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8598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18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三.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三.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三.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三

第五单元

二一伟大的悲剧(二课时)

学段

第四学段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语文

单元

第五单元

课题

伟大的悲剧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并说出它的作用。

2、体会、感受作者文中表达的情感。

3、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体会感受作者文中表达的情感。

2、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

学法指导

人类生存在这个星球上,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是探索星球奥秘的情结。

在神奇的自然面前,探险者品尝过成功,也啜饮过失败,但仍前赴后继,永不停歇。

探险的行动固然值得关注,但探险的意义和动因更值得我们冷静沉思。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但文学味非常浓,渗透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思考、讨论这一出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精神,注意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还要品味文章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

【知识链接】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茨威格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

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1920),为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传;《罗曼•罗兰》(1921);《同精灵的斗争》(1925),为德国作家荷尔德林、克莱斯和尼采作传;《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1928),为托尔斯泰、斯汤达和卡萨诺瓦作传;《约瑟夫•福煦》(1929);《精神疗法》(1931),为催眠术发明者梅斯默尔、“基督科学”的创始人玛丽•贝克艾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作传;《玛丽亚•斯图亚特》(1935)和《鹿特丹人埃拉斯穆斯的成败》(1935)。

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字词,理清思路概括内容。

2.品味意味深长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3.鉴赏作品的壮美,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

1.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2.理解探险的意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

【导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拽出来__无垠___战栗___履行___辜负___

钦佩___鲁莽___告罄___

2.形似字注音组词

姗()___载()___凌()___眶()___

珊()___栽()___陵()___筐()___

删()___裁()___绫()___诓()___

跚()___哉()___菱()___框()___

3.成语填空

坚持不()不可思()风()露宿精疲力()

毛骨()然()武扬威寸步之()海市()楼

4.课文内容填空

(1)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百万个月计,()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显得太晚太晚了。

(2)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到了第二天,()吃掉一天的口粮外,()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

(3)因为()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体现出人类哪些优秀品质?

试从课文中找出实例。

 

2.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热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写这悲壮的一幕?

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找出答案。

 

3.在文章中,作者表达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请你说一说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三、精读精练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阅读“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至“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回答问题

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

2.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3.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

为什么?

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

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

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

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对英雄的赞颂之情;

2.角色复述,理清情节,品读体味重要语句;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以及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能力;

2.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3.通过关键语句的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

【导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拽(zhuài)出来毋(wú)宁坚持不懈(xiè)毛骨悚(sǒng)然

B.威尔逊(xùn)贮(zhù)藏怏怏(yāng)不乐广阔无垠(yín)

C.战栗(lì)胆怯(què)风餐露(loù)宿寒风凛冽(liè)

D.厄(è)运吞噬(shì)羸(léi)弱告罄(qì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不可思议徒劳无获夺眶而出精疲力竭

B.萎缩不前耀武扬威姗姗来迟忧心仲仲

C.疲惫不堪鲁莽大胆语无伦次踉踉跄跄

D.步履蹒跚白雪皑皑海市蜃楼闷闷不乐

3.课文内容填空

(1)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百万个月计,()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显得太晚太晚了。

(2)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到了第二天,()吃掉一天的口粮外,()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

(3)因为()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

4.下列语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教练来了。

B.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C.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D.这种种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的引起了讨论。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

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二、合作探究

1.斯科特等探险队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3.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意义是什么?

 

4.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

三、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__________;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_________。

2.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3.“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

为什么?

 

4.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

 

5.“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

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

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6.归纳本段大意。

 

四、课堂练习

1.“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是指什么事?

2.“国企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该如何理解?

表现了斯科特怎样的感情?

