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127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2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语音和语义,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单元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单元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和志趣,阅读这些作品,要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同时要注重积累与背诵,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学生现状:

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文言基础知识薄弱,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低。

教学措施

(1).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注重知识及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3).重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4).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教学过程

21.《孟子二章》

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重点:

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理解本文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过程:

导语: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

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

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

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

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

大丈夫的名字。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请举例说明。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结合自己

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你找我找,发现问题

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

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结束语:

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愿大丈夫的高尚

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达标练习: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妾妇之道()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③居天下之广居()④无违夫子()

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2、朗读全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4、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分析结构,把握主旨。

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按要求认真预习,把不理解的词句通过查工具书尽快解决,同时,反复朗读,找出认为有用的信息;课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多形式的朗读,培养语感,在质疑中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章中心;课后,背诵课文,归纳文言词句。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2月2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振中宣布:

“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成功!

奔月飞行约需5天,将于12月6日飞行至月球附近,于12月中旬在月球虹湾软着陆。

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期。

要知早在我国研制原子弹的时候,中苏交恶,苏联撤走了专家,我们国家那时还是一清二白,有人就劝说道,我们还是暂停了原子弹项目吧,陈毅元帅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的话很具有代表性:

“中国人就是要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张爱萍向国防部长林彪汇报自己对原子弹项目调查结果的时候,林彪的态度同其他几位老帅的意见完全一致,同样很坚决。

他说:

“原子弹一定要搞下去,一定要响,就是用柴火烧也要把它烧响了。

”当然,正是有了原子弹方面技术的成熟才有了今天我们的嫦娥三号。

二、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动笔在课本上标出节奏,圈出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朗读,发现朗读问题。

三、疏通文意:

1、明确学习要求:

(1)理解课文字词,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2)理解课文结构思路和中心。

2、小组自主学习、讨论:

(1)结合工具书和课文注解疏通文意。

(2)小组讨论解答疑难问题,组长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3、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教师补充。

4、引导学生归纳课文重点词语。

通假字:

曾=增衡=横拂=弼

词类活用:

苦:

使……受苦;劳:

使……劳累;饿:

使……经受饥饿之苦;

动:

使……惊动空乏:

使……受到贫困之苦;:

使……坚韧

古今义:

发:

古义:

被任用;今义:

送出;举:

古义:

被举用;今义:

举起;

征:

古义:

征验;今义:

出征;喻:

古义:

了解;今义:

比喻。

虚词:

于:

①在;②从;③给;④由于

一词多义:

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国: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四、文章探究:

思考下面的问题:

1、文章第一段例举的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1)他们出身卑微,

(2)他们历经了苦难的磨练,

(3)他们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成就。

2、文章举的这几个例子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引出下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起过渡作用

4、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要经历那些磨难?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些?

5、学习了课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朗读、背诵。

六、板书

第1段:

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举例论证)-----引出问题这些事例暗示:

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第2段:

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

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道理论证)----提出问题

第3段:

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

(对比论证)-----分析问题(正面)和(反面)

第4段:

点明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点独成一段,鲜明突出。

------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22、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

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和这则寓言的“灵魂”。

检查复习:

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好文言文主要靠积累,知识积累的好方法是自我整理,请说一说你整理了什么知识点。

二、简析课文

1、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a、解决以下问题

1、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

2、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标如何?

4、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b、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

难!

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板书:

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难——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些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三、分析人物

学法指导:

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对话。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过渡: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

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

学法指导:

“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从目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思考两段话的区别。

区别:

a、“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式的运用,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且焉置土石?

”愚公的妻子有这个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b、愚公的妻子:

合乎情理“献疑”智叟:

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

“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c、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

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

“轻视、看不起

2、愚公之妻关切、担心愚公,智叟讥笑、责难愚公,你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委婉。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

学生试读

3、分析智叟的形象

愚公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智叟“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困难时,智叟是怎样的态度?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畏难而止自作聪明板书

3、分析愚公的形象

a、智叟自作聪明地反对愚公移山,愚公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我们一起读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学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齐读

启发:

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移山很有信心,使人感受到移山的可能性。

追问:

“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

体会“而”字的转折作用;“加增”就是“更增高”。

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

“(山)何苦而不平?

b、面对那么大的困难,愚公对智叟说的这段话表现了愚公什么样的性格?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知难而进大智若愚板书

c、愚公“年且九十”,只剩“残年余力”,却要带领老老小小五个人,移走两座“高万仞”的大山,这到底是“愚”还是“不愚”?

请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看法。

学生自由分析

讨论后明确:

愚公移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移山的目的明确。

有数移山之利

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

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

另外,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