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商业银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78566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章 商业银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5章 商业银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5章 商业银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5章 商业银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章 商业银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5章 商业银行.docx

《第5章 商业银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章 商业银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5章 商业银行.docx

第5章商业银行

第五章

商业银行

什么是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即从事货币资金的融通和劳务信息的交换。

●作为特殊的企业,商业银行的业务与管理既不同于一般企业,也不同于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目标,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手段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第1节商业银行的形成、职能

和组织形式

一、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1、西方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银行业起源于古代的银钱业和货币兑换业。

意大利语:

banco--bank;bankrupcy

最早的商业银行:

1694年英格兰银行。

现代商业银行通过两条途径产生:

*旧的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为适应新的快速

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转变而来;

*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建的股份制银行。

西方商业银行的主要组织形式:

股份制银行

2、原始银行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

3个支撑点:

(1)全额准备金制度转变为部分准备金制度,使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得以产生。

(2)保管业务转变为存款业务,并使支票制度得以确立,商业银的支付中介职能得以完善,信用创造职能得以出现。

能否创造信用是区别原始银行与现代银行的根本标志。

(3)保管凭条演进为银行券,使商业银行具有了发行信用货币的职能,现代信用货币得以产生。

二、商业银行的职能

●1.充当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

●2.充当支付中介——以客户的会计和出纳的资格出现

●3.创造信用——银行存款按其来源可分为:

●原始存款(以现金方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

●派生存款(由商业银行从事放款、贴现和投资行为而引申出来的存款)

●4.提供金融服务

“金融百货公司”

三、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和类型

1、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1)单元制(独家银行制)

(美国的单元制银行)

1994年8月美国废除了限制商业银行跨州设立分行的《麦克法登法案》。

●美国对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限制的影响:

●美国是唯一不拥有全国性银行体系的国家之一,1992年投保银行的数目有11,461家银行,其他工业化国家的银行数目都低于1000家,日本150家,仅为日本的1%。

银行的平均规模比其他国家的银行规模要小得多。

1992年,美国最大的10家商业银行的资产总和仅占银行总资产的30%。

(2)分支行制(总分行制)

●(3)银行持股公司制 

●银行持股公司

●非银行持股公司

(4)跨国联合制

银行业国际化的一条主要途径

2、商业银行的类型

(1)职能分工型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主要经营短期信贷业务。

(2)全能型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存款、放款及证券业务、保险业务或其他投资银行业务。

1986年英国重新允许商业银行进入投资银行领域。

●1995年美国废除《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允许大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合并。

1999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金融现代化法案》,宣告历经60多年的分业经营模式彻底终结。

第2节商业银行的业务及其管理

商业银行的“资产转换”

负债:

吸收资金——资产:

运用资金

一、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及其管理

1、资本金的含义与构成

(1)含义

资产总额(资金运用)=负债总额+银行资本(资金来源)

银行资本代表了商业银行股东的所有者权益。

(2)构成(巴塞尔委员会将资本分为两级)

●核心资本(一级资本),包括股本和公开储备

●附属资本(二级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贷款、证券损失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长期附属债务等。

股本:

长期非累积优先股:

指如果股息因经营状况不好,无法支付时,将来不再补发的优先股。

累积优先股:

逾期未付的股票必须累积起来,将来补发。

混合型权益资本

指具有股本资本和债务资本混合特性

的资本工具。

累积优先股是这种资本工具的典型

留存收益与资本盈余

——留存收益,未分配的利润

——资本盈余,股票发行时的盈余

准备金

——公开准备(公开储备)

——未公开准备

——重估准备

——普通贷款、证券损失准备

长期附属债务:

包括传统的无担保的、期限最少在5年以上的长期债券资本工具,以及可以赎回的优先股。

2、资本金的功能

(1)营业功能:

这是商业银行开展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

(2)保护功能:

是弥补银行呆帐损失的最后准备

(3)管理功能:

资本金的多少表明了银行用自己的资金来承担风险的意愿和能力

3、资本金的管理

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的主要作用是提高银行的安全性系数,资本金越充足,破产的可能性就越小。

●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的行业。

●资本充足率。

资本规模体现了银行抵

●御风险损失的最大能力,是银行稳定的

基础。

  

●《巴塞尔协议》是国际清算银行成员国的中央银行在瑞士的巴塞尔达成的若干重要协议的统称。

其实质是为了完善与补充单个国家对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不足,减轻银行倒闭的风险与代价,是对国际商业银行联合监管的最主要形式。

巴塞尔银行管理和监督委员会简称巴塞尔委员会,它作为一个负责国际间银行的法规与监管事务的委员会,是在1974年-1975年西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成立的。

历次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有:

   ①1975年协议(库克协议)

