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y.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15579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wy.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gwy.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gwy.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gwy.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gwy.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gwy.docx

《gwy.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wy.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gwy.docx

gwy

介绍一些小技巧,助你秒杀资料分析,绝对原创

以我反复做真题的感受来看,资料分析难度是相对中等的。

在这里介绍几个技巧给大家:

第一,列出式子不要算。

例子,09年真题,外出打工男性为A万人,占总外出打工人数的64%,问女性外出打工为多少人?

一般常规解法你是不是需要用A除以64%得出总人数,然后用总人数乘以(100%-64%)。

最少要50秒吧。

那如何秒杀此题呢?

男占64%,那女应该占36%,大约是男性人数的一半多一点,直接A除以2。

很多很多列出式子不用算的情况,要自己琢磨。

找出不用算的办法!

第二,正误判断看选项。

正误判断时有些选项计算量非常之大,一般要连续做5-6个乘除,如果你一开始看到需要计算就开始计算,那你真的是在耽误时间,因为往往计算量大的选项一般不需要计算,你只需要找出其他正确或者错误的选项即可,而其他选项很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是对是错。

第三,实在要算只取三位数。

特别是除法,取多无益。

李永新的题我也做过N多,选项差距没有那么小,只要你正确取舍,答案还是会水落石出的。

答案差距比较小的行测题有:

浙江、山东的真题,这个需要硬算了,但是也不是没有技巧。

除法看着答案去商,如果答案的第二位出现分歧,那你只需要商到第二位即可无需多除。

第四,比较大小找基准。

从资料中找出几个项目叫你比较大小是常出的题型,而且需要经过计算。

先列式子,别算,然后找基准点,有些项可能大于四分之一,有些项小于四分之一,一眼观去,大小一目了然,何必算呢。

第五,加减互换乘除互换,灵活掌握。

例如:

选项指标A占指标B的三分之一强,一般思维用指标B除以3。

但是如果用指标A乘以三是不是要快得多呢?

指标A与指标B的差距超过900,一般思维指标B减去指标A得出结果与900相比较,那用900加指标A是不是更快呢?

08,09年国考真题很多这样的例子,表面上看需要大量计算,实际上一些小技巧即可秒杀。

第六,大家是不是常常碰到这样的题:

整体指标N年度增长A%,构成整体指标的局部指标N年度增长B%,已知N年度的整体指标与局部指标,求N-1年度的局部指标占整体指标的比重?

或者已知N年度的局部指标占整体指标的比重,求N年度这个比重比N-1年度的比重上升(下降)多少个百分点?

呵呵,这个暂且不说,交由大家自己思考吧,不过可以告诉大家,这样的题是可以秒杀的。

给点提示:

“整体指标是局部指标的反映,当局部指标比重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反映为整体指标”呵呵,有点哲学味道了哈!

第七,熟记一些百分比。

现在简单问你几个百分比你能迅速转换成分数吗?

20%(五分之一),25%(四分之一),12。

5%(八分之一),15%(6。

6分之一)。

相信我,这对于你秒杀资料题绝对有用,你还可以记更多的这样的百分数。

要经常反复思考的,你一上考场就大量计算,你应该知道这不是出题者的本意,140题2小时虽然时间是短了点,但是毕竟没有超过人类极限,更多地关注思维与方法,也许这个是人脑比电脑强的原因吧。

PS:

第六点我已于266楼作了一点说明

 

原来数列题也有套路可循!

咱不怕了!

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解题心得

数列篇

第一步:

整体观察,若有线性趋势则走思路A,若没有线性趋势或线性趋势不明显则走思路B。

注:

线性趋势是指数列总体上往一个方向发展,即数值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且直观上数值的大小变化跟项数本身有直接关联(别觉得太玄乎,其实大家做过一些题后都能有这个直觉)

第二步思路A:

分析趋势

1,增幅(包括减幅)一般做加减。

基本方法是做差,但如果做差超过三级仍找不到规律,立即转换思路,因为公考没有考过三级以上的等差数列及其变式。

例1:

-8,15,39,65,94,128,170,()

A.180B.210C.225D256

解:

观察呈线性规律,数值逐渐增大,且增幅一般,考虑做差,得出差23,24,26,29,34,42,再度形成一个增幅很小的线性数列,再做差得出1,2,3,5,8,很明显的一个和递推数列,下一项是5+8=13,因而二级差数列的下一项是42+13=55,因此一级数列的下一项是170+55=225,选C。

总结:

做差不会超过三级;一些典型的数列要熟记在心

2,增幅较大做乘除

例2:

