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作品英国文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12450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国文学作品英国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英国文学作品英国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英国文学作品英国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英国文学作品英国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英国文学作品英国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英国文学作品英国文学.docx

《英国文学作品英国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国文学作品英国文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英国文学作品英国文学.docx

英国文学作品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作品]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篇

(1):

10部英国经典小说

10.《名利场》

VanityFair(WilliamMakepeaceThackeray,1848)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1848年出版

这部小说的主角或许就是英国文学史上最知名的非正统派女主角——贝奇·夏普,小说的情节围绕阶级、社会、跻身上流社会以及现代读者听来又熟悉又害怕的金融危机。

《名利场》这些要素全都具备,讲述那个年代,也讲述着每一个年代。

9.《科学怪人》

Frankenstein(MaryShelley,1818)玛莉·雪莱,1818年出版

这部先锋作品集科幻和哥特式恐怖于一身,营造了一个难以磨灭的“恶魔”主题,即科学家中的“现代普罗米修斯”,几世纪以来经久不衰。

8.《大卫·科波菲尔》

DavidCopperfield(CharlesDickens,1850)查尔斯·狄更斯,1850年出版

DavidCopperfieldispopulatedbysomeofthemostvividcharactersevercreated.Theyareasmuchapartofreaders’world,andtheirwayofthinkingabouttheworld,aspeopletheyhaveactuallymet.《大卫·科波菲尔》人物形象众多,性格鲜活的角色云集。

这些人物角色仿佛是读者所在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和读者亲身遇见的人一样,有着相似的世界观。

7.《呼啸山庄》

WutheringHeights(EmilyBront,1847)艾米莉·勃朗特,1847年出版

《呼啸山庄》“蕴含巨大的心理能量,没有其它书籍能够与之匹敌。

”读者推崇《呼啸山庄》是因为其“层层叠叠的叙述结构”和丰富惊人的想象力,更因为《呼啸山庄》超越了爱情故事本身,展现了我们转瞬即逝的欲望之下“永恒的震撼”。

6.《荒凉之屋》

BleakHouse(CharlesDickens,1853)查尔斯·狄更斯,1853年出版

《荒凉之屋》是狄更斯的小说之一,以第一人称过去时所写的章节与第三人称现在时的叙述并行,两者间的切换创新独到。

5.《简·爱》

JaneEyre(CharlotteBront,1847)夏洛蒂·勃朗特,1847年出版

勃朗特这部哥特式爱情传奇出版于1847年,内容革新,讲述了一个年轻女性追寻更为充实激情的生活,至今仍能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

勃朗特小说的主人翁简·爱是个孤儿,追寻着自我的身份,主人罗切斯特先生深深吸引着她,其情至真令简`爱无法抗拒;小说真切描述了简·爱复杂的道德抉择及其有时显得有些原始的情感状态。

4.《远大前程》

GreatE某pectations(CharlesDickens,1861)查尔斯·狄更斯,1861年出版

《远大前程》或许是最地道的英国小说。

成年读者重温狄更斯经典,去发现其智慧与精彩、影响与真理。

《远大前程》有狄更斯经典的所有元素,讨人欢喜却不甚完美的角色、主要故事情节能牵住时局、副线情节串起道德与文化,是部情节精彩的爱情故事作品。

(推荐书单,提升阅读技能,欢迎常到荐书堂来看看~)

3.《达洛卫夫人》

MrsDalloway(VirginiaWoolf,1925)弗吉尼亚·伍尔芙,1925年出版

如果说这部小说作为媒介最天才之处在于其破除人类意识的囹圄、显露人们细若蛛丝的思绪、显露构成我们内心生活的记忆,那么伍尔芙的第四部小说本身就是鼎峰之作。

弗吉尼亚让现代主义焕发新生、重现生机。

2.《到灯塔去》

TotheLighthouse(VirginiaWoolf,1927)弗吉尼亚·伍尔芙,1927年出版

细腻美妙、智慧惊人,是不折不扣的原创之作。

现代派的大师之作,运用意识流写法,其语言丰富、观察敏锐,不言自明。

1.《米德尔马契》

Middlemarch(GeorgeEliot,1874)乔治·艾略特,1874年出版

这部小说人物角色卓越,更精妙之处在于其想法与理念。

《米德尔马契》是迄今最伟大的英文社会心理学小说。

英国文学篇

(2):

