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笔记教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74156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笔记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国近代史笔记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笔记教材.docx

《中国近代史笔记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笔记教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笔记教材.docx

中国近代史笔记教材

中国近代史

经典通史著作: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

胡绳: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推荐阅读)

陈恭禄:

《中国近代史》

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费正清:

《美国与中国》(推荐阅读)。

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序论:

中国近现代史的概念与基本线索

(一)中国近现代史的概念和学科发展

1、“近代”的出现

欧洲文艺复兴与“moderntimes”

“moderntimes”从日本传入中国,译为“近世”、“近代”或“现代”

2、中国近代通史的发展

进化论的传入及对史学的影响

1902年,夏曾佑著《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后改名《中国古代史》),是近代第一部有名的新式通史。

夏曾佑(1863-1924),浙江杭州人,进士,清末做过礼部主事、直隶知州等官,民国担任过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京师图书馆馆长等职。

1949年前近代通史的发展

陈光宪:

《中国近世史》,北京:

汉英图书馆,1909年印本。

1914年再版。

20、30年代后,近代史著作大量出现。

1949年前的近代通史著作有以下特点:

①多为历史教材;采用新式章节体;时间多起于鸦片战争,迄于该书出版前。

②密切联系现实,希望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教育:

有的强调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有的侧重叙述中国自身的发展;有的强调民众的历史作用;有的批判腐败的政府。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近代通史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华北新华书店,1947年;三联书店,1949年。

1947年,作者曾化名武波,在重庆读书出版社出版《中国近代史》。

范文澜(1893-1969),浙江绍兴人。

1917年北京大学毕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失掉联系,1939年重新加入)。

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40年到达延安,为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

1943年开始在中宣部工作。

抗战胜利后,先后在北方大学、华北大学担任领导职务。

建国后,担任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会长为郭沫若)。

多次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的特点及意义:

1、1840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定义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19年的中国历史划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的历史定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是从革命史角度对中国近代史时限的完整定义,是中国近代史学科开始趋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2、该书为建国后的中国近代史书编纂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

建国后的中国近代通史

第一阶段:

马克思主义统治史坛,阶级斗争成为主线,史学体系走向僵化。

第二阶段:

开始出现多样化的格局

1、时间断限上的突破

荣孟源、刘大年、胡绳:

将1840-1949年视为一个整体,称中国近代史或中国近现代史

另一倾向:

向建国后的历史延伸

2、研究范式的突破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近代通史

张海鹏主编:

《中国近代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范式

1、革命史范式

基本内涵:

以“两个过程”为主线,“三大高潮”、“八大事件”为划分历史阶段的标志,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两个过程”: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

“三大高潮”:

太平天国、戊戌维新与义和团、辛亥革命

“八大事件”: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代表性著作:

1、胡绳: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

(多次再版)

2、李侃等:

《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77年。

(数次修订及再版)

3、王桧林:

《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

2、现代化范式(1993-2000)

现代化理论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影响

(1)现代化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性工业化高潮阶段形成的关于社会变迁的新理论架构。

(2)韦伯认为,现代化应包括:

可以实现进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科学,保证人类精神的自由、维持社会秩序的民主。

核心理念包括:

理性、科学、进步、自由、普遍主义、个人主义、世俗主义等。

(3)现代化是全方位的,主要包括以工业化为领导和以生产的社会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现代化、以欧洲现代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为起点的正在发展着的科技现代化、以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生活形式的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制度的现代化、以现代意识和现代素质的提高为主要特征的人的现代化等内容。

代表性著作:

1、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岳麓书社,1984年。

(多次再版)

2、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有再版)

3、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

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有再版)

4、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

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5、许纪霖、陈达凯主编:

《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40-1949),学林出版社,1995年。

(有再版)

6、虞和平主编:

《中国现代化历程》(三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对“近代化”与“现代化”概念的辨析

2、近代中国的变革贯穿了四条明显的、主要的线索,或称之为四个过程

第一、自身衰败的过程。

第二、半边缘化即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第三、革命化过程。

第四、现代化过程。

指在世界变革潮流的推动下,内部新兴民族主义兴起,出现经济增长、制度变革和文化革命,从而引起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向适应现代工业世界的新的社会经济体制缓慢转换的过程。