3.斯科特将“我的妻子”改成了“我的遗孀”,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4为何要写“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5.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板书设计

伟大的悲剧

 

 

 

【课后反思】

 

二二在沙漠中心(一课时)

学段

第四学段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语文

单元

第五单元

课题

在沙漠中心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  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

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学法

指导

《在沙漠中心》 法国飞行员、作家圣埃克絮佩里的作品。

这位法国作家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未知的领域,他也用自己的生命向人们诠释了自己冒险的人生。

本文描述了飞机坠毁在沙漠中心以后一位飞行员的心理历程。

在各种求救求生措施均告失败后,濒临死亡的他,却感到了一种内心的平静。

他身处生死的边缘,勇敢地面对挑战,希望着,失望着,挣扎着,坚持着。

在对生命的深层思考中,揭示了一种新的“冒险”的意义。

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心情的语句,注重品味其中的含义,从而梳理出作者从痛苦、绝望到乐观、平静的心理变化过程。

【知识链接】

即使是绝望,仍要选择上路;即使是面对死亡,仍要选择卷土重来。

圣埃克絮佩里就是这样的人。

(教师补充作者简历)

  在服兵役期问通过了飞行员合格证书。

尝试过多种职业之后,他成了民航驾驶员,先后驾驶过邮运飞机和法航班机。

当时飞行还是一件冒险的事情。

很幸运,他们在绝望的情况下,在沙漠里跋涉坚持了五天五夜之后,被一支骆驼商队救出。

但幸运之神不可能永远眷顾他……1944年尽管他当时已经超过了年龄限制,在他努力的争取下,还是又服起了兵役。

7月31日,他为了拍摄法国南部的地面军事情况,为盟军着陆作准备,驾飞机从法国科西嘉岛起飞,去地中海及阿尔卑斯山上空执行空中侦察任务,结果一去不返……没有人知道,刹那间发生了什么,没有人知道,刹那间这位飞行家兼作家的圣埃克絮佩里有多少感受要抒写。

这一切都成为了永远的遗憾。

2004年7月,法国文化部的打捞小组正式宣布,他们在马赛外还发现了60年前失踪的圣埃克絮佩里驾驶的飞机残骸,从而揭开了他的生死之谜。

20纪初,飞机制造技术不完善,信息技术还不发达,天气预报也不准确。

因此当时的每一次飞行都是一次冒险,飞行员每一次驾驶飞机上天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考验,自从莱特兄弟制造了飞机后,有很多飞行员把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蓝天之上,开辟新的航线既是一种探险更是一种冒险。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

 

2.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体味生命的意义,培养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与品质;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学会生存,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重点和难点】

1、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导学流程】

1.探险,是充满危险的活动,当那些勇敢的探险者们身陷困境、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们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

他们是否也有常人一样的恐惧?

是什么使他们对探险那样着迷?

让我们走进探险家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情怀。

  

    2.教师简述故事发生的背景:

课文描述的是圣埃克絮佩里和他的同伴在一次飞行中,盲目地撞在利比亚的沙漠地带。

空气湿度百分之十八,残存的饮料不到一升。

指望飞机在纵深三千公里地带,从高空搜索出混杂在沙漠中千万颗黑点中的两颗黑点,只是一种幻想。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生的期望,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东奔西走,受尽海市蜃楼的愚弄,寻觅沙上的踪迹,把希望寄托于露水,盼念茫茫沙海中一个悠悠晃晃的驼队来营救。

 

    3、检查预习本文节选自《            》,作者是 (     )国作家 (        ),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是优秀的飞行员,法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同时他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写入作品,为人类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人们评价他有飞行员的勇气,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思想家的深度。

其代表作有《   》《       》《      》等。

 

    4、检查词语积累 

乙醚(    )  虫豸(    )  硌(     )  犁铧(  )(   ) 

脐带(    )  真谛(    )   噎(    )  筛糠(   )(   ) 

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                  )  

形容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                 ) 

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         ) 

比喻因惊吓或受冻而身体发抖。

                     (           )

原指表面不粗糙,文中指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来遮挡。

 (        )

原指小动物,文中指微不足道的人.                  (        )

真实的意义和道理。

                                (        ) 

    5、整体感知 

 默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大意:

(什么人在沙漠怎么样,为什么会在沙漠那样)

                                                                           

6、合作探究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作者的飞机因故障坠毁在全世界最大的沙漠——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中心时,他面临绝境。

在沙漠中心,遭遇了哪些困难?

