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口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159568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口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最新人口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最新人口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最新人口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最新人口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口学复习资料.docx

《最新人口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口学复习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口学复习资料.docx

最新人口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人口思想主要见于其名著《理想国》和《法律论》。

他主张一个国家的人口应该适当。

■近代人口学的奠基人约翰·格兰特《关于死亡证书的自然的和政治的观察》,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张生命表

■英国格兰特的名言则是:

“人口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研究了人口与财富的关系,强调人口增张就意味着财富增长。

■配第研究了人口与财富的关系,强调人口增张就意味着财富增长。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年)认为,幸福和人口兴旺两者互为依存条件,是任何社会的“普遍规则”。

■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年)也说:

“国家繁荣最明确的标志,就是居民人数的增加”。

(《国富论》)

■1885年,法国人口学者顾拉特在他的书中提出了“人口学”一词,同时提出了人口学的研究方法。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必将永远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这是一个永恒的自然规律。

■1)人口

■人口,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人口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

1.2.2人口变动

■1)人口的自然变动:

就是指由出生和死亡所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2)人口的迁移变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一切移动,不管是改变定居地点的永久性移动,还是暂时的移动都是人口的迁移变动。

■3)人口的社会变动是指人口社会构成的变动。

■三种人口变动的关系:

■1、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2、人口的自然变动,机械变动会引起人口社会变动;

■3、人口社会变动也会制约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

■归根到底,人口变动都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

■人口作为总体而言,总是同一定的时间、地点相连,是一定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的人口。

■1.4.2人口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统计分析的方法

■统计分析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实地调查登记。

第二步是统计汇总。

第三布,分析研究。

■2)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静态分析使用的指标主要有人口总数、人口构成等等。

动态分析使用的指标主要有人口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等等。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4)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章

■1、生产的概念与内容

■两种生产是指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两个重要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面,简称两种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

■人类自身生产就是人类为了世代延续,进行自身的增殖或重的繁衍的人口生命生产活动。

人类自身生产是原有人口生命的生产和新一代人口生命的生产的统一。

■人力自身生产从获取生活资料方式来实现人的生命的生产过程来看,可以划分为三部分人口群体的生命生产。

(1)劳动力人口生命的生产。

(2)未成年人口生命的生产。

(3)丧失劳动能力人口生命的生产

■2、两种生产的特点

■1)生产成果不同

■2)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单位不同

■3)惯性作用不同

■4)再生产周期不同

■5)两种生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3、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存在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就是人类自身生产一定要适应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规律。

这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简称为两种生产相适应的规律。

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的性质、发展规模、速度和发展水平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其主要内容包括:

人口数量要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人口的质量要与社会生存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相适应;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人口结构要与国民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相适应。

人类自身生产一定要适应物质资料生产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这是因为:

在一切社会形态中,社会生产都包括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在一切社会形态中,物质资料生产水平都要求人类自身生产与之相适应;两种生产的比例是社会生产的基本比例,是社会生产过程中各种比例关系中最基本的比例。

衡量和判断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是否相适应的重要标志,主要是看它是否能顺应社会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有利于人口素质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两种生产相适应的主要标志中,劳动力人口与生产资料相适应是首要的。

第3章

1.人口再生产是新一代人口不断出生、成长和老一代人口逐渐衰老、死亡的不断重复所构成的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

■人口再生产是社会人口再生产和家庭人口再生产的统一。

人口再生产是人口数量和质量不断发展和运动的过程。

2、人口再生产的特点

与物质再生产相比较,人口再生产有如下特点:

▪1.生产目的不同,但是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生产成果不同。

人口再生产的成果是人,是有思想认识的人,物质再生产的成果是物。

3.实现的方式与单位不同。

人口再生产的基本方式是婚姻,基本单位是家庭。

4.人口再生产具有更大的惯性。

▪5.人口再生产周期比物质再生产周期长。

6.人口再生产的实现,需要的条件较少;而物质再生产的实现,需要的条件较多。

从这一点看,人类必须自我控制增长。

3、人口再生产的分类

从社会及家庭角度进行研究,可分为宏观人口再生产和微观人口再生产;

从人口更新包括的内容不同,可分为广义人口再生产和狭义人口再生产。

4.生育率是用来反映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妇女的生育强度的统计指标。

20-35岁是育龄妇女生育能力较强的时期人实现生育的生理能力成为生育能力.