[美]马士: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

以西化的程度将中国近代史分为三个时期:

1834-1860年为冲突时期;1861-1893年为屈从时期;1894-1912年为被制服时期。

3、跨学科的研究(1990年代-迄今)

(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现代化范式与革命史范式相结合,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考察近代中国。

将反帝反封视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一个主要内容。

基本线索:

走出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

即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基本线索的完整表述: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逐步走出传统社会而走向现代社会的历史。

这一历史过程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前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可以视为这一历史过程具体的起点时间和事件。

之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约110年的时间中,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和转型的过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中国社会开始走向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发展时期,直至今天,中国社会仍然处在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几个特点:

1、复杂性:

受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中国国情的影响,中国社会走出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

2、独特性:

中国有自己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和现代化方向。

“中国模式”。

3、阶段性:

1949年以前:

主要是开辟现代化的道路为现代化建设创造条件,具体内容中主要是反帝反封建。

1949年以后:

主要是现代化建设,具体内容主要是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

欧美中国近代史研究

柯文: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2002年。

第1章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西方

经济: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处于传统社会末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社会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力低下。

地主占有多数土地,佃农为谋生,从事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农产品的商品化和社会分工有一定发展。

政治:

清王朝日趋没落,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对外关系及文化领域,均呈现出危机四伏的衰落景象。

在闭关政策影响下,清王朝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清朝中后期,奢侈腐化成风。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耗费巨大。

王公贵族也莫不如此。

这幅《清代贵族的华丽住宅和奢侈生活》图,就是最佳写照。

图中的住宅是用名贵的木材建造的,雕栏画栋,摆设豪华。

贵族们觥筹交错,纵酒高歌,烂醉如泥。

艺人们吹拉弹唱,好不热闹。

军事:

清朝虽拥有88万绿营兵和八旗兵,但已腐朽不堪,失去战斗力。

军官不理营务,士兵终日游手好闲,出现骑兵没马,水兵不习水,武器生锈、炮台失修等现象。

国际形势:

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和发展起来。

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法、美等国紧随其后。

他们为争夺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

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的主要内容:

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贸易,或侨居国外;严格限制中国货物出口;严格限制来华的外国人的活动,防范外国人与中国人接触。

清政府将通商事务限定在广州,设立公行即十三洋行管理外商,经营进出口贸易和办理交涉。

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交流,助长了清朝统治者顽固守旧心理,使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落后于西方。

第1节鸦片的泛滥与清政府的禁烟

早期对外贸易

在19世纪初期的中外贸易中,中国以茶叶,生丝和土布为主要出口商品。

西方以英国毛织品和英属印度棉花为主。

英国的毛织品、金属制品,以及美国的西洋参、皮毛、檀香木等,在中国成为滞销品。

中国茶、丝和土布在欧美十分畅销,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19世纪20—30年代,每年出超额在200万—300万两以上。

鸦片走私的猖獗与危害

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从好望角到东方的贸易。

由于鸦片贸易可以获取暴利,从18世纪末开始,东印度公司便强迫孟加拉农民种植鸦片,并将鸦片大量走私贩运到中国,从中攫取巨额利润。

鸦片又名阿芙蓉,俗称大烟,由罂粟的汁液提炼制成,含有大量的吗啡和生物碱,有镇痛、镇咳和止泻等功能,经常吸食极易上瘾。

鸦片原产南欧及小亚西亚,后传入阿拉伯、东南亚等地。

明朝末年,由南洋传入中国。

从18世纪50年代起,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每年约为200箱,60年代以后上升为1000箱。

1830—1831年,走私鸦片已增加到21849箱。

为了躲避中国水师的缉查,英国商贩用特制的走私快船贩运鸦片。

这种快船装备了许多对桨,速度极快,多装备武器。

英国烟贩从印度把鸦片运到趸船上,由中国烟贩和水手转至“快蟹”(又称“扒龙”)的快船上运抵广州,交给包售鸦片的批发商店(称作大窑口),再转售给各地包买户(称作小窑口)进行公开或秘密销售。

