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高二语文
2019.7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題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庄子·天道》篇中的一则寓言非常具有启发性。
舜问尧如何治理百姓,尧回答说,自己不慢待孤苦伶仃的人,不放弃贫穷的人,悲悯死者,喜爱小孩,同情妇人。
舜说:
“美则美矣,而未大也。
”尧问原因,舜说,真正的治政应该像四时运行有序,像昼夜交替有常。
舜肯定尧的美政,但又声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从而将有限之美引向无限,以无限为参照系不断超越各种具体之美的局限性。
这种思路,在《庄子》和《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
《庄子》强调“合内外之道”,把内圣(立德明道)与外王(应物而不穷)结合起来,主动超越具体之美的局限性,促成美的无限生成。
不过,《红楼梦》中没有一个单独的人物形象能够把内圣与外王结合起来,承载“合内外之道”的高妙境界。
这种境界是在整体象征世界中体现出来的。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命名即使不是有意为之,也很有可能是对道家“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之大观视域深切体会的一种无意流露;“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贯穿全书始终,可理解为以时空之无限突破拘于虚、笃于时的遮蔽;甄士隐、宝黛等人对功名富贵的疏离,可视为对束于教、囿于物、拘于俗的超越。
《葬花词》当然不能深刻体现哲人之思,却以诗性智慧描述了一种极为大观的视域:
诗中的花不是园林之花,甚至不是大自然中的花,而是向无限飘飞的花——“花谢花飞花满天”“随花飞到天尽头”;宝玉听闻《葬花词》后有了深刻的生命体验,也是因为这篇作品引发了宝玉“逃大造、出尘网”的大观视域。
《红楼梦》艺术世界的时空建构耐人寻味。
虽说主体部分仍是描述特定时期、特定空间中的故事,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的说法便颇有达变中知常的意味。
开头女娲炼石的神话传说与“又向荒唐演大荒”的叙事结构将特定时期放置在“古往”与“今后”之中,向前通向无限,向后也通向无限。
另外,贾府、朝廷、宅院、庄园、乡村、庙观等特定空间被放置在“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中,由封闭空间变成向无限敞开的空间。
小说结尾写宝玉拜别贾政,将这种向无限敞开的空间意识写得极有诗意: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背景中,一袭“大红猩猩毡的斗篷”渐行渐远,走向远方,走向无限。
这样富有象征意味的时空建构使得《红楼梦》具有其他古典小说难以企及的大观视域,让读者体认到具体、有限之美“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从而不对具体、有限之美产生依赖感,而是得以唤醒人的超越精神,促成美的无限生成。
如果说《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特定历史时期英雄人物的具体之美,《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江湖世界英雄人物的具体之美,《金瓶梅》通过“极写人情世态之歧”呼唤人性之美,《儒林外史》通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寄托人格之美,它们都对具体之美表现出依恋与执着,那《红楼梦》虽然也对具体之美表现出由衷的欣赏之情,却少了执念与依赖。
在“无限”的参照之下,曾经的具体之美如梦似幻,不可永久依恃。
人的心灵被净化,妄念被消除,不会陷入具体之美的局限性中不能自拔。
在“无立足境”的情况下,也就不会驻足不前,而是随道运化,不断创造新美。
(摘编自王冉冉《怎样品赏<庄子>和<红楼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舜认为尧需要抛弃掉一味关怀弱者的治政思路,才能克服“美则美矣,而未大也”的局限。
B.《红楼梦》作者运用道家大观视域构思全书,“大观园”的命名就是这种思想的流露。
C.《红楼梦》主体部分描述的虽然是特定时空中的故事,却能将有限之美引向无限。
D.其他古典小说如果也能像《红楼梦》一样具有象征意味的时空建构,就一定能描述出等同《红楼梦》的大观视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尧舜问政的故事,既引出作者的观点,同时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证了《红楼梦》借助整体象征世界体现无限之美。
C.文章多处运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体现出了辩证的态度,增强了论证的严密性。
D.文章论述《红楼梦》的空间构建时,将贾府等特定空间与“白茫茫大地”作了对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贾宝玉听闻《葬花词》后产生大观视域,此时他已初步达到了“立德明道”与“应物而不穷”的内在结合。
B.在诗文中,哲人之思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但是诗性智慧也可以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净化人们的心灵。
C.《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依恋和执著于对具体之美的呈现,导致它们的艺术水平低下。
D.本文所诠释的内圣外王的理念与《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所传达的理念相通。
【答案】1.C2.D3.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养心殿维修保护工程,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可能算不上大事。
仅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就有太和殿、慈宁宫等大体量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工程竣工;相比较来说,养心殿古建筑规模和体量要小得多。
然而,此次养心殿维修保护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又可以算得上大事,不仅在于养心殿知名度高、影响深远,还在于此次养心殿维修保护被确定为“研究性保护项目”,这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是第一次。
面对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所出现的传统营造技艺传承后继无人、高质量材料不能正常使用、维修保护过程中记录与研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故宫博物院创新古建筑保护机制,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等作为示范项目,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对文物现扶及维修保护进行全过程科学记录,冲破古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的制约,探索工匠招募制度,实现全过程人才培养,建立起故宫博物院古建筑保护传承队伍,为古建筑维修保护提供了经典案例,为文化遣产保护探索了可行之路。
