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宋金文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85340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篇 宋金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五篇 宋金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五篇 宋金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五篇 宋金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五篇 宋金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篇 宋金文学.docx

《第五篇 宋金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篇 宋金文学.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篇 宋金文学.docx

第五篇宋金文学

第五篇宋辽金文学

第一章宋代诗文革新运动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起因。

其起因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北宋初年,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城市繁荣。

统治阶级追求享乐,征歌逐舞;文人们则多承袭晚唐五代绮靡文风,竞写浮艳空洞的诗赋以点缀升平,竟至有“西昆体”出现。

这种一味追求形式华美、内容空洞的文学倾向,严重脱离社会实际,与北宋社会发展的形势很不适应,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

进步的诗人、作家都要求改变这种文风,恢复韩柳的古文传统和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政治上革新变法的呼声日益高涨。

宋仁宗时,出现了范仲淹在他的政治改革中即包含有对文风的改革,他不仅建议统治者“敦喻词臣,兴复古道”,而且以自己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创作实践抗击“西昆体”的文风。

王安石更主张文贵致用,要求文学切实反映现实生活,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

由此可见,诗文革新运动是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完全是与政治革新相呼应的。

三、宋代理学家们重道轻文,要求用简便的文字宣传理学,反对堆砌辞藻典故而内容空虚的“时文”与西昆诗风。

这和诗文革新家们的主张虽然有很大差别,但反对西昆诗风的态度却是一致的。

这对诗文革新运动也起了促进作用。

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

应了解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是经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才最后完成的。

运动发展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一、酝酿阶段:

太祖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理论上批判宋初浮靡卑弱的文风。

运动的先驱柳开以继承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为己任,强调“道”的作用,提倡“古其理,高其意”的古文。

但他在实践上未能收到巨大实效。

王禹则不仅进一步明确文章应是“传道而明心”的工具,而且写了许多具有人民性的诗文名篇。

这一时期在理论上虽然还不完善,创作实践也才刚开始,但却树起了恢复韩柳古文传统的旗帜,拉开了诗文革新的序幕。

二、完成阶段:

真宗、仁宗时期。

这一时期理论与创作并举,运动达到了高潮,并取得了胜利。

穆修、范仲淹、孙复、尹洙、石介、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等先后投入诗文革新运动,形成了强大的作家队伍,同西昆派展开了激烈的批判。

在创作上,杰出的散文作品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诗歌方面,苏舜钦、梅尧臣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悲惨生活,大胆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表现强烈的批判精神。

特别是作为当时文坛宗师的欧阳修,他的诗文或揭露时弊,同情民瘼,内容充实,风格平易,为宋文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发扬光大阶段:

神宗至北宗末。

这一时期经过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等的努力,使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更加发扬光大。

在理论上有进一步的阐述,如王安石明确提出“文者,务为有补于世”,写文章必须“以适用为本”。

苏轼是继阳修之后而起的北宋文坛杰出的领袖,他进一步开拓了诗文革新的道路,他在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的同时,更注重文学的艺术价值,在文学创作上提出了“述意”、“辞达”等宝贵见解。

在创作上这一时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曾巩、王安石、苏轼等不仅在诗文方面有名篇传世,代表着北宋最高成就,而且把诗文革新精神引向词的创作领域,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诗文革新运动的成就和影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以自己鲜明的文学主张和丰富的诗文创作实践彻底清除了宋初以来的形式主义颓风,使北宋诗文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呈现出新的风貌。

散文方面,被人称为古文大家的欧、曾、王、苏等,在反对绮靡骈文的声浪中,创作出许多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内容上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风格多样,平易畅达,不仅被时人广泛效法,其影响还远及明清许多古文家。

诗歌方面,也在扫荡西昆体颓风中走上健康的道路。

内容充实,增强了现实感,形成了清丽平淡的风格,涌现了王禹、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许多优秀作家,开创了宋诗的新局面。

这场革新运动还波及到词的创作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等为宋词开辟了新境界,苏轼更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开豪放词派和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词派的先河。

