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7699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0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学年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学年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学年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学年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

《学年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docx

学年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

4.1一元一次方程模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方程模型的重要性,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

正确理解方程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展现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有效模型

1.(出示投影1).

如图是一个长方体形的电视机包装盒,它的底面宽为1米,长为1.2米,且包装盒的表面积为6.8平方米,求这个电视机包装盒的高。

学生活动:

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分析:

设包装盒的高为x米,用代数式表示这六个长方形面积的和为(2x+2.4x+2.4)平方米,而我们已知这个包装盒的表面积为6.8平方米,依题意得:

2x+2.4x+2.4=6.8

2.投影课本P103的插图并提问:

铅笔多少钱1枝?

学生活动:

分析等量关系,尝试列出如问题1一样的式子。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分析得到:

4x+(x+4)=10-2

3.引入方程概念.

⑴在等式2x+2.4x+2.4=6.8中,2,2.4,6.8叫已知数,字母x表示的数叫未知数。

⑵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如:

x+5=8,x-2y=6,3x+2y=120中,x、y都是未知数,这些等式都是方程。

⑶像问题1和问题2那样,把所要求的量用字母x(或y等)表示,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这叫作建立方程模型。

二、议一议,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1.展示出上述列出的方程:

2x+2.4x+2.4=6.8;4x+(x+4)=10-2.

2.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以上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3.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得出以上方程的特点是:

⑴方程中不含分母或分母中不含未知数;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⑶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

4.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作一元一次方程。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5.学生活动: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⑴5x-3=x+3,⑵2y2+3y-1=0,⑶x+y=5,⑷2x+1,⑸

x=3,⑹0.3x+2=

x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共同评析。

三、做一做,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

例:

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x-3=2x-8的解?

1.x=52.x=-2

师生共同分析:

解:

1.把x=5代入方程左右两边.

左边=5-3=2,右边=2×5-8=2

左边=右边

所以x=5是方程x-3=2x-8的解。

2.把x=-2代入方程左右两边。

左边=-2-3=-5,右边=2×(-2)-8=-12.

左边≠右边

所以x=-2不是方程x-3=2x-8的解。

四、随堂练习

课本P104练习1、2题.

五、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1.实际生活中很多问题可以利用方程来解决。

2.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

六、作业

课本P105习题4.1A组第1、2、3题.

补充题:

一、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1.3x2-2x=4;2.x=5;3.

=2x-1;4.2x+3y=0;5.x-3=

;6.4x=5y.

二、检验下列各小题括号里数是不是它们前面的方程的解.

1.x=10-4x(x=1,x=2);2.x(x+1)=12(x=3,x=-4)。

三、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

我今年45岁,经过几年你们的年龄正好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2.某班分成两个小组活动,第一组26人,第二组22人,若要将第一组人数调为第二组人数的一半,应从第一组调多少人到第二组?

4.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算法

第一课时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算法

(一)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正确运用等式的性质.

2.运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等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

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

1.(出示投影1).

(一)班的学生人数等于

(二)班的学生人数,现在每班增加2名学生,那么

(一)班与

(二)班的学生人数还相等吗?

如果每班减少了3名学生,那么两个班的学生人数还相等吗?

⑵如果甲筐米的重量=乙筐米的重量,现在把甲、乙两筐的米分别倒出一半,那么甲,乙两筐剩下的米的重量相等吗?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⑴

(一)班与

(二)班无论是每班增加2名学生还是每班减少3个学生,两个班的人数还相等;⑵甲,乙两筐剩下的米的重量相等.

2.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出示投影2)

等式性质1:

等式两边都加上(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性质2:

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或同一个不是0的式子),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用字母表示:

如果a=b,那么a±c=b±c,ac=bc,

(d≠0).

3.让学生举几个例子说明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想一想,利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1.(出示投影3).

(我国古代数学问题)用绳子量井深,把绳子3折来量,井外余绳子4尺;把绳子4折来量,井外余绳子1尺,于是量井人说:

“我知道这口井有多深了”。

你能算出这口井的深度吗?

师生共同分析:

若设井深为x尺,将绳子3折量井,则绳长可表示为3(x+4);将绳子4折量井,则绳长表示为4(x+1),而绳子的长度没有变,所以4(x+1)=3(x+4)即:

4x+4=3x+12如何求出这个方程的解呢?

2.学生活动:

回答以下问题.

⑴从4x+4=3x+12能不能得到4x+4-3x=3x+12-3x呢?

为什么?

⑵从x+4=12能不能得到x+4-4=12-4呢?

为什么?

3.师生互动,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这个方程.

4.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演示x=8是否为方程4x+4=3x+12的解。

三、议一议,运用移项法解方程

1.出示上例中根据等式性质1对方程两边的变形.