(摘编自单霁翔《留住传统建筑的精髓》)
材料二:
4月15日傍晚,位于法国首都的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造成巴黎圣母院塔尖倒塌,建筑损毁严重。
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警讯。
我国是文物大国,与西方建筑以石结构为主不同,我国古代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留下的木质结构文物不胜枚举,毁于火灾的文物不在少数,近年来,就有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遇真宫主殿、云南香格里拉独宗克古城遭大火荼毒。
权威统计显示,2009年至2014年年初,全国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1300余起,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居首位,占总数近40%,电气原因占总数20%,其他原因依次为放火、玩火、吸烟、雷击。
这组数据,让人悲哀,也说明我们在防火上还有较大改进空间。
在唏嘘中吸取教训,在喟叹中反求诸己,把我们的古建筑保护得更好,绝不蹈其覆辙,这应是我们的底线责任。
(摘编自王石川(巴黎圣母院火灾为重点文物保护再次敲响警钟》,(光明日报)2019年4月18曰)
材料三:
古建筑的维修,根据其残损程度和工程性质,一般分为5种类型:
(1)经常性保养维护工程。
古建筑需进行经常性保养与维护,包括崖顶勾抹、局部补漏、梁柱和墙壁等支顶加固、庭院清理整顿、室内外排水等小型工程。
(2)抢险加固工程。
古建筑的某些部分在发生了危及文物安全险情时要进行抢救,如支顶、牵拉、堵挡、加固等应急工程。
(3)重点修缮工程。
古建筑进行较全面和较大规模的修缮,必须事先做好调查研究,在充分掌握科学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4)局部复原工程。
是指对存有遗址而地面建筑残缺不全或巳损毁部分的古建筑进行局部复原。
(5)保护性建筑与构筑物工程。
为了保护不可移动文物而附加的排水防洪堤坝、防雨房、消防站等安全设施,应与文物本身及环境风貌相协调。
(摘编自秦半两《古建筑施工修缮常见的五种类型与方法》)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心殿维修保护工程是大事,不仅因为养心殿地位特殊,更在于工程本身意义重大。
B.2009年至2014年初,全国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千余起,大多数是因生活用火不慎。
C.古建筑重点修缮工程最好经过认真分析,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再进行施工。
D.为保护武当山古建筑群而修建消防站时,应充分考虑到建筑的风格、环境的风貌。
5.下列古建筑的维修属于局部复原工程的一项是
A.北京故宫太和殿更换破碎琉璃瓦。
B.山西高平二郎庙木构件补接榫卯。
C.巴黎圣母院被烧毁塔楼尖顶重建。
D.锦州广济寺古建筑群修建拦雀网。
6.请结合材料,分析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维修古建筑。
【答案】4.B5.C
6.①创新古建筑保护机制,留住传统建筑精髓。
②吸取教训,重点故好防火工作。
③根据古建筑残损程度和工程性质,分类科学维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題,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洪振秋
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勃勃生机。
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
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江南民间有句谚语:
“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
”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到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
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
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
她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
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别的植物无法落脚,青苔却能从墙缝里、石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小时候,我的家乡,每年春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清理盖瓦,家乡人称之“拾漏”。
他总是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翻起一片片布满青苔的瓦,或剥下苔绿,或扯下苔丝,或拔出瓦沟中的苔草……然后装进一个蓝色的布袋里。
他从木梯上下来后,便径直去后花园,从布袋里掏出一撮撮、一把把的青苔,或填于兰花盆,或黏附于梅花树干上,或塞进干枯的罗汉松那一个个细小的木洞穴中……父亲说,青苔也有一些诗意的名字,叫“绮线”,也称呼为“绿衣元宝”,百花有青苔衬托,人世间才会春色满园。
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
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
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
我非常喜欢袁枚先生的那首《苔》 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
青春从何处来?
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
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
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天有她们不断地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所以,中国人很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
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等。
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墨趣,已臻成熟。
尤其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
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
他深爱着“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