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学年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和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1824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学年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2学年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2学年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2学年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2学年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学年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和解析.docx

《12学年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学年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和解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学年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和解析.docx

12学年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和解析

2011-12学年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和解析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意义。

P10(√)

马克思的伟大发现是唯物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意义:

1.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2.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运动规律。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支柱。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P14(√)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发展观和方法论。

作为发展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

最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P16(√)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4、马克思主义历史性意义及其当代价值的理解。

P11

(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自然、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解释力。

尤其是一种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仍然是人类憧憬的美好理想。

(3)中国市场经济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指导。

(4)马克思的主观精神值得学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第一: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源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

第二: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

(3)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的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2、“形而上学”两种基本含义的理解

(1)形而上学,就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

(2)形而上学,就是与辩证法相对的那种“知性思维”。

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

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4、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陷(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1)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2)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3)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什么?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怎样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其理解。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观和发展观。

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认为这是世界的两种状态。

唯物辩证法是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整个世界的,把它作为自己的总特征。

联系观包含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等观点,发展观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道路趋势、发展的状态、发展的原因、发展的实质等观点。

7、辩证否定观的理解及其意义。

理解:

其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其二,辩证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连接的环节。

其三,作为发展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意义:

科学的否定观在唯物辩证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是事物发展中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

简言之,辩证的否定就是包含肯定因素的否定。

 

8、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重要性)。

(1)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作用: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9、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二、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力量的源泉,也是人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差别。

三、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

10、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最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认识主义路线反映论,另一条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先验论。

2、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与严重缺陷

(1)合理前提:

承认人事室主体对客体的反应,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2)严重缺陷:

①离开实践考察认识的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的决定作用;②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人士的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1)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与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坚持了唯物论。

(2)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满足实践的要求。

4、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2)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3)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3)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相对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费至上性的辩证统一。

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确定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不确定性:

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

7、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对必然的认识,也就是人对自然规律的掌握。

后半句是说,以理性和逻辑为基础,人们科学的改造世界。

只有在秩序所充许的范围内,自由才成为可能。

因为真正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它必需受到诸多秩序的束缚,譬如法律,道德等等。

但在新的意义上,我们说这个判断也并不绝对的。

它受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对于自由和秩序之间关系理解的局限。

我们要想突破这个局限性,就势必要改革许多关于哲学的基础认。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1)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2)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于是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较高的社会发展阶段代替较低的社会发展阶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

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我国近一、二十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当生产关系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时,就要求生产关系进行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反之,生产关系的调整变革,又能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能演奏第一小提琴)

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④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表现: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5、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6、人类实践活动的主体选择性(合目的性)与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合规律性)的关系。

(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第四、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资本的原始积累及其实质。

(1)资本的原始积累:

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