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安体系知识读本.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15707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17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安体系知识读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本安体系知识读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本安体系知识读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本安体系知识读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本安体系知识读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安体系知识读本.docx

《本安体系知识读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安体系知识读本.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安体系知识读本.docx

本安体系知识读本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相关知识读本

 

 

神华蒙西煤化公司安全健康环保部

二○一○年一月

前言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以风险预控管理为核心,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为重点,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手段,以持续改进为运行模式的一套管理体系。

其基本管理准则包含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清晰的安全生产责任、项目过程管理、有针对性的培训、承包商管理等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方案的制定、执行、监督、改进的闭环管理方式,是提高安全生产执行力的重要手段,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方针的本质体现。

为帮助我公司广大干部员工学习好、领会好、建设好、实施好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贯彻落实好神华集团公司“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全面实施年”各项工作,公司安全健康环保部组织制定了此知识读本。

由于时间仓促,内容避免不了有所瑕疵,希望批评指正。

 

安全健康环保部

二〇一〇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概述-----------------------3

第二章:

本质安全风险管理---------------------------8

第三章:

本质安全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的制定----------20

第四章:

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24

第五章:

本质安全管理保障体系----------------------30

第六章:

本质安全文化------------------------------35

第七章: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评价------------------39

第八章:

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41

第九章:

企业本质安全管理实施方案------------------45

第一章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概述

1.1相关术语

(1)危险源:

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2)风险:

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

(3)危险源辨识:

对企业各单元或各系统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中的危害因素的识别,并分析其产生方式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

(4)风险评估:

评估风险大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

此过程往往伴随着对风险的排序、分级。

(5)风险预控:

根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结果,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控制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危险源,预防风险的出现的过程。

(6)危险源监测:

在生产过程中对已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监测、检查,并及时向管理部门反馈危险源动态信息的过程。

(7)风险预警:

对生产过程中已经暴露或潜伏的各种危险源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其风险大小进行预期性评价,及时发出危险预警指示,使管理层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的活动。

(8)不安全行为:

不安全行为又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指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员工的违规行为;而广义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既包括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也包括可能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管理者的违章指挥行为、不尽职行为。

对企业的安全管理来说,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属于狭义的不安全行为,而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则属于广义的不安全行为。

(9)本质安全文化:

本质安全文化是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精神,并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以及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称,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灵魂所在。

(10)本质安全管理:

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企业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系统中已知的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评价、分级,进而对其进行消除、减小、控制,实现企业人-机-环-管系统的最佳匹配,使事故降低到人们期望值和社会可接受水平的风险管理过程。

(11)管理对象:

是管理对象单元的一种划分,是对危险源的总结和提炼,是通过管住管理对象实现对危险源的控制或消除。

(12)管理标准:

是一种标尺,是管理对象管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消除或控制危险源的风险的最低要求。

管理(对象)标准可以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行业有关标准和企业标准从严制定。

(13)管理措施:

是指达到管理标准具体方法、手段。

(14)PDCA:

是戴明提出的一种循环管理模式,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从管理的计划到改进是一种闭环的管理。

1.2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总要求

建设本质安全管理首先要结合企业自身经济技术条件,尽量做到选用先进设备、合理工艺、科学的开拓布局和经济的资源开采,人员整体素质要不断提高,各环节做到科学、合理和优化,企业最好有质量标准化管理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本质安全建设。

1.2.1体系目标

本质安全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以预控为核心的、持续的、全面的、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闭环式的安全管理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做到人员无失误、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进而实现人员、机器设备、环境、管理的本质安全,切断安全事故发生的因果链,最终实现杜绝已知规律的、酿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生产事故发生的本质安全目标。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的本质安全。

要求员工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较强的安全意识,具有良好的安全素质,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作业环境和条件下,都能按规程操作,杜绝“三违”,杜绝人为失误,实现人员的本质安全。

实现人员的本质安全是本质安全中的基础性环节。

相对于物、系统、制度等三方面的本质安全而言,具有先决性、引导性、基础性地位。

(2)设备的本质安全。

一方面是对机器设备系统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要求,要求机器设备具有故障检测和安全防护功能,安全可靠性高;另一方面是要求,在使用过程中要确保机器设备正常运转不存在安全隐患,达到本质安全管理标准。

(3)环境的本质安全。

生产环境应符合安全规程和标准的要求,且作业环境整洁卫生。

(4)管理的本质安全。

管理体系科学、简洁、完善、高效。

管理体系应包括完备的管理标准体系、管理措施体系以及保障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切实落实到位的管理保障体系。

管理标准应做到“每一条已知规律的风险的产生原因,都应有相应的管理标准予以消除”;管理措施应能够做到“只要员工按照管理措施要求,尽职尽责,每一条管理标准都能够得到落实”;相应的监督保障体系和预警系统应保障:

“每一项管理措施都有具体的人员负责,如果责任人失职,能够及时发现、制止,并有反馈信息”。

1.2.2体系定位

本质安全管理定位为:

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根本目标的,以预控为核心的,以危险源辨识和本质安全管理标准、管理措施为基础的,与传统安全管理相比更有效、更科学、更系统的管理,使我国企业安全状况得到根本改善,达到国际先进安全管理水平。

1.2.3体系文件

1.2.3.1规章制度

本质安全管理责任制度是企业各类规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涵盖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并且形成一套完整的能切实保障安全生产的制度体系。

1.2.3.2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手册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手册包括:

(1)《本质安全管理手册》

(2)《本质安全管理风险管理手册》

(3)《本质安全管理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手册》

(4)《本质安全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手册》

(5)《本质安全管理保障措施手册》

(6)《本质安全管理企业文化建设手册》

(7)《本质安全管理评价体系及标准手册》

(8)《本质安全信息管理手册》

1.2.3.3程序文件

本质安全管理程序文件应该包括:

(1)本质安全管理工作启动程序;

(2)本质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程序;

(3)本质安全管理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程序;

(4)本质安全管理人员准入程序;

(5)本质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程序;

(6)本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程序;

(7)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程序;

(8)本质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建设实施程序;

(9)本质安全管理安全运行检查与监测程序;

(10)本质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制定、启动程序;

(11)本质安全管理内部评价程序;等

1.2.3.4记录

企业应该根据需要,建立并保持必要的安全记录,用以证实其安全管理工作符合其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以及取得的实际成果。

企业应该建立、实施和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安全记录的标识、保存(存放、保护)、检索、存档和处置。

安全记录应建立纸质和电子两套记录系统,并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有可追溯性。

1.3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组成

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管理对象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与控制、组织保障管理、企业本质安全管理评价和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1.3.1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危险源辨识的目的是在企业安全事故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实际的人员配备条件、机器装备条件、自然地质条件等,综合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安全检查表、问卷调查法、标准对照法以及工作任务分析等危险源辨识方法,系统地辨识存在于企业生产中的危险源以及其起因和后果。

危险源辨识是本质安全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找到危险源才能确定管理对象,进而建立本质安全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政策和程序。

辨识出的危险源根据风险评估进行分类管理,包括危险源的监测和监控。

风险评估另外一层含义是危险源根据动态信息检测对危险源的安全风险程度进行定量评价,以确定特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范围和程度,进而进行风险预警和预控。

1.3.2管理对象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制定

辨识出的危险源通过提炼成为管理对象,通过管住管理对象来实现对危险源控制。

制定管理对象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目的是根据事故发生的机理,运用系统的方法,通过适当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从而将风险消除、降低或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本质安全管理标准是处于安全状态的条件,是衡量管理人员安全管理工作是否合格的准绳,是管理工作应达到的最低要求。

有了管理标准,还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措施、来进一步说明如何做从而达到要求,并且运用适当的方法使单位每名员工明确其职责权限及范围,它是员工安全行为的指南。

本质安全管理要求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要全面覆盖企业的所有危险源。

具体地,管理标准应做到“每一条已知规律的风险的产生原因,都应有相应的管理标准予以消除”;管理措施应能够做到“只要员工按照管理措施要求,尽职尽责,每一条管理标准都能够得到落实”。

1.3.3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

人员不安全行为也是一种危险源,应该根据人员不安全行为产生机理,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管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途径和控制方法。

1.3.4组织保障管理:

组织保障是为了顺利实施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企业应该设立组织机构、岗位职责、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的人员准入和培训机制、良好的安全文化体系等。

1.5.5企业本质安全管理评价

对企业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的运行情况应进行监管,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评价和考核,以确保管理体系能够达到企业本质安全管理的要求。

企业本质安全管理评价是检验企业本质安全管理系统运行的效果,通过评价判别是否达到了企业本质安全管理的目标,同时,找出企业本质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不断完善本质安全管理系统,不断杜绝由于人为的、已知规律的、可控的因素而导致的事故,逐渐减少企业重大和特大事故的发生,实现企业管理长效安全。

本质安全管理要求对监督、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缺陷及时向上级报告,相关部门应及时对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完善。

1.5.6信息系统

企业的各个层级都需要借助信息来识别、评估和应对安全风险。

信息系统首先应搜集详实的生产安全信息,包括危险源信息、风险程度信息、风险应对信息、生产作业信息、地质条件信息、环境信息、政策落实执行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信息、监管报告等;其次,应具有有效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全面性、连续性、针对性;再次,信息系统要保证决策者能够及时获得决策所需的各类相关信息。

第四,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应具备上下交流的通畅渠道,以便于管理政策的全面贯彻及实施情况的及时和准确反馈。

第二章企业本质安全风险管理

由于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使得企业生产中面临着各种风险,能否对这些风险预先进行识别、评估,进而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对企业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企业本质安全风险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危险源监测、风险预警等。

2.1风险的一般定义及其相关问题

不同的领域对风险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

在企业安全领域,风险该如何理解呢?

