量大,有人认为“涨”字体现了诗人愁绪的增加,请谈谈你的理
解。
(2分)
示例:
“涨”字两重意思都有,一方面写出了夜雨泻下,秋池水涨的景象;另一方面绵绵的秋雨会引起人的哀思,因此也蕴含着诗人羁旅愁绪的增加。
【解析】“涨”是动词,首先是对自然之景的描述,带给人一种动态感,其次是绵绵的秋雨,也会引发人的愁思。
2.请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三、叫句所展现的画面。
(2分)
示例:
诗人和妻子(朋友)终于重逢,在西窗前秉烛夜谈,一边剪着烛花,一边回忆当初在巴山雨夜的所见所感,倾诉浓浓的思念之情。
【解析】解答时,先要正确理解所描述画面的诗句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创造,最后力求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
3.诗人两次写到“巴山夜雨”,请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4分)
示例:
使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两次写到“巴山夜雨”,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第一次是实写,点明巴山环境,渲染凄凉孤苦的气氛,第二次是虚写,写想象中重逢的情景及谈话的内容,营造出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友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解析】首先要能准确辨析出诗句所使用的虚实相生的手法,其次要分析两次的“巴山夜雨”所表现的不同内容和作用,最后分析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即可。
4.下列关于这首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首句“君问归期”是妻在问,“未有期”是夫在答,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多么深厚真挚。
B.“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而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C.后两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作者与妻子在“巴山夜雨”时相会,二人在西窗下剪烛夜谈的情景,充满了温馨与欢乐。
D.诗歌在章法上极讲究:
空间上,此地——彼地——此地,往复对照;时间上,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对比。
【解析】后两句是虚写,想象相聚时的谈话内容。
(三)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2014资阳)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离亭”有何作用?
(2分)
示例:
“风笛”与“离亭”具有特殊的意蕴(或“是象征别离的意象”),能烘托诗人别离的愁情。
【解析】在古代的诗歌中“风笛”“离亭”往往是离别的象征,用来抒发离情别绪。
2.(2014资阳)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2分)
①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②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③“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④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解析】①正确,“扬子江头”点明地点,“春”点明时间。
②正确,首联颔联写春来杨柳依依,婀娜多姿,柳絮纷飞,这醉人的春景勾起了游子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③正确,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反衬了离情别绪,“愁杀”让在外游子无比愁楚,愁思无限,将友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渲染到了极点。
④句“君向潇湘我向秦”表明此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
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诗人则北向长安。
送别是送某人去某地,握别是同是游子在异地相别。
(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4分)
示例:
“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示例:
“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解析】此类试题往往以一个字为依托,联系全句,以点带面。
本诗写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所见和所感,一个“辅”字写出了三秦和长安的位置,也写出了开阔的场景;一个“望”字将两地联系在一起,为下文表达诗人的情感做铺垫。
2.诗歌的最后一句的"歧路”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
(2分)
示例:
“歧路”照应题目,暗含送别之意;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为离别伤心落泪,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解析】“歧路”是岔路的意思,照应了题目,含有送别之意。
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歧路上!