人口出生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能够地区育龄妇女生育的婴儿与该事情总人口的比重。

■1)影响生育率的因素

(1)生物因素。

人作为高级的有生命的动物,他的生育行为要受到生育规律的支配和制约。

(2)经济因素

■①不同生产关系决定生育的性质和状况

■②家庭的经济利益与儿童的经济价值对生育率有重大影响

■③老年人的生活社会保障程度

■④育龄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承担的角色

■(3)社会因素

■①婚姻家庭形式对人类生育行为有重大影响

■②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对生育率的影响最为明显和直接

■③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也影响生育率的变动

■2)影响出生率的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出生率的重要因素

(2)科学文化水平是影响出生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3)出生率与育龄妇女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小有关系

高生育模式的特点是生育年龄开始早,结束得迟,妇女的生育时间长,生育的高峰期长而分散,生育的曲线长而高。

低生育模式的特点是生育年龄迟而短,妇女的生育时间短,生育的高峰期短而集中,生育的曲线低而短。

生育率的变动在数量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即由早婚、早育、多育的高生育模式向晚婚、晚育、少育的低生育模式发展。

死亡是指一个人生命的终结,是一个人生命周期的结束。

死亡率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人口死亡强度的统计指标。

■3.2.2影响死亡率的因素

■1)经济生活水平决定不同阶级人口死亡率差异

■2)不同职业人口死亡率差异

■3)城乡之间死亡率也存在差异

■4)文化教育水平高低对人口死亡率有重要影响

■5)不同婚姻状况对死亡率也有影响

■6)医疗卫生事业的发达与否与人口死亡率有直接联系

高死亡率模式的特点是:

低年龄组死亡率极高,高年龄组死亡率也很高,人口的平均寿命短,其分年龄死亡率曲线图表现为一条不对称的U型曲线。

低死亡率模式的特点是:

低年龄组死亡率下降,死亡率高的高年龄组年龄后移,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其分年龄死亡率曲线图为一条近似平放的J型曲线。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指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的特征。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分为1.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其特点是极高的死亡率和只可能补偿极高死亡率的极高出生率,人均寿命很短,世代更替速度很快,人口增长呈相对静止状态。

2.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其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以及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3.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

其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世代更替速度缓慢,人口少生少死高寿。

人口历史上有两次人口转变。

第一次是由原始人口再生产转变为传统人口再生产,发生在原始公社方式后期。

这一次人口转变是以新石器代替旧石器开始,到金属工具的使用完成。

第二次是由传统人口再生产转变为现代人口再生产,发生在产业革命时期,是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而实现的。

第四章

人口质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人口群体所具有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人口质量主要是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身体健康状况和大脑机能状况是人口质量的自然基础和物质承担者。

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口质量的核心内容。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口质量的灵魂。

一定的人口数量是人口质量提高的前提。

人口质量高能抑制人口增长,这是因为:

第一,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高,能抑制人口增长。

第二,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有抑制人口数量增长的作用。

第三,人口的身体素质好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优生优育。

优生学有两个分支:

防患性优生学;促进性优生学。

消极优生学,也称负优生学或预防性优生学,指防止或减少有严重遗传性和先天性疾病的个体的出生。

其主要任务是消除劣质出生。

其措施主要包括:

禁止近亲结婚、婚前检查、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

积极性优生学,也称正优生学或进取性优生学,指促进智能和体能上优异的个体出生。

其措施主要有:

人工授精、基因工程、无性繁殖(克隆)等。

实行优生的意义:

1、降低人口群体中的发病率

2、降低人口死亡率

3、减少以致消除某些有害基因

4、为家庭和社会节省对劣质个体的抚养费用

5、有利于贯彻计划生育政策

6、有利于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

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质量的关系

1、人口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高质量的人口是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低质量的人口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2、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质量的影响。

(1)经济发展是提高人口质量的物质基础;

(2)教育事业是提高人口质量的中心环节;(3)科学技术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动力。

第5章

人口结构是指依据人口所具有的各种不同的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和生理的特征,把人口划分成的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及其相互关系。

人口的年龄结构一般分为三大年龄组,即儿童少年组、成年组和老年组。

人口发展速度和类型以及抚养比都取决于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男性和女性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及其相互关系。

人口的性别结构对婚姻和家庭状況有直接影响,是结婚率和出生率高低的决定因素之一。

■性别比。

人口中男性人口数与女性人口数之比。

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表示,它是反映人口性别结构的指标之一。

性别比大于100,说明男多女少;小于100,说明男少女多;等于100,说明男女数量相等。

人口性别比存在着依年龄组的递增而降低的变动趋势。

第一性别比:

即胚胎性别比,一般为120:

100

第二性别比:

即出生性别比,一般为104~107:

100

第三性别比:

结婚年龄时的性别比,开始接近100

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

1、生物因素对人口性别结构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2、人口再生产类型对人口性别结构起决定作用。

3、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对人口性别结构起制约作用。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

通常划分为三种类型。

老年型人口;年轻型人口;成年型人口。

制约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过程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即出生率的变动,死亡率的变动、人口迁移。

