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084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7740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08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08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08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08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08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084篇.docx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08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084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084篇.docx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084篇

2019年国家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哪种教学组织形式主张教师不再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而是辅导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

()

A、复式教学

B、分组教学

C、个别教学

D、道尔顿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6节>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答案】:

D

【解析】:

“道尔顿制”由美国道尔顿城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

按照这种形式组织教学活动,班级被打乱,教师不再系统讲授教材,而只指定一些参考书并布置一些作业,学生独立学习教材然后向教师送交作业,通过后再进行下一步学习。

2.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言行进行评价以促进其品德成长的方法是()。

A、自我教育法

B、形象感染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5节>德育方法

【答案】:

D

【解析】:

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3.“杀一儆百”的教育观点符合()。

A、从众

B、强化原理

C、认知失调

D、观察学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7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

D

【解析】: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4.下列关于“先行组织者”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

B、与新旧知识均有关联

C、概括和包容水平低于将要学习的材料

D、可以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7节>认知学习理论

【答案】:

C

【解析】: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5.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说明学生的认识具有特殊性,表现在()。

A、认识的间接性

B、认识的交往性

C、认识的教育性

D、认识的引导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2节>教学过程的本质观

【答案】:

D

【解析】: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四个选项均是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表现,题干中的关键词“在教师指导下”可知是“有引导的认识”,故选D。

6.“蹒跚学步”属于动作技能学习的()。

A、原型定向

B、操作定向

C、操作模仿

D、操作熟练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6节>技能的形成

【答案】:

C

【解析】:

原型定向是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定向阶段,学生仅仅是观察动作过程并未开始技能学习:

操作熟练阶段可以非常熟练地运用操作技能了,不符合“蹒跚”的表现。

7.利用校园的文化墙和黑板报来影响学生的品德,这种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说服教育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5节>德育方法

【答案】:

C

【解析】:

情感陶冶法的种类有: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三种形式。

环境陶冶法即通过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题干中利用学校环境影响学生品德,属于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属于情感陶冶法。

8.培养劳动者是()。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6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答案】:

A

【解析】:

教育目的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9.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马斯洛

B、韦纳

C、阿特金森

D、班杜拉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8节>学习动机理论

【答案】:

C

【解析】: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10.批评传统教育“或多或少地为遥远的未来作准备”,提倡“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的是()。

A、杜威

B、皮亚杰

C、舒尔曼

D、谢夫勒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2节>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答案】:

A

【解析】:

杜威提出了教育适应生活理论。

11.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属于()。

A、积极的课堂行为

B、消极的课堂行为

C、中性的课堂行为

D、恶劣的课堂行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2节>群体动力

【答案】:

B

【解析】:

一般说来,课堂里往往存在着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三种行为。

积极的课堂行为是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中性的课堂行为是指既不促进、又不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指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

12.中学生物课上,教师要为学生讲解草履虫,准备了草履虫的挂图。

这符合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创造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4节>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答案】:

A

【解析】: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直观手段主要有: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中学生物课上,教师要为学生讲解草履虫,准备了草履虫的挂图。

运用的是模象直观,符合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13.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A、指导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5节>德育方法

【答案】:

D

【解析】:

情感陶冶法的种类有: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三种形式。

环境陶冶法即通过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题干中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教育法。

14.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最基本方法是()。

A、测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学生自我评价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3节>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法。

其中,测验法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最基本方法。

15.以下不属于新课程改革的时代发展特征要求的是(  )。

A、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B、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C、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D、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3节>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答案】:

C

【解析】:

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是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之一。

16.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

A、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

B、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C、概念学习和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7节>认知学习理论

【答案】:

D

【解析】:

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根据这一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17.教学工作的基础是(  )。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3节>备课

【答案】:

A

【解析】:

只有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才能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

18.罗杰斯主张“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的威胁”,这种教学模式为()。

A、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5节>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案】:

A

【解析】: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19.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广泛实施的“档案袋评价”是一种()。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选拔性评价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7节>教学评价的种类

【答案】:

A

【解析】:

建立学生档案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给予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

20.()是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A、德育内容

B、德育过程

C、德育目标

D、德育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5节>德育原则

【答案】:

D

【解析】: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1.某教师讲授圆的周长时,还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突出贡献。

同学们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该教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

B、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4节>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答案】:

B

【解析】: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题干中老师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遵循的教学原则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22.孙老师课上有两位同学因为座位距离的问题争执起来,大有肢体冲突的趋势。

这时候,孙老师应该()。

A、勒令二人停止,出去罚站反省,以儆效尤

B、立刻制止,下课处理

C、“不理”“不气”,当他们是空气

D、暂时不予关注,待到教学告一段落后,再给予处理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2节>课堂纪律

【答案】:

B

【解析】:

当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时,教师应该首先制止学生违反纪律的行为,但不要影响教学过程,待到下课后再进一步进行处理。

23.讲授法的优点不包括()。

A、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B、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C、有利于因材施教

D、有限的教师可以教更多的学生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5节>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案】:

C

【解析】:

讲授法容易造成“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因材施教。

24.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它具有强制性。

A、创新教育

B、素质教育

C、义务教育

D、家庭教育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5节>义务教育制度

【答案】:

C

【解析】: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强制性。

一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

这是义务教育的最本质的特征。

25.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实施“一纲多本”的教材使用原则,这里的“纲”指的是()。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学计划

D、教学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2节>课程内容

【答案】:

A

【解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一纲多本”的“纲”指的就是课程标准。

26.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

A、民主型、惩罚型、权威型

B、权威型、惩罚型、放任型

C、监督型、民主型、权威型

D、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4节>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

D

【解析】: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27.苛勒在研究黑猩猩的学习时采用的实验是()。

A、迷箱实验

B、迷津实验

C、叠箱实验

D、“三座山”实验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7节>认知学习理论

【答案】:

C

【解析】:

苛勒的经典实验主要有两个系列:

箱子问题与棒子问题。

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1917年间,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相对立的完形-顿悟说。

在单箱情境中,将香蕉悬挂于黑猩猩笼子的顶板,使它够不着。

但笼中有一箱子可利用。

识别箱子与香蕉的关系后,饥饿的黑猩猩将箱子移近香蕉,爬上箱子,摘下香蕉。

在更复杂的叠箱情境中,黑猩猩把握了箱子之间的重叠及其稳固关系后,也解决了这一较复杂的问题。

28.“三人成虎”“人云亦云”反映的是()。

A、从众效应

B、责任分散效应

C、破窗效应

D、期望效应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2节>群体动力

【答案】:

A

【解析】:

从众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的是()。

A、孟子

B、孔子

C、老子

D、荀子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4节>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答案】:

B

【解析】:

启发性教学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的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0.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负责、自己规划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导生制

B、设计教学法

C、特朗普制

D、道尔顿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6节>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答案】:

B

【解析】:

A项导生制是由英国人贝尔和兰卡斯特创立的,它的组织形式是:

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之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

导生不但负责教学,而且还负责检查和考试,完全是教师的助手。

B项设计教学法的代表人物是克伯屈,主张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兴趣,自行组成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

学生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C项特朗普制是美国教育家特朗普提出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把大班教学、

31.柏拉图认为,应该为国家统治者的教育开设众多实用性的教学科目,其中他最为重视的是()。

A、算术

B、哲学

C、体育

D、军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2节>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答案】:

B

【解析】:

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中最高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柏拉图为哲学家的教育开设了众多的教学科目,包括阅读、书写、体育、军事、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

在所有科目中。

柏拉图最为重视的是哲学(辩证法)。

32.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宜进行()观摩。

A、正式

B、非正式

C、组织化

D、非组织化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7节>教师成长心理

【答案】:

C

【解析】:

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宜进行组织化观摩。

通过观摩分析,新教师可以学习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

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

33.某教师在进行《磁铁》教学时,使用磁铁、回形针和硬币进行磁铁性质的演示。

该教师遵循了()。

A、启发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4节>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答案】:

C

【解析】:

教师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的教学遵循了直观性原则。

34.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A、上课

B、社会活动和交往

C、读书和作业

D、谈话和讨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2节>品德概述

【答案】:

B

【解析】: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形成,只有通过它是否在活动和交往中表现出来加以检验。

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又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得以表现出来。

35.小平不是为了获得家长的赞许,也不是为了赢得名次,只是发现学习过程本身有乐趣。

根据奥苏伯尔学习动机理论,小平的学习动机属于()。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效能感

C、附属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8节>学习动机的分类

【答案】:

A

【解析】:

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

这种内驱力,一般说来,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

题干描述小平的学习动机来自学习过程本身的乐趣。

因此属于认知内驱力。

36.在学习过程中设置学习目标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组织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10节>学习策略的分类

【答案】:

B

【解析】:

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元认知计划策略是元认知策略的一种。

37.教《新型玻璃》时,为了丰富学生对玻璃的认识,孙老师带领学生去玻璃厂观看玻璃的生产流程。

这种教学方法是()。

A、实验法

B、参观法

C、实习法

D、演示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5节>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案】:

B

【解析】:

参观法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

题干中老师带领学生去玻璃厂观看玻璃的生产流程,可以起到丰富同学们对玻璃的认识,所以选择B项,参观法。

38.德国通过洪堡教育改革,为德意志的统一和腾飞奠定了基础;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帮助美国最终跻身世界第一的强国;苏联通过教育改革,经济在20世纪50~70年代与美国分庭抗礼……这些事实都说明,教育对()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实力

D、科技实力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3节>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

从题干可以看出,德国、美国、苏联这些国家实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源于自身的教育改革,因此,这表明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39.从整体看,中学生身体发育处于()发展阶段。

A、失衡

B、平稳

C、第一高峰期

D、第二高峰期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

D

【解析】:

儿童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期。

在这两个高峰内,身高、体重的发展较其他年龄阶段更为迅速。

40.如果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让孩子同成年人一样地听报告、搞活动、开批判会,把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就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

C

【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如果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让孩子同成年人一样地听报告、搞活动、开批判会,把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这就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