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总复习资料 1.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138578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总复习资料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总复习资料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总复习资料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总复习资料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总复习资料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总复习资料 1.docx

《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总复习资料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总复习资料 1.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总复习资料 1.docx

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总复习资料1

一、选择题

窗体顶端

1、一般把政体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类。

2、下列不属于传统社会特征的是(社会组织为社会的核心单位)

3、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

(社会主义社会)

5、中国的君主制出现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6、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

7、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8、中国奴隶制国家结构是一种(等级君主制)。

9、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则是建立在封建(家庭)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封建专制君主制。

10、封建社会是封建(地主阶级)地主阶级执掌国家政权的时代。

11、司马迁写(《史记》)是为了“鉴往事,知来者”。

12、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通常指迄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立国,而止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476年的这一长时段的历史。

13、从夏、商、西周和春秋的奴隶制时代到封建制时代开始阶段的战国时期,历史上称之为:

"("先秦时期")"。

14、(启)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15、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是(西周)

16、分封制则是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

17、(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18、"兄长去世后由弟按年序依次继承王位,同辈之弟无或去世则由长兄之子继位。

"这一王位继承制度被称之为(兄终弟及)。

19、"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哪一种王位继承制的基本原则。

(嫡长子继承制)

20、西周中央政府三公以下最主要的政务官是三司,即司徒、司马和(司空)。

21、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西周)。

22、关于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终止时间问题,史学界通常取("战国封建说")。

23、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24、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战国)。

25、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

26、(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

27、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28、唐代自开元以后,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并有专印的是(中书省)。

29、宋代(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30、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御史台)。

31、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2、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

33、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34、汉武帝时开始重用(尚书)为中朝官以牵制外朝。

35、隋唐时期,正式确立和发展了三省(六)部制。

36、宋代在中枢机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之外的最重要的机构是主管全国财政的(三司)。

37、所谓"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制度指的是(北南面官制)。

38、明洪武十三年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六部)成为直属皇帝的全国最高法定政务机构。

39、清代官制中,(内阁)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

40、清代三院指理藩院、翰林院和(太医院)。

41、(内务府)掌皇宫内一应事务(包括宦官系统),设有总管大臣,由满族贵族担任。

42、汉代(郎吏)往往被作为内朝官来限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的权限。

43、汉代的(光禄勋)(即秦和汉初的郎中令)掌管皇帝侍从与宫内警卫。

44、秦朝统一后,以(三公九卿)为中央行政系统的主体。

45、中国封建社会地方建制的基本结构是(郡县)制度。

46、汉代(汉景帝)时采纳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

47、(汉武帝)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继续推行削弱王国势力的"推恩法",王国土地日以缩小。

48、汉武帝以后,在今新疆和中亚一些地区设(西域都护)为西域最高行政长官。

49、东汉末年,在镇压黄中起义过程中,改刺史为(牧),州牧典兵成为制度。

50、唐朝京师附近所在州称(辅州)。

51、唐代京城附近所在县称(畿县)。

52、(路)是宋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53、元地方最高行政组织是(省)。

54、明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省)。

55、清代幕府制盛行,从督、抚到州、县长官,多自辟幕客处理各种具体事务,这些幕客俗称(师爷)。

56、选官制度的最初形态,始于(原始民主)制度下,对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首领的推选。

57、西周的学校教育,按("六艺")来考核学生。

即:

礼、乐、射、御(驭)、书、数。

58、(春秋战国)时期是士阶层的黄金盛世。

59、秦始皇重(法家)治国之术,倡导以吏人为师。

60、"累日以取贵"、"仕宦以富"是人们对哪一种选官制度的批评?