第二章北宋词

北宋初期的词作,基本上承袭五代词风。

在体制上多为短章小令,风格上由五代词的浮艳开始走向清丽,显示出文人词与“伶工之词”的不同。

但由于作者多为达官贵人,视词为“娱宾遣兴”的工具,所以在内容上仍缺乏积极意义。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晏殊、欧阳修/晏殊出身高贵,历官显要,生活豪华,其词内容不外流连诗酒,歌舞升平。

但他的一些描写离情的个人抒怀之作,在表现落寞惆怅之感的同时,却能以清新淡雅的语言写出含意较深的意境,并概括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便是这类词的佳句。

欧阳修词与晏殊齐名,并称“晏欧”。

他的词爱南唐冯延巳影响较深,内容上写伤春惜别者居多,同他的诗文相比,题材甚窄。

但他的一些抒写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感慨之作,极能显示出北宋前期小令的抒情特点。

特别是那些描写自然风光的词,已开始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

台歌咏颖州西湖的十首《采桑子》。

这类词语言精美,色调明丽,意境清新,洗涮了晚唐五代词的脂粉气。

这些作品在内容与风格上都对词风的转变产生了影响,对北宋词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范仲淹是宋初著名的政治革新家,他的词不多,但词风刚健,在北宋词坛独树一帜。

他用词来反映边塞生活,抒写政治怀抱,表现出开阔而深沉的意境。

著名的《渔家傲》及其代表作。

这首词通过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千山重迭、孤城紧闭等边塞景象的描写,不仅写出边塞的荒寒,战事的紧急,而且表现出戍边壮士的忧国之心。

全词格调高远,沉郁悲壮,开豪放派之先河。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精通音律,善作俗曲,并创制了篇幅较第的慢词,扩大了抒写领域。

在风格上也由含蓄转向铺叙,这是词创作的一次革新,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柳永词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描写都会风光、山川景物、反映市民生活。

如《倾杯乐》、《迎新春》、《破阵乐》,尤以《望海潮》著名,它描写杭州街市的繁华和湖山的壮美,景象鲜明,引人入胜。

这类题材在词中是前所未有的,它使词出现了新鲜的两面。

二、描写羁旅行役,抒发飘泊失意的伤感。

这是柳词在艺术上最有特色和最有成就的部分。

如《雨霖铃》(“寒蝉凄切”)、《满江红》(“暮雨初收”)、《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等。

在离愁别绪的描写中,寄托了他怀才不遇穷愁潦倒后的悲愤和捻心情。

这类词不仅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苦闷,有一定社会意义。

三、反映歌妓生活,抒写自己缠绵感情。

在柳词中这类作品数量最多。

这类词虽反映了歌妓们渴望自由、要求过正常生活的愿望,但在对“秦楼楚馆”、“浅斟低唱”生活的描写中,有的也流露了颓靡情绪,这是应该注意剔除的糟粕。

柳词在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宋初小令有明显有同:

一是善副县长赋的手法,层层铺叙,恣意渲染。

二是语言平易浅近,善提炼俚俗语以“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

”柳词浅近如话,然又能俗不伤雅。

词中多有佳句。

如“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古今传诵,经久不衰,深为大众喜爱,故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之誉。

词发展到北宋后期,婉约和豪放的不同风格更加鲜明,而婉约词又占统治地位。

在此之前,虽然苏轼(另设专章)对词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但后来的词人并没有沿着苏轼开拓出来的道路前进。

这一时期的词形成了写情、写愁和崇尚格律的倾向。

其原因可以从新旧党争更趋于激烈、词在艺术上更臻于成熟等方面去了解。

这时期的主要作家有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等。

晏几道是晏殊幼子,经历过一段由富贵至贫困的生活,他的词在内容上多写男女悲欢离合和对往日生活的回忆,感情深沉真挚,词风近于李煜。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早年多写爱情题材,著名的《鹊侨仙》借牛郎织女的故事歌颂纯真的爱情。

其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佳句,脍炙人口。

他后期的词主要抒写被贬谪中的情思和飘泊失意的愁苦。

《踏莎行·郴州旅舍》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它抒写了词人落魄异乡、孤独苦闷的情怀和对前途绝望的悲愤。