学生活动:

观察上述变形,你发现什么?

与同伴交流.

学生回答:

这种变形相当于把方程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移到另一边.

教师指出:

这种变形叫移项,强调:

移项要变号,不管从左边移到右或从右边移到左边,只要“移”就得“变”。

2.运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解方程:

⑴2x=x+3;⑵3x-1=40+2x.

学生活动:

学生尝试运用移项法则解这两个方程.

教师活动:

①在学生解答时注意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②指定1名同学学生到黑板演示,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交流.③解完后另请两位同学对这两个方程的解进行检验.

四、随堂练习

课本P109练习第1、2题.

五、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内容:

1.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

2.利用等式可以解一元一次方程.

3.运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更简便.

六、作业

1.课本P18习题4.2A组第l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判断题.

1.如果x=y,那么x+

=y+

2.如果a=b,那么a-

=b-

3.如果a-7=b-7,那么a=b4.如果6x=10y,那么2x=5y

5.如果

,那么2x=3y

二、解下列方程.

1.x-12=34;2.x-15=7;3.

x-7=5;4.

+2x。

第二课时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算法

(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数学模型。

2.学会形如ax=b的方程的解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形如ax=b的方程的解法。

难点:

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系数时,不要改变符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方程模型解方程

1.(出示投影1).

某实验中学举行田径运动会,初一年级甲班和丙班参加的人数的和是乙班参加的人数的3倍,甲班有40人参加,乙班参加的人数比丙班参加的人数少10人,你能算出乙班参加校运会的人数吗?

教师活动:

⑴让学生观察这个问题情境,弄清题意;⑵你能列出方程吗?

学生活动:

独立思考,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与同伴交流.

教师活动:

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交流.⑵明晰:

设乙班参加校运会的人数为x,那么,丙班参加的人数就是(x+10)人,根据“甲班参加的人数+丙班参加的人数=乙班参加的人数的3倍”得:

3x=40+3x+10

移项得3x-x=50即2x=50.

2.利用等式性质2解这个方程.

教师提问:

从2x=50能不能得到

呢?

为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并交流,解完这个方程,检验这个数值是否为原方程的解。

3.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的概念.

⑴教师指出:

在上例中,通过移项、化简后,方程变成了形如ax=b(a、b为已知数,且a≠0)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⑵形如ax=b的方程的解法就是利用等式性质2,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就得到它的解是x=

(a≠0).

二、做一做,解方程

(出示投影2)

解方程:

1.11x-2=8x-82、

x=-

x+3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此题.

说明:

⑴应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往往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左边,不含未知数的项(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

⑵第二个题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如:

先移项或先方程两边同乘以4,再移项.只要学生的解法合理,都予以肯定.

⑶请两名学生口头对两个方程的解进行检验.

三、随堂练习

课本P112练习第1、2题.

四、小结

方程ax=b(a≠0)的解为x=

五、作业

1.课本P118习题4.2A组第2、3题.

2.补充题:

一、解方程.

1.-2x+6=7x;2.

x+2=

x;3.4x=ax-2(a≠4).

二、解答题.

1.若关于x的方程kx=6的解是自然数,求k的值.

2.已知x=

是关于x的方程

x+a=1-3ax的解,求a的值.

第三课时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算法(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建立方程模型.

2.能准确应用去括号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熟悉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难点:

正确应用去括号法则.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况,引入课题

1.(出示投影1).

现有树苗若干棵,计划栽在一段公路的一侧,要求路的两端各栽1棵,并且每2棵树的间隔相等.如果每隔5米栽1棵,则树苗缺21棵;如果每隔5.5米栽一棵,则树苗正好用完.你能算出原有树苗的棵数和这段路的长度吗?

学生活动:

独立思考,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师活动:

师生共同分析,设原有树苗x棵,如果每隔5米栽一棵,则路长为5(x+21-1);如果每隔5.5米栽一棵,则路长为5.5(x-1),由于路长相等.所以5(x+21-1)=5.5(x-1)即5(x+20)=5.5(x-1)

2.怎样解所列的方程.

学生活动:

独立思考尝试解这个方程.

教师活动:

⑴引导学生分析:

解这个带有括号的方程,只要去括号就可以运用移项法则解;⑵回顾去括号法则;⑶提醒学生注意:

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⑷板书解的全过程.

二、师生互动,解方程

1.学生活动:

解方程(

x-5)-(

x-2)=x.

2.教师活动:

⑴鼓励学生独立完成;⑵组织学生交流评析;⑶提醒学生注意:

括号外面是负号,去括号时要变号,用分配律去括号不要漏乘括号里的项,且不要搞错符号.移项要变号.⑷请同学们用口算检验.

