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笔记.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15309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方剂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方剂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方剂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方剂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学笔记.docx

《方剂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笔记.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学笔记.docx

方剂学笔记

关于痹证的方剂学笔记

麻黄汤

组成:

麻黄(去节)9g 桂枝6g 杏仁(去皮尖)6g 炙甘草3g

方歌:

麻黄先煎去上沫,桂枝为臣杏草佐,发热解表宣降肺,伤寒表实无汗作。

功用:

发汗解表(为主),宣肺平喘(为辅)。

主治:

外感风寒表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方解:

麻黄汤主要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本方关键之处在于宣肺气。

表实证的症状皆是由于肺气不宣所致。

肺主气,合皮毛,通腠理。

外感风寒之邪束表,导致毛窍闭塞,卫阳被遏,不能达外,故而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又由于毛窍不透,故而肺气不能宣通,则上逆而为咳喘。

故治疗本病的最关键之处在于宣通肺气。

而本方之中,用麻黄味苦辛、性温,入肺和膀胱经,散开腠理,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君药;由于本病卫强营弱卫气与邪气交争于外,导致卫气的病理性的亢盛,故但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表的桂枝为臣药,以助麻黄发汗之力,且可以调和营卫。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配伍,一升一降,以增强宣肺平喘之功。

炙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即可调和麻黄杏仁的宣降特性,又能缓和麻黄桂枝合用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及正气。

“治肺不忘宣降”“麻黄无桂枝不温”“附子无干姜不热”

附方:

麻黄加术汤:

麻黄汤原方加白术12g,白朮: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苍朮:

燥湿健脾,祛风湿

功用:

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主治:

风寒湿痹,身体烦疼,无汗等(即风寒表实证挾湿)。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溫服,覆取微似汗

方解:

治外感风寒夹湿,素体多湿,又感风寒所致。

然发汗祛湿又不宜过汗,方中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可不致太过,白术得麻黄则能尽去表里之湿,相辅相制,深得配伍之妙。

服后得微似汗,则风寒湿邪具去。

麻杏苡甘汤:

麻黄6g,杏仁6g,甘草3g,薏苡仁12g。

功用:

发汗解表,祛风利湿。

主治:

风湿一身尽痛,发热,日哺所剧者。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

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方解:

表寒及身疼较麻黄加术汤轻,且日哺发热增剧,有化热倾向,故不用桂、术,用渗湿之苡仁。

全方量轻,是为微汗之用。

桂枝汤

组成:

桂枝9g芍药(白芍)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方歌: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使邪从表而出)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解:

本证是由风寒束表,营卫不和所致。

外感风寒表虚证,《伤寒论》中称之为太阳中风,其病机为卫强营弱(是卫气与邪气交争的应急状态)。

外感风邪,风性疏泄,卫气失去其固护之性,不能固护营阴,致使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汗者,阳加于阴谓之汗也。

风寒在表,应以辛温发散之品以解表,但本证属于表虚,腠理不固,故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营为阴,卫为阳,调和营卫也即是调和阴阳,即祛邪调正兼顾治之。

方中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络,助阳化气为君药,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邪,为君药;用芍药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为臣药,是由于芍药有宜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的作用。

桂芍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以和胃止呕。

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甘平,可以补中益气滋脾生津(颇有滋养营阴之意)。

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使本方中除了桂枝芍药以外的第二对调和营卫的药对。

炙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

附方: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汤原方中芍药加至18g。

功用:

调和气血,缓急止痛。

主治:

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阳,腹满时痛者。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方解:

太阳病误下伤脾气,肝木乘脾土,故倍芍药以柔肝缓急止痛。

九味羌活汤

组成:

羌活防风 苍术各9g 细辛2g 川芎 白芷 生地黄黄芩 甘草各3g

方歌: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风寒夹湿蕴热良。

功用: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者。

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方解:

本方用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所致的病证。

风寒束于肌表,故恶寒发热、无汗头痛;湿邪郁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是兼有里热之象。

治则亦以发散风寒湿邪为主,兼清里热为辅。

方中羌活辛苦温,入太阳经,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故为君药。

防风长于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为风药中之润剂;苍术辛苦温燥,可以发汗除湿;防风、苍术两药相合,协助羌活散寒除湿止痛,共为臣药。

细辛性甚走窜,又搜剔筋骨之力,与白芷、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合用以散寒祛风,宣痹以止头身之疼痛。

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其中生地养阴生津凉血,二者合用防止诸药辛温燥烈之性,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药。

本方的配伍特点:

升散药与清热药结合使用;体现了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本方主治四时感冒风寒湿邪,表实无汗而兼有里热证者。

以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有里热之象)为证治要点。

川芎“祛风先行血,血行风自灭。

”“凡带有风邪者,既可用防风.”

