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袜机调试工必备手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1579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袜机调试工必备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整理袜机调试工必备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整理袜机调试工必备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整理袜机调试工必备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整理袜机调试工必备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袜机调试工必备手册.docx

《整理袜机调试工必备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袜机调试工必备手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袜机调试工必备手册.docx

整理袜机调试工必备手册

袜机调试工必备手册

织疵的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

袜机在日常生产中,由于各种机件的磨损和损坏或动作位置的变动而影响了机器的正常运转,从而在织物上就会产生各种疵点,如:

破洞、轧毛、断线头、撞断针踵、漏针、豁袜头、逃花……等。

为使袜机正常编织,现将一般疵点的产生原因和消除方法分别进行叙述。

第一节

破洞:

在织物上线圈的断裂就称为破洞。

一、推断

袜针在成圈后,由于沉降片的牵拉力过大,线孤受到的牵拉力大于其纱线的强

力,这时线孤的断裂称为推断。

产生原因消除方法

1.左右沉降片三角的最进角装得过进或中三角凹势过深。

2.右沉降片三角圆孤凹势直及沉降片中三角的小脚凸头过小。

3.针筒级数与所采用纱线不符合工艺要求。

4.织物密度过紧。

    

1.一般为片喉超过针背0.2毫米左右(指14~16级)。

2.磨正右沉降片三角圆孤凹势,及调换沉降片中三角。

3.根据工艺要求选用原料。

4.调整织物密度。

二、轧断

在垫纱过程中,由于喂纱角偏小,纱线容易被袜针剪刀口轧住,这种断裂称为轧断。

产生原因消除方法

1.菱角压针过慢或菱角架位置偏左。

2.梭板过低。

3.纱器过长。

4.左菱角压针角度过小,或压针面凹势过长。

5.左菱角压针面里高外低或筒子簧过松,造成针踵接触点外移,使针头向外倾斜。

6.袜针针舌上下不灵活。

7.左菱角架上下松动过大或螺丝松动使收针减慢。

8.起针位置与下钢圈凹势位置配合不对。

     

1.调换菱角和校正菱角架前后位置,一般在袜针过方梭板左角2毫米处,开始被左菱角拦下。

2.校正方梭板高低位置,一般以针头高出方梭板上平面3.6~4毫米为准。

3.缩短导纱器,使喂纱点移到方梭板的左边角上。

4.调换菱角,一般菱角角度为48°左右,凹势长为6毫米左右,深为0.6毫米左右。

5.校正菱角压针面,使其里低外高,上下一致。

6.调换袜针。

7.校正上下松动,一般控制在0.10毫米,并拧紧松动螺丝。

8.校正起针与下钢圈凹势位置。

三、拉断

在成圈过程中,由于线弧受到的张力超过其纱线的强力,这时线弧的断裂称为拉断。

产生原因消除方法

1.左菱角压针角度过小或凹势过小。

2.左菱角下尖角呈圆弧状,会造成弯纱成圈时纱线回退余量减小。

3.导纱孔眼发毛或起槽。

4.进线张力过大或捻度过高。

5.沉降片片颚发毛或弯歪。

      

1.见轧断4。

2.菱角下尖角只能容纳一只针踵位置,并能使其顺利通过。

3.砂光或调换导纱器。

4.适当减小纱线的张力或调换纱线。

5.调换沉降片。

四、      顶断

袜针成圈后,由于沉降片牵拉滞后或牵拉不足,使袜针上升时,其针头顶住旧

线圈而造成纱线断裂,称为顶断。

产 生原因消除方法

1. 左右沉降片三角最进角装得过出,或中沉降片三角的左右凹势过浅,造成片喉未能超过针背

2.左右沉降片三角前后位置过快或过慢。

3.左右沉降片三角后部的曲面磨损过多,或中沉降片三角凸头过高,使旧线圈牵拉失去控制。

4.里沉降座槽过深或发毛,里沉降座外圆磨损过多。

5.织物密度过松或针头不光滑,同时纱线在导纱过程中缺油,使旧线圈不能顺利滑向针背。

6.起针镶板没有塞足,会造成起针位置的变动     

1. 一般以片喉超过针背0.2毫米左右为准。

2. 调节沉降罩乓头螺丝,一般从菱角下尖角起,针踵沿着左镶板上升至3~4只之间沉降片,三角正好将沉降片推足。

3.校正和砂光左右沉降片三角和磨正中三凸头。

4.调换或砂光里沉降座。

5.校正密度,调换袜针适量加油。

6. 塞足起针镶板,以无异响为准。

五、      胀断

袜针沿起针镶板上升,使针钩内的线圈移到针杆较粗的位置,由于线圈长度小或纱线延伸小,而造成线圈断裂称为胀断。

产  生  原  因      消  除  方  法

1.左右沉降片三角后部的曲面太直,或沉降片中三角凸头过小或沉降片簧过紧。

2. 针头不光滑或针舌转动不灵活。

3.纱支选用与袜机级数配合不好。

4.织物密度过紧。

     