秦观词在艺术上有较高成就,他善于通过凄迷景色的描写,烘托伤感情绪,情景交融,词境凄婉。

他的词继承了李煜、二晏和欧阳修的婉约词国内外,与柳永词风格相近,被人奉为“婉约之宗”。

贺铸是苏轼以后较有创新的词人,他的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以婉约为主,兼具豪放之作,并多有佳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青玉案》)以三个具体形象描摹愁绪,新奇警策,一时人们争相传诵。

他的一些咏史、怀古、抒愤、言志之作则是另一种风格。

如长调《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等,具有豪放词风。

贺铸和秦观在宋词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秦观上承柳永,下启周邦彦;贺铸则是苏轼至辛弃疾的过渡与桥梁。

周邦彦是北宋词坛上最有影响的词人之一。

他的词步趋柳永,多写艳情与旅愁,思想内容上缺乏积极意义,但在艺术上却表现出很高成就。

他工于描写,擅长铺叙,词律工巧,用语清新。

过去词家及词论家把周邦彦奉为词中李杜,词的成熟期代表,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集大成者,都是根据他的词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来评价的。

我们在肯定他在词的艺术技巧上所做的贡献的同时,也应看到他的词在内容上的纤弱与空虚。

第三章北宋诗

宋初诗坛出现三个流派:

“香山派”、“晚唐体”和“西昆体”。

“香山派”代表作家有徐铉、李、王禹等,以王禹为最有影响。

他反对晚唐以来的浮靡文风,同情民瘼关心国事是他诗歌的主要内容。

他的《感流亡》诗,反映了饥民流离失所的惨状,表现了对于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对雪》写诗人在温饱之余想到了苦寒中挽车供边的人民,荷戈御敌的士卒,并以自己身居官位而无安民良策深感内疚。

他也善写景物诗,如《村行》,在景物描写中寄寓深情,语言淳朴,意境清新。

王禹的诗歌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精神,讽喻现实,指斥时弊,富于积极意义。

在手法上也明显地受到白居易的影响,语言通俗,风格清新,体现了他易晓易道的文学主张。

他在诗歌创作上开一代新风,在北宋诗坛上有重要地位。

晚唐体诗人除寇准外,多是隐士僧人。

他们的作品以写湖山景色,抒发闲情逸致为主,风格淡雅,语言俊美。

林逋是其代表作家。

他的《山园小梅》有秀句而少佳篇,作品现实性差,思想境界不高。

西昆体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这派诗人多为馆阁词臣,他们诗中所写的只是他们的闲适生活,内容空虚。

也有一些咏史诗还有一定社会意义,但毕竟好作品少。

他们以诗为戏,以诗为乐,作品缺乏现实内容;艺术上师承李商隐,喜用故事,语僻难晓,只追求形式技巧。

在文风上形成的有害倾向,对宋文学的发展所起的反作用,在当时就受到革新家们的有力批判。

梅尧臣和苏舜钦。

他们同是现实主义作家,但他们的诗风格上各有特色。

梅尧臣的诗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

或揭露社会不平,或反映人发疾苦。

如《陶者》、《村豪》等深刻提示了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汝坟贫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田家语》通过农夫的口吻反映了农家在天灾人祸双重灾难下无以为生的惨状,这些作品都有较强的思想性。

他也善于写景,《鲁山山行》是他的写景名作。

在艺术上他力倡平淡,他说: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平淡无华是其风格特点。

苏舜芡在反对西昆体诗风方面与梅尧臣齐名。

其诗歌创作分前后两期:

前期的诗多以社会政治为题材,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精神。

如《庆州败》以深沉的笔调,犀利的语言,揭露边将丧权辱国的丑行,同时也表现了对于无力御敌现状的悲愤和对士兵的同情。

后期诗歌主要写闲居生活和山水景物,其中也寄寓了内心的不平。

苏诗风格雄奇奔放,艺术上比较粗糙,并有明显的散文化议论化倾向。

欧阳修的诗力矫西昆体的浮艳,形成了平易流畅的风格,在内容上以抒怀、写景、咏物为主。

如《戏答元珍》、《画眉鸟》等,都能以清丽秀美的诗句,写出真切的生活感受。

这类小诗写得情义丰厚,语言流畅,风格清丽婉转。

他的一些抨击现实和咏史的作品,如《宝剑》、《食糟民》、《明妃曲和王介甫》等,能表现一些重大主题,或写他对国事的忧虑,对腐败官场的愤恨,或表达他对苦难人民特别是妇女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这类富于政治色彩的诗歌,在写法上继承了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常用赋笔和散文章法。

