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说课材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14854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说课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说课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说课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说课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说课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说课材料.docx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说课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说课材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说课材料.docx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说课材料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一、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更可贵的是他的"庶、富、教"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后人就简称为"因材施教"。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行",提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过则勿惮改"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宁死善道",在必要时宁愿"杀身以成仁",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较多,著名的有: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时习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2.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孟子名轲,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另外,孟子认为同物则同类,同类则同性,提出了"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智力平等的思想。

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性善"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的"治人"的"劳心者"。

他又以城郭、军队、土地、财物和教育相比,如城郭不完整,军队不多,军器不精,"非国之灾";田野未开垦缺乏财物,"非国之害";但若"无学",则国"丧无日矣"。

可见,他把教育当作国政的根本。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教亦多术"的原则,实行五种教育方式:

①对学习好的,"如时雨而化之"(即如雨露润泽草木一般);②对德行好的,就注意他的德行培养;③对天资较高的,使之成为通达之才;④对一般的,采取"答问"法,以释疑解惑;⑤对于不能登门受业的,使他自学成材。

   在德育过程和原则上,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先从志于善开始,能分辨善恶,为善不为恶,应以不能为善为耻。

他说: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他还以为不以落后为耻的人将永远落后。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其次,孟子非常重视改过迁善,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

他主张"见善则迁","闻过则喜",并且"与人为善"。

他以为一个人能不固执己见,以从人之善为乐,才能把自己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最后,孟子特别强调意志性格的锻炼。

他以为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受锻炼,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

他说:

"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他以为一个"大丈夫",应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要"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也知道生命可贵,"生我所欲",但在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

这与孔子的"杀身成仁"是一致的。

3.老子和庄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他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老子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

《老子》一书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

第一,文化堕落论;第二,人性“复归”论;第三,“绝圣弃智”论。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但庄子提出更多的是自身的修炼,也就是说更多的是让自己有道德,而不是让他人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倡导人类顺应自然。

4.墨子:

墨子是我国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以“兼爱”和“非攻”为基本主张,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重视实践。

同时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其中“说知”是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

(1)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2)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3)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4)强调学以致用。

5.荀子: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1)荀子首倡性恶论。

他以为教育在“善伪”中有巨大作用。

他还很重视“渐”,即环境的影响。

经过长期的“积”和“渐”,教育可以使人发生质变。

(2)在德育原则和方法上,荀子提倡:

①长虑顾远。

②积善成德。

③培养德操。

这些与孔孟的思想有相同之处。

(3)荀子一方面看重教师,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

他认为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

①有尊严有威信;②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③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④能了解精细的道理而且能加以发挥。

此外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

6.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很有影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有名的教育家。

在德育方法上,他强调“谨小慎微”,采取“众小成多、积小致巨”、“渐以致之”的方法。

他要求“明于性情”,要“引其天性之所好,而压其情之所憎者”。

他强调德育必须通过智育来进行,认为人犯错误往往是由于“知之所不明”,“虽有圣人之道,弗论不知其义”。

所以他以为不学便不能成德,智育和德育是不可分割的。

他还注意到“积习渐靡”的作用,要防止外物对人不知不觉的侵蚀。

7.王充: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

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

“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

“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

他还以竹木经过雕琢刻削可以成为器用,低下的土地可由人的“埤增”而成为高地作比喻,说明教育的可能性和人的可塑性;以“孔门弟子七十二徒,皆任卿相之用”说明教育的重要性。

在王充看来,天下没有不可改变之性,没有不可教育之人。

只要“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就是像尧的不肖之子丹朱那样的人,也是可以勉于为善的。

8.颜之推:

颜之推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撰写的《颜氏家训》是中国第一本论述家庭教育的课本。

他从实际出发,认为国家大约需要六种人才:

一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二是有修养的理论家和学者,三是有勇有谋卓绝善战的军事家,四是称职清白的地方官吏,五是出使不辱君命的外交官,六是精通兴建事业的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专家。

颜之推认为教育子女是做父母的重要而严肃的课题。

他把儒家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他主张从“胎教”开始,并对“胎教”提出严格的要求。

“胎教”之法是否科学有待研究,但他重视幼儿教育是对的。

他认为一般人家没有条件进行“胎教”,也要从婴儿期进行教育。

他主张“父以教为事”,但反对一味溺爱“姿其所欲”,把孩子娇惯成家庭的暴君。

“少成若天性”,以后再教育就困难了,就是打死也无济于事。

9.韩愈:

韩愈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韩愈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学所以为道”,道即“先王之教”,主要是儒家仁义道德。

教育任务和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德育,包括仁义道德等整套儒家伦理;二是智育,有“诗、书、易、春秋”;三是政治教育,包含礼、乐、刑、政等。

