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牡丹江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16066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牡丹江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黑龙江牡丹江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黑龙江牡丹江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黑龙江牡丹江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黑龙江牡丹江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牡丹江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docx

《黑龙江牡丹江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牡丹江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牡丹江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docx

黑龙江牡丹江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

2018黑龙江牡丹江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知识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0.8分,共12分)

1.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中。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下列不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A.阅读

B.吹拉弹唱

C.运算

D.记忆

3.“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属于()的德育方法。

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4.在讲课过程中,一般要求老师要语言生动、形象,要使用直观教具进行讲解,有时可以加上一些动画等。

这容易引起学生的()。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分心

D.想象

5.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推理严谨,层次分明,论证充分,结论确凿。

这反映了思维的()。

A.广阔性

B.深刻性

C.逻辑性

D.严谨性

6.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的()。

A.政治思想素养之一

B.职业道德素养之一

C.知识素养之一

D.能力素养之一

7.人们常说“知之深、爱之切”,也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还说“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些说法表明()。

A.认知影响情绪

B.认知影响意志

C.意志影响认知

D.认知、情绪和意志三者互相影响

8.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是在()社会。

A.原始

B.奴隶

C.封建

D.资本主义

9.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包括()。

A.学期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

B.全面计划和专题计划

C.课内计划和课外计划

D.教学工作计划和思想工作计划

10.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巩固与保持知识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1.“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B.知行统一的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2.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

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象力

D.分化概念

13.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应注意字体颜色的搭配。

这是因为()。

A.活动的物体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B.新型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C.色彩对比鲜明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D.刺激强度大的物体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14.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以后遇到同样类型的问题还会采取先前的思维模式去解题。

这种现象说明了()。

A.原型启发

B.思维定势

C.迁移作用

D.功能固着

15.人们常说: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

”这反映教师的劳动具有()。

A.连续性特点

B.示范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

D.创造性特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每小题1。

3分,共13分)

16.下列现象属于身心发展的互补的是()。

A.盲人一般听觉灵敏

B.聪明儿童常常学习不努力

C.坚强的意志能战胜肢体残缺的困难

D.失去双手的人能用口写字

17.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

A.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B.以学生为中心

C.在人格上,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

D.在社会道德上,师生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18.为了使上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包括()。

A.目标明确

B.内容正确

C.方法得当

D.气氛热烈

19.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20.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A.讲授法

B.谈话法

C.演示法

D.讨论法

21.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学习动力缺失最主要的表现是厌学

B.要让学生掌握上课记笔记的学习技巧,养成上课记笔记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令人信服地让学生了解记笔记的作用、具体方法以及如何使用笔记

C.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学习方法相同,所以应该从小学起就全面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D.成绩好的同学也有厌学情绪

22.语言能够影响人的()。

A.人际交往

B.认知

C.自我调节行为

D.社会化

23.教师的教育能力素养包括()。

A.课程开发能力

B.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C.组织与引导教学的能力

D.机动的应变与创新能力

24.人的心理成熟标志是()。

A.性机能成熟

B.形成独立思考能力

C.具备较稳定的自我意识

D.个性形成

25.对学生开展一对一的个别心理咨询的作用是()。

A.保证心理咨询的深度

B.保证心理咨询的私密性

C.保证心理咨询的效果

D.保证心理咨询的效率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0.5分,共5分)

26.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

27.在驯兽员的精心培养教育下,马戏团中的狗的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

28.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

29.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

30.“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这句话反映了古代教育与生产实践相分离和对立的特点。

()

31.“大有大成,小有小成”体现的是循序渐进的原则。

()

32.教育公平是人生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的基石。

()

33.中小学最常用的课的类型是单一课,它适用于比较容易的课程。

()

34.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

35.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而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

()

四、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共10分)

36.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__________。

37.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__________。

38.教育的社会流动性功能,按其流向可分为__________流动和__________流动。

39.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__________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40.备课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1.2014年我国提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把__________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42.皮亚杰认为,认知(或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和平衡等机制,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43.教学设计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4.智商是__________与__________之间的比值。

45.个体的一切活动都是由__________引起的。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

共30分)

46.简述教学交往的主要特点。

47.为什么说一定的教育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48.简述认知不协调理论。

49.如何理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

50.简述什么是样例教学。

51.简述如何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52题10分,53题20分,共30分)

52.某小学的几位教师在办公室闲谈。

甲教师说:

“我们班的某学生这次数学考试又考了第一,真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

”乙教师说:

“我班的某学生这次数学考试也考了第一,但他父母都没文化,是给别人打工的。

试根据所学理论分析这段对话。

(10分)

53.两个男学生正在恐吓你班上的一名学生。

这两个男学生看起来比你班上的那名学生年龄大,长得也更强壮。

你班上的那个学生看起来年龄更小,比较腼腆。

不幸的是,这两个欺负人的学生在学校非常受欢迎,因为他俩是学校的优秀运动员。

他们几乎每天都在学校制造一些事件,例如恐吓抢钱、摔跤、冲撞、吵架等。

虽然这两个欺负人的学生不是你班上的学生,但你班上那个被欺负的学生开始经常逃课,并且即使他来到了教室,作业质量也大不如前。

请问:

(1)你将如何处理这件事?