3.解方程-2(x-1)=4.

⑴让学生独立解这个方程.

⑵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这个问题,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

⑶板书:

两种不同的解法.

解法一:

去括号,得-2x+2=4

移项,得-2x=4-2

化简,得-2x=2

方程两边同除以-2,得x=-1

解法二:

方程两边同除以-2,得x-1=-2

移项,得x=-2+1

即x=-1

4.学生活动:

观察上述两种解方程的方法,说出它们的区别,并与同伴交流.

教师让学生自己大胆说出看法,比较这两种解法,发现解法二更简便.

三、随堂练习

课本P115练习第1、2题.

四、小结

本节课还是进一步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算法,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出示投影2)

1.解有括号的方程一般先去括号,再应用移项法则求解.

2.去括号时不要犯漏乘的错误及符号错误.

3.移项要变号.

4.可根据方程形式灵活安排步骤.

五、作业

1.课本P118习题4.2A组第7题.

2.补充题:

一、解方程.

1.5(x+8)-5=6(2x-7);2.40-5(3x-7)=-4(x+17);

3.3(x-7)-2[9-4(2-x)]=22.

二、解答题.

1.若某数与1的差的2倍比某数与1的和大3,求此数.

2.在公式an=a1+(n-1)d中,已知a1=2,d=3,an=20,求n的值.

第四课时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算法(四)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难点:

正确运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等方法,灵活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方程模型

1.(出示投影1).

一件工作,甲单独做需要15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12天完成,现在甲先单独做1天,接着乙又单独做4天,剩下的工作由甲、乙两人合做,问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全部工作任务?

学生活动:

观察问题情境,弄清题意,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师活动:

⑴指定一名学生说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⑵引导学生分析,建立方程模型.

师生共同分析:

⑴题中的等量关系是:

甲完成的工作量+乙完成的工作量=工作总量.⑵设工作总量为1,剩下的工作两人合做需x天完成,则

(x+1)+

(x+4)=1.

2.提出问题:

如何解方程

(x+1)+

(x+4)=1?

⑴鼓励学生尝试解这个方程,指定两名学生到黑板演示.

⑵巡视学生,对不同的解法,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⑶给出两种不同的解法.

解法一:

去括号,得

x+

x+

=1

移项,得:

x+

x=1-

化简,得:

x=

两边同除以

,得x=4.

解法二:

去分母,得4(x+1)+5(x+4)=60

去括号,得4x+4+5x+20=60

移项,得标准形式:

9x=36

方程两边同除以9,得x=4.

⑷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得出解法二更简便.

明晰:

去分母是根据等式性质2,方程两边同乘以各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二、做一做,体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1.学生活动:

解方程:

2.教师活动:

⑴鼓励学生独立解这个方程;⑵引导学生分析:

这个方程含有分母,只要根据等式性质2,方程两边各项同乘以3和4的最小公倍数12,即可把分母去掉.⑶提醒学生注意:

①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②当分子有多项时,去分母后,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应该加上括号,这时的分数线有双层意义,一方面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括号.⑷板书解的全过程,

规范步骤.

解:

去分母,得

4(x-10)=3(x-6)

去括号,得4x-40=3x-18

移项,得4x-3x=-18+40

化简.得x=22.

三、想一想,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算法的步骤

1.提出问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2.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要通过的步骤。

3.教师归纳:

(出示投影2)

⑴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注意不可漏乘某一项,特别是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代数式要加括号。

⑵去括号——应用分配律、去括号法则,注意不漏乘括号内各项,括号前是“-”号,括号内各项要变号。

⑶移项—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注意移项要变号。

⑷化简——合并同类项,要注意只是系数相加减,字母及其指数不变.

⑸标准形式的化简——同除以未知数前面的系数,即ax=b→x=

4.学生活动:

解方程:

(x+15)=

(x-7).

四、随堂练习

课本P117练习第1、2题.

五、小结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算法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

2.由于方程的形式不同,解方程时可灵活运用步骤.

六、作业

1.课本P118、119习题4.2A组第5,6、8组.

一、解下列方程

1、x-

2、

3、

二、解答题.

已知x=-2是方程

的解,求k的值.

4.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一课时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一)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景中培养学生具有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2.在具体的情景中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寻找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方程模型

(出示投影1)

三峡水电站将于2003年实现首批机组发电,到2009年全部机组投产后,年发电量将达到847亿千瓦·时,如果2003年的发电量为120亿千瓦·时,那么三峡水电站平均每年增加多少发电量?

学生活动:

1.通读问题情境,弄清题意.

2.独立思考,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填空:

2003年的发电量——6年增加的发电量——2009年的发电量.

3.根据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

4.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出结论与同伴交流.