("任子制"和"赀选")

61、(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62、西汉时由皇帝提出问题,由应试者作口头或书面的回答的考试方式称为(对策)。

63、魏晋南北朝的主体选官制是(九品中正制)。

64、北宋英宗治平三年以后直至明清,科举确定为三年一试,称之("大比")。

"

65、一般认为(隋炀帝)设置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

66、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彻底合流,凡"科举者必由学校"是在(明代)。

67、秦和西汉的中央监察机构可以说是(御史大夫寺)

68、完全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监察机构正式形成于(隋唐时期)

69、掌有"正朝廷纲纪,举百司紊失",有"临制百司,纠绳不法"之重权的是( A、侍御史 B、殿中侍御史 C、监察御史 )

70、宋代监察制度是一种(台谏)制度。

71、元朝御史大夫一职由(蒙古贵族)担任。

72、有"代天子巡狩"之称,府州县长吏均须以臣礼谒之的是(巡按御史)。

73、宋代谏官与前代不同,谏官本是谏皇帝的,至宋变成谏臣僚了,宋代谏院直属(皇帝)。

74、(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州(部),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人。

75、东汉始把当时的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兰台")

76、把唐宋时期的台、殿、察三院和并总为一台的是在(元朝)。

77、明代主要监察机构是(都察院)。

78、战国、秦、汉的法律总体上属于(法家)系统。

79、魏律、晋律和唐律中的"八议"之条,体现着(儒家)的礼义学说,法律的道德化成为明显的特点。

80、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天子)是实际的最高立法人。

81、(商鞅)在秦变法时,改法为律,参照李悝的《法经》制定《秦律》。

82、汉高祖建国后,丞相萧何在《秦律》基础上制定汉法,新增《户律》、《兴律》、《厩律》,合为九章,称(《九章律》)。

83、下列属于唐代的法律形式的是(律、令、格)。

84、"有例可援,无法可守"说的是(元)时期的法制紊乱局面。

85、《大明会典》属于一部(行政法)性质的法典。

86、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三国、两晋、南朝、北魏均称廷尉(三国初曾称大理),北齐改称(大理寺)。

87、清朝司法制度中的民族不平等性比较明显,有专门受理(满人)案件的特殊司法机构。

88、随着(秦朝)的统一,统一的封建司法制度也随之建立起来了。

二、判断题

1、政治是对公共权利的争取与运用。

(对)

2、国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管理形式。

(错)

3、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是国体。

 (错)

4、政治制度是一国各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它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错)

5、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封建社会】的农耕社会。

(对)

6、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上是神权从属于皇权;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与儒学同处于官方正统地位。

(错)

7、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对)

8、君主制政体始终与农耕文明相联系。

(对)

9、传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一般走的

是传统史学的治学之路,以写“信史”为原则,注重考据和实录。

(对)

10、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错)

11、《尚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政书体的文献。

 (对)

12、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历史上出现了所谓"春秋五霸",奴隶制走向瓦解。

(对)

13、"先秦时期",这是奴隶制生产方式和奴隶制上层建筑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对)

14、"外服官"指商王和周天子直接管辖的中央地区(王畿地区)的行政官员。

(错)

15、"礼"是为了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目的是使君臣有位、贵贱有别、尊卑有等、长幼有序。

 (对)

16、商和西周时期,宗教官和史职官有严格的划分。

史职名称的太史、史、御史、作册、内史等负责管文书册命,宗教官负责记录祭祀、占卜的事务。

(错)

17、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即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错)

18、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母系大家长制演变而来,至西周是趋于完善。

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大、小宗的区别与划分。

(错)

19、中国奴隶制时代的世袭贵族,与王侯同姓的称为"公族",异姓的称为卿族,统称"世族"。

(对)

20、春秋这一时代名,因孔子所修鲁国史书《春秋》而得名。

(对)

21、夏、商、周实行等级君主专制的国家结构,其王朝实际是一种复合制。

(错)

22、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这三个历史时期年代学的项目。

(对)

23、中国古代君主独裁下的封建官僚行政体制萌芽于秦朝时期,初步形成于西汉时期,至东汉开始在全国统一确立。

(错)

24、春秋时期,将、相分治始成定制。

(错)

25、汉武帝末年,自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后,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者往往为掌军国大政的实际丞相。

(对)

26、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对)

27、隋炀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正式确定了决策、审议和执行三大系统的三省制。

         (错)