2.1.1风险的定义及其分类

目前各学科对风险的定义不尽统一,但是,各学者是将风险定义为两个层次:

首先强调风险的不确定性,其次强调风险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企业安全风险与危险紧密相关,危险的定义是可能产生潜在损失的征兆,它是风险产生的前提,没有危险就无所谓风险。

我们定义风险为:

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

事故是损失发生的直接或外在的原因。

风险是一个二维概念,以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两个指标进行衡量,即:

风险

式中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

对企业安全风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以便于全面准确地分析风险,并有针对性的加以控制。

(1)按风险的大小可分为:

特别重大风险;重大风险;中等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

(2)按照风险可能导致的不同,企业事故类型可分为:

煤矿(瓦斯事故风险;水灾事故风险;火灾事故风险;顶板事故风险;机电事故风险;运输事故风险;放炮事故风险;其他事故风险)。

危化(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灼伤、泄漏、其他)。

(3)按照风险来源分类可分为:

来自人员的风险;来自机(物)的风险;来自环境的风险;来自管理的风险。

这里的人员指的是企业所有的人员。

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的所有人员。

机(物)是对系统中设备、设施、材料、工具等的统称。

环境(在此指的是环境条件)一方面指的是井下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包括:

水文情况、地质构造情况、顶(底)帮情况、地热等;另一方面指人为创造的工作环境条件,包括:

工作地点温度、湿度、粉尘、噪声、有毒气体浓度情况、照明情况、供风情况、井下巷道布局情况、工作面布置情况、施工质量情况、巷道路面情况、供电线路布置情况、作业区域警示标志及避灾线路情况等。

管理在此主要指:

组织机构、机构职责、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文件记录、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人员配备等。

2.1.2风险的特征

风险的特征是风险的本质及其发生规律的表现。

正确认识风险的特征,对于加强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1)不确定性。

风险是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综合的产物。

(2)客观性。

风险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客观存在,它普遍存在于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我们必须承认和正视风险,采取积极的态度,认真对待风险,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减少损失程度。

(3)可测性。

我们可以根据以往发生过的类似事件,立足统计资料和实践经验,通过分析,对某种风险发生的频率及其造成损失的程度做出判断,从而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衡量。

这个过程就是风险评估过程。

(4)损害性。

风险的损害性要求我们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必须预先控制防范风险。

(5)潜在性。

虽然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要变为现实事故还有赖于其他相关条件,这一特性就是风险的潜在性。

因此,正确识别、认识风险,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可以达到减小风险、控制和管理风险的目的。

总之,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且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人们只能把风险缩减到最小的程度,而不可能将其完全消除。

这就要求人们主动地认识风险,积极地管理风险,有效地控制风险,把风险减至最小的程度,以保证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正常运行。

2.1.3风险、危险源、事故之间的相互关系

风险与危险源、事故三者各不相同,但关系密切。

危险源的定义是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这种根源和状态来源于:

人的不安全行为、机(物)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管理漏洞和缺陷。

危险源最根本的特征是破坏性、潜在性,除此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复杂性。

危险源的复杂性是由于系统实际情况和作业活动的复杂性决定的。

(2)多变性。

生产过程中,某些危险源可能随时在发生变化。

如每次作业尽管任务相同,但由于参加作业的人员、作业的场所地点、使用的工具以至于所采取的作业方式不同,可能存在的危险源也会不同。

相同的危险源也有可能存在于不同的作业过程中。

(3)可知性。

危险源虽然具有潜在性,但是按照辩证的观点来看,一切客观事物都是可知的。

根据多年生产的经验和对已发生的事故进行总结分析,可以在生产作业中预先识别出危险源,这也是危险源辨识的基础和前提。

(4)可预控性。

危险源的可知性决定了人们可以事先识别出危险源,相应地采取有效地措施或利用先进的技术控制危险源。

一般对事故的定义为:

人们在实现其某一意图而采取行动的过程中,突然发生了与人的意志相反的情况,迫使这种行动暂时地或永久地停止的事件。

事故是由于客观某种不安全因素的存在,随时间进程产生某种意外情况而显现出的一种现象。

事故具有因果性、随机性、潜在性的特征。

(1)因果性。

因果性,是某一现象作为另一现象发生的依据的两种现象之关联性。

事故是相互联系的诸原因的结果。

(2)随机性。

随机性是指事故属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随机事件。

(3)潜在性。

潜在性是指人们在人在生产活动中所经过的时间和空间,不安全的因素是潜在的,条件成熟时在特有的时间场所就会显现为事故。

根据危险源、风险、事故的定义和特征,不难看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危险源是风险后果产生的根本原因,危险源的存在导致风险的存在,危险源的潜在性导致了风险的不确定性和潜在性。