广东水师的许多将弁,收入的99%来自烟贩的贿赂。

鸦片吸食者以衙门中最多,如:

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等。

正义的禁烟运动

林则徐,福建侯官人。

为官清廉,任湖广总督时,严禁吸食鸦片,成绩显著。

1838年,上书道光皇帝,痛陈鸦片危害,主张严禁鸦片。

12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并销毁鸦片。

整顿海防,添置大炮,组织水勇,多次打败英国武装挑衅。

组织人翻译西方书籍、报纸,并亲自主持编译《四洲志》。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清政府将英军的侵略,归罪于林则徐。

10月,被革职。

林则徐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尊严,不愧为一位民族英雄。

 

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积极筹建海防,添置炮台。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与邓廷桢、关天培等人在虎门公开销毁收缴的2万余箱共计230多万斤鸦片。

广州人民涌向虎门海滩观看销烟壮举。

在现场的外国商人“摘帽敛手”,向林则徐敬意。

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尊严,打击外国侵略者气焰,表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

1838—1839年,广东和湖北、盛京、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湖南、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新疆等地普遍开展清查吸食鸦片、收缴烟土和烟具、缉拿烟贩、铲除罂粟花苗等禁烟活动。

英国鸦片贩子惊呼:

“鸦片贸易的末日似乎是到了!

第三节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和中国军民的抵抗

虎门销烟后,英国悍然发动侵华战争。

1840年2月,乔治‧懿律和查理‧义律被任命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

4月,英议会正式通过了发动侵华战争的决议案,派兵开赴中国。

鸦片战争爆发后,英舰先后侵犯广州、厦门,均未得逞,转而侵犯位于舟山群岛的定海。

左图是1840年7月英军侵犯定海时的情景。

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和进行的对华战争”。

1840年7月6日,英军第一次攻陷定海。

左图为英军在定海搭建的军营。

1841年2月25日,英舰向虎门发动进攻,关天培率将士奋勇抵抗。

26日下午,英军再度发动猛攻,琦善拒绝增发援兵,关天培孤军奋战,身负重伤,仍亲自点燃大炮杀敌,后与守炮台将士400多人壮烈牺牲。

关天培,江苏淮安人,鸦片战争中的抗英名将。

1834年,任广东水师提督。

1839年,坚决支持林则徐禁烟,训练水师,修筑炮台,加强战备,多次击退英军的进犯。

1841年8月,英国政府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

英军再次炮轰厦门。

厦门总兵江继芸英勇作战,壮烈牺牲,厦门失陷。

左图为英军侵犯厦门。

攻陷定海之后,英军于1841年10月13日攻占宁波。

右图是英军在攻击宁波。

1842年7月,英军进攻镇江。

镇江守军奋勇抗敌。

左图为镇江守军正同英军激战。

陈化成,福建同安人。

曾任金门镇总兵、福建水师提督。

1840年,调任江南提督。

鸦片战争爆发后,防守吴凇口,筑垒20余座炮台。

1842年6月10日,英国舰队进攻吴凇口,陈化成孤军血战,后与众官兵英勇殉难。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我等义民……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报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他们以三元古庙中的三里旗为“令旗”,约定“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抗击英国侵略者。

1840年8月,英国侵略军直逼天津,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侵略者谈判。

琦善向侵略者承诺:

只要退回广东,清政府定惩处林则徐等人。

英国侵略者撤兵南下。

1840年10月3日,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问罪。

道光皇帝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到广州同英国侵略者议和。

签订《南京条约》

1842年8月中旬,耆英、伊里布等人到达南京,同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开始谈判。

8月29日,在英舰“汉华丽”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1844年7月3日、10月24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美、法除享有英人在《南京条约》中攫取的全部特权外,还扩大很多特权。

《望厦条约》扩大了领事裁判权,规定不但中国人与美国人之间,而且美国人与其他外国人在华发生的一切诉讼,“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扩大了关税协定权,规定中国要变更关税税则,必须得到美国的同意才能变更,即“须与合众国领事官议允”。

