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家长必读家长必知的十点建议.docx
《高考家长必读家长必知的十点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家长必读家长必知的十点建议.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家长必读家长必知的十点建议
2013高考家长必读:
家长必知的十点建议
随着2012年高考的结束,又迎来了新一届的高三家长。
面对自己的小孩,面对未来的高考,家长们一定和自己的小孩一样,几分期待,几分兴奋,几分紧张,几分担忧,但更多的是美好的憧憬和期盼。
这是很正常的事,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作为新一届的高三家长,必须从宏观到微观地认识高考,关注高考,走进高考,解读高三,了解小孩,才能与时俱进,较好地与高考接轨,与老师和小孩保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1.了解本省现行的高考制度和高考改革情况,掌握每年本省的招生基本情况(含当年报考人数、文、理科的报考比例和主要院校的招生人数);
2.了解当今主要高校文、理科的一般专业和新专业的设置走向以及近几年的就业形势;了解平行志愿填报的基本原则和某些误区;
3.了解高三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高考科目、学校课程开设情况、高三学生学习要求、生活要求、考试要求等);
4.简要摘录今年全国主要高等院校的招生情况,主要专业的招生计划数以及专业的最低投档线和录取平均分;
5.了解自己小孩的学习现状(在文科或理科的全级排名位置、主要优势和弱势、目前的主要存在问题和成因,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等);
6.在沟通交流方面父母要学会借力,主动、持续地和小孩的班主任以及其他科任老师保持联系,随时把握小孩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以此作为和小孩沟通的基础。
另外,还可以借助小孩同学的同伴教育作用,在正面上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7.从现在开始,就要和小孩一起设定一个未来的奋斗目标。
目标的设定要适度,计划要可行,措施要落实。
起点不要太高,要求不要过分,一步一个脚印。
8.创造较好的家庭学习条件,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建立和谐的父子(母子)关系;
9.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小孩和对待自己,对小孩要多点耐性,多点鼓励、,多点沟通;
10.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把握方向,宏观引导,微观关注,和谐相处,携手同行。
2013高考考点链接(四)——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组(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
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蔬自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
“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
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戚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
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
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
“趣执之,无使得遁!
”宦官黄锦在侧曰:
“此人素有痴名。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帝默然。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
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
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
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
下令飚发凌厉②,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
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
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
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
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
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③,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
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
十五年,卒官。
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注:
①脱粟:
糙米饭。
②飚发凌厉:
气势猛然。
③纠擿(zhí):
举发纠正。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署南平教谕 署:
委任
B.墨者多自免去 墨:
古代刑法之一,在脸上刺字后涂上墨
C.执政阴沮之 阴:
暗中,秘密
D.素疾大户兼并 疾:
憎恶、痛恨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B项“墨”,指贪污,不廉洁。
答案:
B
2.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3分)()
①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②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
③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④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⑤力摧豪强,抚穷弱
⑥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A.③⑤⑥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⑤⑥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①说明海瑞廉洁为官;③和④分别是从皇上和任江南织造的宦官的反应来间接表现。
