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161268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学.docx

《国际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经济学.docx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整理

 

 

————————————————————————————————作者:

————————————————————————————————日期:

 

第2章:

1.服务外包:

指企业将其非核心业务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

2.发展中国家

第3章:

1.绝对优势理论:

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上分别具有绝对优势。

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相互交换,双方均能从贸易中获益。

2.比较优势:

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

3.贫民劳动论:

在国际贸易中,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是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国家的利益。

4.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技术不变和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社会或单个产商把全部资源充分地和有效地用于生产商品所能获得的最大产量的各种组合的曲线。

5.派生需求:

因某种需求的初始增加而引起的其他需求的增加。

6.一般均衡分析:

研究在一种价格体系下,整个经济中所有相关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的分析方法。

主要使用的是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进行分析。

7.局部均衡分析: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下,单独分析某一经济当事人或某一市场的价格和供求变化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理论。

8.李嘉图模型:

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和贸易模式取决于比较优势和非绝对优势。

9.机会成本:

因一种选择而放弃的最优替换物或失去最好机会的价值。

 

第4章:

资源,比较优势与收入分配

1.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扩张:

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在一个方向上扩张大于另一方向扩张的幅度。

2.要素比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贸易源于不同国家之间商品的价格存在差异,而价格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不同。

因此,各国应生产并出口能够充分利用其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需要较密集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3.要素价格均等化:

是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重要观点之一,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将因国际贸易而趋于相等。

4.要素充裕:

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5.里昂惕夫悖论:

资本充裕的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多于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又多于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

6.要素密集:

生产某种商品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7.预算约束:

一个企业的支出要受到其货币存量和收入的制约。

8.特定要素:

只能用于特定部门的生产而不能在其他部门之间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

第5章:

标准贸易模型

1.偏向性增长:

生产可能性偏向+经济增长

2.等价值线:

描述市场产出价值的曲线,同一条等价值线的产出价值相等且不变。

3.边际支出倾向:

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4.梅茨勒悖论:

在极端条件下,进口关税和出口补贴造成贸易条件的强烈改变,反而使进口品国内价格下降的现象。

5.福利恶化型增长:

指一国整体福利水平恶化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偏向性增长在严格假定下可能出现的一种极端情形。

6.标准贸易模型:

通过对世界相对需求和相对供给的研究来确定世界贸易均衡点,并将各种传统贸易模型视为其特例的一般化贸易模型。

7.贸易条件: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

8.无差异曲线:

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的所有消费品的不同组合所描述出来的曲线。

5个特点:

1.有无数条,每一条代表一个效用等级2.离原点越远代表的效用水平就越高

3.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会相交4.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5.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第6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1.知识外溢:

因知识的产生、积累和传播而形成外部经济的现象。

2.倾销:

出口商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的价格,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国际市场销售产品的行为。

3.劳动力市场共享:

厂商的集中能为拥有高度专业化技术的工人创造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厂商会较少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同时工人也较少面临失业。

4.动态收益递增:

又称动态外部规模经济,是指由于行业的累计产量增加,通过“干中学”和知识外溢的作用导致行业中每个单独企业的平均成本降低的情形。

5.学习曲线:

是表明企业生产成本与企业人员学习过程相关关系的曲线。

(Y:

单位成本X:

累计产量。

递减)

6.经济地理:

经济学家对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城市崛起及经济间的空间影响等现象建立模型进行研究,此法背称为经济地理。

7.边际成本:

新增加一个单位产量而引起的成本增加量

8.外部规模经济:

整个行业规模扩大而使单个企业平均成本下降获收益增加的经济现象。

9.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

存在外部经济而产生此线

10.垄断竞争:

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

4个特征:

1.一行业许多企业2.差别产品3.企业所具有的市场势力的大小,取决于其产品是否具有很强的差别性

4.企业自由进出

11.寡头垄断:

少数企业垄断一个行业。

特征:

1.只有少数几个企业2.产品可以同质也可以差别3.存在市场势力,企业相互作用带有博弈性质4.企业进入有障碍

12.幼稚工业论:

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观点,认为新兴工业在发展初期需要国家提供贸易保护以免在国外强大的竞争下夭折,并随着新兴工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增强而逐步取消贸易保护,为自由贸易的实行创造条件。

运用时:

1.选好保护对象2.限定保护期限3.注意保护手段,补贴优于关税4.考虑能否达到适度规模5.通过国际技术转移和国际资本流动来发展比较优势。

13.价格歧视:

一家企业在销售同样的商品(或服务)时,对不同的顾客索取不同价格的做法。

14.行业间贸易:

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同行业间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反映交易的比较优势。

15.完全垄断:

与完全竞争相反的、完全排斥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特征:

1.难找到替代品2.可以控制价格产量3.企业不能自由进入

16.内部规模经济:

单个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时,由其自身内部引起的平均成本不断下降、收益不断增加的经济现象。

17.区际贸易模式:

一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模式。

18.专业化供应商:

在某一特定领域,向企业提供零部件产品或者相关服务的企业。

19.行业内贸易: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同国家之间就同一产业的产品所进行的贸易。

第7章:

国际要素流动

1.外国直接投资:

又称“海外直接投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者对另一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以控制或参与经营管理为特征的跨国投资行为,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2.跨国公司的分布及内部化动机:

企业内部建立市场,以企业的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于市场不完全而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的行为过程。

3.跨时生产可能性边界:

描述某个社会在商品的当期生产和未来生产之间进行选择的所有组合的曲线。

4.技术转移:

一国向另一国就产品制造、生产方式、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所进行的转让。

5.跨时贸易:

用现在的商品换取未来的商品的交易方式。

6.垂直一体化:

一个企业控制了一个以上的生产或销售环节的现象。

7.跨国公司:

在一个以上国家全部或部分拥有、控制和管理能产生收益的资产的企业

 

第8章:

1.从价关税:

按课税对象,以一定的价格实现的收入为计量单位征收的税。

2.进口配额:

一国政府对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数量或金额所给予的直接的限制。

3.消费者剩余:

对于一件商品商品消费者所愿意做出的最大支付与他实际支付之间的差额

4.国产化程度要求:

一国在生产的最终产品中必须有一个明确规定的比例是本国生产的。

5.消费扭曲损失:

一国因征收关税造成消费下降而造成的损失。

6.非关税壁垒:

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措施

7.有效保护率:

整个关税制度对某类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给予净重增值的影响,也就是由于整个关税制度而引起的国内增值的提高部分与自由贸易条件下增值部分相比的百分比

8.生产者剩余:

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与每单位产量上的边际生产成本之间差额的综合。

9.效率损失:

一国征收关税后,扭曲了消费而生产激励动因而造成的损失。

10.生产扭曲损失:

一国因征收关税造成国内生产者过多地生产某种产品而导致的损失。

11.配额租金:

在采用进口配额以限制产品进口的情况下,配额许可证的拥有者因能够在国内高价销售该产品而获得的超额利润。

12.出口补贴:

国家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提高在其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出口商品给予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

13.从量关税:

按照商品的重量、数量、容量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的关税。

14.贸易条件改善所得:

一国因征收关税,造成外国商品出口价格下降,本国贸易条件改善而给本国带来的好处。

 

第9章:

贸易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学

1.集体行动:

关于经济活动中个人理性并不必然导致集体理性

2.特惠贸易协定:

各签约方之间相互减让关税或实行其他贸易优惠措施,但不将其给予非签约方的贸易优惠协定

3.关税同盟:

两个或两个以上参加同盟的国家划为一个关税区域,在区域内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行自由贸易,对区域以外采取统一关税及其他贸易限制制度。

4.国内市场失灵:

国内市场没有发挥应有功能,导致生产者剩余没有正确衡量成本和收益。

5.寻租:

为了达到某种垄断势力或获取超额利润而支付的租金或成本

6.贸易条件改善论(出简答)

7.自由贸易区:

一国在其本土内划定的置于海关辖区之外、以贸易为主要内容的特殊区域,或指由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的贸易区

8.次优理论:

如果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其他所有的帕累托最优条件都得到满足,结果也未必是令人满意的

9.贸易创造:

是关税同盟的静态福利效果之一,是指组成关税同盟后,一个成员国原先的国内生产被同盟内另一成员国的更低成本的进口所替代而导致的贸易量的扩大。

10.贸易转移:

似乎关税同盟的静态福利效果之一,指原来从同盟外非成员国的更低成本的进口被同盟内成员国相对更高成本的进口所替代。

11.边际社会收益:

单个企业(或消费者)新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或消费),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收益。

12.最优关税:

一国能够实现最大社会福利水平的关税。

13.世界贸易组织:

1995年1月1日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的世界性贸易组织

14.贸易战:

世界范围内贸易壁垒的增加所引发一系列的贸易报复与反报复。

第10章: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1.无偿占用:

是指新产业产生的社会福利被其他产业无偿利用却没有得到补偿

2.不完全资本市场:

作为一种保护幼稚产业的依据,是指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一整套金融机构可以使得传统部门的储蓄用于新成长的投资,那么新工业部门的增长将会收到这些工业当前盈利能力的限制。

3.发展中国家:

对现阶段尚处于贫穷落后或不发达状态、力图加快经济发展的国家的总称。

4.进口替代工业:

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国内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国内市场上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

5.HPAEs:

高速发展的亚洲经济(简答)

 

第11章:

贸易政策中的争议:

1.以邻为壑的政策:

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提高本国福利的政策,即当一个国家采取某种政策或行动的时候,事实上其得到的好处来自于另一个国家的损失,一个国家所得到的,最终会是另一国家所失去的。

如:

贬值

2.外部性:

当某个企业的经济行为(或者某个人的消费行为),经过非价格手段,直接地、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其他企业的生产(或者其他人的效用),并且成为后者自己所不能加以控制的情况时,对前者来说就存在着外部性

3.布兰德-斯潘塞分析:

一国政府通过对国内企业实行补贴政策,将国外企业排斥在本国市场之外,从而增加国内企业利润的分析方法。

4.污染避难地(污染大的地方):

因为环境管制较松而吸引了大批污染工业移入的国家和地区

5.库兹涅茨环境曲线:

一国的人均收入和环境破坏之间产生倒U形关系,这条倒U形曲线即为库兹涅茨环境曲线。

当国家经济增长时,它们初始增长会增加环境的破坏,但是当这些经济体变得够富裕时,它们的经济增长对环境有利。

6.战略性贸易政策:

通过鼓励国内特定产业的发展和特定产品的出口,以限制国外特定产品的进口,来保持本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并进而提高一国技校的贸易保护政策。

7.超额收益:

超出行业平均利润的收益。

 

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与国际收支平衡

1.GDP国内生产总值:

一个国家(地区)领土范围内,本国(地区)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资本和金融账户:

记录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在资本转移、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购买或处置,以及金融资产和负债方面交易的账户。

3.投资:

将用于未来生产更多物品和劳务的物品购买

4.资本流入: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一国对外资产的减少或对外负债的增加,反映为资本和金融账户的贷方记录

5.宏观经济学:

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

6.微观经济学:

以市场中各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作为考查对象,研究单个生产者或企业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利润,以及单个消费者或家庭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货币收入购买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满足。

7.中央银行:

一国的金融管理机构。

它代表国家管理金融、制定和执行金融方针政策,但不同于一般国家行政管理机构。

8.官方外汇干预:

一国的货币当局介入外汇市场,以影响汇率的变动。

9.政府购买:

市场经济国家为加强对政府公共支出的管理,又称公共采购。

10.官方国际储备:

一国货币当局所拥有的,可用于满足国际收支平衡所需要的对外资产,包括货币性黄金、特别提款权、在IMF的储备头寸和外汇储备等官方对外资产。

11.经常项目余额: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项目的贷方总额与借方总额的净差额。

 

第13章汇率和外汇市场:

一种资产方法

1.流动性:

将资产在不遭受损失的前提下转换为现金的速度和难易程度,它体现资产的变现能力。

2.套利:

在期货市场上,在买入(或卖出)某种期货合约的同时,卖出(或买入)相关的另一种期货合约,然后在有利时机将两种合约平仓,以获取差价收益的交易行为

3.汇率:

两国货币的相对比价,或者说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

4.外汇交易市场:

以各种外汇金融机构为中心,由外汇需求者和供给者组成的、进行外汇买卖的场所或交易网络。

5.实际收益率:

剔除了物价上涨因素后的投资收益率。

6.远期交易:

在未来约定时间上进行的交易。

7.风险:

事物未来变化的不确定性,它可能使决策者得到的收益低于期望收益甚至遭受损失。

8.银行间交易:

银行之间为了满足客户的外汇需要而在合意的汇率下所进行的外汇的买入或卖出行为。

9.利率平价条件:

简答

10.载体货币:

一种在发行该种货币以外国家的国际交易中被广泛用作度量标准的货币

11.利率:

就表现形式来说,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

是人们比较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的重要参数。

 

第14章:

1.货币总需求:

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情况下愿意并且能够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

2.长期均衡:

在向充分就业状态调整的过程中,如果不出现新的经济震荡,经济最终翻可以达到的状态。

3.通货紧缩:

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4.货币供给:

某一国家或地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

5.汇率超调:

当汇率对某一扰动做出反应时,汇率最初的变动会超过其最终要达到的均衡水平,然后逐渐恢复到长期均衡位置的现象。

6.价格水平:

在一定时期某国或某地区商品行业服务价格的总体情况,通常用消费价格指数(CPI)来反映价格水平。

7.通货膨胀:

一个经济体系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实践中通货膨胀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变化来度量的。

第15章:

1.费雪效应:

通货膨胀率和利率在长期中同比例变化的关系。

2.购买力平价:

是指不同国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的比率。

3.相对购买力平价:

在一定时期内两国货币比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水平变动的比率。

4.绝对购买力平价:

两国货币的汇率等于两国价格水平的比率。

5.一价定律:

在不存在运输费用和不存在贸易保护的自由市场上,同种商品在任何国家出售,按同一货币计量的价格应该相等、。

6.实际升值:

7.汇率的货币分析法:

简答

8.实际贬值:

9.名义汇率:

一国货币价值与另一国货币价值的比率。

10.实际汇率:

名义汇率乘以外国价格水平与本国价格水平之比。

 

第16章:

结合笔记

第17章:

1.国际收支危机:

是一国货币因国际收支严重逆差而导致急剧贬值的情况。

2.储备货币:

一国政府保有的用作国际储备资产的货币。

3.资本抽逃:

出于安全或保值方面的考虑,短期资本持有者迅速将其持有的资本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的行为或过程。

4.外汇干预的信号效应:

看笔记

 

第18章:

1.国际收支平衡:

一国在国际收支中,各个组成项目(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以及官方储备资产变动项目等)借贷相等的情况。

2.外部平衡:

一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相协调的状态。

主要指标是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没有大量的赤字或盈余。

3.内部平衡:

一国国内经济处于稳定、协调增长的状态。

主要指标是生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

4.特里芬难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对美元有信心,为了保证美元信誉,美国需要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但是该货币制度运行的另一项必要条件是保证国际清偿能力的供应,为此美元需要大量外流,而这又意味着美国必须持续存在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并导致人们对美元丧失信心。

信心和清偿力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美元供给太多就会有不能兑换的危险,从而发生信心问题,美元供给太少就会发生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

5.可兑换货币:

可自由兑换为外国货币的货币。

但通常指的是一种外汇管理制度。

6.支出-变动政策: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来改变经济中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水平,从而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

7.支出-转换政策:

政府通过相应的汇率变动使需求在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之间进行转移,从而实现内外平衡的一种政策。

9.物价-硬币-流动机制:

简答

 

第19章:

1.滞涨:

低经济增长率(或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同时并存的状况。

2.名义的和实际的有效汇率指数:

以贸易比重为权数的综合汇率,它反映了一国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的总体竞争力和波动程度。

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是在名义汇率的基础上,剔除本国物价相对样本国家的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对本国实际购买力的影响。

第二十章:

1.欧洲货币体系的信誉理论:

2.《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3.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

战后40多年的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最终产物

4.货币效率收益:

一国由于加入了固定汇率去,从而避免了由汇率浮动而带来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国际结算成本等损失,由此而获得的经济效益。

5.经济稳定性损失:

由于一国加入固定汇率区,从而使得本国难以运用货币政策来抵御衰退,引起经济的不稳定性造成的损失。

6.最优货币区:

各有关国家通过实现国际贸易和生产要素流动的一体化而组成的最适合于相互间实行固定汇率的地区。

7.欧洲货币体系:

欧洲共同体建立的区域性金融体系。

 

第二十一章:

1.国际资本市场:

资金借贷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国际金融交易场所。

2.道德风险:

双方在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

3.资产组合多样化“:

投资者通过对不同资产进行组合,在追求最大收益或预期收益的同时,借助于非系统风险的消除以降低投资风险的行为。

4.欧洲美元:

存放在美国以外银行的不收美国政府法令限制的美元存款或是从这些银行借到的美元贷款。

5.风险规避: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人们不喜欢有风险的那种资产,人们的这种偏好叫风险规避

6.证券化:

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使其具有流动性的行为。

第二十二章”:

1.传染:

一国宏观经济或金融市场运行的不稳定性可能会通过国际贸易或资本纽带,而引发其他国家发生经济或金融危机的现象。

2.货币局制度:

一国(地区)所发行的货币完全与其外汇储备挂钩的货币制度。

3.铸币税:

货币当局因发行货币而获得的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