《黄埔条约》不但获得了英、美所取得的全部特权,还可以在通商口岸传教、清政府承诺保护教堂和传教士。

1846年2月,列强又迫使清政府宣布解除1724年颁布的禁止天主教在华传教的禁令。

广州人民反对英人入城斗争

广州开市后,英人要求入城贸易和租地建屋,遭到强烈反对。

1845年1月,香港总督德庇时与耆英会商交还舟山问题,以武力要求入城。

耆英妥协,并要绅民不可抗拒。

愤怒的民众捣毁广州知府衙门,迫使耆英拒绝英人入城。

后英人又多次恫吓要挟,均未得逞。

第2节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者打开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成为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点。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领土、关税、司法等主权日益遭到严重践踏。

资本主义国家商品的大量涌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使中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中国革命的任务主要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

这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开端,也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起点。

战后,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除地主和农民阶级外,在五口通商地区开始出现买办。

这是中国近代买办资产阶级的前身。

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码头工人和在外轮上工作的海员以及船舶修造工人,成为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船和商人纷纷进入五口通商地区。

他们不仅向中国倾销商品,而且建立起船坞和工厂,雇佣中国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

中国工人阶级产生。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

上海的兴起与租界的建立

上海开埠通商后,吸引了大批西方商人、银行家和冒险家,成为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对外贸易中心。

1845年11月,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强迫上海地方官议定《上海租地章程》,在上海划定英人居留地约840亩(三年后扩充至2800余亩),为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设立租界之始。

英国、美国、法国先后在上海划定租界,建立殖民管理制度,成立管理机构,设立巡捕,行使司法权等,俨然是“国中之国”。

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

鸦片战败,逼迫中国知识分子主动认识并了解西方。

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徐继畲成为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

龚自珍,浙江仁和人。

面对日益深重的社会危机,弃绝考据训诂之学,讲求经世致用,立志改革社会。

对专制制度的积弊进行了揭露与抨击,成为康有为等人倡导公羊之学以变法图强的先声。

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建议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

魏源,湖南邵阳人,讲求经世致用,谋求国富民强,为晚清学术开风气者。

以“通经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主张。

道光初年参与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对海运、水利等多有建议。

鸦片战争爆发后,应钦差大臣裕谦聘请,入浙参赞军务,兵败之后,感愤时事,撰成《圣武记》14卷。

魏源根据《四洲志》编辑为《海国图志》50卷,后续至100卷。

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情况,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徐继畬,字松龛,山西五台人。

在闽浙任职长达15年,从1841年起,利用公务上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寻求探问,广泛搜集外文资料、地图书册,参阅大量史书,撰成《瀛环考略》,后改名《瀛环志略》。

这是中国近代较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开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先河。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

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鸦片泛滥和白银外流严重,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1850年3月,咸丰即位,罢斥穆彰阿、耆英等人,刷新政治、整顿内政外交。

但在农民战争的冲击和英法等国侵略者面前,政权岌岌可危。

1851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沉重打击清朝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革命的酝酿

洪秀全,广东花县人。

幼年受传统私塾教育。

1843年6月,在广州乡试时,得到《劝世良言》。

创立拜上帝会,吸收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加入拜上帝会。

自称耶稣是天父长子,自己是天父次子,受命下凡为“真命天子”,到人间“斩邪留正”。

1851年1月11日,在金田起义,占领湘、鄂、皖、苏各省,定都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

