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8697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先整体感知,然后品析,最好拓展延伸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析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设计与反思

板书设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1)鹏斥安鸟(yan4)蓬蒿(hao1)咫尺(zhi3)

狼藉(ji2)相形见绌(chu4)美味佳肴(yao2。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

(方)茼蒿。

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

(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

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

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

不衡量自己的能力。

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

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

精细巧妙。

佳肴:

精美的菜肴。

二、导人

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

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

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

大自然窃笑人。

(理由:

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

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

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

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

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

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

…。

(.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

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

….(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

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五、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i莉人类长远发展。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蓬蒿咫尺狼藉呐喊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精巧绝伦美味佳肴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

(学生交流看法。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

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

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

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

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

……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

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五、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七、教学效果追记

 

课题

第十二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过程与方法

朗读——解析——谈感受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是课文的基本理念。

全文充满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课时

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设计与反思

板书设计: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和煦(xu4)干涸(he2)吞喽(shi4)

裸索(luo3)戈壁滩(ge1)无垠(yin1)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

形容风吹树木

的声音。

和煦:

温暖。

干涸:

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

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

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

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

辽阔无边。

缘:

沿边的部分。

二、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

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

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

“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

“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

“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

“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提问:

在文中划

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

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

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

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

“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

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

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二)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

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

(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学习对比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

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五、探究活动

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六、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八、教学效果追记:

 

课题

第十三课旅鼠之谜

备课日期

年月日

课型

自读课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2.学习作者娓娓动听的对话中讲述故事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说明文知识性很强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默读——讨论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旅鼠奇特的行为给我们一个启示:

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教学重点、难点

1.旅鼠的特点。

2.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3.由学生自己讲述课文内容,解答旅鼠之谜。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设计与反思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媲(pi4)美挑衅(xin4)迷惘(wang3)笃(du3)信

啮(nie4)齿滑稽(ji1)徘徊(huai2)逃窜(cuan4)

2.解释下列词语。

前赴后继:

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媲美:

比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

逃衅:

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迷惘:

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道听途说:

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

泛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

笃信:

忠实地信仰。

鼠目寸光:

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相辅相成:

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二、导人

你听说过北极旅鼠吗?

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

阅读这篇课文,相信你也会产生探究旅鼠之谜的兴趣。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

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四、探究活动

1.讨论旅鼠的几大奥秘的原因。

(提示:

旅鼠是集体观念很强的动物。

旅鼠有这种本能。

2.课文说:

“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讨论一下,这样说对不对?

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求统一答案。

3.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在班上交流。

(学生说自己所见的奇闻,课后写成书面文字。

五、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七、教学效果追记

 

设计与反思

课题

第十四课大雁归来

知识与技能

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

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过程与方法

朗读——点拨导思——质疑——探究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真爱有益无损的动物,和谐共处,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而去伤害它们。

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就是全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象的特点。

2.生动描写。

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教学方法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设计与反思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xi3)雾霭(ai3)窥(kui1)探缄(jian1)默狩(shou4)猎凋(diao1)零滑翔(×iang2)顾忌(ji4)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

凋谢零落。

迁徙:

迁移。

缄默:

闭口不说话。

窥探:

暗中察看。

雾霭:

雾气。

狩猎:

打猎。

顾忌:

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

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二、导人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

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作者,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文中对大雁描写的句

子,互相交流。

四、学习课文

(一)提问:

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与交流。

明确:

作者使用了打比方、拟人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例如:

1.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2.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3

.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4.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5.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五、品味语言

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

明确:

第一句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

春天的使者。

第二句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

第三句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谈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评说。

六、拓展训练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例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九、教学效果追记:

 

课题

第十五课喂——出来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

2.锻炼想像能力。

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过程与方法

自读——讨论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这是一篇科幻小说,情节全然出于幻想,理念却法人深省

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

要自食其果。

破坏大自然,必遭大自然报复。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设计与反思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en3)笑牟(mou2)取众目睽(kui2)睽

棘(ji2)手铆(mao3钉贪婪(lan2)履行(lǚ)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

讥笑。

胸有成竹:

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牟取:

谋取名利。

棘手:

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

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

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

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

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

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

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

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

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

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二、导人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

于是,各

色人物围着它纷纷表演,它成了人们丢弃废物的垃圾桶……这篇科幻小说充满了神奇的想像,更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作者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

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说说文章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

互相交流看法。

四、学习课文

学生质疑,小组

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故事真否?

(否。

不会有此一个无底洞。

但有生活的真实性。

2.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环境保护问题。

3.洞是真的无底吗?

’(表面上是无底的,正像我们的世界,表面上是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

4.为什么题目用“喂——出来!

(既可以首尾呼应,又表现了无底洞已经溢满。

地球已经拥挤。

5.洞是比喻什么?

(人类生存的土地。

6.文章中写了几种人?

各有什么表现?

和生活中的这些人是不是相像?

(为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7.这几种人你最赞同的是哪个?

最想否定的是哪个?

(不统一答案。

8.作者要说的道理是什么?

(作类比自下而上的世界是有限的,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

五、探究活动

1.讨论文章主题。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

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

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同意第(3)种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2.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

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习展开想像,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续写结尾。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八、教学效果追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