28、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管理和任免,边防、兵备布置,出纳军事密令等。

(错)

29、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错)

30、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

(错)

31、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以诏书形式宣布。

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对)

32、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

        (对)

33、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时废三省制,正式确立尚书一省为中央最高行政中枢机构。

       (对)

34、宋朝的翰林学士院,设翰林学士、直学士若干人,专门负责为皇帝起草各种诏命,其中资格最老的称翰林学士称士。

(错)

35、元朝重宗教,宣政院的权力很大。

(对)

36、明代中央官制的一个特点是中央主要官僚机构有三套系统。

 (错)

37、明代掌学校教育的是国子监。

(对)

38、明代东厂设于成祖时期,西厂设于宪宗时期,人员和权利超过东厂。

(对)

39、清朝各部中有一批属于雇员性质的,专门负责处理文书事务的书吏,称"部办"或"承差"。

(对)

40、"笔帖式"是清代在各主要衙门中设立的,专门负责翻译满汉奏章文书的高级官员。

(错)

41、清代理藩院地位很高,官员均由汉、满、蒙贵族担任。

(错)

42、"非进士者不入翰林,非翰林者不入内阁"说明清代翰林院的地位重要。

 (对)

43、六部位次在武则天时期依照《周礼》定为:

吏、户、礼、兵、刑、工,这种位次编排一直沿袭到清朝.(对)

44、秦汉时的少府掌供皇室所需的"山海池泽之税"和手工业制造等,类似宫廷总务处。

(对)

45、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置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一郡)。

以守、尉、监类从中央的三公,郡尉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郡守掌军事。

(错)

46、东汉迁都郑州后,京师地区的长官称河南尹。

(错)

47、汉代县以下的乡里基层组织沿秦制,为乡、亭、里三级,设有乡官。

(对)

48、隋和唐前期是州(府)、县二级制,安史之乱以后是郡、州(府)、县三级制。

(错)

49、唐朝州的最高长官称太守,府的最高长官称刺史。

(错)

50、唐朝在边地军事要地或其他紧要地区又设有都督府,设都督掌若干州所在区域的军队。

(对)

51、唐高宗永微以后,都督带使持节,始称为节度使。

(对)

52、节度使、刺史这些官名,宋代仍有,但都属于"官"一类,俱为虚衔,不领实事,多作为加于武将、宗室、勋戚的荣誉性称号.(对)

53、王安石变法,推行保甲法。

保为征收赋税方便而设,以税户三十家为一保。

(错)

54、明朝州有二种类型,一种称直隶州,另一种称府属州。

(对)

55、清代属正式官职,由府主供养。

(错)

56、西周的选"士"制度是我国奴隶制时代最为完备、典型的推选中下级官员的选官制度。

(对)

57、西周的选拔人才注重德与能的结合,而以能为重。

(错)

58、封建性的选官制度按照"选贤任能"、"论功赏爵"的原则。

 !

(对)

59、春秋至汉初。

军功地主作为一种身份性地主一直是当时官僚核心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

60、汉代属于正式职官系统的称"中朝官";属于非正式的职官系统的称内朝官。

(错)

61、察举制是一种在独尊儒术方针指导下,以儒生为主要对象的选官制度。

 (对)

62、曹操在东汉末年掌朝中大权时,为适应争雄天下的需要,曾提出"唯才是举"的选人原则。

(对)

63、,"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是九品中正制度在考生录取上的原则。

(错)

64、唐宋科举考生来源有两种途径,即"生员"和"乡贡"。

 (对)

65、唐代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对)

66、明代的学校分中央国子监的"国学"和地方的府、州、县学、国学的学生称"监生";府、州、县学的学生称"生员"。

(对)

67、汉代司隶校尉权势很大,包括三公之内,皆可纠弹,与尚书令、御史、丞号称"三独坐"。

(错)

68、我国古代直到东汉,都没有一个专掌监察的独立机构。

(对)

69、唐代在诸御史中,监察御史官品最高,职掌范围最广。

(错)