 1.磨正左右沉降片三角曲面和调换中三角,放松沉降片簧。

2.调换袜针。

3.合理选用纱支数。

4.校正密度要求。

六、      缝合圈的轧碎(俗称缝头眼子轧碎)

袜头编织结束,开始编织缝合圈时,由于机件配合不良,使个别缝合圈线弧被

拉断,这种疵点称为缝合圈轧碎。

产  生  原  因      消  除  方  法

1.编织袜头时密度过紧。

2.缝合圈线圈过大。

      

1.      调整密度。

2. 适当调紧密度。

其他产生原因参看前面《拉断》的内容。

第二节      合罗纹后编织平针时的疵点

一、      罗纹口虚环以及轧碎

当罗纹口合好后,由于喂线过早,造成针钩内余线过长,在部分袜针上形成不

规则的虚环,称为罗纹口虚环;这段虚环在第二转成圈时容易产生拉断,这一部位的破洞称为罗纹口轧碎。

产  生  原  因      消  除  方  法

1.导纱器进入工作过早。

2.撑条在上下梳板槽内不灵活或前后松动过大。

3.大滚筒过快或阻力板阻力过小。

4.压线钢皮及压脚压得过紧。

5. 合罗纹拆线不清或线头放得不好。

6.  菱角进入不规则。

     

1. 一般控制在短踵(袜面针)末7枚针左右,导纱器进入工作。

2.校正撑条,上下要灵活,前后松动小于1毫米。

3.校正大滚筒快慢和适当增加阻力。

4. 校正压线钢皮及压脚的压力。

5.拆线要清爽,线头要在3针以内。

6.一般在短踵末处进一级,在长踵处再进一级

其他的产生原因可参阅本章第一节的内容。

二、      罗纹口漏针以及豁口

当罗纹合好后,开始喂纱时,由于成圈机件配合不当,使第一只长踵袜针没有

及时钩到纱线而造成漏针,严重时就形成豁口,这种织疵称为罗纹口漏针以及豁口。

产  生  原  因      消  除  方  法

1.导纱器孔眼的下平面与导纱器座的上平面间距过大。

2.导纱器两边及导纱器轴芯发毛,造成导纱器进入工作时不稳或不及时。

3.导纱器拉簧钩歪斜,拉簧直径过大及拉簧过松。

4.剪刀底板过高。

5.压线钢皮过松或不平。

     

 1. 一般间隔为0.8毫米。

2.砂光发毛处,使导纱器上下灵活。

3. 校正拉簧钩子,调换拉簧及收紧拉簧。

4.适当放低剪刀底板。

5.平整压线钢皮。

续表

产  生  原  因      消  除  方  法

6.导纱器退出工作时,纱线没有及时甩进压线钢皮和压脚,使进纱处于无张力状态。

7. 帽子盖位置偏高。

8.左菱角压针过快(收针快)

9.里沉降座的针槽磨损过大或外圆直径过小。

10.导纱器撑条过长。

11.筒子簧过松或末端短踵袜针处针头进出不齐。

12. 阻压板阻力过小。

     

 6.校正甩线位置,使纱线能甩进压线钢皮和压脚。

7.放低帽子盖,使袜针针头高出导纱器座的上平面3.6~4毫米。

8. 校正菱角位置,使针头过导纱器座左边2毫米处开始压针。

9. 调换里沉降座,使针钩距离方梭板0.6~0.8毫米。

10.校正撑条长短,使导纱器进入工作时,撑条头端距离导纱器0.5毫米。

11. 收紧筒子簧或使针头进出整齐。

12.适当增加阻力。

三、      罗纹口花针(吊针)

当罗纹合好后,在第一转成圈时,由于某些成圈机件配合不当,使部分袜针上

的老线圈没有退圈,针钩内同时存在两根线弧,在第二转中脱圈,这种疵点,称为罗纹口花针。

产  生  原  因      消  除  方  法

1.里沉降座槽口起毛或片槽太深。

2.罗纹合好后牵拉力不足,会造成罗纹线圈未能全部进入沉降片的片喉。

3.罗纹口套眼横列的线圈太大。

4.左沉降片三角装得过出或牵拉过慢。

5.针筒抬得过高,会造成退圈时针舌与沉降片之间距离减小。

6.个别袜针针头起毛,针舌不灵活或沉降片片颚起毛或进出不灵活。

     