(4分)

(2)这个问题涉及哪些人?

(2分)

(3)你将如何处理言语攻击的问题?

(4分)

(4)如果这两个欺负人的学生在你的班上,你应该怎么办?

(5分)

(5)如果这些欺负和被欺负的学生都是女生,你应该怎么办?

(5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间接性规律——问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②发展性规律——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③教育性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④双边性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2.【答案】B。

解析:

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

心智技能又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心智活动方式,包括阅读、写作、解题、运算、记忆等技能。

B项属于操作技能。

3.【答案】A。

解析:

陶冶教育法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和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因素,让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感化和熏陶的教育方法。

其方式主要有人格感染、艺术陶冶和环境陶冶。

“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属于环境陶冶。

4.【答案】A。

解析: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教具的使用和动画的演示等,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5.【答案】B。

解析:

思维的严谨性是指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推理严谨,层次分明,论证充分,结论确凿。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考虑和解决问题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严格遵循逻辑规律来分析与解决问题。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宽广,善于把握事物各个方面的联系与关系,并能较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思维深刻性是指通过区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来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正确认识与揭示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6.【答案】B。

解析: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集体,团结协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7.【答案】D。

解析:

“知之深、爱之切”说明认知影响情绪;“情人眼里出西施”说明情绪影响认知;“梅花香自苦寒来”说明认知影响意志。

作为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认知、情绪和意志三者互相影响。

8.【答案】B。

解析:

一般认为在奴隶社会初期,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

然而,在学校产生后一个相当长的阶段,教师并不完全是专职的,更不是经过专门训练的。

9.【答案】A。

解析:

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分为学期计划、月或周计划以及具体的活动计划。

10.【答案】B。

解析:

学习过程包括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等五个基本阶段。

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其中,理解教材是领会知识的中心环节。

11.【答案】C。

解析:

德育原则中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严要有度,严要有方,严要有恒,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迁就学生。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体现的是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2.【答案】D。

解析:

变式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正确运用变式可以提高概括的成效,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对概念有更深、更丰富的认识。

13.【答案】c。

解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来组织教学,刺激物强度的对比关系会影响无意注意,刺激物之间的强度、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别特别显著、特别突出,就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字体颜色的搭配就是为了使色彩对比更加鲜明,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14.【答案】B。

解析:

思维定势是指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惯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

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以后遇到同样类型的问题还会采取先前的思维模式去解题就是思维定势的作用。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15.【答案】D。

解析:

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等特点。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特点。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是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育情况,机智灵活地运用教育规律,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具体表现在因材施教,对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育机智等方面。

二、多项选择题

16.【答案】ACD。

解析: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互补性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②互补性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肢体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B项没有体现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7.【答案】ACD。

解析:

新型的师生关系:

①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授受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者;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②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其人格与教师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好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③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完全以学生为中心。

18.【答案】ABC。

解析:

上好课的要求,即一堂好课的标准包括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言语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

气氛热烈不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必需的。

19.【答案】ACD。

解析: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互访、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

民主评议是学校管理一般使用的方法。

20.【答案】ABD。

解析: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发现法。

21.【答案】ABD。

解析:

厌学又称学习抑郁症,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情绪上的失调状态,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教育方式的失误,如学校的应试教育、家庭教育方式的失误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记笔记是学习策略中的精细加工策略,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笔记有助于对材料进行编码,同时还具有外部存储功能,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

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学习方法并不完全相同。

22.【答案】ABCD。

解析:

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以及表现形式。

语言是指令系统,是以声音或符号为物质外壳,以语义内涵为意义内容的,指令、含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

语言能够影响人的人际交往、认知、自我调节行为、社会化。

23.【答案】ABCD。

解析:

教育能力素养主要指保证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具体包括课程开发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机动的应变与创新能力等。

24.【答案】BCD。

解析:

人的心理成熟的标志有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形成稳定的个性等。

25.【答案】ABC。

解析:

一对一心理咨询的作用是可以保证心理咨询的深度、私密性及咨询的效果。

保证心理咨询的效率是团体心理咨询的作用。

三、判断题

26.【答案】√。

解析:

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是指从出生到成人,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教育者一定要注意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不能“拔苗助长”、急功近利。

27.【答案】×。

解析: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动物中不可能实施教育活动。

题干中的狗会“算术”,是狗经过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28.【答案】√。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29.【答案】X。

解析:

题干的表述是对素质教育的形式化的理解。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新形势下全面发展教育的体现,因而一方面符合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30.【答案】√。

解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这句话意思是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人养活。

这反映了古代教育与生产实践相分离和对立的特点。

31.【答案】X。

解析:

“大有大成,小有小成”由朱熹“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而来。

这句话强调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和方法,达到每个人均成材的目的。

32.【答案】√。

解析:

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生公平的起点。

33.【答案】X。

解析:

班级授课制根据课的类型分为单一课与综合课。

单一课是指在一节课上完成一种教学任务,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练习课、检查课等。

综合课是在一节课上完成两种以上的教学任务的课。

当前中小学最常用的课的类型是综合课。

34.【答案】X。

解析:

认知是意志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意志反过来对认知产生影响。

意志受情绪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反过来也可以调节与控制情绪,情绪过程是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

35.【答案】√。

解析:

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受遗传、环境、教育等的影响。

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是任何有机体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教育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

四、填空题

36.【答案】《学记》

37.【答案】社会发展

38.【答案】横向;纵向

39.【答案】高中

40.【答案】备教材;备教法

41.【答案】立德树人

42.【答案】同化;顺应

43.【答案】导教;促学

44.【答案】智力年龄;实际年龄

45.【答案】动机

五、简答题

46.【参考答案】

教学交往是指在教学情境中师生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情感和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

师生通过教学交往,彼此了解,交互作用,形成共同的观点和思想,促进师生间的人际沟通,进而协调认知和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完成。

教学交往不但具有一般交往的共性,而且具有其特殊性。

教学交往的主要特点如下:

(1)教学交往是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

(2)教学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代际沟通。

(3)教学交往中正式交往占主导地位。

(4)教学交往是教师个体对学生群体的交往。

(5)教学交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具有教育性。

47.【参考答案】

一定的教育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生产力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发展: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

其次,教育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教育依靠一定的条件而存在,并伴随一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48.【参考答案】

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

他认为,人们为了自己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常于认识中去寻求一致性,但是不协调作为认知关系中的一种,必然导致心理上的不和谐。

心理上的不和谐对于个人构造自己内心世界是有影响和效力的,它常常推动人们去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去根除一切搅扰。

认知不协调的两大基本假设:

①作为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协调,并达到协调一致的目的;②当不协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人们还可以能动地避开那些很可能使这种不协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

认知不协调的条件:

认知不协调的基本单位是认知。

认知是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

它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有关行为的,如“我今天去郊游”;第二类是有关环境的,如“天下雪”。

认知结构是由诸多基本的认知元素构成的,认知结构的状态也就自然地取决于这些基本的认知元素相互间的关系。

认知元素问的关系:

①不相干;②协调;③不协调。

在费斯廷格看来,认知不协调理论研究只是认知元素间的后两类关系,并且把注意力重点放在不协调关系上。

认知不协调的强度:

不协调在程度上是有区别的。

具体地说,它取决于两个方面:

①不协调的程度同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成正比,比如丢掉一元钱与丢掉一份满意的工作造成的不协调程度是不同的;

②不协调的程度取决于一个人所具有的不协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解决认知不协调的途径:

①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②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③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的状况。

49.【参考答案】

“教是为了不教”是指教育要使学生获得通过自学实现自我提高的能力。

通俗地讲,教育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学习知识、道理和技能等。

叶圣陶先生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总结提炼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如创设情境、引导经历,讲解精要、贵在身教,教材为例、举一反三,正确评价、促进自学等。

我国现推行的基础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与“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相一致。

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推行自主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创造等来实现学习目标。

50.【参考答案】

样例教学,即范例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

样例教学源于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种影响颇大的教学理论流派——范例教学,其倡导者有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

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的能力。

范例教学法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三个特性,即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范例教学法在教学要求上有四个统一,即教学与教育相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主体与客体相统一。

范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分四个阶段循序进行:

第一阶段,范例性地阐明“个”;第二阶段,范例性地阐述“类”;第三阶段,范例性地掌握规律;第四阶段,获得关于世界的切身经验。

51.【参考答案】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⑤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