  该协议对海外银行监管责任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监管的重点是现金流量与偿付能力,这是国际银行业监管机关第一次联合对国际商业银行实施监管。

    

②1983年协议

 协议的两个基本思想:

一是任何海外银行都不能逃避监管;

 二是任何监管都应恰如其份。

该协议对1975年协议的多数原则都进行了更加具体的说明。

③1988年协议

  该协议全称《巴塞尔委员会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1988年7月)。

该协议中的衡量标准和资本水平的规定,是为了通过减少各国规定的资本数量差异,以消除银行间不公平竞争;同时,委员会认为资本比率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各跨国银行的偿债能力。

巴塞尔协议规定,到1992年底,所有签约国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其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应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至少为4%;根据其对市场风险的暴露程度持有额外的资本金。

 ④1992年7月声明

  该声明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针对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倒闭给国际银行业监管带来的教训而作的。

声明中设立了对国际银行最低监管标准,使得各国银行监管机关可以遵循这些标准来完成市场准入、风险监管、信息取得的要求。

我国1995年通过的《商业银行法》也

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对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修订以及新协议的出台

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I有一个致命的缺陷:

所有银行都执行一个标准。

1996年在原巴塞尔协议的基础上做了修订,

增加了关于市场风险资本的要求。

1999年开始对巴塞尔协议II的修订工作,旨在

让巴塞尔协议更加具有灵活性。

2004年巴塞尔协议II的框架得到十国集团认可。

从2004年起又开始对开始对巴塞尔协议II做修订。

2006-2007年将同时执行巴塞尔协议I和II。

2008年开始执行巴塞尔协议II。

巴塞尔新协议的最终目标:

——使银行有充足的资本

——促使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强化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巴塞尔委员会认为,银行资本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核心资本。

至少占全部资本的50%

巴塞尔新协议关于银行风险权重的规定

*通过不同的风险权重反映不同资产的信用风险可

能给银行带来的意外损失。

*风险加权计算是指根据不同类型的资产和表外业

务的相对风险大小,赋予它们不同的加权数,风险

越大,加权数就越高。

●持有适量资本应考虑的因素:

●信贷规模

●持有资本金的成本

●呆帐损失的规模

资本金是弥补呆帐损失的唯一来源

二、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及其管理

负债业务是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包

括存款负债、其他负债(借入款)。

●1、存款业务及其管理

(1)存款的种类

●按存款是否用于交易目的,分为交易帐户和非交易帐户

按存款的主体,分为企业存款、财政存款和储蓄存款

活期存款:

指那些可以由存户存取的存款

定期存款:

指那些具有确定的到期期限才能提取的存款

储蓄存款:

主要是针对居民个人积蓄货币之需所开办的一种存款业务

(2)存款的管理内容

低成本管理——以低成本获取资金是银行实

现利润的基础

稳定性管理——确保存款在银行内的稳定性

2、借入款业务及其管理

(1)借入款种类

●发行金融债券

●同业借款--同业拆借,转抵押和转贴现

●向中央银行借款--再贷款、再贴现

●证券回购

●在欧洲货币市场借款

(2)借入款的管理内容

●资金借入渠道

资金借入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及其管理

资产业务是银行对资金的运用,包括赢利性资金运用,如贷款、投资、贴现等;也包括非赢利性资金运用,如现金资产、缴存存款准备金、银行同业存款等。

资产结构

1、贷款业务及其管理

(1)贷款的种类

●按期限分为:

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

●按贷款对象分为:

企业贷款、消费贷款和同业贷款

●按贷款保障条件分为:

抵押贷款、质押贷款、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

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的区别主要是:

是否转移财产。

●按贷款管理方法分为:

备用信贷和循环信贷

●按贷款的风险程度分为:

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5类贷款。

●按贷款的占用形态分为:

正常贷款、逾期贷款(逾期2年以内)、呆滞贷款(逾期2年以上)和呆帐贷款(企业破产倒闭等因素形成的贷款)(后3类贷款即所谓的不良贷款)

《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1998)

(2)贷款的管理(“三性”原则)

●盈利性管理:

合理确定贷款价格

●追求低成本的贷款规模

●筛选贷款对象

●流动性管理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包括满足存款人的现金提取,而且包括满足借款人的借款需要。

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是指可以在任何时候按合理的价格筹措到足够的资金以满足自己的资金需要,从而维护银行与顾客之间正常的契约关系和合作关系。

贷款的发放会增加对流动性的需求

贷款的收回会增加对流动性的供给

安全性管理:

●信贷风险管理是当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

●--信用分析

●5C(品格、能力、资本、担保品、经营环境)

信息不对称:

指某些市场参与者拥有另一些市场参与者所不拥有的信息。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

是交易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

●问题。

●过高的利率使逆向选择的概率增加。

●道德风险:

是在交易发生之后出现的。

●经济代理人在使其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

●托人或其他代理人效用的行为。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面临的最大挑战是:

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发放风险与收益适度的商业性贷款,如何正确处理贷款数量与贷款质量之间的关系。

风险与收益的权衡是银行业的一个永恒的课题。

--贷款分类

--贷款管理体制

--合同条款

如提前还贷的问题

2、贴现业务及其管理

(1)票据贴现的规定

(2)贴现与贷款的关系

联系

区别(3)贴现的管理

贴现票据背后商业信用活动的核查

贴现放款规模和比重要放在资产业务中通盘考虑

健全贴现程序中的票据查询制度

拓展贴现票据的种类

3、证券投资业务:

(1)目的:

银行购买有价证券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收益、分散和降低风险、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2)进行证券投资与贷款的区别:

●银行所处的地位的不同

●资产的流动性不同

●收益不同

银行与融资对象的关系不同

(3)证券投资的管理:

投资对象的限定

投资股权证券通常受到限制

投资比例的限制

资产结构的优化

系统风险:

是指所有证券共同面临的风险

非系统风险:

指某一企业和行业所特有的风险

四、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及其管理

1、含义:

指影响银行利润但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业务

按照200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解释,表外业务被定义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

具体包括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易三种类型的业务。

2、分类:

(1)无风险的表外业务。

又称中间业务。

包括转帐结算业务、代理业务、信托业务、咨询调查业务。

(2)有风险的表外业务(狭义的表外业务)。

包括担保和类似的或有负债、与利率或汇率有关的或有项目。

2

3、表外业务具体包括担保类、承诺类

和金融衍生交易三种类型的业务。

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

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

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衍生交易业务

4、表外业务的特点

(1)以风险管理为目的

(2)不用改变财务内容,只用低成本就能进行大型的交易

(3)产生新的风险

5、表外业务的管理

(1)无风险的表外业务管理(代收代付、代客买卖等)

●开展金融营销

●合理的价格

优质的服务

6

(2)有风险的表外业务管理(信用卡、承兑等)

●对银行表外业务的审慎管理涉及两个方面:

●银行内部管理

●外部监督

6、开展中间业务的意义

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

一个重要标志。

1)促进资产负债业务的扩大,发挥联动效应,保持和吸引更多客户。

2)为银行带来稳定的收入,提高银行资产的盈利性。

3)有利于减轻银行经营的风险。

4)增强银行的竞争力。

5)减轻资本金对银行业务经营的限制。

6)可让银行的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

第3节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方针

1、安全性方针是指银行经营中应尽量减少资产风险。

2、流动性方针是指银行经营中,应能及时满足存款人随时支取的要求。

3、盈利性方针是指银行经营中,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以利润最大化为银行追求的目标。

二、商业银行主要的经营管理理论

商业银行业务的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

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演

变过程。

1.资产管理理论

(1)商业贷款理论(真实票据论)

为了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并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商业银行只能发放短期的、自偿性流动资金贷款。

优点与缺陷:

商业贷款理论强调了资产保持

高度流动性的重要性,以及资产负债期限匹

配的重要性。

但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商业

贷款理论所强调的短期性便不能满足对中长

期贷款的需要。

(2)可转换性理论(资产转移理论)

银行保持流动性的关键不在于贷款期限与存款期限一致,而在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的变现能力,只要资产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地、不受损失地转换成现金,就可以保持充足的流动性。

优点与缺陷:

可转换性理论继承了商业贷款理论

所认为的银行应保持高度流动性的主张,发展了

银行资产运用只限于短期自偿性放款的认识,丰

富了资产业务的内容。

但它仍然未能解释银行为

追逐利润对其他资产业务的需要。

(3)预期收入理论

任何贷款均不具有自偿性,即使贷款的价值转化成库存商品,贷款的偿还能力仍然依赖于销售收入的实现。

优点与缺陷:

预期收入理论为商业银行拓展中

长期贷款业务提供了理论依据,进一步丰富了

资产业务的内容和资产管理的思想。

但借款人

的预期收入是一个变数,银行根据预期收入决

定放款规模和期限的时候必将面临较大的风险,

尤其是长期贷款和投资。

2、负债管理理论

核心思想:

银行没有必要经常保持大量的高流动性资产,而是可以通过对外举债来解决流动性问题。

优点:

负债管理开创了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由单靠吸收存款的被动性负债方式,发展成向外借款的主动性负债方式。

缺陷:

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增加了经营风险;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