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至欧阳修已形成风气。

王安石诗承杜甫,内容充实,艺术成就也很高。

前期诗歌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如《河北民》、《感事》、《明妃曲》等,或揭露黑暗朝政,忧虑国事,或反映人民疾苦,同情妇女悲惨命运,表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退居江宁之后,创作了许多抒情小诗,虽内容上不似前期的气势磅礴,但艺术上更臻于成熟。

如《江上》、《书湖阴先生壁》等,通过寻常景物的描写,创造出新颖奇妙的意境。

《泊般瓜洲》这首小诗,在炼字上更广为传诵。

这类小诗深受后人喜爱,被称为“半山体”。

王安石早期的诗歌也具有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后期的景物诗描写细腻,抒情委婉,而风格刚健。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黄庭坚也是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在诗歌方面和苏轼并称“苏黄”。

他还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

黄庭坚写诗,以杜甫为宗,但他并没有学到杜甫诗中那种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而是过分强调技巧,偏重形式。

在诗歌理论上,他提出“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说法,要人们着重从前人诗句、古书典故的运用上翻新出奇。

实际是以流当源,以学问为诗。

黄庭坚作诗力求新奇,有意造拗句,押险韵,做硬语,诗风瘦硬峭拔。

但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他也创作出了一些有意义的作品,如《流民叹》、《上大蒙笼》等,较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疾苦。

他的一些赠答、遣怀之类的抒情诗,如《寄黄几复》、《登快阁》等,更是广为流传的佳作。

特别是他政治上遭受打击后,长期贬谪,坎坷的遭遇使他得到了某些真实生活的感受,创作出了象《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等名篇,意境清新,情趣深浓,在宋诗中堪为上乘。

江西诗派的北宋作家中,除黄庭坚外,以陈师道成就最高。

他以苦吟著名,作诗刻意求深,喜“闭门觅句”。

诗风平易,有些作品抒发了真实感情,流畅自然,为后世所传达室诵。

第四章苏轼

苏轼的生平思想。

学习这一节除了应了解苏轼一生所经历的四个时期(读书与应瘵时期,从凤翔签判到乌台诗案时期、贬谪黄州到两次召还时期、远谪惠、儋时期)之外,重点要认识苏轼思想的复杂性,并把他的思想变化与他创作的发展联系起来。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他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而其主体是儒家思想。

积极从政,宽简爱民,终其一生都不曾放弃事君、报国的政治理想。

而由于政治上屡遭挫折,他逐渐地接受了佛家和道家“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并以这种超然、旷达为支柱,在沉重的打击和险恶环境面前不消沉、不绝望。

他的许多作品中(如《前赤壁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表现了这种追求——失望——处以达观的曲折历程。

这正是他复杂思想的艺术表现。

苏轼在词创作上的成就。

学习这一节要从题材、词风的转变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去了解苏轼对宋词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一、扩大了词的题材。

苏轼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偏见,把一向只写男欢女爱、离愁别绪的内容扩展到咏史怀古、描写山川景物、农舍风光等各个方面,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一种独立发展的新诗体,能与诗一样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

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塑造了壮士的形象,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激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热爱生活的旷达性格,并寄寓深刻的人生哲理。

其他如《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或描写农村风物,或悼念亡人,这些内容都是前人词作中所没有的,表现了苏轼的创新精神。

二,转变了词风。

苏轼在婉约正宗之外,别立豪放一派。

奔放的感情,旷达洒脱的胸怀,是苏词的基调。

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境界博大,气势磅礴,是这种新风格的代表。

苏轼的豪放词风,展现了词这一艺术形式的新面貌,直接影响到南宋辛派爱国词人刚健词风的形成。

三、突破了音律的束缚,语言上有所创新。

苏轼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突破格律限制,“不喜剪裁以就音律”。

在语言上或吸收古人精华引用典故,或以口语虚字入词,使词的表现力更为丰富自由。

苏轼的诗歌。

学习本节应注意掌握苏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苏诗内容大致可分四类:

一、政治讽喻诗。

这类诗揭露了社会黑暗,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并无情抨击了当朝权贵的媚上邀宠的可耻行径。

《吴中田妇叹》写谷贱伤农,指出新法的流弊。

其他如反映赋税的繁重,谴责官吏的贪鄙等,都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矛盾,表现了鲜明的人民性。

二、景物诗。

这类作品数量最多,也最能表现苏轼诗歌独特风格。

诗从善于在景物描写中再现大自然之美,并倾注自己的感情。

如《巫山》、《望海楼晚景》等,在对巫山峭拔突兀,潮水汹涌壮阔的描写中,寄寓了诗人对祖国江山雄奇壮美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美堂暴雨》这些小诗,抓住了景物的瞬间景象,或写西湖的风云变幻,或写暴雨的气势雄浑,展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追求美的境界的情趣。

三、题画咏物诗。

苏轼的题画诗以形象鲜表著称。

如《惠崇春江晚景》,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咏物诗则常于一石一花中寄以深情。

四、理趣诗。

他的理趣诗多是在景物描写中寓以哲理,使情、景、理融为一体。

著名的言理诗《题西林壁》,借游庐山见闻,说明人的认识无不具有相对性,不可避免地带有各自的局限。

寓哲理于形象之中,借生活本身来阐明哲理,引人入省事,发人深思。

苏轼诗歌的特色则大致有三方面:

一、以文为诗,富于理趣。

首先表现在章法上的散文化,如《金山寺》,由游金山寺之所思、所见、所感三部分一气呵成;《百步洪》的铺排景物,《吴中田妇叹》的直陈时事,皆是散文笔法。

其次表现为喜发议论,谈哲理。

不仅政治诗中直陈时弊,具有批判锋芒,就是一些抒怀写景的诗,也常寓有人生哲理,如《和子由渑池怀旧》抒发了人生来去无定的感慨,《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精警的比喻,告诉了人们一个善于欣赏和认识美的道理。

二、浓厚的浪漫色彩。

苏轼大量的诗篇,在手法上多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精妙的比喻,创造出优美新奇的境界,增强艺术效果。

如《有美堂暴雨》以“天外黑风吹海立”来形容暴雨的迅猛,海浪耸立,气势逼人,表现了诗人的浪漫奇想。

《百步洪》紧扣一个“快”字,一连用了七个比喻,描绘了急湍奔流的壮观。

诗人正是通过这些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把读者带进了美丽神奇的境界。

三、风格多样,平易自然。

苏轼诗题材广泛,兼备各体。

他的七律七绝精美明快,清新活泼;古体和七言歌行淋漓酣畅,雄浑豪迈;一些抒怀小诗更显得潇洒清淡。

而各体诗的共同特点是不假雕饰,往往脱口而出,平易自然。

苏文向来与韩、柳、欧三家并称,有“韩潮苏海”之誉。

他的散文创作既能体现诗文革新运动所倡导的平易自然、文从字顺的主张,又能多方面汲取前代名家的优点,形成自己“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独特风格。

他的散文可分为两大类:

一、议论性散文,主要指政论和史论。

他的史论散文如《留侯论》、《韩非论》、《贾谊论》、《晁错论》等,能摆脱传统说法,提出新的见解。

他的政府文能从“有益于当世”出发,直接发表政见,上下纵横,充满政治革新精神。

如在《教战宁策》中,强烈反对北宋朝廷的屈辱政策,要求教民以战,抗击侵略者。

文章引古证今,辞锋锐利,既表现了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也体现出苏轼政论文的论辩艺术。

二、文学性散文,包括书札、杂记、小品、文赋等。

这类文章往往信手拈来,漫笔写成,生动飘逸,浑洒自如,其成就更在政论之上。

如《喜雨亭记》,通过“喜”、“雨”、“亭”三层意思的淋漓尽致的阐发,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心。

构思新颖,文笔富于变化,由古而今,由记而议,夹叙夹议,行文活泼有致。

《前赤壁赋》更是优秀的散文诗。

文章写景、抒情、言理浑然一体。

其文如诗、如画、文埋自然,妙趣横生,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华。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学习本节应从苏轼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贡献、对文学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他个人的创作成就,来认识他在北宋文坛和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他的散文在北宋后期就已广泛流传。