韩愈在教育方面还总结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提出不少精辟而独到的见解,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学理论:

第一,要善于识别人材、培养人材。

第二,提倡勤奋刻苦、独立思考。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

”这是他治学多年的宝贵经验的结晶,也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生动活泼。

第四,重视师道和学无常师。

10.胡瑷:

胡瑷是我国北宋初期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胡瑷终生从事教育,对教育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

他说: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胡瑷讲究教学艺术,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1)认真备课,以身作则。

(2)热爱学生,因材施教。

(3)注意直观教学,注意讲清要点,注意联系实际。

(4)注重实地考察。

11.王安石:

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我国中世纪的教育改革家。

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关键在于人才,有了人才,就可以“变更天下之弊法”。

欲有足够的人才,必须由国家实行统一的“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的教育制度。

他把教、养、取、任四者联系起来,在四者之中以教为根本,养是教的继续,取和任是教和养的目的。

他针对时病,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以改革教育制度,使之为新法服务:

即自京师至地方皆设学校严选教官,教以“礼乐政刑”等为国所需之事;保证士子的物质生活,约之以礼,裁之以法,朝廷力行提倡,以形成新风气;推选贤能,审其德才,试以事功,然后给予适当的爵禄;处之久而任之专,使得行其志意,以达成功。

12.朱熹(1130—1200)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则》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

他认为只有从小打下基础,学成技能,长大以后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在小学的基础上,他还主张对学子进行高深的教育,即大学。

朱熹认为小学的特点是以事教,即"学其事",教之以礼、乐、射、御、书、教及孝、悌、忠、信之事。

大学的特点是以理教,晓之以致知格物及教悌之理。

  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是朱熹教育思想的又一特点。

他首先注重学习目的教育,认为一个人要求学,必须先"立志","立志不定,如何读书"。

教师教学要"专一",不可间断。

教学中他注意穷理与笃行。

穷理就是从理论上认真研究学问,"在即物以穷其理,理穷而后能尽其知";笃行就是"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的实践功夫。

穷理与笃行并提,就是知行结合。

在教学中,他首倡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

主张教人有序,反复学习和学思相结合。

他说:

"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耳"。

朱熹还明确提出教师的任务是指引学生读书。

他强调为学要靠主观努力。

教师"只做得个引路的人"。

"指引者,师之功也。

"这正是教师的责任所在。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他主张严格要求,明细规定,多从积极方面教导,少从消极方面防止。

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

  13.王守仁(1472—1528)王守仁是明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王守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他主张从"致良知"入手,通过教育,把个人的私欲灭掉,保存各人固有的天理"良知",养成封建道德品性。

教育就是要陶冶人格。

"操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

"

  王守仁从"致良知"出发,在教学原则上提出许多值得重视的见解:

①重视躬行实践。

认为真知必须行,应在行动中学习,以求真知;②重视独立思考。

认为教学是要引导学者"各得其心",学习贵于"自求""自得",学问要旁人"点化"不如自己解化";③主张循序渐进。

他认为学习必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④主张因材施教。

认为教师教人如医生治病,要辨症施治,"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

  14.蔡元培(1868—1940)蔡元培是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

他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

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他是我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

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

”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15.梁启超(1873—1929)梁启超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

"中国之衰乱由于教之未善。

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

条理万条,皆归本于学校。

"他曾著《新民说》,认为"变法"必先"变人","变人"必须"育才","育才"就是教育。

这种把办教育看作是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关键的主张,虽然对教育的作用估价过高,但其重视教育这一点却是可取的。

  他在《论教育定宗旨》中,指出人类与动植物的不同,就在于做事有目的,办教育更不能没有目的。

康有为虽曾提出培养人才,开发民智,而梁启超认为这还不够,教育还要有正确的目的。

这是他独特的贡献。

他认为培养只图升官发财的官僚、汉奸之才这样的教育目的有害无益,是错误的。

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新民。

他反对个人主义的教育目的,提出培养人才要有国家观念,这种思想在当时曾大放光辉。

  16.徐特立(1877—1968)徐特立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活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卓越的教育实践家,其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

延安时期,他根据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教育总方针,提出:

要研究科学,培养科技人才。

"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迫切需要知识分子"。

  他注重自然科学的教育和自然科学人才的培养。

重视教学方法。

他主张,要给大众科学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给已有的知识。

他还指出:

"我们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者,只会接受书本子上的现成知识还不够,还需要能够发现新知识。

那就更需要从手脑并用的劳动中,改造事物,分析事物,综合事物,才能得出关于事物的一些新知识。

"他主张"灵活使用课本",反对把"课本神圣化,使学生都不用脑",如果"师生都成为课本的审查者和编辑者","学习的成就就必然是可惊的"。

此外,他还很注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学相长、启发式教学、少而精等。

  关于思想教育,徐特立在他的教育论著中主要谈了三个方面:

①基本观点教育。

他说:

"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贯彻到学校各科课程和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

"②道德教育的内容要以“;五爱”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③纪律教育。

他认为必须坚持说服教育的原则,反对体罚。

他指出,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品质修养,"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

"

  17.鲁迅(1881—1936)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

鲁迅极其重视科学知识。

他指出:

"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的人的对头。

"鲁迅主张搞文科的也要学自然科学。

鲁迅把中华的复兴、民族的自强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希望把他们培养成战士,向旧社会的恶势力作韧性战斗,求得自身的彻底解放。

他说:

"我们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

  他关心青年的学习,但反对读死书。

他说:

"读死书会变成书呆子,甚至于成为书橱。

"他提倡读活书,指出青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他鼓励青年学习社会科学,并一再指出学文科的也要看关于科学的书,学理科的,要看看文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他教育青年学习要做到坚忍、认真、韧长。

要汲取多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如同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他反对注入式,主张启发式。

鲁迅对陈腐的注入式教学法有切肤之痛。

他认为注入式违背人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他说:

"古之师道,实在也太尊,我对此颇有反感。

我以为如师荒谬,不妨叛之。

"

  18.陶行知(1891—1946)陶行知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五四”运动后,他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

陶行知主张要培养手脑并用、手脑双敲的人。

要劳力者劳心,劳心者劳力,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最根本的问题。

他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对学生的爱,对学校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劳动人民的爱,对中华民族的爱。

陶先生不仅爱人类,而且爱生物,反对把生物弄死来做标本,把生物学变成死物学,这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

推广这样的爱,可以教导人们不再互相残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陶行知最主要的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即①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

②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

③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

④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

⑤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

陶行知还主张终身学习,他说: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启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这应当是最彻底的终身教育观。

  19.叶圣陶(1894—1988)叶圣陶原名绍钧,是著名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关于教育的目的,他主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

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修养,身教重于言教。

他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他反复强调习惯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尤其对于语文课教学有着十分精到的论述,无怪有人说不读叶圣陶无以教语文。

对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论述最为精当的,是吕叔湘先生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所作的序。

他的很多文章都是直接来自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因而有着很强的实战性和指导性,例如他对于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外书的利用,他对于学生作文的论述和建议等等,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外国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主张

(一)

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课程论: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方法:

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

2、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体、德、智、美和谐发展:

首先训练其身体,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音乐教育是和谐发展的核心。

3、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约公元35年-100年)是古代罗马教育史上最著名的教育思想家。

著有《雄辩术原理》。

重视幼儿教育。

强调保姆必须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说话准确的人,因为她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幼儿。

主张应尽早让儿童接受学校教育。

在他看来,家庭教育容易使孩子养成冷淡、自夸和羞怯的习性。

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倡导因材施教,主张按照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课程,坚决反对体罚。

4、蒙田的教育思想:

蒙田(1533-1592),法国作家和教育思想家,古代希腊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是《散文集》。

培养判断力是教学的头等大事和中心任务,也是全部教学方法的基础和出发点。

蒙田提出的教学方法具体有,

(1)、不要死记硬背。

“即便我们的肚子装满了肉,如果没有消化,有什么用处呢?

如果它不转变为我们的东西,如果不给我们营养,增强我们的力量,又有什么用处呢?

(2)、不要轻易服从权威,不要盲从。

“仅仅跟着别人走的人,不会去探索什么东西,也寻不到什么东西。

”(3)、不要只学书本知识。

“把世界作为书房。

”(4)、要因材施教。

如果“采取同样的讲课方法和教育方式来指导很多体质和性情都不相同的儿童,那可能其中只有二三个人可以获得良好的结果。

”(5)、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多引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6)、多练习。

“不要孩子多背诵功课,而是要他行动。

他应该在行动中复习功课。

”(7)、培养儿童探索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对学问的兴趣和爱好,否则我们将只是教育出一些满载书籍的傻子。

5、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是泛智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

《大教学论》(1632)《世界图解》(1658)、《母育学校》(1628)等。

(1)泛智论和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所谓“泛智”,是指广泛的、全面的智慧。

一是普及教育,二是“人人均需学习一切”。

②③④

(2)论教学原则:

①便易性原则。

使教学的过程来得容易而且快意。

②、彻底性原则。

教学应该只教真正有用的学科;教学应该考虑整体性;教学应该注意彻底打好基础。

③、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

教学应该采用班级授课制。

(3)论道德教育夸美纽斯认为,人类有了道德,也就“高出一切造物之上”。

因此,他强调指出,道德应当通过学校这个“人类的锻炼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