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
”表达出诗人宽广的胸怀。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的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诗人即将赴任之地。
B.诗中“宦游”是指远离家乡,出外做官的人。
“无为”是“不要做”的意思。
C.诗人在诗中劝慰朋友:
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远在;天边就好像近在咫尺。
表现了他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D.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是语调不似其他送别诗的凄婉、悲凉,而是明快爽朗,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
【解析】B、C、D项分析均正确。
这首诗是诗人为友人送别而写的诗,所以A项中说“诗人即将赴任之地”是错误的,应该把“诗人”换成“杜少府”。
(五)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体裁),此诗感情,但前后感情基调不同,前四句表达了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后四句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3分);
2.请分析首联中的“凄凉地”“弃置身”的表达效果。
(2分)
示例:
“凄凉地…‘弃置身”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作者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解析】“凄凉…‘弃”是人的感觉,之所以“凄凉地”“弃置身”,是因为人感觉凄凉,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自己长年被贬偏远之地,寂寞地虚度年华的心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试作简要分析。
(2分)
示例:
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
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解析】这首诗歌首联写谪守巴楚、受尽劫难的经历,舍有感伤、凄婉之感;颔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颈联一反前面的忧愁,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了诗人的豁达襟怀;尾联顺势而下,请白居易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展示了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4.对上面这首古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本诗是作者为答谢白居易所作。
全诗感情真挚,浓郁中见豪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颔联运用了一个典故“闻笛赋”,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C.颈联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诗句富含哲理,具有普遍意义。
D.尾联是本诗的点睛之笔,“长精神”三个字,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解析】“闻笛赋”指西晋向秀作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抒发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的典故是“烂柯人”。
(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2分)
示例一:
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二:
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三:
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解析】题干要求从修辞或表达方式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进行赏析,该句的意思是:
我将我的担忧寄托给明月,让它随着清风一直到那夜郎的西边。
作答时先点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赋予明月以人的感情或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将对朋友的思念与担忧融于景中,注意这里既有对老友遭贬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和热忱的关怀。
从其他表现手法作答也可。
2.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2分)
示例:
杨花、子规、明月、风
【解析】题干要求所找景物需“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分析诗歌的意象,首联飘飞的“杨花”饱含漂泊无依之感,悲啼的“子规”历来是悲苦的代表,颈联中“明月”常被用来寄托思念,尾联中的“风”无形无影,变幻无常,从这些意象中选择两个即可。
3、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
C.第二句中的“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解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好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意思是我将自己时你的一片情思寄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并没有表达诗人的忧愁、无奈之情,因此D项表述有误。
(七)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中的“自”字用得好,试简析其妙处。
(2分)
示例:
因为“自”在诗中有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得“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解释得不显绝对,不显突兀,体现出作者登高远眺时的兴奋心情。
【解析】“自”字在这里更能体现作者登高远眺的兴奋心情,显示出飞来峰的雄伟高耸。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人生哲理?
(2分)
示例:
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或:
借景抒情,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
或: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解析】解题时,一定要联糸诗的内容及背景综合作答。
诗人写这首诗时,初涉官海,正是意气风发乏际,借登飞来峰直抒胸臆,寄托壮怀。
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可知诗人意气风发,对前途充满信心,为实现政治抱负无所畏惧。
3.下列关于《登飞来峰》一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的意思是,我在飞来山上千方百计地寻找那座塔,因为听说那里鸡鸣的时候就能看到旭日东升。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本诗的主旨句,抒发了作者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和高瞻远瞩,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
C.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改革新政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
D.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豁达宽容的心胸,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解析】A项中“寻”是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不是“寻找”的意思;C项中作者没有归隐山林的心理;D项中表现了诗人政治上的高瞻远瞩,没有豁达宽容。
(八)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诗的颔联、颈联写出了的特点,“空人心”的意思是。
(3分)
【解析】颔联和颈联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的宁静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进一步渲染了禅房的幽深、清寂。
“空人心”的“空”是消除之意,形容词用作动词,译为“使……空”。
这里主要指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作者看到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了。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3分)
示例:
“悦”“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
“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凡脱俗的情感。
【解析】悦:
使……欢悦;空:
使……空。
两个字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从“悦、空”的含义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写法上进行赏析。
3.诗的尾联动静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2分)
示例:
“静”是指“万籁俱寂”,“动”是指“钟磬音”,用钟磬音的悠扬不绝衬托环境的幽静,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意思对即可)