0.25,0.25,0.5,2,16,()

A.32B.64C.128D.256

解:

观察呈线性规律,从0.25增到16,增幅较大考虑做乘除,后项除以前项得出1,2,4,8,典型的等比数列,二级数列下一项是8*2=16,因此原数列下一项是16*16=256

总结:

做商也不会超过三级

3,增幅很大考虑幂次数列

例3:

2,5,28,257,()

A.2006B。

1342C。

3503D。

3126

解:

观察呈线性规律,增幅很大,考虑幂次数列,最大数规律较明显是该题的突破口,注意到257附近有幂次数256,同理28附近有27、25,5附近有4、8,2附近有1、4。

而数列的每一项必与其项数有关,所以与原数列相关的幂次数列应是1,4,27,256(原数列各项加1所得)即1^1,2^2,3^3,4^4,下一项应该是5^5,即3125,所以选D

总结:

对幂次数要熟悉

第二步思路B:

寻找视觉冲击点

注:

视觉冲击点是指数列中存在着的相对特殊、与众不同的现象,这些现象往往是解题思路的导引

视觉冲击点1:

长数列,项数在6项以上。

基本解题思路是分组或隔项。

例4:

1,2,7,13,49,24,343,()

A.35B。

69C。

114D。

238

解:

观察前6项相对较小,第七项突然变大,不成线性规律,考虑思路B。

长数列考虑分组或隔项,尝试隔项得两个数列1,7,49,343;2,13,24,()。

明显各成规律,第一个支数列是等比数列,第二个支数列是公差为11的等差数列,很快得出答案A。

总结:

将等差和等比数列隔项杂糅是常见的考法。

视觉冲击点2:

摇摆数列,数值忽大忽小,呈摇摆状。

基本解题思路是隔项。

205

例5:

64,24,44,34,39,()

10

A.20B。

32C36.5D。

19

解:

观察数值忽小忽大,马上隔项观察,做差如上,发现差成为一个等比数列,下一项差应为5/2=2.5,易得出答案为36.5

总结:

隔项取数不一定各成规律,也有可能如此题一样综合形成规律。

视觉冲击点3:

双括号。

一定是隔项成规律!

例6:

1,3,3,5,7,9,13,15,(),()

A.19,21B。

19,23C。

21,23D。

27,30

解:

看见双括号直接隔项找规律,有1,3,7,13,();3,5,9,15,(),很明显都是公差为2的二级等差数列,易得答案21,23,选C

例7:

0,9,5,29,8,67,17,(),()

A.125,3B。

129,24C。

84,24D。

172,83

解:

注意到是摇摆数列且有双括号,义无反顾地隔项找规律!

有0,5,8,17,();9,29,67,()。

支数列二数值较大,规律较易显现,注意到增幅较大,考虑乘除或幂次数列,脑中闪过8,27,64,发现支数列二是2^3+1,3^3+2,4^3+3的变式,下一项应是5^3+4=129。

直接选B。

回头再看会发现支数列一可以还原成1-1,4+1,9-1,16+1,25-1.

总结:

双括号隔项找规律一般只确定支数列其一即可,为节省时间,另一支数列可以忽略不计

视觉冲击点4:

分式。

类型

(1):

整数和分数混搭,提示做乘除。

例8:

1200,200,40,(),10/3

A.10B。

20C。

30D。

5

解:

整数和分数混搭,马上联想做商,很易得出答案为10

类型

(2):

全分数。

解题思路为:

能约分的先约分;能划一的先划一;突破口在于不宜变化的分数,称作基准数;分子或分母跟项数必有关系。

例9:

3/15,1/3,3/7,1/2,()

A.5/8B。

4/9C。

15/27D。

-3

解:

能约分的先约分3/15=1/5;分母的公倍数比较大,不适合划一;突破口为3/7,因为分母较大,不宜再做乘积,因此以其作为基准数,其他分数围绕它变化;再找项数的关系3/7的分子正好是它的项数,1/5的分子也正好它的项数,于是很快发现分数列可以转化为1/5,2/6,3/7,4/8,下一项是5/9,即15/27

例10:

-4/9,10/9,4/3,7/9,1/9

A.7/3B10/9C-5/18D-2

解:

没有可约分的;但是分母可以划一,取出分子数列有-4,10,12,7,1,后项减前项得

14,2,-5,-6,(-3.5),(-0.5)与分子数列比较可知下一项应是7/(-2)=-3.5,所以分子数列下一项是1+(-3.5)=-2.5。

因此(-2.5)/9=-5/18

视觉冲击点5:

正负交叠。

基本思路是做商。

例11:

8/9,-2/3,1/2,-3/8,()

A9/32B5/72C8/32D9/23

解:

正负交叠,立马做商,发现是一个等比数列,易得出A

视觉冲击点6:

根式。

类型

(1)数列中出现根数和整数混搭,基本思路是将整数化为根数,将根号外数字移进根号内

例12:

0316√212()()248

A.√324B.√336C.224D.236

解:

双括号先隔项有0,1,√2,(),2;3,6,12,(),48.支数列一即是根数和整数混搭类型,以√2为基准数,其他数围绕它变形,将整数划一为根数有√0√1√2()√4,易知应填入√3;支数列二是明显的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因此答案为A

类型

(2)根数的加减式,基本思路是运用平方差公式:

a^2-b^2=(a+b)(a-b)

例13:

√2-1,1/(√3+1),1/3,()

A(√5-1)/4B2C1/(√5-1)D√3

解:

形式划一:

√2-1=(√2-1)(√2+1)/(√2+1)=(2-1)/(√2+1)=1/(√2+1),这是根式加减式的基本变形形式,要考就这么考。

同时,1/3=1/(1+2)=1/(1+√4),因此,易知下一项是1/(√5+1)=(√5-1)/[(√5)^2-1]=(√5-1)/4.

视觉冲击点7:

首一项或首两项较小且接近,第二项或第三项突然数值变大。

基本思路是分组递推,用首一项或首两项进行五则运算(包括乘方)得到下一个数。

例14:

2,3,13,175,()

A.30625B。

30651C。

30759D。

30952

解:

观察,2,3很接近,13突然变大,考虑用2,3计算得出13有2*5+3=3,也有3^2+2*2=13等等,为使3,13,175也成规律,显然为13^2+3*2=175,所以下一项是175^2+13*2=30651

总结:

有时递推运算规则很难找,但不要动摇,一般这类题目的规律就是如此。

视觉冲击点8:

纯小数数列,即数列各项都是小数。

基本思路是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开考虑,或者各成单独的数列或者共同成规律。

例15:

1.01,1.02,2.03,3.05,5.08,()

A.8.13B。

8.013C。

7.12D7.012

解:

将整数部分抽取出来有1,1,2,3,5,(),是一个明显的和递推数列,下一项是8,排除C、D;将小数部分抽取出来有1,2,3,5,8,()又是一个和递推数列,下一项是13,所以选A。

总结:

该题属于整数、小数部分各成独立规律

例16:

0.1,1.2,3.5,8.13,()

A21.34B21.17C11.34D11.17

解:

仍然是将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拆分开来考虑,但在观察数列整体特征的时候,发现数字非常像一个典型的和递推数列,于是考虑将整数和小树部分综合起来考虑,发现有新数列0,1,1,2,3,5,8,13,(),(),显然下两个数是8+13=21,13+21=34,选A

总结:

该题属于整数和小数部分共同成规律

视觉冲击点9:

很像连续自然数列而又不连贯的数列,考虑质数或合数列。

例17:

1,5,11,19,28,(),50

A.29B。

38C。

47D。

49

解:

观察数值逐渐增大呈线性,且增幅一般,考虑作差得4,6,8,9,……,很像连续自然数列而又缺少5、7,联想和数列,接下来应该是10、12,代入求证28+10=38,38+12=50,正好契合,说明思路正确,答案为38.

视觉冲击点10:

大自然数,数列中出现3位以上的自然数。

因为数列题运算强度不大,不太可能用大自然数做运算,因而这类题目一般都是考察微观数字结构。

例18:

763951,59367,7695,967,()

A.5936B。

69C。

769D。

76

解:

发现出现大自然数,进行运算不太现实,微观地考察数字结构,发现后项分别比前项都少一位数,且少的是1,3,5,下一个缺省的数应该是7;另外缺省一位数后,数字顺序也进行颠倒,所以967去除7以后再颠倒应该是69,选B。

例19:

1807,2716,3625,()

A.5149B。

4534C。

4231D。

5847

解:

四位大自然数,直接微观地看各数字关系,发现每个四位数的首两位和为9,后两位和为7,观察选项,很快得出选B。

第三步:

另辟蹊径。

一般来说完成了上两步,大多数类型的题目都能找到思路了,可是也不排除有些规律不容易直接找出来,此时若把原数列稍微变化一下形式,可能更易看出规律。

变形一:

约去公因数。

数列各项数值较大,且有公约数,可先约去公约数,转化成一个新数列,找到规律后再还原回去。

例20:

0,6,24,60,120,()

A.186B。

210C。

220D。

226

解:

该数列因各项数值较大,因而拿不准增幅是大是小,但发现有公约数6,约去后得0,1,4,10,20,易发现增幅一般,考虑做加减,很容易发现是一个二级等差数列,下一项应是20+10+5=35,还原乘以6得210。

变形二:

因式分解法。

数列各项并没有共同的约数,但相邻项有共同的约数,此时将原数列各数因式分解,可帮助找到规律。

例21:

2,12,36,80,()

A.100B。

125C150D。

175

解:

因式分解各项有1*2,2*2*3,2*2*3*3,2*2*2*2*5,稍加变化把形式统一一下易得1*1*2,2*2*3,3*3*4,4*4*5,下一项应该是5*5*6=150,选C。

变形三:

通分法。

适用于分数列各项的分母有不大的最小公倍数。

例22:

1/6,2/3,3/2,8/3,()

A.10/3B.25/6C.5D.35/6

解:

发现分母通分简单,马上通分去掉分母得到一个单独的分子数列1,4,9,16,()。

增幅一般,先做差的3,5,7,下一项应该是16+9=25。

还原成分母为6的分数即为B。

第四步:

蒙猜法,不是办法的办法。

有些题目就是百思不得其解,有的时候就剩那么一两分钟,那么是不是放弃呢?

当然不能!

一分万金啊,有的放矢地蒙猜往往可以救急,正确率也不低。

下面介绍几种我自己琢磨的蒙猜法。

第一蒙:

选项里有整数也有小数,小数多半是答案。

见例5:

64,24,44,34,39,()

A.20B。

32C36.5D。

19

直接猜C!

例23:

2,2,6,12,27,()

A.42B50C58.5D63.5

猜:

发现选项有整数有小数,直接在C、D里选择,出现“.5”的小数说明运算中可能有乘除关系,观察数列中后项除以前项不超过3倍,猜C

正解:

做差得0,4,6,15。

(0+4)*1.5=6(2+6)*1.5=12(4+6)*1.5=15(6+15)*1.5=31.5,所以原数列下一项是27+31.5=58.5

第二蒙:

数列中出现负数,选项中又出现负数,负数多半是答案。

例24:

-4/9,10/9,4/3,7/9,1/9,()

A.7/3B.10/9C-5/18D.-2

猜:

数列中出现负数,选项中也出现负数,在C/D两个里面猜,而观察原数列,分母应该与9有关,猜C。

第三蒙:

猜最接近值。

有时候貌似找到点规律,算出来的答案却不在选项中,但又跟某一选项很接近,别再浪费时间另找规律了,直接猜那个最接近的项,八九不离十!

例25:

1,2,6,16,44,()

A.66B。

84C。

88D。

120

猜:

增幅一般,下意识地做了差有1,4,10,28。

再做差3,6,18,下一项或许是(6+18)*2=42,或许是6*18=108,不论是哪个,原数列的下一项都大于100,直接猜D。

例26:

0.,0,1,5,23,()

A.119B。

79C63D47

猜:

首两项一样,明显是一个递推数列,而从1,5递推到25必然要用乘法,而5*23=115,猜最接近的选项119

第四蒙:

利用选项之间的关系蒙。

例27:

0,9,5,29,8,67,17,(),()

A.125,3B129,24C84,24D17283

猜:

首先注意到B,C选项中有共同的数值24,立马会心一笑,知道这是阴险的出题人故意设置的障碍,而又恰恰是给我们的线索,第二个括号一定是24!

而根据之前总结的规律,双括号一定是隔项成规律,我们发现偶数项9,29,67,()后项都是前项的两倍左右,所以猜129,选B

例28:

0,3,1,6,√2,12,(),(),2,48

A.√3,24B。

√3,36C2,24D√2,36

猜:

同上题理,第一个括号肯定是√3!

而双括号隔项成规律,3,6,12,易知第二个括号是24,很快选出

转中公教育的申论高分秘诀

      应对申论考试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系统思考。

有一句话说,人类要解决问题要进行系统思考,我们把这种方法、精神、理念应用到公务员考试上,也要进行系统思考。

我们对公务员考试的这些题目,脑袋里应该有一个很清晰的框架,不管你怎么考,不管考什么,我都用这套方法来应对它,这样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可以轻松应考。

      具体来说,怎么样才能系统思考呢?

比如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么提出问题呢?