70、宋代御史台有参与审理犯人的司法审判权并有专设监狱。

(对)

71、明代都察院长官经常因皇帝的某项特旨出使巡按地方。

其中,兼军务者称总督,兼民政行政者称巡抚、兼军务财政的称提督。

(错)

72、宋代台谏职权统一,均为监察百官臣僚,尤其以宰相为主要监察对象。

(对)

73、唐代的谏官均为规谏皇帝过失的谏官,这实际上是对皇帝个人的一种监察。

(对)

74、我国古代监察制度是随着秦统一全国后,适应统一的封建集权政治才形成起来的。

(对)

75、御史台下属机构是台院、殿院和察院三个。

(对)

76、清朝监察制度袭明制,都察院是全国最高监察机构,与明都察院没有不同。

(错)

77、唐后期,监察权力大大削弱,监察制度多有破坏。

这是与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不相适应的一种必然现象。

(错)

78、西周时期,法统入礼,刑与礼总属于周礼体系之中。

(对)

79、中国古代司法在中央和地方系统都有形式上的独立机构。

(错)

80、《唐律疏议》是留存至今,最早的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典。

(对)

81、《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对)

8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法典正式儒家化的时期。

(对)

83、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对)

84、元朝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书只有《元典章》。

(错)

85、明朝的律书《大诰》由太祖朱元璋亲自编定。

(对)

86、《大清律案集解附例》是一部以《大明律》为基础编订的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完备法典。

(错)

87、魏晋南北朝时期,司法制度的重大变化是行政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逐步分离。

(错)

88、明代司法制度总体特点是最大限度地保证皇帝的最高司法权。

(对)

三、名词解释

1、政治:

政治的歧义颇多,大体可归纳为三种观点:

①政治指管理国家公共事物的一种行为和活动。

②政治是对公共权利的争取与运用。

③政治是制定与执行政策的过程。

2、政治制度:

指统治阶级(统治集团)通过对政权的控制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3、中央集权制:

指的国家权力机构的联系与运作方式。

即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隶属关系上,地方绝对听命于中央,中央执掌立法、司法、人事、军政、财政等方面的大权,地方受制于中央并接受中央的监督。

4、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性质:

指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哪个主导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5、中国政治制度史:

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6、“十通”:

是一套考辩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军事图籍的重要工具书。

“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

7、禅让制:

中国原始社会后期的军事民主制时期,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它采取原始民主制的方法,由各部落首领以贤能为标准,集体推举部落联盟首领,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不具有世袭权力。

8、分封制: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在宗法制基础上建立的主要政治制度,它通过层层分封的组织形式,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贵族政治网络。

9、内外服制:

是中国奴隶社会官制的一种划分方式,主要在商周时期推行,在周代普遍见于史书记载,内服指在中央任职的各级官员,即所谓中央官;外服指王畿地区以外通过分封所形成的的地方诸侯等贵族系统

10、世卿制:

中国奴隶制时代贵族世袭爵位和职位的制度。

这些世袭贵族,与王侯同姓的称为"公族",异姓的称为卿族,统称"世族"。

11、官事可摄:

奴隶社会官僚机构的整体框架还不完整,职责权的对应原则尚不明晰,这就是所谓的"官事可摄"。

12、"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这三个历史时期年代学的项目。

13、"三礼":

指《周礼》、《礼记》和《仪礼》三部有关周朝礼制的典籍。

14、"五刑":

中国古代的五种刑罚名称,即大辟-砍头、刖刑-砍脚、劓刑-割鼻子、宫刑-男子去势,女子幽闭、墨刑-脸上刺字。

15、中枢核心系统:

指官僚机构中奉行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

16、中朝官:

又称"内朝官",与以丞相为首的正式职官系统的"外朝"相对应,由宫廷内供皇帝差遣的侍从性质的文武官组成。

总的特点是无定职、无定员、无官署,主要任务是在皇帝左右任护卫、陪从、处理文书、备顾问和随时差遣等。

17、尚书台:

官署名,东汉时设置,又称"中台",为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

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二千石和南北两主客六曹分领事务,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