注意:

治口苦黄连多用,是因口苦多饮胃火所致,本方中用黄芩是由于本方所治病症皆属上焦,故如此。

附方:

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各6g,藁本、防风、甘草炙、川芎各3g,蔓荆子2g。

功用:

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

风湿在表,肩背疼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者。

 方解:

羌活、防风、川芎、甘草祛风除湿,止头身痛。

但九味羌活汤配苍术、白芷、细辛、生地、黄芩,而解表力胜,兼能清内热。

本方则配独活、蔓荆子、藁本,重在去周身风湿,而解表力弱,故其主治以头身痛为主,恶寒发热之表证不著。

香薷散

组成:

香薷9g 白扁豆微炒 厚朴姜制各6g

方歌:

香薷朴豆治阴暑,祛暑解表化湿阻,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祛暑除。

功用: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

阴暑。

恶寒发热,腹痛吐泻,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舌苔白腻,脉浮。

方解:

本方所治为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所致的阴暑证。

夏月感寒,邪滞肌表,则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等风寒表实证;夏月喜冷饮,湿伤脾胃,气机不畅,则胸闷泛恶,腹痛泄泻。

舌苔白腻则是寒湿之候,治之以外散肌表之寒邪,内化脾胃之湿滞。

香薷辛温芳香,可解表除寒,祛暑化湿,是夏月解表之要药,为君药。

(故香薷又称“夏月麻黄”)厚朴行气除满,内化湿滞,为臣药。

又用白扁豆健脾和中,祛湿消暑,为佐药。

加入少许酒同煎,意在增强散寒通经之力。

附方:

新加香薷饮:

香薷6g,银花9g,鲜扁豆花9g,厚朴6g,连翘9g。

功用:

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主治:

暑温。

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舌苔白腻,脉浮而数者。

麻杏石甘汤

组成:

麻黄9g 杏仁9g 甘草6g 石膏18g麻杏石甘汤中麻黄与石膏的用量需成比例,可用1:

3(邪热闭肺、无汗)或1:

5(邪热壅肺、有汗),重用石膏制麻黄之温性,去性存用。

方歌: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凉,邪热壅肺咳喘及,有汗无汗均可尝。

功用:

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主治:

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方解:

麻黄辛苦温,宣肺解表而平喘;石膏辛甘大寒,清泻肺胃之热以生津,两药相辅,共为君药。

石膏倍于麻黄制麻黄温热之性,使整方不失为辛凉之剂,麻黄得石膏则宣肺平喘而不助热。

杏仁味苦,降利肺气而平喘,与麻黄选降相因。

甘草和诸药。

现代应用以本方加清热解毒药治疗小叶性肺炎。

附方:

越婢汤:

麻黄9g,石膏18g,生姜9g,甘草5g,大枣5枚。

功用:

发汗利水。

主治:

风水。

一身悉肿,恶风,脉浮,不渴,自汗,无大热者。

方解:

一身悉肿,是谁在肌表,故增大麻黄用量,并配生姜,意在发泄肌表水气,不喘,故去杏仁,加大枣以滋脾,偕生姜以调营卫。

麻杏甘石汤重在宣肺清热以平喘,越婢汤则重在发越水气以消肿。

柴葛解肌汤

组成:

柴胡6g 葛根9g 甘草3g 黄芩6g 羌活3g 白芷3g 芍药6g 桔梗3g

方歌:

柴葛解肌白芷羌,芩膏桔甘芍枣姜,辛凉解肌清里热,三阳合病可安康。

功用:

解肌清热。

主治:

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

恶寒渐轻,身热增盛略有寒热往来之意,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者。

方解:

本证为风寒表邪未解,又化热入里。

外感风寒,本应恶寒较甚,但恶寒渐轻,身热甚者,为寒郁肌腠化热所致。

因表寒尚未全解,故头痛无汗,脉浮等症仍在。

入里之邪初犯阳明、少阳,出现心烦不眠,眼眶痛,嗌干耳聋,鼻干,脉微洪等内热之象。

本方证病邪在肌表,为太阳、少阳、阳明三经合病。

当以辛凉解肌,兼清里热治之。

柴胡、葛根解肌清热为君药;羌活、白芷散表邪而治头痛,黄芩、石膏清泻里热,共为臣药;白芍、甘草酸甘敛营,以防疏散太过;桔梗宣利肺气;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佐药。