梁实秋英国文学史

梁实秋译的《英国文学史》大家了解他为翻译做了哪些工作花费了多少时间精力呢

内容提要/《英国文学史》

《英国文学史》分三卷,凡19章,起自盎格鲁撒克逊时代,(449——1066),终至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台湾协会工业出版公司1985年8月出版。

编入本书时,为统一体例,在个别地方作了技术性的处理,对前后不一致的译名也酌情予以订正。

本卷选入《英国文学史》第一卷,包括第一至第九章,内容叙以盎格鲁撒克逊时代(449-1066)到十七世纪前期(1603—1642)数百年间英国文学的发展状况。

作者简介/《英国文学史》

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

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

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

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

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

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

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梁实秋和他的《英国文学史》

在说英国文学史之前,先说说中国文学史。

数年前,曾有幸参与编写过一套《中国文学史》,虽然彼套《中国文学史》较之游国恩先生的版本显得文学了许多,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来评判那些文学作品和文学家们,尽量还文学以文学的面目。

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还是止步于晚清,对民国这一产生了无数文学大家和无数文学佳作的繁荣时期避而不谈,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遗憾。

实际上,建国以后一直被某党以“贪脏腐朽横行、民怨民恨沸腾、物价暴涨、民不聊生”等面目斥之的民国时期,不论从经济上、艺术上还是文学上来说,都是极其丰富和厚重的时期。

那个时期,产生了盛宣怀、陈其美、张謇、穆藕初、卢作孚这样的民族企业家。

虽然这个企业家群体在规模和深度上仍然无法与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企业家相比,但在开启中国商人特有的企业家精神上他们并无二致——把他们个人的成功和时代需求紧紧结合在一起,在那样一个积贫积弱、数百年来处处落后的语境下,他们竭尽全力,企图以己之力拯救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那个时期,有林风眠、徐悲鸿、齐白石、吴昌硕、张大千、刘海粟、丰子恺这样的艺术大师们,从他们散落民间的惊鸿残影里,我们得以窥见当时斑斓多姿的艺术风貌。

那个时期,更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严复、沈曾植、康有为、辜鸿铭、金岳霖、冯友兰、傅斯年、李叔同、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这样一批文学大师们。

他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在文学的天空中发出熠熠光辉。

在他们的身上,能够清晰地看到传统士人的言行操守和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信念;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无一不是希图在外患频仍、传统断裂的现实中探求民族自由、文化重光、国民新生的道路和方法。

以致后来,当我每每遇到口若悬河口生莲花口吐白沫的作者,跟我吹嘘自己是多么的“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时,跟我说如果不把他的大作卖过一千万册就对不起他的时候,我总是在心里默默地缅怀民国时期那些真正的大家们,总是在心里深深地怀念民国时期产生的那些让我们读之千遍也不厌倦的佳作们。

比如那位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辜鸿铭老先生,虽然后人多以遗老称之,多谈论他的裹小脚以及三妻四妾的理想,然其精通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的学识,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的贡献,还是令我们瞠目以及结舌。

比如那位精通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众多领域的天才超人梁启超先生,以他一夜之间学会日语的聪慧头脑,留下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煌煌巨著,至今仍让我们叹为观止。

还有那位和鲁迅笔战不休的林语堂先生,虽然坊间传说笔战起因是爱抽烟的林先生不小心用烟头烧了周先生的蚊帐,从而交恶,令人不免生出名人也是人的感概,但丝毫不妨碍我们欣赏《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时的喜悦和感动。

当然,缺不了的还有我们这位梁实秋先生,这位曾被鲁迅先生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毛泽东钦定的“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