均不符合题意。
排除①③④,故选D项。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
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
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
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
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
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中“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的说法有误,原文中“帝犹优诏奖瑞”“……瑞遂谢病归”可作为佐证。
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句中,“忤”译为“冒犯”;“市”译为“买”;“遁”译为“逃跑”。
(2)句中,“已而”译为“不久”;“劾”译为“弹劾”;“鱼肉”,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把……当作鱼肉”,也可引申为“迫害”之意;“缙绅”,借代用法,译为“士大夫”。
答案:
(1)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是不会逃跑的。
(2)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迫害士大夫(把士大夫当作鱼肉),沽名钓誉破坏政事,于是改调海瑞去任南京粮储之职。
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中举人后代理南平县教谕,迁淳安知县。
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
总督胡宗宪曾告诉别人说:
“昨天听说海县令为老母祝寿,才买了二斤肉啊。
”都御史鄢懋卿巡查路过淳安县,酒饭供应的十分简陋,海瑞高声宣言县邑狭小不能容纳众多的车马。
懋卿十分气愤,然而他早就听说过海瑞的名字,只得收敛威风而离开。
当时,明世宗在位时间长了,不去朝廷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致志地设坛求福。
总督、巡抚等大吏争着向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致贺。
朝廷大臣没有人敢说时政的,海瑞单独上疏。
嘉靖皇帝读了海瑞上疏,十分愤怒,把上疏扔在地上,对左右说:
“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
”宦官黄锦在旁边说:
“这个人向来有傻名。
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是不会逃跑的。
”皇帝听了默默无言。
过了一会又读海瑞上疏,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为上疏感到叹息。
隆庆三年夏天,以右佥都御史身份巡抚应天十府。
属吏害怕他的威严,贪官污吏很多自动免去。
有显赫的权贵把门漆成红色的,听说海瑞来了,改漆成黑色的。
宦官在江南监织造,因海瑞来减少了舆从。
海瑞早就憎恨大户兼并土地,全力摧毁豪强势力,安抚穷困百姓。
贫苦百姓的土地有被富豪兼并的,大多夺回来交还原主。
推行政令气势猛烈,所属官吏恐惧奉行不敢有误,豪强甚至有的跑到其他地方去躲避。
而有些奸民多乘机揭发告状,所以世家大姓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人。
又裁减邮传冗费,士大夫路过海瑞的辖区大都得不到很好的张罗供应,因此怨言越来越多。
都给事中舒化说海瑞迂腐滞缓不通晓施政的要领,应当用南京清闲的职务安置他,皇帝还是用嘉奖的语言下诏书鼓励海瑞。
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鱼肉士大夫,沽名钓誉破坏政事,于是被改任南京粮储。
海瑞要到新任上去,正遇上高拱掌管吏部,早就仇恨海瑞,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当中,海瑞因此以病为托辞,回到琼山老家。
皇帝屡次要召用海瑞,主持国事的阁臣暗中阻止,于是任命为南京右都御史。
诸司向来苟且怠慢,海瑞身体力行矫正弊端。
提学御史房寰恐怕被举发纠正要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再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
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下诏慰留不允许。
万历十五年,死于任上。
朝廷追赠海瑞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偶见
[明]徐祯卿
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欲斜。
可奈玉鞭①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
注:
①玉鞭:
马鞭。
5.诗中“留不住”指留不住什么?
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可奈玉鞭留不住”是这首诗中的第三句,按照“起承转合”的规律,这一句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上的“转”句。
诗人的“玉鞭”留不住的是“落日”,更是那匆匆而逝的时光。
答案:
“留不住”指留不住落日,留不住匆匆而逝的时光。
行进在曲折的深山小路上,孤独寂寞,偶见路旁灼灼的桃花,不禁春兴大起,惊喜异常。
本应驻足留恋,无奈天色将晚,红日西斜,手中的马鞭也奈落日不得,只能催马匆匆行路,空留美景于身后。
全诗表现了诗人欲赏春景而不得的无奈心情。
6.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眼”指的是诗的点睛传神之笔。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诗眼常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本首诗写作者见春景、感落日,那“春恨”自然成为统摄全篇的词了。
答案:
春恨。
欲赏春景而不得的无奈,不禁引发诗人对春天的怅恨之情,引发对人生缺憾的悲慨,落日留不住,美景留不住,韶华易逝。
而漂泊天涯的游子,又不知经历过多少回的离愁别恨。
“春恨”二字,将旅途偶见的感触升华,扩大了诗的内涵。
第二组(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元德秀者,河南人,字紫芝。
开元二十一年登进士第。
德秀少孤贫,事母以孝闻。
开元中,从乡赋,岁游京师。
不忍离亲,每行则自负板舆,与母诣长安。
登第后,母亡,庐于墓所,食无盐酪,藉无茵席,刺血画像写佛经。
久之,以孤幼牵于禄仕,调授邢德秀早失恃怙,缞①麻相继,不及亲在而娶。
既孤之后,遂不娶婚。
族人以绝嗣规之,德秀曰:
“吾兄有子,继先人之祀。
”以兄子婚娶,家贫无以为礼,求为鲁山令。
先是,堕车伤足,不任趋拜,汝郡守以客礼待之。
部人为盗,吏捕之,系狱。
会县界有猛兽为暴,盗自陈曰:
“愿格杀猛兽以自赎。
”德秀许之。
胥吏曰:
“盗诡计苟免,擅放官囚,无乃累乎?