1849—1850年间,广西发生饥荒,洪秀全号召各地拜上帝会成员到金田村“团营”,并于1851年1月11日率众起义。

洪秀全在武宣东乡设立大本营,宣布“登极”,称天王。

1851年8月,太平军攻克永安州。

颁行天历,制定各种制度,分封五王,初步建立中央政权组织。

东王杨秀清节制诸王,掌握军政大权。

1852年4月,清军围攻永安,太平军突围北上,6月3日攻克广西全州,冯云山不幸中炮牺牲。

1852年9月,在夺取长沙的战役中,萧朝贵不幸牺牲。

12月,太平军攻克岳州,组成水营。

1852年底,太平军攻占汉阳、汉口。

1853年1月12日,攻克武昌。

太平军沿长江向南京挺进。

1853年2月,太平军沿江东下,连克九江、安庆、芜湖等重镇。

3月20日,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建立农民政权。

太平军北伐与西征

1853年5月8日太平天国派林凤祥、李开芳出师北伐。

自扬州出发,进入安徽、河南、直隶。

前锋直抵杨柳青,进逼天津。

由于粮尽衣缺及清军围堵,北伐失败。

太平天国的北伐沉重打击清朝统治,推动了北方捻军起义,有力支援了太平军在长江流域的斗争。

1853年6月,北伐军进至河南朱仙镇,林凤祥、李开芳向天京汇报战况。

1853年5月,胡以晃、赖汉英奉命西征,夺取武汉、九江、安庆等军事重镇,控制长江中上游地区,以为天京屏障。

5月,攻克安庆,由湖口进入江西,围攻南昌3月之久。

8月,太平军驻守九江,兵分两路,进攻皖北和湖北。

在湖南,太平军与曾国藩湘军激战。

1854年5月,在靖港大败湘军。

湘军战船损失1/3,炮械损失1/4。

曾国藩投水寻死,被随从捞起,逃回长沙。

石达开、罗大纲率军支援西征,取得了湖口大捷。

在短短3个月中,太平军克复江西7府1州50余县,取得辉煌的战绩。

太平天国在天京外围组织破围战,击溃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解除天京的威胁,进入军事全盛期。

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太平天国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

各地人民举起反清旗帜,出现江南天地会起义、北方捻军起义和西南人民起义。

他们与太平天国互相支持呼应,形成了以太平天国革命为中心的革命高潮。

第二节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宣布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为9等,按照人口平均分配。

反映了广大农民强烈反对地主压迫的要求和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理想社会的渴望。

但是太平天国绘制的平分土地的蓝图违反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实现。

《天朝田亩制度》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

太平天国实行圣库制度,在天京废除私有财产。

居民分别编入男馆、女馆,夫妻不得同居。

这种制度在战争初期起过积极作用,后引起人民的不满。

天京一度废止商业贸易,设立诸匠营和百工衙,产品不经过市场交换。

1855年初,太平天国允许居民恢复家庭生活,承认私营工商业。

太平天国的玉玺和印文,上书:

“太平玉玺,天父上帝,恩和辑睦,天王洪日,天兄基督,救世幼主,主王舆笃,八位万岁,真王贵福,永定乾坤,永赐福禄。

太平天国废除买卖婚姻。

禁止娼妓、缠足、买卖奴婢等。

建立女军,设立女官,冲击了封建宗法制度。

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者仍沿袭历代封建帝王奉行的妃嫔制。

太平天国冲击了儒家正统权威,将儒家经书斥之为“妖书”。

宣布:

“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

”承继了等级制、三纲五常、天命论等思想。

太平天国在考试制度上进行改革,“无论何色人,上至丞相,下至听使,均准与考”;考试的题目“不本四书、五经”。

奉行独立自主、反对侵略的外交政策。

英、美、法驻华公使曾相继到南京访问,英国公使还把《南京条约》的中文本交给太平天国,遭到拒绝。

这表明太平天国在对外问题上坚持捍卫主权、反对侵略的严正立场。

第三节天京事变与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

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鼎盛时期后,洪秀全、杨秀清等人争权夺利,洪、杨之间以及杨秀清、韦昌辉之间矛盾尖锐。

天京事变

1856年,杨秀清假借天父下凡附体,逼洪秀全封自己为万岁。

洪秀全召韦昌辉与石达开回京诛杀杨秀清。

韦昌辉滥杀无辜,引起石达开不满,劝阻不成。

石达开领兵讨伐韦昌辉,平息天京变乱。

由于遭到洪秀全的猜疑,石达开负气出走,天京内防空虚。

石达开遭到清军围攻,不久遇害。

天京事变削弱太平天国的力量,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分水岭。

为了挽救天京危机,洪秀全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主持军事,蒙得恩主持政务。

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从香港辗转来到天京,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

他与陈玉成和李秀成,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领导人。

李秀成,广西藤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

1851年,参加太平军。

天京事变后,与陈玉成共主太平天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