虽然直到改革开放后我们才得以一睹梁先生作品的风貌,但因此更加重了我们相见恨晚的愤慨和对之文笔的惊叹。

当看惯了《香山红叶》、《阳朔的秋天》这样的散文,猛然发现,还有《雅舍小品》,还有这种温情脉脉的絮絮叨叨的然而读起来却很美的散文,你会发现,整个世界观都发生了变化。

因为,这种散文,你看完没法“总结中心思想”,没法通过什么什么,深刻揭露了什么什么,无情批判了什么什么。

崇尚“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的梁实秋先生一再强调:

以人性作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

他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资本家与工人“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地人性的艺术。

”所以,从梁实秋先生的文章里,你看到的,是一种对生活的平淡从容的享受,是个体与世界的和解共存。

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上的享受,更有人性上的思考。

其实,就像我们小时候写作文,写惯了雄赳赳气昂昂的标准统一的整齐划一的规范作文后,发现还有琼瑶奶奶那种柔媚无骨的千娇百媚的写法,还有亦舒阿姨那种冷酷无情然而又顾盼生姿的写法,你简直会痛不欲生以头槌地,进而对自己的“三观”产生严重质疑(注:

“三观”指伟大的无产阶级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当然,梁实秋先生的成就远远不止散文这一项,他还是著名的理论批评家,有《浪漫的与古典的》和《文学的纪律》两本文艺批评专著;他还是著名的翻译家,持续40载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

他还是著名的英国文学史家,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在扯了大半天废话之后,终于扯到这部伟大的《英国文学史》上来了。

以下转入正题。

这部以梁实秋先生自己说来是“迟暮之年,独荷艰巨,诚然是不自量力。

历时七载有余,勉强终篇,如释重负。

”的煌煌巨著,可以算是他最重要的学术遗产。

梁实秋先生在这本《英国文学史》中,于每章开头先交代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普遍风气,强调了时代背景对于文学的影响,这种写法于我们并无陌生之感。

从广义上说,文学自然是一种时代的产物,但却不能因此忽视其相当的独立性,某一时代产生出的文学并非只是时代的附庸,而伟大的作家如莎士比亚,绝不是只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时代。

梁实秋先生这种貌似折中保守的写法,实在是源于学者身份下的一份客观与严谨。

他认为文学史须注重事实,如果读者对所论述内容并无较多的了解,则批判意见自然显得漫无边际,无所附丽,并不会使人真正受益。

而“偏重于文学之历史的政治经济的背景,尤其是根据唯物史观来衡量文学的那一宗派,偶尔中肯,时而牵强,甚至沦为偏颇的宣传”的那种写法,则更是无足观了。

因此梁实秋先生并没有特意以一套史观,一种理论来统摄全书,以成一家之言,夺人耳目,而是谦虚地称这部文学史可以归属在“教科书”一类,“注重的是事实,而非批评”,并无意在书中事先代读者对作家作品作了评论,表达自己批评的意见,而是让文学回归文学,回归经典,用最诚实的笔墨写这部宁静的大书。

在这部时间跨度上下达八九百年的文学史中,我们还有幸得见梁实秋先生逐一亲自翻译的英国文学作品,熟悉的不熟悉的,从《贝奥武夫》到叶芝、济慈,加以梁氏美文式的评点与串讲,。

略带文言色彩的文笔,知人论世的批评,读这部书,说是接受一次珍贵的文学启蒙亦不为过。

读者可凭借这场文学盛宴了解数百年来英国历史文化的流变,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与风土人情,乃至文人与政治微妙复杂的关系,文学和时代的悖谬与投合。

可惜的是,也许源于年高精力不济,本书所展开的英国文学之旅戛然而止于二十世纪初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梁先生自己也甚为不甘,说“对这相当长的一段文学历史总应有个交代。

这一缺陷如何弥补只好有待于来兹了。

”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却是再也无从得知大师对于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如艾略特,奥登;小说巨匠毛姆,亨利詹姆斯等人的评价了。