■人口的地域结构就是按照人口所居住的不同地域划分的人口结构。

主要包括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行政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

人口的产业结构是指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行业的就业(或在业)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关系。

人口产业结构有两种分类法:

(1)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分类法。

这是以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为基础,运用经济活动人口在两大领域的分布状况、比例、构成来划分人口产业结构的方法。

(2)三次产业分类法。

这是按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社会生产发展过程的先后次序来划分的经济活动人口的分布状况的一种方法。

第六章

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上,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聚集或组合状况。

世界4大人口稠密区:

(1)亚洲太平洋沿岸北区;

(2)南亚次大陆;(3)欧洲的北纬60°以南地区;(4)北美洲东部

人口密度是指某一时点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农业人口密度是以一国或一地区的农业人口与总土地面积之比。

耕地人口密度是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与耕地面积之比。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人口在空间上的迁徙活动也与自然环境的优劣、自然资源的丰缺、气候的好坏、地势的高低等密不可分。

(1)气候。

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非常显著。

(2)淡水。

淡水是生命之源,动物、植物、人类随时都离不开对淡水的需要。

(3)土壤、能源与矿产资源。

土壤肥力与耕作性能,影响到人类对它的开发价值与开发兴趣,从而制约着人口分布。

能源、矿藏的发现、开采会改变人口的分布状况。

(4)地势地貌。

人口随海拔增高而减少,在同一地区,地貌不同,人口的集中程度也不一样。

2.社会因素。

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等,其中,经济因素起主要作用,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布局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1935年,我国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经过数十年的潜心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爱辉——腾冲人口分布线。

人口移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一切流动现象。

人口迁移则仅指人们从一地向另一地的迁居活动。

人口流动是指人们不以改变常住地为目的的越过一定区域界限并会返回原地的移动。

人口迁移流动的类型

1.按动机或目的划分:

谋生和非谋生求职型的人口迁移流动

2.按流向划分:

农村流向农村;农村流向城市;城市流向城市;城市流向农村

3.按空间范围划分:

国际迁移流动和国内迁移流动

4.按原因划分:

自然型、强制型和自由型

5.按组织形式划分:

计划型和自发型

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后果

各种类型的人口流动和迁移,特别是永久性移民,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1.对人口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人口迁移流动导致迁出区人口减少和迁入区人口增加,这种此消彼消长关系对人口地理的改变作用,往往远较自然变动迅速而强烈。

2.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一般来说,经济性迁移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使迁入区性别比上升,扶养比下降,老龄化延迟,迁出区则相反。

3.对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1)人口迁移流动有利于各民族和各个地区的人民在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交流,他们在长期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中传播,这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疑是有利的。

(2)人口迁移流动在国家和地区之间调整了劳动力的供求比例,有助于不断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3)人口的迁移流动带动了智力和资本的流动。

与一般的劳动力相比,移民的智力更是一笔不可低估的宝贵财富。

人口城市化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

1.人口城市化的城市是指现代城市。

2.生产方式的转化。

现代生产方式逐渐替代传统生产方式

3.生活方式的转化。

传统、闭塞的农村生活方式向现代的、开放的城市生活方式转化

4.价值观念的转化。

由传统、保守的、封闭的观念向开放型、创造型的现代观念转化

我国劳动力流动具有以下特征:

1.农村劳动力仍然是流动的主体,城镇劳动力流动开始加速。

2.迁移者的人口学特征。

在所有城乡劳动年龄人口中,迁移群体的年龄结构无疑更为年轻。

从性别结构看,男性和女性基本上相等

3.迁移的发生具有地域性

4.迁移者与城镇本地人口之间存在明显的职业分层

当前中国人口流动中存在的问题

1.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常常受到侵犯

2.人口流动仍存在无序现象

3、部分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堪忧

(1)失业问题严重

(2)收入低,贫困比例大

•(3)生产安全问题

•(4)生活安全问题

•(5)居住条件差

•(6)社会保障问题

积极作用:

1)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为城市建筑、商业、饮食、环卫等行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做出了贡献。

2)农村劳动力在流入地务工经商获得的收入,成为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流动人口在务工经商的过程中,获得各种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为农村地区培养和储备了人才。

消极影响:

1)人口的流动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由于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仍然偏低,多数人只能从事一些重体力、低收入甚至危险的工作。

同时,相应的法律保障和服务措施不健全,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可能沦为新的贫困群体。

2)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出,会对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给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扶助和精神慰籍带来新的问题。

3)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就业竞争,导致了更多城市劳动力失业。

同时,给城市现有的公用设施、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造成更大的压力。

4)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城市体系不合理,大城市发展快,使城市交通、住房等压力不断增大;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