甘草又能和诸药。

诸药寒温并用,辛凉为主,共成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之剂。

(人参)败毒散

组成: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 人参各9g 甘草5g

方歌:

败毒羌独柴芎前,枳桔苓参薄姜甘,益气解表祛寒湿,气虚外感风湿寒。

功用: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

气虚外感证。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方解:

本证证治正气素虚,又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的气虚外感的病证。

治之当以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方中用二活为君药,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川芎行气祛风,柴胡疏散解肌退热,为臣药,以助二活驱散外邪。

桔梗宣肺,枳壳降气,前胡祛痰,茯苓渗湿,有宣有降,并以祛痰渗湿,以宣利肺气,皆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生姜、薄荷为引,以助解表,为佐使之品。

方中人参亦属佐药,但意义有二:

一扶助正气以祛邪外出;二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适用于正气不足,而感受风寒夹湿者。

附方:

荆防败毒散:

羌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各5g,甘草3g。

功用:

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以及时疫疟疾、痢疾、疮疡具有风寒湿表证者。

方解:

比败毒散少独活、参、薄、姜,多荆防,祛风力较强,多用于感受风寒湿邪较重者。

再造散

组成:

黄芪6g 人参3g 桂枝3g 甘草1.5g 熟附子3g 细辛2g羌活3g 防风3g 川芎3g 煨生姜3g。

另枣二枚,加赤芍共煮。

方歌: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添,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外感安。

功用:

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

阳气虚弱,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方解:

方中人参、黄芪、附子补气助阳,既能助药势以鼓邪外出,又可预防阳随汗脱;桂枝、细辛、羌活、川芎、防风疏风散寒,以解表祛邪。

芍药合营,炒则寒性减,起佐制之功;煨生姜温胃,大枣滋脾生津,合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调营卫而资汗源。

甘草和诸药。

1、细辛为阳虚外感之必用药。

2、为防药运无力,故用川芎。

附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6g,附子9g,细辛3g。

功用:

助阳解表。

主治:

少阴病始得,反发热,脉沉者。

2、方中无泻下之药,故须用升麻先升之,此为用升麻之意。

本方泻下重在用药势。

麻子仁丸(约脾丸)

组成:

麻子仁20g 白芍9g 枳实9g 大黄12g 厚朴9g 杏仁10g 

简捷记忆:

麻仁丸用小承气,杏芍麻仁治便秘。

功用: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

脾约证由于肠胃燥热,脾津不足所致;脾为胃行其津液,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能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频数;燥热伤津,肠失濡润,则大便秘结。

肠胃燥热,脾津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

方解:

重用麻子仁因其质润多脂,滋脾润肠,润燥通便为君药;大黄苦寒泄热,攻积通便;杏仁利肺降气,润燥通便;白芍养阴敛津,柔肝理脾,共为臣药;枳实下气破结,厚朴行气除满,为佐;使以蜂蜜润燥滑肠,调和诸药。

1、证治要点:

主治胃热肠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

2、常用于习惯性便秘、老人与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等属肠胃燥热者。

3、便秘首选麻子仁汤。

禹功散

组成:

黑牵牛 茴香 上为细末,以生姜汁调服,临卧服。

功用:

逐水通便,行气消肿。

主治:

阳水。

遍身水肿,腹胀喘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沉有力。

四逆散

组成:

甘草6g 枳实6g 柴胡6g 白芍药6g

简捷记忆:

柴芍枳草

功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

1、阳郁厥逆证略有气闭之意。

手足不温,或身微热,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脉弦。

2、肝脾不和证。

胁肋胀满,脘腹疼痛,脉弦等。

方解:

本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

柴胡――入肝胆经,生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

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可以敛阴和阳,条达肝气,且可以使柴胡升散而无耗阴伤血之弊。

枳实――理气解郁,邪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共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

甘草――调和诸药。

1、疏肝气之品-柴胡、枳实、青皮等;理脾气-木香、陈皮等。

2、柴胡、白芍-此为治疗肝气郁滞的姊妹药。

“肝体阴而用阳”,阴为血,阳为气。

柴胡为气分药,助肝疏其气机;白芍为血分药,使肝体阴之性正常。

如此,方中柴胡、枳实一升一降;柴胡、白芍一出一入,升降出入皆备,故气机行也。

防风通圣散

组成: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叶 麻黄 连翘 芒硝各6g 石膏 黄芩 桔梗各12g 滑石20g 甘草10g 荆芥 白术 栀子各3g