有很多考生把提出问题当成摘抄材料,把给定的材料中自认为很重要的话摘抄一些,摘抄下来以后,认为自己就完成了概括。

还有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主题,发表一些议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出自己的分析评论,要知道这些不是在第一题考察,而是在第二题或者第三题考察。

第一题要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

谈到系统思考,我们应该怎么样系统思考?

概括主要内容我们应该怎么系统思考,概括主要问题应该怎么系统思考,再有概括影响、观点、思路等等,又应该怎么样系统思考?

这都是有套路的。

一、概括主要内容,可能要用四段论来概括。

概括主要问题可能要用三段论。

概括影响、观点、趋势、思路等等,可能要用总—分—总的思路。

二、怎么样解决问题。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怎么解决问题?

这是广大考生感到很难的一个问题。

从政府的角度来思考怎么样解决问题,一般说,可以有七个方面。

也就是说在看到任何一个问题时,可以从这七个方面来思考如何解决:

      第一,教育手段。

通过教育转变人的观念。

观念是人行动的先导,只有解决了观念,人们才会想到去解决它。

比如曾经有一道题目,考的是“党政干部欠债”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让这些党政干部意识到欠债不还是不对的。

可能有人觉得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不一定这样吧,很多大学生用国家助学贷款毕业之后,两年后换了好几个单位,他一想,反正找不到我了,我也不用还了,他就不还银行贷款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

首先让他意识到不还贷款是不对的。

第一采取教育手段。

第二采取行政手段。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最擅长的或者我们国家的政府最擅长的就是行政手段。

      第二,行政手段。

什么是行政手段,就是直接用下命令的方式解决一个问题。

它具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直接,直接针对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强制性,你如果不解决,我要处罚你。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现在我们国家的房地产问题是一个很糟糕的问题,在我们的“国六条”实施细则里,就规定了这么一条“新开发的楼盘面积小于90平米的,不得低于70%”。

这就是一种行政手段,就是说我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办,“下命令”,这是一种行政手段。

所以考生们一定要从这方面进行考虑。

      第三,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有它自己的特点就是间接性。

比如房价问题,可能不是直接把房价调下来,而是要减少流通领域货币的供应总量,通过减少货币的供应量来控制投资,从而达到控制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势头。

还有一种特点就是自愿性。

这是一种经济手段。

      第四,管理手段。

通过加强管理来解决问题。

社会学、法律学的考生可能知道,管理学包括四大块:

计划、组织、引导、控制。

计划就是做好决策,组织就是配制好人、财、物等资源,引导主要是谈激励,再一个是控制。

这是管理手段。

      第五,法律手段。

现在我们国家强调依法治国。

政府更多的还要从法律的角度考虑如何解决社会问题。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是执法,第二就是立法。

所谓的“执法”就是通过司法手段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比如党政干部欠贷,通过起诉欠债不还的领导干部,强制收回他归还的贷款,这是一种执法。

再一种是立法。

我们可以规定建立一些关于贷款的规章制度,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这是立法的问题。

      第六,监督手段。

现在我们还要强调监督的手段解决问题,也就是构筑一个体系,预防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说到监督,大家对中国的监督体系应该有一个很明确的了解。

权力监督包括什么?

党的监督、人大的监督、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包括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等等。

还有法律机构的监督。

检察院、法院也可以作为监督的主体,我国人民政协也具有监督的职能。

还有人民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社会监督又分为两个部分:

一种是一般的群众监督,比如上访、往来信、来访等等,再一种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舆论监督。

这都是应该注意的。

      第七,伦理手段。

所谓的“伦理”就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要解决问题时,有时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考虑,促使建立自我约束的机制,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尤其是反腐败问题等等,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种简单的手段,来解决。

三、分析问题怎么进行系统思考。

      第一你要搞清楚分析原因,分析原因可能要搞清楚主要原因、次要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等等,考生应该掌握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

有三种基本的分析方法:

利益分析法,供求分析法,在考虑到一个问题时,要考虑到它涉及到哪些问题的主体。

四、写文章。

      公务员考试一般有四种:

第一种就是一般的议论文。

第二种评论性的文章。

第三种对策性文章。

还有一种就是公文,意见、建议、报告等。

申论性的文章就是一般讲的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评论型,比如给出一个题目,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思路,对策性的文章,2006年的问题就是谈谈如何提高政府应对公共事件的能力,这就是一种对策型文章。

可以作一点考试的意见、报告等等,是一个讲话稿,是一种公文式的。

作为考生来说,要进行系统思考,四种不同的文章有四种不同结构要求,考生要好好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