在这里似乎也能隐约见到梁实秋先生古典、浪漫的文学观念的影响。

随着岁月消逝,民国那些曾经灿若星辰的大师们一一作古,这是我们无法挽留的现实。

然而,有大师们留下的一份份厚重的礼物,让我们咀嚼并珍惜。

这,也是一种幸运。

最后,

我有一个梦想,我希望,不仅是能够出版真实的《英国文学史》,更能够出版一套真实的《民国文学史》,不是以“文学巨匠郭沫若柳亚子”为介绍重点,不是以“解放区文学”标志“第三个创作高峰”的产生,而是一套公正的完整的平静的来叙述那个时期的文学史。

我希望有一天,能够还文学以文学,还历史以历史。

英国文学篇(3):

老舍的写实小说观念与英国文学的影响

一、英国小说与中国写实小说观念的形成

英国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观念建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林纾的小说社会功能观,鲁迅的文学社会人格功能观,创造社作家的文学抒情观,新月派诗人的诗歌艺术观,朱光潜的文学批评观,九叶诗人的现代主义诗歌观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吸取了英国文学的核心质素。

其中处于现代文学转型期的五四时期的中国作家的文学观念的建立受英国文学影响是具有代表性的。

20世纪中国小说最初接受英国小说影响有两种途径:

其一是直接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正如叶圣陶在《〈叶圣陶选集〉自序》中说:

“如果不读英文,不接触那些用英文写的文学作品,我决不会写什么小说。

”1与叶圣陶写作经历一样的还有老舍,老舍也因为要学英文,就从狄更斯小说读起,他从狄更斯的小说中悟出,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他说:

“我决定不取中国小说的形式”,“况且呢,我刚读了NicholasNickleby(《尼古拉斯·尼柯尔贝》)和PickwichPapers(《匹克威克外传》)等杂乱无章的作品,更足以使我大胆放野;写就好,管它什么。

”2事实上老舍正是在狄更斯直接影响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

其二是通过林译小说接触英国小说。

林译小说对西方小说形式的输入影响简直太大了。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

“林纾的翻译所起‘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公认的事实。

”钱先生自己也是如此,他说:

“接触了林译,我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人。

我把林译哈葛德、迭更司、欧文、司各德、斯威佛特的作品反复不厌地阅览。

”3

林纾的西方文学传播之功无人可比,正所谓“有了林纾,中国人才知道有外国小说。

”实际上,林纾为国人带来的外国小说,除了作品之外,还有小说观念。

真正移植西方文学观念的,林纾是第一人,这些观念主要反映在林译小说的序言中,前后他共写有72篇译文序跋,并且主要是针对于英译小说的。

这些文字就性质而言虽只是有感而发,并不系统,但却多有真知卓见,成为中国文学观念现代转型之初的重要表征。

归结起来,林纾的观念建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小说的社会功用。

他认为小说具有改良社会、促进社会变革的政教之功。

他说:

“西方小说之荒眇无稽,至《葛利费》极矣。

然其言小人国大人国的风土,亦必言其政治之得失,用讽其祖国,此得谓无关系之书乎”(《红礁画浆录·译余剩语》)文学讽教之说,中国传统文学早已有之,但他将文学与祖国关连起来,一变将小说视为闲情逸致。

同时,在他的感悟中,文学与政教既关联又是具有独立性的。

他在《吟边燕语·序》中说:

“盖政教两事,与文章无属,政权既美,宜泽以文章;文章徒美,无益于政教”。

文学应具有文学的独立性,但文学家不应没有文学家的责任感,他在狄更斯的诸多小说中充分感受到了这一点,他说:

“狄更斯极力抉摘下等社会之积弊,作为小说,俾政府知而改之。

顾英之能强能改革而从善者,吾华从而改之,亦正易易。

所恨无狄更斯其人,如能举社会中积弊者为小说,固告当事,或庶几也”。

(《贼史·序》)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发展的主脉之一,就是文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主脉的源头不能不追溯到林纾那里。