方歌: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功用:

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主治: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

憎寒壮热无汗,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舌干,咽喉不利,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数有力。

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鼻赤瘾疹等证。

方解:

本方所治之证为由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所致。

方中麻黄、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滑石、栀子清热利湿;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热泻火解毒;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白术、甘草益气和中;且甘草能调和诸药。

“有病无病,防风通圣。

白虎汤[34]

组成:

石膏50g[35]知母[36]18g甘草6g粳米[37]9g

方歌:

白虎汤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生气津。

功用:

清热生津。

主治:

阳明气分热盛证[38]。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解:

本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凡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温病邪传气分,皆能出现本证。

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热灼津伤,故见烦渴引饮;热蒸外越,故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

因其病变为里热实证,邪既离表,故不可发汗;里热炽盛,尚未致脏腑实便秘,又不宜攻下;热盛伤津,又不能苦寒直折,以免伤津化燥,愈伤其阴。

当以清热生津为法。

方中君药石膏甘寒,能清热以治阳明气分内盛之热,并能止渴除烦。

知母为臣,为苦而性寒质润,寒助石膏清热,润助石膏生津。

二者相须为用,加强清热生津之功石膏、知母为常用的治疗阳明经热证的药物。

佐以粳米、炙甘草和中益胃,并可防止君臣药之大寒伤中之弊。

炙甘草又可调和诸药。

本方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证治要点。

亦可用治无名高热。

附方:

1、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18g,石膏50g,甘草炙6g,粳米9g,人参10g。

功用:

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

汗吐下后,里热炽盛,而见四大症者;白虎汤正见有背微恶寒,或饮不解渴,或脉浮大而芤,以及暑热病见有身大热属气津两伤者。

2、白虎加桂枝汤:

知母18g,石膏50g,甘草炙6g,粳米6g,桂枝5~9g。

功用:

清热、通络、和营卫。

主治:

温疟,其脉入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

以及风湿热痹,症见壮热,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

3、白虎加苍术汤:

知母18g,石膏50g,甘草炙6g,粳米9g,苍术9g。

功用:

清热祛湿。

主治:

湿温病。

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等。

以及风湿热痹,症见身大热,关节肿痛等。

芍药汤

组成:

芍药15~20g 当归9g 黄连5~9g 槟榔 木香 甘草炒各5g大黄6g 黄芩9g 官桂2~5g 

方歌:

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清热燥湿调气血,里急腹痛自安康。

功用: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

湿热痢疾。

腹痛,便脓血,赤白[76]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方解:

本证为湿热雍滞肠中所致。

湿热下注大肠,雍滞气机,肠中积滞不化,湿热与气血瘀滞相搏,而成下痢脓血。

方中重用白芍[77],用其止泻痢腹痛之功。

黄连、黄芩苦寒,清热燥湿,而解肠中热毒,以治湿热成痢之本。

大黄苦寒,邪热祛积破瘀,泻肠中之湿热,使积滞、瘀血去,则下痢可止,此为“通因通用”之法。

又以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当归柔肝和血,与大黄合用,又有行瘀之用。

即所谓“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肉桂[78]辛热,配在苦寒药中是为反佐,可防止苦寒伤中与冰伏湿热之邪。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附方:

1、黄芩汤:

黄芩9g,芍药9g,甘草炙3g,大枣4枚。

功用:

清热止利,和中止痛。

主治:

热泻热痢。

身热口苦,腹痛下利,舌红苔黄,脉数。

2、香连丸:

黄连二十两,用吴茱萸十两,同炒令赤,去吴茱萸不用,木香四两八钱八分。

功用:

清热燥湿,行气化滞。

主治:

湿热痢疾,脓血相兼,腹痛,里急后重等。

理中丸

组成: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9g

方歌:

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功用:

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主治:

脾胃虚寒证。

脘腹疼痛,喜温喜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呕吐,不欲饮食,舌淡苔白,脉沉细;或阳虚失血[92];或小儿慢惊;或病后喜唾涎沫,或霍乱吐泻,以及胸痹等中焦虚寒所致者。

方解:

方中以干姜为君,大辛大热,归经脾胃,温中祛寒,扶阳抑阴。

病属虚证,虚则补之,故以人参为臣,甘温入脾,补中益气,培补后天之本,气旺而阳亦复。

脾胃湿土,中虚不运,必生寒湿,故又臣以甘苦温燥之白术,燥湿健脾,健运中州,是为佐药。

炙甘草性温具补,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用之为使。

附方:

1、附子理中丸:

人参、白术、干姜、甘草、附子各9g。

功用:

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

脾胃虚寒,风冷相乘,脘腹疼痛,霍乱吐利转筋等。

此方脾肾双补,通过附子补肾阳来补脾之阳。

2、桂枝人参汤:

桂枝12g,甘草炙9g,人参9g,干姜9g。

功用:

温里解表,益气健脾。

主治: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

小建中汤

组成:

芍药酒炒18g 桂枝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4枚 饴糖[93]30g

方歌: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功用: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

虚劳里急证。

腹中时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细弦;或虚劳而心悸[94],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

方解:

本方由桂枝汤倍芍药[95],重加饴糖组成。

方中以饴糖甘温质润入脾,益脾气并养脾阴,温中焦而缓急止痛,为君药。

芍药养阴而缓肝急,桂枝温阳而祛虚寒,共为臣药。

炙甘草甘温益气,可助饴糖、桂枝辛甘养阳,益气温中缓急,又可合芍药酸甘化阴,柔肝益脾合营。

生姜温胃,大枣补脾,合之而调营卫,为佐使。

六位之中,既具辛甘化阳之中,又有酸甘化阴之用,共奏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效。

方中桂枝温阳气,芍药益阴血,二者相合,可以调和营卫;生姜温阳,大枣益阴,亦为一对调和营卫之药对;炙甘草作用有三:

一可补中益气,补气血生化之源;二可与桂枝辛甘化阳;三可与芍药酸甘化阴。

附方:

1、黄芪建中汤:

小建中加黄芪9g,功用:

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

虚劳里急,诸不足。

2、当归建中汤:

小建中加当归12g,功用:

温补气血,缓急止痛。

主治:

产后腹痛。

产后虚羸,腹中疼痛不止,吸吸少气,或小腹拘急,痛引腹背,不能饮食。

3、大建中汤:

蜀椒6g,干姜12g,人参6g。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

虚寒腹痛。

心胸中大寒,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舌苔白滑,脉细紧,甚则肢厥脉伏,或腹中漉漉有声。

四逆汤

组成:

附子15g 干姜9g 炙甘草6g[98]

方歌:

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微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功用:

回阳救逆。

主治:

少阴病。

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方解:

方中以大辛大热之附子为君,温肾壮阳,祛寒救逆。

干姜温中散寒,助阳通脉为臣。

干姜与附子,两者相须为用,助阳散寒之力尤大,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

此为脾肾双补。

佐以炙甘草,性温具补,补脾胃而调诸药,且可缓姜附燥烈辛散之性,使其破阴复阳,而无暴散之虞。

附方:

1、通脉四逆汤:

炙甘草6g,附子20g,干姜12g。

功用:

回阳通脉。

主治:

少阴病。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利止。

脉不出等。

2、四逆加人参汤:

四逆汤加人参6g。

功用:

回阳益气,救逆固脱。

主治:

阴寒内盛四肢厥逆,恶寒踡卧,脉微而复自下利,利虽止而余证仍在者。

3、白通汤:

葱白四茎,干姜5g,附子15g。

功用:

通阳破阴。

主治: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

4、参附汤:

人参12g,附子9g。

功用:

益气回阳。

主治:

阳气暴脱。

手足逆冷,头晕气短,汗出脉微。

当归四逆汤

组成:

当归12g 桂枝[102]9g 芍药9g 细辛[103]3g 炙甘草6g 通草6g大枣8枚

方歌:

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手足冷,煎服此方乐陶陶。

功用: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

血虚寒厥证[104]。

手足厥寒,口不渴,或腰、股、腿、足疼痛,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105]。

方解:

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不足,四末失其温养,所以手足厥寒。

然而不见其他阳微阴盛证,却又脉细欲绝,是血虚而又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之故。

本方从组成上是由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血虚寒凝,故以苦辛甘温之当归补血和血为主药,与芍药益阴合营合而补血虚[106];桂枝[107]辛甘温,宣通阳气,鼓舞血行,温经散寒,以祛经脉中客留之寒邪而畅通血行;细辛启发肾气,鼓动诸阳之本,使肾阳上升,外温经脉,内温脏腑,通达表里上下,以除内外之寒邪;甘草、大枣益气健脾,既助归、芍之补血,又助桂、辛通阳;更加通草[108]通经脉,使阴血充,客寒除,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而脉亦复。

注意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三方的异同点。

四逆散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