”德秀曰:
“吾不欲负约。
累则吾坐,必请不及诸君。
”即破械出之。
翌日,格猛兽而还。
诚信化人,大率此类。
秩满,南游陆浑,见佳山水,杳然有长往之志,乃结庐山阿。
岁属饥歉,庖厨不爨,而弹琴读书,恬然自得。
好事者载酒肴过之,不择贤不肖,与之对酌,陶陶然遗身物外。
琴觞之余,间以文咏。
率情而书,语无雕刻。
所著《季子听乐论》《蹇士赋》,为高人所称。
天宝十三年卒,时年五十九,门人相与谥为文行先生。
士大夫高其行,不名,谓之元鲁山。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
注:
①缞:
旧时的丧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黜陟使上闻闻:
报告
B.族人以绝嗣规之规:
约束
C.累则吾坐坐:
获罪
D.好事者载酒肴过之过:
拜访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B项“规”是“劝告”的意思。
答案:
B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元德秀“高行”的一组是(3分)()
①不忍离亲,每行则自负板舆,与母诣长安
②母亡,庐于墓所,食无盐酪,藉无茵席
③以孤幼牵于禄仕,调授邢州南和尉
④不及亲在而娶。
既孤之后,遂不娶婚
⑤累则吾坐,必请不及诸君
⑥门人相与谥为文行先生
A.①②④⑤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⑥D.①③④⑤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③只是叙述元德秀被任用之事;⑥不是元德秀的“高行”,是别人对他的评价。
排除③⑥,故选A项。
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德秀孤苦无依,依照法令领俸禄做官,出任邢州南和尉。
后来,因为治理事务有很好的政绩,又得到提拔,做了龙武录事参军。
B.元德秀赶不上在父母活着时娶妻,于是不肯结婚。
因为侄子结婚娶妻,家里穷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办婚礼,所以请求作鲁山县令。
C.到鲁山上任时,德秀从车上掉了下来,不幸摔伤了脚,不能慢跑拜礼,但还是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郡守长官。
D.元德秀淡泊名利,安于贫贱,晚年定居陆浑山,寄情山水,所著文章得到了思想行为高尚的人的赞扬。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中元德秀摔伤脚和做鲁山令的前后时间错,摔伤脚是在做鲁山令之前;说“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郡守长官”也错,应是汝郡郡守用客礼来对待元德秀。
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即破械出之。
翌日,格猛兽而还。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大夫高其行,不名,谓之元鲁山。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句中,“出”译为“放出”;“格”译为“杀”;省略句式翻译时应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2)句中,“高”,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高”;“名”,作动词,译为“呼名,叫名字”;“谓”译为“叫,称”。
答案:
(1)于是打开枷锁放出偷盗者。
第二天,(偷盗者)杀了猛兽回来了。
(2)士大夫认为德秀品性高洁,不直呼他的名字,称他元鲁山。
参考译文:
元德秀,河南人,字紫芝。
唐朝开元二十一年中进士。
德秀小时候丧父,生活贫苦,侍奉母亲因孝顺而闻名。
开元年间,由乡里举荐,常年在京城游学。
不忍心离开母亲,每次出行就自己肩负板舆(背着母亲),和母亲一起到长安。
中进士后,母亲去世。
在母亲墓地之侧建庐居孝,不吃盐,不吃酪,睡觉时底下不垫茵席,刺出血来画像写佛经。
时间长了,凭着是孤儿,人又小,(按照法令)领俸禄做官,调任邢州南和尉。
辅佐治理事务有很好的政绩,黜陟使向皇上报告了,(朝廷)召他任龙武录事参军。
德秀早年失去了父母,接连为父母服丧,没有赶上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娶妻。
成为孤儿后,就不再娶亲。
元氏家族的人用绝后来规劝他,德秀说:
“我的哥哥有儿子,可以承继先人的香火。
”因为侄子结婚娶妻,家里穷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办婚礼,所以请求作鲁山县令。
这之前,德秀从车上掉下来摔伤了脚,不能慢跑拜礼,汝郡郡守便用客礼来对待他。
县中有个人偷盗,官吏逮捕了他,关在牢里。
恰好鲁山境内有猛兽作乱,偷盗者自己说:
“愿意拼杀了猛兽来赎自己的罪。
”德秀答应了他。
官吏说:
“这盗人使用诡计只求逃走,你擅自放走了官府的囚犯,岂不是(要受到)牵累吗?