怎么解决的?

 

(2)文章除了交代故事情节外,还运用心理描写,运用大量大量的文字篇幅来描绘作者的心理活动。

找出来,与同桌交流,然后把你找到的读给大家听一听,说说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指名学生读句子,你能用朗读再现作者当时身临绝境时的心情吗?

(       )-----(        )-------(        )-------(        )

(3)教师连起来梳理一下这个心理变化过程发生的原因。

(4)找出表现作者对生命热爱和对生命意义思考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对生命的意义是怎么理解的,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你的理解,并试着把你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通过读大声呼喊出来。

齐读找出来的表现作者对生命热爱和对生命时刻的句子。

句子有:

热爱生命的句子有.           

作者思考生命意义的句子有                                                                                

                                                                             

                                                                              

(5)有了以上的理解基础,现在请同学们联系作者的生平,想想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是怎样理解探险的意义的?

 

他是个                                                                的人。

冒险的意义是:

             

7、拓展延伸 

    2002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

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即回答同意还是不同意,为什么)提示如下:

同意,是因为主要能培养大学生的                                                

不同意,是因为大学生应该                                                               

 8、课堂小结 

有意义的一生是履行人的职责的一生。

有了这个坚定的信念,即使在看来山穷水尽的地步,也决不会放弃生的职责,行动的职责。

我想学习本文,重要的不是对文章的理解,而应把这种精神和理念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行为和能力。

 要记住:

 面对生活,要豁达,就像傲霜的梅花,在白雪晶莹中坦然绽放,任凭风云变幻,孤独地守望春天;面对生活,要欢快,就像清澈的溪流,在舒缓低吟中洗涤万物,随时光流淌,执着地一路欢歌

冒险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也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个人勇气,而是出于对他人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出于造福人类的责任。

9、你们想知道他们在沙漠里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吗?

(请看屏幕)

板书设计:

在沙漠中心

痛苦——绝望——平静——乐观

课后反思:

 

二三登上地球之巅(二课时)

学段

第四学段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语文

单元

第五单元

课题

登上地球之巅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1、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2、 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学法指导

《登上地球之巅》是郭超人写的一篇新闻报道。

作者作为当年的随队记者,真实的纪录了1960年我国登山队员历尽千辛万险第一次从珠峰北坡登上地球之巅的经过。

课文节选的是王富洲等四名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感人事迹。

读这篇真实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报道,我们不能不为英雄们的精神而感佩,不能不为英雄们的人格而震撼!

在飞鸟不至的地球之巅,在千年冰雪、万丈巉岩的珠峰之上,在英雄们面临生与死的抉择之时,我们真正懂得了神圣、伟大与崇高的内涵。

是的,这篇用生命写成的英雄的故事,这次以生命完成的人类的创举,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蕴含着无穷的精神力量。

登山英雄们勇于探险的精神、敢于奉献的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的绝好教材。

而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使这篇报道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是一篇通讯,它真实、准确、及时地报道了人类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课外必须了解有关背景。

这也是一篇节选课文,最好能找来原文详读。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2.关于背景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

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

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登上珠峰,为国争光。

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

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

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

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

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

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

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

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

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的描写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重点难点】

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导学流程】

1.给加点字注音

耸立___缭绕___峰巅___摄氏度___

滞留___崎岖___窒息___轮廓___

2.多音字注音组词

济()___颤()___绕()___散()___

()___()___()___()___

3.成语填空

养精蓄()斩钉()铁异口同()齐心()力

勇往直()步()艰难头()眼花腰()背痛

4.课文内容填空

(1)即使有()的体格,()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的大风雪,神经不敢()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

(2)他们的四肢更加()了,他们的行动更加()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在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

他们是靠什么来克服这些困难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事例?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写,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4.刘连满最终没有登上主峰,可文中反倒写他的文字最多,你认为他值得写吗?

三、精读精练

⑴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

只有珠穆朗玛顶峰还露出隐约的。

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变得更加吃力了。

⑵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了。

⑶到达八千八百三十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

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

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

王富洲首先开口说:

"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

氧气没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