教师活动: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2.请一位同学上台板演.3.师生共同订正.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2)

小林林说:

“现在我家一年的用电量为860千瓦·时,电价为每千瓦·时0.5元.三峡水电站的电并入全国电力网后,如果我家用电量不变,每年大约可节省电费172元.

根据小林林家的电费变化,你能算出三峡水电站的电并入全国电力网后的电价吗?

1.学生活动:

分析题意,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与同伴交流.

2.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三峡水电站并网前的电费-并网后的电费=172.

3.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建立方程模型.

4.教师板书:

解:

设三峡水电站的电并入全国电力网后电价为每千瓦·时x元,那么电费为860x元,则:

860×0.5-860x=172

解这个方程,得:

x=0.3

答:

三峡水电站的电并入全国电力网后电价大约为每千瓦·时0.3元。

三、想一想

1.提出问题: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有哪些?

2.学生活动:

分小组讨论、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师生共同总结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是:

设未知数

 

四、随堂练习

1.课本P121练习.

2.补充练习:

父子两人在同一工厂工作,父亲从家走到工厂需要30分钟,儿子走这段路只需20分钟,父亲比儿子早5分钟动身,问过多少时间儿子能追上父亲?

五、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认真审题分析题意,寻找等量关系.

2.灵活设未知数.

3.注意检验、解释方程解的合理性.

六、作业

课本P129习题4.3A组第1、2题.

解答题.

1.某工厂今年5月份产值是638.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求这个工厂去年5月份的产值是多少?

2.一架飞机在两城之间航行,风速为24km/h,顺风飞行要2小时50分,逆风飞行要3小时,求两城距离.

3.一环形跑道长400m,甲练习骑自行车,平均每分钟行驶550m,乙练习赛跑,平均每分钟跑250m,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多少时间,两人首次相遇?

第二课时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二)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景中建立方程模型解决问题.

2.在具体的情景中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电信、银行利息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把握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判明解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探索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1.(出示投影1).

某移动通信公司开设了两种通信业务:

“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租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再付话费0.4元;“神州行”,不缴月租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6元(指市内通话).(注:

通话不足1分钟按1分钟计费例如,通话4.2分钟按照5分钟计费).

请问一个月通话多少分钟,两种移动通信费用相同?

学生活动:

分析题意,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师生共同分析:

“全球通”一个月话费=50元月租+0.4×通话时间

“神州行”一个月话费:

0.6×通话时间,两种费用相同,

即:

50+0.4×通话时间=0.6×通话时间.

学生完成下面的解答过程.

2.想一想。

大明估计自己每月通话大约300分钟,小李每月通话大约200分钟,那么他们选择哪一种移动通信通话费才最省呢?

你能帮助他们出个主意吗?

⑴提问:

在上题中,一个月通话______分钟,两种移动通信费用相同?

当通话时间超过______分钟,使用“全球通”比较好;当通话时间少于______分钟,使用“神州行”比较好.

大明和小李分别属于哪一种?

⑵学生活动:

分小组讨论,并将结果与同伴交流.

二、议一议,如何计算储蓄利息

(出示投影2)

某年1年期定期储蓄年利率为1.98%,所得利息要交纳20%的利息税,某储户有一笔1年期定期储蓄,到期纳税后得利息396元,问储户有多少本金?

1.教师指出:

顾客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银行付给顾客的酬金叫利息.

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2.引导学生分析:

设储户有本金x元,那么所得利息为1.98%×1×x,即1.98%x,交纳税金为1.98%x×20%.由此可得方程:

1.98%x-1.98%x×20%=396.

3.引导学生解这个方程.

三、随堂练习

课本P124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用方程解决有关话费、银行利息等实际问题.

五、作业

1.课本P129习题4.3A组第3、4题.

补充题.

1,在股票交易中,每买进或卖出一种股票,都必须按成交额的0.2%和0.35%分别缴纳印花税和佣金(通常所说的手续费),老王在1月18日以每股12元的价格买进一种科技类股票3000股,6月26日他高价把这批股票全部卖出,结果获纯利8172.6元,求老王股票卖出的价格为每股多少元?

2.国家规定:

存款利息的纳税办法是:

利息税=利息×20%,储户取款时由银行代扣代收.若银行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为1.98%,某储户到银行领取一年到期的本金和利息时,扣除了利息税198元。

问:

⑴该储户存人的本金是多少元?

⑵该储户实得利息多少元?

3.李明以两种形式储蓄了500元,一种储蓄的年利率是5%,另一种储蓄的年利率是4%,一年后共得利息23元5角,问两种形式的储蓄各存了多少钱?

 

第三课时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三)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景中建立方程模型解决问题.

2.在具体的情景中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如何计算商品利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对商品售出价、进货价、利润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