1.降低行政干预力度,强化市场指导作用。

2.降低乡村人口入城门槛,淡化城乡人口身份差别

3.坚持可持续发展与效益优先的原则

4.依照经济规律和不同地区的环境容量,发展各种等级的城市,造就城市网络。

5.注重东、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平衡发展。

第七章

婚姻是指男女两性结合,确定合法的夫妻关系,并建立家庭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社会形式。

婚姻状况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中,每个人在是否婚居方面所处的状态。

婚姻状况通常分为四类:

未婚、已婚、离婚、丧偶。

婚姻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可以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个问题。

(1)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有不同的婚姻制度。

(2)选择配偶、缔结婚姻和举行仪式等,都不完全是男女双方的私事,而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如法律制度、经济状况、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婚姻具有法律形式,

家庭是指基于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家庭与婚姻一样也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自然属性是最基本的属性,社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家庭的功能

家庭的职能是多方面的,并且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会有所变化。

归纳起来,家庭具有以下4种主要职能。

(1)生产职能。

家庭经济收入则主要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及其技能水平的高低。

家庭经济收入则主要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及其技能水平的高低。

(2)消费职能.家庭成员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包括赡养老人、抚养未成年子女等,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实现的。

(3)生育职能。

从家庭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是实现生育行为、进行人口再生产的一个基本单位。

(4)教育职能。

家庭是人一出生就投入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从人口再生产的角度看,家庭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方面是家庭的生育量,生育数量越大,家庭规模越大;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类型,一般复合家庭、主干家庭规模较大,核心家庭、不完全家庭、单身家庭规模较小。

从历史上看,家庭规模的变动趋势是由大家庭向小家庭发展,家庭平均人口数有减少的趋势。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的结构类型,一般可以划分为5个类型。

(1)复合家庭。

父母和两个或多个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后代所组成的家庭。

在这种家庭中除纵向的直系亲属关系外,还包括横向的旁系亲属关系(这一分类不涉及未成年的兄弟姊妹)。

这类家庭人口数量最多。

(2)直系家庭。

父母和一个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后代所组成的家庭。

在这种家庭中只有纵向的直系亲属关系。

(3)核心家庭。

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这类家庭人口数少,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家庭形式。

(4)不完全家庭。

夫、妻、子女三者有所缺失的家庭。

如丧偶、离婚、未生子女或子女夭折、单身者收养子女、未婚的生父或生母与非婚生子女共同生活等。

(5)单身家庭。

指终身不婚、丧偶、离婚后过独居生活的家庭。

通观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可以将生育观转变的规律归纳为:

对生育数量的要求由多向少转变,对质量要求由低向高转变;生育性别要求上由重男轻女转向男女平等;初育的年龄提高;生育的目的由增加家庭劳动力转向增加家庭乐趣;从以宿命论观点对待生育,转向科学地看待生育;在生育形式上,从盲目生育转向有计划地生育。

影响生育观的因素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于整个人口再生产过程都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当然也包括对生育观的作用。

而经济因素中最为重要和突出的,便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

2、文化因素

育龄夫妇,特别是育龄妇女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结构对生育观也有很大的影响

3、国家和人口政策

人口政策对人们生育观的转变有着直接的影响。

国家可以通过思想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等措施,直接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和行为,有时这种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第8章

自然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根据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加工程度,可分为聚落聚落环境系统、地理环境系统、地质环境系统、星际环境系统。

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生态系统一般都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命物质四个部分所组成。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对稳定状态,是指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索取、干预不要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净力。

所谓“自净力”就是指生态系统具有一种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能力。

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1.人口增长与淡水资源

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带来的用水量迅速增加,使得缺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

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各地水资源丰欠不一,部分地区人口发展乃至生存面临困难。

水资源污染严重,导致水质型缺水。

2.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

人类目前面临的耕地资源困境:

人口增加导致人均土地资源下降,人地关系日益紧张。

耕地资源被转变为非农业用地趋势明显。

现有耕地资源不断被破坏,承载能力下降

3.人口增长与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资源。

森林面积在锐减,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沙漠扩展,加剧了水土流失。

环境污染是指自然环境中的各因素,如水、空气、土壤等,在受到天然的、人为产生的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病原体、噪音、废热、废气、废水、废渣等一定程度的污染后,并超过自然环境所固有的恢复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现象。

环境污染通常有两种分类:

就受污染的要素而论,可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就受污染的性质而论,又可分为三类:

物理性污染,如噪声、废热、辐射等;化学型污染,如有机物、无机物、酸、碱、盐等;生物性污染,如霉菌、病菌等。

人口容量的涵义:

一定地区,一定时期,该地区在遵循生态规律的条件下,其环境、资源所能容纳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

人口容量的特点

1、人类在人口容量上的主观能动性。

2、人口容量与现实人口规模之间关系的不稳定性。

3、人口容量对现实人口制约作用的不确定性。

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