而造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风险的实际发生,即潜在的风险变成了实际的事故,风险的不确定性又导致了事故的随机性和潜在性。

因此可以说,危险源、风险与事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预防事故发生首先必须研究风险,而研究风险又必须以研究危险源为起点。

 

2.2企业本质安全风险管理定义及其相关问题描述

2.2.1企业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内涵

企业本质安全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生产或生活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以达到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的科学管理方法。

由此定义可以看出企业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由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等环节组成。

其中风险识别和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关键和目的。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对现实和潜在的风险进行鉴别的过程,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

风险识别主要任务首先是明确单位或企业所面临的所有风险的种类、可能发生的风险后果,其次是分析各种事故存在和可能发生的原因。

这个工作就是通常的企业危险源的辨识。

因此,危险源辨识是企业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工作。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评估风险大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

此过程往往伴随着对风险的排序、分级。

(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其具体又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小环节。

事前控制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在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产生原因——危险源,制定合理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使得风险管理“有法可依”。

事中控制主要是对危险源的监测过程,事实上也就是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贯彻落实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前面工作进行跟进审核的过程。

事后控制是在对危险源监测的基础上,通过采集到的危险源动态信息,分析其风险状态,对已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警、控制,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企业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这三个环节互为前提,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且互相渗透。

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人们对风险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补充、更新,对风险的评估也要随着实际情况的改变而重新进行,所以在风险控制阶段,同时需要识别新出现的风险并及时对其进行评估。

2.2.2企业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特点

企业本质安全风险管理不同于现行的企业安全检查管理法和安全隐患排查管理法,它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1)全方位管理。

企业本质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管理过程,反映了企业的自组织和预控能力,它要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有可能的危害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机和环境的危害状态、管理漏洞和缺陷等等)进行管理;

(2)全过程管理。

企业本质安全风险管理贯穿企业企业整个生命周期,从企业的设计、建设、生产到报废,在每个工作环节都要实施风险管理。

(3)螺旋上升管理。

企业本质安全风险管理也是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的管理过程,该管理过程起始于对危险源的辨识,接着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然后制定相应的危险源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对风险进行预先控制,进而对危险源进行动态监控,并对监控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分析、预警、纠正,同时辨识新的危险源,为下一阶段的安全管理循环提供经验累积。

整个风险管理是在不断循环改进的过程中动态进行的。

(4)以预控为核心。

企业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核心是预控,即在对企业所有可能出现的危险源全面准确辨识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控制危险源,切断风险出现的渠道和条件,预先控制风险,使其不可能出现。

(5)双保险、闭环式管理。

企业本质安全风险管理是一套双保险、闭环式的管理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首先要辨识危险源,并对其进行合理控制,预防风险的出现,接着要对已知的危险源进行持续地监测,同时辨识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新的危险源,在对已知风险预控失效或出现新的风险时,风险管理系统能及时作出反应,对风险进一步进行分析、预警,并加以控制或消除,遏制其扩散演变为事故,造成损失。

2.2.3企业本质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流程

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对企业危险源进行辨识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人-机-环-管四个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三种状态及时态、同时还要分析各危险源可能导致的风险后果及事故类型,这个过程事实上也就是风险识别的过程。

风险管理的第二步是风险评估过程。

此过程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衡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此过程是对风险(也是对危险源)进行分级的过程。

风险管理的第三步风险控制过程,此过程又可以细化为:

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过程,危险源的监测、预警、控制过程。

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识别)结果,确定管理对象、管理主要责任人、监管责任人及监管部门,其次要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针对危险源制定合理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2.2.4实施企业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实施企业本质安全风险管理,是一项工作量大、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这个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

(1)领导重视。

实施风险管理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各项计划和工作任务才能得到落实。

这要求首先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把风险管理融入企业整个的管理组织中,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配备所需的设备、人力等资源,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和制度;其次高层领导应树立领导原则,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持续遵守风险管理中制定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否则将可能影响风险管理实施效果,也会降低领导威信。

(2)全员参与。

实施风险管理需要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是企业组织的根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风险管理得以贯彻落实,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全员参与体现在:

①危险源辨识过程需要全体员工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配合风险管理工作人员一起辨识工作任务中存在的危害因素;②风险评估过程需要全体员工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判断、衡量和审核;③风险控制过程需要全体员工自觉遵守各项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控制风险,同时识别、评估新的可能出现的风险,使风险管理工作不断得到改进。

(3)责任明确。

责任明确是管理的基本要求之一。

实施风险管理,需要把风险管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