第二,关于文学写实手法。

林纾充分肯定狄更斯小说刻画下层社会市民生活的写实小说的文学价值。

他在《孝女耐儿传·序》中,一再肯定狄更斯“专为下等社会写照的高明手法”,“刻画市井卑污龌龊之事”,“如张明镜于空际,收纳五虫万怪,物物皆涵清光而出,见者如凭阑之观鱼鳖虾蟹焉”,“增无数阅历,生无穷感谓”。

在《块肉余生述·序》中,他认为“迭更斯此书,种种描幕下等社会,虽可哕可鄙之事,一道以传妙之笔,皆足供人喷饭,英伦半开化时民间弊俗,亦皎然揭诸眉睫之下。

第三,关于小说的叙事方法。

他盛赞《洪罕女郎传》的情节丰富性:

“大抵西人之为小说,多半叙其风俗,后杂入以实事”(《洪罕女郎传·跋语》)又赞赏狄更斯小说的精巧结构方法:

“伏脉至细一语必寓微旨,一事必种无因。

手写此间,而全局应有之人,逐处涌现,随地关合。

虽偶尔一见,观者几复忘怀;而闲闲著笔,已近拾皆是,读之令人斗然记忆,循编逐节以索,又一一有是人行踪,得是事之来源”。

(《块肉余生述·序》)他还佩服狄更斯的写法,他说:

“此书不难在叙家常之事,难在俗中有雅,拙而能韵,令人挹之不尽。

”(《块肉余生述·识语》)林纾的这些见解虽还只是片语感悟,但这种有感而发的根由主要来自哈葛德的作品,尤其较多的是狄更斯的作品,应该说狄更斯代表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最高成就,林纾的评说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到审美趣味都有归纳,“以彼新理、助我行文”。

事实上,经林纾的翻译及其序跋的言说狄更斯的小说对五四文学有更多的影响,比如平民文学观念、写实主义手法、章节小说的体例,谐谑幽默的笔调、细致的心理刻画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受林译小说影响比较有代表的作家很多,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文学巨将都曾是林译小说的热心读者。

鲁迅还在南京读书即爱读林译小说,一直坚持到日本,每本必读,并且说:

“使得我们佩服的,其实还是那部司各得的《撒喀逊劫后英雄略》,原本既是名著,译文相当用力,而且说撒克逊遗民和诺尔曼人对抗的情形。

那时看了含有暗示的意味,所以特别的被看重了。

”郭沫若在其自传中回忆说:

“林琴南译的小说在当时是很流行的,那也是我们嗜好的一种读物。

我最初读的是Haggard的《迦茵小传》。

那女主人公的迦茵是怎样的引起了我深厚的同情,诱出了大量的眼泪哟。

”郭沫若说:

“林译小说中对于我后来的文学倾向有决定的影响的,是scott的《Ivanhoe》,他译成《撒喀逊劫后英雄略》。

我受scott的影响很深,这差不多是我的一个秘密。

”4沈从文在《从文自传》和《芷江县的熊公馆》中两次重申林译狄更斯小说《冰雪姻缘》《滑稽外史》《贼史》对他的影响:

“我欢喜这种书。

他不像别的书,尽说道理,他只记下一些活现象。

作者却有本领把道理包含在现象中。

我就是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

”5沈从文的主要成就在小说,而其小说的突出成就在其故事的可读性和鲜明的地方色彩,而这种写底层人物的突出个性创作特色的确是与英国文学中狄更斯与哈代的影响分不开。

没有表征说明老舍直接受到林译小说的影响,但接受英国写实主义文学观念的影响,在老舍这里是一致的。

二、老舍小说创作与英国小说影响

老舍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与英国文学对他的影响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1924年到1929年任教于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老舍,在狄更斯的《尼古拉斯·尼柯尔贝》、《匹克威克外传》等小说的启示下,接连写出《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小说,在完成教学和写作小说之余,他完成了从古希腊到莎士比亚到近代英法小说的庞大阅读计划,其中所读的英国作家就有佩特、狄更斯、康拉德、梅瑞狄斯、王尔德、劳伦斯、詹姆斯、伍尔芙、赫胥黎、艾略特、福特、乔伊斯等,而这些作家对他的影响可以从他诸多的著述中得到印证。