 1. 砂光里沉降座槽口发毛处,片槽深度一般以片颚高于片槽上平面0.4毫米左右为准。

2. 适量增加牵拉力,如锦纶袜一般为30克左右(指锦纶丝袜)

3. 根据工艺要求,适当减小套眼横列线圈。

4.当沉降片被推足时片喉超过针背0.2毫米。

5.一般针舌高于片尖上平面3毫米以上。

6.调换袜针或沉降片。

第三节      撞针

在袜子编织过程中,由于某些机件的磨损或机件间相对尺寸配合不好,造成袜

针、提花片、底脚片及沉降片与机件撞击的现象,称为撞针。

一、在编织袜统时袜针针踵的撞断

产  生  原  因      消  除  方  法

1.右菱角背部过高同时有过深磨痕,使针在走针时容易撞在中菱角的右尖角上。

2. 左菱角压针角度过大,凹势过深或硬度不够,有过深的磨痕。

3.中菱角右尖角过低,下尖角过高或左菱角右尖角过低,在密度变换时容易撞针踵。

4.中菱角后片右斜面压针角过大或磨痕过深。

5. 同走针有关的各镶板接缝处高低不平,或作用面有过深的磨痕。

6.筒子筋断裂、松动或弯曲,针筒针槽过宽、过紧或缺油,都会引起走针阻力增大而撞针。

7.由于提花片的走针不稳,使袜针与超针刀尖角相撞。

8. 袜头跟边三角的下尖角过高或磨损过我,使针踵与超针刀尖角相撞。

9.  超针刀角度过大,有过深磨痕或作用面里低外高。

10. 超针刀及拦针刀作用面的位置过高、过低,或上下左右有松动,使参加绣花的袜针与其刀

口相撞,或与中菱角的右尖角相撞。

11.  超针刀进出动作,发生在需要超针的区域内

12. 选针机构安装不良,影响选针刀正确选针,造成提花片的走针不稳,使袜针与超针刀尖角相撞

13.筒子压板内圆过小、过大,造成针杆被轧住或筒子簧被嵌入。

     

1.磨正或砂光右菱角背部。

2.菱角一般采用48°左右,硬度在Rc60°

3.磨正或调换中菱角或左菱角。

4.校正中菱角右斜面角度及砂光磨痕。

5.磨正接缝处,砂光磨痕。

6.调换筒子筋或针筒。

7.装正吊线三角进出位置,检查作用面与提花片踵是否配合恰当,或者调换提花片。

8. 调换袜头跟边三角。

9.磨正斜面角度一般为30°左右,使作用面里高外低,砂光磨痕。

10.根据安装要求,校正高低左右位置。

11.校正在不超针的区域内变换动作。

12.根据选针机构的安装要求,调整选针刀头高低位置,进出动程和调刀位置。

13.校正或调换筒子压板。

二、在编织袜头跟时撞断长踵袜针。

产  生  原  因      消  除  方  法

1. 左右挑针导板有松动,安装位置偏高或偏左偏右。

2. 挑针拉板过长、过短,或左右挑针柱头不灵活,造成少挑针,在揿针时撞断或别断长踵袜针

 1. 固紧导板,适当调低导板位置,挑针时使挑针头不碰长踵,同时被挑起的短踵应高于中菱角的左右尖角0.8毫米左右,根据挑针头安装位置的要求,校正导板位置。

2.检查挑针柱头,使其转动灵活,袜跟结束最后一次,挑上长踵袜针时,挑针头端与针踵外圆尚有0.4毫米间隙,校正挑针拉板的长短。

3.袜头跟三角(羊角)起针角度过大,作用面有过深磨痕;拉簧过松,上下动作过慢或退出一级动程过大。

4.针筒针槽过紧或过松,生锈缺油,筒子筋松动。

5.大滚筒过快,阻压板过松或编织工序错乱。

6.绣花圆盘在编织袜跟时,上下动作位置太慢,会撞断长踵前部,如下来太快会撞断长踵后部。

      

3.校正大滚筒快慢;收紧拉簧,使袜头跟三角上下灵活,起针角度一般为35°左右,作用面应光滑,当退出一级时其内圆以不接触短踵为准,间距为0.2毫米左右。

4.排松针槽,揩清锈迹,适量加油或调换筒子筋。

5. 校正大滚筒快慢,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