”德秀说:
“我不想违反承诺,受到牵连我一个人获罪,一定请求不牵连诸位。
”于是打开枷锁放出偷盗者。
第二天,(偷盗者)杀了猛兽回来了。
(德秀以)诚信感化他人,大多都是这种做法。
任官期满,德秀向南游览陆浑山,看见了好山水,不期然便有了长期隐居的想法,于是在山冈上修了房子。
有一年遇到饥荒,厨房里烟火不生,而德秀弹琴读书,怡然自得。
好事的人拿着酒和菜肴拜访他,德秀不分贤能与否,都和他对饮,乐陶陶地,超然物外。
弹琴喝酒之外,偶尔吟诗作文。
任情而写,语言没有雕琢。
他所著的《季子听乐论》《蹇士赋》,受到高人称赞。
天宝十三年德秀故去,时年五十九岁,门人共同谥他为文行先生。
士大夫认为德秀品性高洁,不直呼他的名字,称他元鲁山。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宋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
路茫茫,几兴亡。
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
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
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
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
①中行:
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
②馘(ɡuó):
割耳朵。
③治安:
贾谊曾给文帝上《治安策》。
5.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先要扫清字词障碍,“底事”指“什么事”,“漫”指“徒然、白白地”,“双阙”指“京都”。
其次,整体把握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上阕先写景,后抒情;下阕先叙事,后抒情。
所以回答“徒感慨”“空怅望”这两种感情所包含的具体含义,应结合上文铺陈的内容,所以答题要点包括两个,一是阐释诗歌大意;二是指出“徒感慨”“空怅望”的具体内容。
答案:
上阕既描写了扬州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
下阕作者先写自己以前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抒发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
6.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
从全词的角度鉴赏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一般不从修辞角度入手。
其次,正确定位诗歌类型(叙事、说理、描写抒情),这首诗属于抒情诗歌:
上阕从情景关系入手;下阕叙事抒情,抓住叙事部分用典抒情的特点,以及今昔感情的对照等角度赏析;另外诗歌感情信息的词眼颇多,也属于直接抒情。
答案:
①借景抒情。
作者运用单调的景物形成一幅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担忧、惆怅的心情。
②用典。
作者运用“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
③直接抒情。
作者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
④对比。
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写出作者的失落之情。
(答出两点即可)
2013高考生必读:
常被误读十大诗句
贫贱夫妻百事哀
误读:
生活贫贱的夫妻,事事不称心。
元稹悼亡诗《遣悲怀》有三首,都为名篇。
其一: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贫困生活固然有诸多不顺心,然而,从诗中所说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可以看出诗人重在叙衷肠而不是说道理。
夫妻死别人所不免,但回想当年贫贱相守,而今伊人已逝,真可谓一事一悲凄,百事皆哀感了。
横眉冷对千夫指
误读:
横眉冷对敌人的指责与攻击。
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此诗作于1932年10月。
领导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高度评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认为“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1931年2月4日,鲁迅《致李秉中》里说:
“今幸无事,可释远念。
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
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是说流言猛于虎。
而当时鲁迅景况窘迫,“运交华盖”“、破帽遮颜”,似乎,“千夫”应该理解为“敌人”。
其实这里的“千夫”应该理解为“群众”。
《汉书.王嘉传》:
“里谚曰:
‘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里的“千人”就是“群众”的意思。
另外,从词性方面来说,“千夫指”对“孺子牛”,才能使对联显得工整,这是一首七律,鲁迅应该不会犯这个小错误。
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这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尤适用于现在的反腐。
朱门酒肉臭
杜甫诗“朱门酒肉臭”的“臭”一般人都理解为“腐烂发臭”,其实这个“臭”就是“香”,xiu臭,在古代是发出香味的意思,这两句的含义是:
达官贵族的家中酒和肉发出诱人的香气,而路边还有冻死的骨头。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被人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极具跳跃性,因此,很多读者未能领会作者独具的匠心。
著名的诗评家沈德潜认为“诗中互文”,即词句可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这种解释很有见地,但仅仅停留于词语的表层意思。
事实上,“明月”和“关”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乐府诗里常见的词语,在这两个词语前加上“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顿使诗歌显得新鲜奇妙。
这样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以外,一种雄浑苍茫的意境油然而现;而且“人未还”的“人”所指也不仅仅指当时的人们了,而是指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诗的下联“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出句写八卦石阵与诸葛亮英名不会被江水所淘尽冲走,必将永留人间,一语双关。
对句突接“遗恨”,不知是说诸葛亮之憾恨,还是诗人之憾恨,“失吞吴”,不知是指诸葛亮生前没有把吴国吞掉,还是指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进攻东吴,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
其实按当时的历史状况,“遗恨失吞吴”真正的意思是指的是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进攻东吴,以至于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
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
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当时八位著名的诗人,其中一段专门写李白的醉态。
据说,唐玄宗想召见诗仙,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