策论史论,立论新颖,论证精辟,富有现实意义;文学性散文有更高的艺术成就,一直为后世学者文人所推重。

他的诗歌是宋诗的杰出代表,对明清许多诗人都有重要影响。

特别是他的词,打破了传统题材与风格的限制,提高了词的地位,开创了豪放词派,为南宋辛弃疾等爱国词人开了先路。

第五章南宋词

李清照才华横溢,诗、词、散文兼工,在文学批评方面也有较大贡献,而以词的成就最高。

其词以靖康之难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以抒写闺情为主,呈现出一种悠闲、风雅的情调,内容上并没有突破传统的框框;但这些词作往往于委婉细腻的描述之中,把一个纯真少女(妇)的内心世界大胆、坦率地展示出来,如两首《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等。

南渡之后,由于饱尝了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之苦,词风才有了较大变化:

往往于自我身世时代特色。

如《声声慢》、《永遇乐》等。

李清照的词,在继承前人(李煜、柳永、晏几道、秦观等)艺术经验基础上,又有所创新的发展,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素雅、淡远、饶有韵味是这种个性色彩的主要内涵;通过白描,以浅俗语之语,发清新之思是“易安体”的主要特征。

具体说来,李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长于白描,善用口语。

李词不事雕琢,不见斧迹,全然清水芙蓉,天然浑成,堪称词中“本色当行”的代表。

如《点绛唇》(“蹴罢秋千”)和两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常记溪亭日暮”)等,用的全是白描手法,语言也通俗质朴,素中见雅。

二、长于铺叙,善于以景写情。

为了渲染气氛,强化主题,易安往往采用铺叙手法,一层层地进行写景状物,叙事抒情:

且关于融情入景,以景写情,使之达到水乳不分的地步。

如《声声慢》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极巧妙地为这首词奠定了凄冷的基调;接着从时、空两个方面进行铺叙:

从“晚来风急”写到长空秋雁;从“满地黄花”写到梧桐、细雨,真所谓峰峦迭起,景景含情,把作者那种孤寂凄苦的心境,表现得入木三分。

三、善于化虚为实,把无形之情化为可见之体。

诸如“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剪梅》)、“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等均属此类。

鲜明、形象,可感性极强。

四、委婉含蓄,曲折言情。

李词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明明是写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但却终不点破,显得蕴藉隽永,耐人寻味。

南宋初期的三位爱国词人。

靖康难后,全国民众要求抗金的呼声很高;张元干、张孝祥、岳飞等一些爱国志士和将领,力主收复,反对求和,并继承苏轼豪放词风,写出不少慷慨悲壮的爱国佳作,使宋词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对以后的辛痉疾等爱国词人影响很大。

学习时,既要了解他们在中国词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又要了解、掌握他们的代表作品。

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等,均是千古传唱的名篇,应予以重视。

此外,这一节还介绍了另一词人朱敦儒。

他在北宋已有词名,风格与周故障彦相近,内容以写隐逸生活为主。

请康难后,也有伤时感乱之作,但往往用“狂歌载酒”的方式来解脱他的精神苦闷,缺乏张元干、张孝祥等人的慷慨精神和锐气。

南宋中后期两个不同风格的作家群,共涉及十个词作家。

南宋中期以后,宋、金对峙的局面大体形成。

由于思想方法、艺术观点的不同,这个时期的词人逐渐分道扬镳,各择其路,结果词坛上出现了两个流派:

一是以辛弃疾为首的豪入词派,抒发爱国强音,一是以姜夔为首的格律词派,很有影响。

辛弃疾另有专章论述,故本节只介绍了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四个辛派词人和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周密、王沂孙、张炎六个格律词人。

两个词派是本章的重点,因此也是本节的重点。

学习时,先要了解两个词派的发展脉络,了解上述词人各有哪些代表作品;还要从整体着眼,通过研读作品理出两个词派各自的共同特点。

至于姜夔,要在概括了解其人的基础上,重点理解他在中国词上的地位和贡献。

第六章辛弃疾

辛弃疾的生平。

他一生大抵可分为起义南归、辗转任职、被贬闲居和间或起用三个时期。

在他的生平经历中,我们应注意三个问题:

首先,辛弃疾不仅是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