(1)银行券理论

强调负债的适度性,以此衍生出商业银行必须保持负债流动性的政策要求。

(2)存款理论

认为存款是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是存款者放弃货币流动性的一种选择,所以银行应为此应支付利息并关注存款的稳定和安全。

应根据存款的状况安排贷款。

最主要的特征是其保守性倾向,强调银行经营的稳健性。

(3)购买理论

以短期借入款来应付存款的提取

以借入款来应对增加的贷款要求

(4)销售理论

核心是银行应努力推销金融产品,提供更多的服务。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中心内容是资产负债的合理搭配,银行的经营要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全面统一和协调。

(1)偿还期对称管理:

要求银行资产的偿还期与负债的偿还期保持高度的对称性,用负债的期限结构去制约资产的期限结构。

活期存款和短期债券———>库存现金/短期证券

活期存款的稳定的部分/1年期的定期存款———>短期贷款

1-3年的定期存款/发行的中长期债券———>中长期贷款/购买中长期证券

3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发行的中长期债券———>购买中长期证券/长期投资

自有资金/长期存款———>固定资产的购置

这种模式的核心内容是用负债的期限结构去制约资产的期限结构,通过不断到期的资产来满足银行清偿负债的要求。

(2)资金集中管理(资金蓄水池管理):

这一模式不考虑资金来源的性质及期限长短,而是将所有资金集中起来,按“三性”要求进行资产分配。

资金来源资金运用

各种存款一级储备

同业拆借资金蓄水池一级储备

发行债券贷款、投资

资本金固定资产

特点:

资产分配只受负债总量的制约,而不

受期限结构的限制,银行对资产结构的调控

具有较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但不考虑不

同资金来源具有不同流动性要求,那么过

多的流动性资产分配会导致银行盈利水平

的下降,而过多的盈利性资产分配会引起

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大。

(3)不同中心分配管理:

这一模式是根据负债流动性差异和法定准备金率的要求,将负债分为4个“流动性——盈利性”中心,即活期存款中心、储蓄存款中心、定期存款中心、资本金中心,并将其分配给合适的资产。

优点:

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统筹安排,并以流动性为中心来配置。

缺点:

把活期存款简单地视作短期流动性中心的来源,并主要用于第一准备,其他则依

次类推。

这种模式的现实可操作性较弱。

(4)差额管理(缺口管理):

缺口管理模式是银行根据对利率波动的预测,

相机调整利率敏感资金的配置,以实现目标

的净利差。

核心是控制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

感性负债的缺口

利率敏感性资金,又称浮动利率或可变利率资金

——利率敏感资产

——利率敏感负债

利率敏感资产和利率敏感负债的差额即为

资金缺口(FundingGAP)

正缺口:

银行在利率上升时获利,

利率下降时受损

负缺口:

银行在利率上升时受损,

利率下降时获利

零缺口:

银行对利率风险处于“免疫

状态”

1)零缺口战略

固定利率资产=固定利率负债

浮动利率资产=浮动利率负债

2)正缺口战略

固定利率负债大于固定利率资产

浮动利率负债小于浮动利率资产

3)负缺口战略

固定利率负债小于固定利率资产

浮动利率负债大于浮动利率资产

完全依赖缺口管理也很危险,因为对缺口

管理所采取的策略取决于对利率变动的预测。

一旦预测的果与实际出入较大甚至完全相反,

就会使银行面临较大的风险,甚至产生不可

挽回的损失。

第四节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原理

一、有关概念

1、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1)原始存款:

是指商业银行所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

(2)派生存款:

是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出来的存款,又叫衍生存款。

2、存款货币:

指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

●3、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

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持有的,体现为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超额准备金:

商业银行在法定准备金以外自愿持有的。

●(广义与狭义)

4、基础货币

指银行持有的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

备金)的总合,也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

债总额。

基础货币=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现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二、商业银行的信用货币创造过程

1、银行是创造信用货币的两个前提条件

(1)部分准备金制度

(2)非现金结算制度 

 

2、货币创造过程(假定法定准备率20%)

存款金额准备金贷款金额货币供应总额

第一家银行100.00

(原始存款)20.0080.00100.00

第二家银行80.00

16.0064.00180.00

第三家银行64.00

12.8051.20244.00

……    

第十家银行10.74

2.158.59457.07

最后一家银行00.00

00.0000.00500.00

合计500.00

100.00400.00500.00

、存款多倍创造的公式与货币乘数

1、存款多倍创造的公式

存款货币总额约为初始准备金的1/r倍

2、制约存款货币创造的因素与货币乘数的修正

商业银行创造信用货币的过程要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主要有哪些因素?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

(2)提现率(现金漏损率)(c)

(3)超额准备率(e)

(4)活期存款向定期存款的转化对存款货币创造的限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