18、内史省:

即中书省。

中国古代对帝王、尊者实行避讳制度,隋代,为避文帝的父亲杨忠的讳名,改中书省为内史省。

19、翰林学士:

官名。

唐玄宗时舍学士院,挑选用文才的朝臣任翰林学士,德宗时,翰林学士得以随侍皇帝左右,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权力日重,有"内相"之称。

20、枢密使:

官名。

唐代宗时设置,以宦官充任,掌中枢机密要务,时称"内枢密使",权力日重,侵夺相权。

五代史设枢密院,枢密使多由武将充任,宋代枢密使掌军政,与宰相并称"执政"或"执宰"。

21、政事堂:

唐代宰相集体议政、决策之处。

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

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

22、内三院:

清太宗时设立的官署名。

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分别掌管修史、起草诏命和皇族教育等事宜。

三院各设大学士1人,顺治时改称内阁。

23、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入关前后的最高权力机构。

议政王大臣会议源于八旗的旗主会议,议政王大臣全由满族贵族担任,权力极大,凡军国大政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随着军机处的设立,权力被不断削弱,至乾隆后期始最后取消。

24、"南书房":

南书房本为康熙皇帝读书处。

康熙十六年为加强皇权,康熙帝挑选了一批翰林官入南书房当值,称"南书房行走",除陪侍皇帝充任文学侍从外,还秉承帝旨,起草诏令,一度成为中央发布政令的机构,其后,南书房参与机务的权力为军机处所取代。

25、三公制:

秦朝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26、"使相制":

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即节度使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

27、"二府制":

宋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三省制向"二府制"过渡。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28、军机处:

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始设于雍正年间,当时正值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因内阁距皇宫较远,加上为保密考虑,为处理军机要务,始于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

29、内阁:

官署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仿照宋制,从翰林院等文翰机构挑选了几名文臣充任文渊阁、东阁、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的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披阅奏章,随侍左右,以备顾问。

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

30、三司:

三司最早定名于五代后唐时期,宋沿袭下来,作为全国最高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分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设三司使总领事务,地位仅次于宰相和枢密使。

31、"差遣":

差遣的意思是临时差派,三年一换。

宋代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即称"差遣",又称职务官。

32、"北南面官制":

辽代官制。

辽朝在中央官制系统中设置的南北两套双轨制的职官系统。

中央权力主要集中在北面官的北宰相府和北枢密院系统中。

33、宣政院:

元代官署名称。

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

34、通政使司:

明代中央官署。

掌收转奏章和官民密封申诉材料的机构。

35、二十四衙门:

明代宦官组织。

即司礼、印绶等十二监及四司、八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

其中司礼监为宦官二十四衙门之首,地位最为重要。

36、东厂和西厂:

明代中央官署名称,是宦官直接控制的特务组织。

37、"笔帖式":

官名。

清代在各主要衙门中设立的,专门负责翻译满汉奏章文书的低级官员,由满人、蒙古人和汉军旗人担任。

"笔帖试"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士人"(或"博士")。

38、理藩院:

清代中央官署名称。

为清朝专设的机构,始设于太宗时,初称"蒙古衙门",1638年改称理藩院,为管理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最高机构。

39、庶吉士:

明清翰林院中最低级的学习人员。

40、少府:

少府负责皇帝奉养之官。

战国时,始置少府,掌管手工业和国君的私人庄园。

东汉仍称少府。

秦汉沿置少府,列为九卿之一。

到了东汉,少府的职能、机构都发生很多变化。

元朝始废。

41、翰林学士院:

官署名称。

唐代武则天时期,有所谓"北门学士",选文词经学之士充任,以备咨询顾问。

到唐玄宗时期,始设翰林学士院,选朝官中有才艺者兼翰林学士(初称"翰林供奉"),初掌文学侍从,顾问应对等事,后发展为专掌起草重要诏命。

42、"经筵官":

宋朝还有另一种翰林,与通常所讲的翰林学士不同,他们不属于翰林学士院,分翰林侍读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