【解析】尾联紧承上联,进一步以钟磬音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俱”,都,全部。
“寂”,寂静,没有声音。
“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
解答此题时,学生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指出哪里是“静”,哪里是“动”,同时,一定要指出写法。
4.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清晨人古寺,初日照高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B.“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C.颈联运用了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幽深静寂、安详和平的境界。
D.这首诗写了作者在游破山寺后禅院时所感觉到的周围环境的幽静,表达了他想人住寺里以长期享受这样的宁静的思想。
【解析】作者在诗里并没有表达出想入住寺里的愿望,只是在游览后禅院的过程中深深陶醉于景,从而看出他隐逸、淡泊的情怀。
(九)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用得巧妙,写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2分)
示例: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高大的形象。
【解析】要联系诗句内容才能作出完整赏析。
“割”在这里是分割的意思。
泰山将天空都分割成了“阴”(昏暗)“阳”(明亮)两部分,可见其高大。
2.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2分)
示例: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解析】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仔细揣摩主旨句。
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的代表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借泰山的雄伟抒发了诗人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3.(2014雅安)选出对上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3分)()
A.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由远望到近望。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对仗工整,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诗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解析】首联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写远望表现山势坐落之远大,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颈联写细望之实景,由静转动,意思是“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涤荡着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守望。
表达了作者的激荡之情,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尾联写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顶峰、俯视一切的愿望。
因此,ABC项正确,D项中诗歌最后两句不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而是希望有朝一日,一定要登顶,俯视天下。
(十)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所展示的画面。
(2分)
示例:
在这水波轻微动荡的海上,最先映人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解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诗人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2.请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分)
示例:
全诗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解析】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来看,当时作者北征乌桓胜利而归,一统天下的决心十足,再结合诗人所创设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境就不难回答了。
3.下列对诗句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歌开头两句借景抒情,写诗人来到碣石山,登山观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诗人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
“澹澹”是形容海水波动荡漾的样子。
C.“洪波涌起”这四个字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真实表现日月星汉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的宏大抱负。
【解析】A项中诗歌开头“东临碣石山,以观沧海”是叙事,写诗人来到碣石山,登山观海,A项说法错误。
B项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看到的是水面开阔、水波荡漾、山峰高高挺立的样子,可知作者的观察角度是俯视,所以是正确的。
C项中“洪波涌起”是作者看到的实景,不是想象,C项错误。
D项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不是实景,是作者对日月星辰的想象,借以表现大海的气势,抒发诗人的抱负,D项说法错误。
七年级下册
(十一)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4分)
示例:
“见”字的妙处在于诗人无心、无意之间的偶见,这样很好地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充分表现j,诗人悠然恬静的生活心境。
【解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在采菊时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闲适随意的心境。
2(资阳)对上面的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
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解析】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隐居生活,但他不像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故C项错误。
3.对陶渊明《饮酒》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尾句“欲辨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解析】D项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二字暗指亲近自然、醉于自然、远离世俗的生活;“欲辨已忘言”是说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领会到的真意,不可言说,也无法言说,而不是表达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恫状态。
(十二)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
谈谈自己的看法。
(2分)
示例:
不能。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解析】解答时要解释清词语在此句中的意思,即“顺”是“顺风”的意思,“正”是“合适”的意思,兼有“顺风”与“和风”两重意思。
如果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有可能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因为悬是端端正正高挂的样子。
而只有用“正”字来形容此时的风才合适。
2.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的绝句。
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2分)
示例:
通过时序交替的写法,寓情于景,描绘出一幅思乡的意境图,从而写出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解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即海日生于残夜,旧的一年还未褪去,新的春天已经到来,其中体现着时序的变化交替,客居异地,目睹新旧景物之间的对比,值此之时,诗人顿生一种思乡之情,营造出了一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氛围。
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点题。
“客路”即驿道,“客路”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B.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c.颈联中“生”“入”二字,极其形象的写出了黎明撕破黑夜,新春闯入旧年的不可逆转性,暗含着时光易逝、新旧交替的哲理。
,
D.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夏末秋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解析】D项中从“江春入旧年”可知时间为冬末春初。
(十三)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示例: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