老舍在《文学概论讲义》称佩特(waterPater)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开审美批评风气的作家,肯定其把“美和生命联成了一气”,当然也有走向享乐主义的危险。

老舍在《景物的描写》中称劳伦斯《白孔雀》的出殡描写“应为写景而写景。

”又称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借人物活动暗示出环境来”的本领,“拿笔,便向幽默这边滑过来了。

”(《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他称哈代与康拉德“在他们的作品中,景物与人物相关,是一种心理的、生理的、与哲理的解”,“把景物与人生密切的联成一片。

”他在《景物的描写》《事实的运用》《我怎样写〈二马〉》《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等文章中,多次提到受康拉德的影响,称康拉德的小说“把人与环境打成一片,”“使景物多是带着感情的,”“景物也是人”,《二马》也正是摹仿康拉德倒叙结构方法。

老舍的幽默追求更多来自斯威夫特,他在《谈幽默》《言语与风格》和《我的“话”》等文中多次提到斯威夫特。

老舍在《我怎样写短篇小说》一文中说“短篇小说《歪毛儿》是摹仿J.D.Beresford的TheHermit(《隐者》)”。

他自称受雅各布斯与沃姆豪斯的影响,称菲尔丁是“英国现实主义这个光荣传统的奠基者,放光辉时代。

”《猫城记》受威尔斯(HerbertGeorgewells)影响,所谓“科学的罗曼司”。

老舍在《谈读书》中说“极喜读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爱与憎却是用幽默的笔写出来的。

”(《滑稽小说》)

老舍在《文学概论讲义》中叙述了马修阿诺德把批评者喻为施洗的约翰,以“给一个更大的人物预备道路”。

他说:

“阿诺德不但批评文学,也批评生命;他批评文艺,也批评批评者。

他以多文化的意义在借求知而进于完善,求知便能分辨好坏善恶,这便是批评。

”当然,在创作上对老舍具有明显影响的是狄更斯、康拉德和赫胥黎。

老舍小说接受英国小说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情节构思的模仿。

《老张的哲学》与狄更斯的《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两著在学校活动场景、“校长”成为贯穿人物、年轻一代的恋爱以及善恶人物系列设置等多点上都有对应关系。

老舍是从学英文而首先选读狄更斯的小说,阅读使他很快就感悟到小说的写法,据他说:

“我刚读了NicholasNickleby和PickwichPapers等杂乱无章的作品,更足以使我大胆放野;写就好,管它什么。

”事实上,从《老张的哲学》看,小说的市民社会取材,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塑造包括幽默与讽刺的风格等与《匹克威克外传》和《尼古拉斯·尼克尔贝》的启示有关。

当然,狄更斯式的这样“杂乱无章”写法,是适合20世纪初到20年代北京中下层社会的生活图景,也适合老舍对下层社会生活的阅历丰富的创作背景,应该说是狄更斯使老舍找到了一种文学方式和文学风格——摄影式的写实手法,表现生活的厚实性、善于讲述故事的能力和沉在生活里的创作风格等。

其次,艺术风格的影响,如老舍初期小说受狄更斯现实主义小说的影响,从人道主义精神,到善恶对立人物形象,到以喜剧手法写悲剧的风格都是一脉相承的。

实际上,可以将狄更斯对老舍的影响归之几个方面:

第一,题材上选中表现小市民生活,甚至于不善于写女性;其二,人物形象上的扁形人物,人物大多一成不变,而且善恶分明;其三,主题上偏重于道德批判,表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充满了人道主义色彩。

从整体上说,狄更斯对老舍的主要影响应是小说叙事结构的影响。

只是这种结构是一种不易显见的流浪汉小说和传奇小说的结构。

结构影响表面上看是一种技术影响,实质上也是一种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