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鄂东南地区省重点学校121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八月检测试.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11828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鄂东南地区省重点学校121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八月检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北鄂东南地区省重点学校121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八月检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北鄂东南地区省重点学校121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八月检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北鄂东南地区省重点学校121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八月检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北鄂东南地区省重点学校121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八月检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鄂东南地区省重点学校121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八月检测试.docx

《湖北鄂东南地区省重点学校121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八月检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鄂东南地区省重点学校121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八月检测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鄂东南地区省重点学校121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八月检测试.docx

湖北鄂东南地区省重点学校121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八月检测试

湖北鄂东南地区省重点学校12-1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八月检测试卷-语文

2012.8.17

说明:

本试题卷共6页,六大题23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案写在试题卷上一律作无效处理,考试结束时只上交答题卡。

命题人:

胡平(黄石三中)

★祝考试顺利★

一、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突兀(wū)怵(chù)然瞋(chēn)目而叱直栏横槛(jiàn)

B.舟楫(jí)中(zhōng)看管弦呕哑(yā)予以重创(chuāng)

C.铁骑(qí)辟(bì)易上干(gàn)云霄遁(dùn)世绝俗

D.贿赂(lù)锱(zī)铢屏(bǐng)息静听置之度(duó)外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巉岩田父新发于硎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B.逦迤肯絜月色溶溶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C.宫阕草芥批郤导窾官知止而神欲行

D.披靡殆尽鼎珰玉石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机场安检人员在一名旅客随身行李的X光机屏显图像中发现异常,随即指示开箱检查。

然而该旅客却矢口否认,期望能因此侥幸通关。

殊不知,安检人员长年累月识别电器的图像,几近目无全牛的境界。

B.作为智能手机开山鼻祖的黑莓,2011年以来,风波不断,并且在苹果、三星、HTC的包围下,出货量及市场份额持续下降,将很容易陷于四面楚歌之中。

C.秦腔《梦回陇西堂》以安史之乱为历史背景,讲述“诗仙”李白踌躇满志地向皇帝忠言直谏,却失望而归,皇帝事后幡然悔悟,两人一起梦回李氏宗祠陇西堂祭祖的故事,充满传说中李白的祖籍地甘肃陇西的地域风情。

D.美国国务院8月3日的声明,打着要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南海问题的幌子,无疑是在南海问题上抱薪救火。

实际上,如果没有美国给菲律宾和越南暗中撑腰,南海问题和平解决并不是太困难的问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刘鹏表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成功,正是建立在举国体制之上,并希望外国媒体对于中国运动员给予应有的赞赏和尊重,而不是针对出色成绩首先想到的总是质疑和横加指责。

B.作为散文,所描摹的山水形象,与用诗歌写出的山水形象是有差别的。

文贴近山水的本来面貌,而诗则是写意的,境象与情思都升华得更为高远一些。

C.必须承认,赵登用人格评价的降低及其家属长达三个月的身心伤害,云南巧家县警方是有过错的。

依照相关法律,对赵登用及其家属进行赔偿于法有据,不应是非不清地仅仅“救助”了事。

D.依现有证据初步判断,《爱情公寓3》诸多情节、人物设置、情景甚至台词都与“美剧”构成了极强的相似度,同时在目前大众传媒如此便捷的情况下,该剧的剧本及电视剧作者显然具有接触这些“美剧”的可能性,因此,这种行为均涉嫌构成著作权侵权,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第四单元既有对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的描写,又有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和人物事件的精彩叙述。

既有对宫廷建筑和奢华生活的形象描绘,也不乏对生活中普通道理的生动阐述。

文体内容可谓丰富多彩。

B.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

《项羽之死》中对项羽的写法是通过三个连续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

C.苏洵,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包括宋代的欧阳修和陆游等。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所学《六国论》选自他的代表作品《权书》。

D.铺叙、夸张、渲染是赋体的特征。

就杜牧的《阿房宫赋》而言,作者越把阿房宫写得穷奢极丽,就越有力地显示秦王朝崩溃的必然性。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

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

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才是最合苏轼的标准,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

他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

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6、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诗文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既有对政治的退避,也有对社会的退避,后者比前者更深刻。

B.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C.与杜、白、韩及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样,苏轼有时还带着让人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

D.苏轼把进取与退隐的双重矛盾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7、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的意义的一项是()

A.苏轼在美学上追求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和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哲理高度。

B.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C.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D.苏轼的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于苏轼,朱熹更赞赏王安石,因为王安石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秩序不具有破坏性。

B.苏轼认为陶诗中所表现的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C.苏轼文艺成就不如屈、陶、李、杜、然而在中国文艺史、美学史中却比上述几人具有更大的意义。

D.苏轼即使能退避政治,也无法退避社会,这使他陷于一种要求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伤感的境地。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①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注:

①埸,yì,边境。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藉:

凭借。

B.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道:

道理,规律。

C.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委:

听任,任凭。

D.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阴:

暗中。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B.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C.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D.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

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11、下列各句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

A.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B.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C.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D.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4分)

(2)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

(3分)

(3)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材料断句。

(断句不超过10处)(3分)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整首词以词中哪一个词语为核心,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来层层渲染的?

其内涵又有哪些?

请结合有关词句作简要分析。

(4分)

(2)词的下片末尾一整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来简析其原因。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其中6个小题作答)(6分)

(1)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阿房宫赋》)

(2)歌台暖响,;舞殿冷袖,。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阿房宫赋》)

(3),宫车过也;辘辘远听,。

(《阿房宫赋》)

(4)戍卒叫,,,!

(《阿房宫赋》)

(5)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阿房宫赋》)

(6)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

比如: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

(7)叶上初阳干宿雨,,。

(周邦彦《苏幕遮》)

(8),乾坤日夜浮。

,老病有孤舟。

(杜甫《苏登岳阳楼》)

四、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8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白发上津城

梅洁

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

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

邹龙权说:

有呀,上津就是。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

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二百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

秦人的戏楼简约、雄宏,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

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我们在漫川古镇穿街走巷。

我问郧西朋友,为什么在陕西地界停下?

朋友说,这里离上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

来上津参观的人,必领到漫川,去漫川参观的人必领来上津,这已成惯例。

啊,秦楚不再战争!

啊,鄂陕息息相依!

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有着1800岁的古城是多么的老,老得白发千丈!

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

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地举足轻重!

如果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丕在这里建平阳县算起,1800年里,上津曾14次设县、6次设郡、2次设州,历史太垂顾汉江边这块弹丸之地了!

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

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咴嘶的军事重镇,也同时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

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扼守中原关口,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囤粮基地。

六千里迢迢的金元蒙古人,居然占领上津前后达80年之久!

以至于后来的李自成、王聪儿、新四军……上津饱经战争创伤。

上津人还说,长安是13朝古都,历朝历代从江南选送美女进皇宫的船队,经长江、汉水数月的水上劳顿到达上津之后,已人困马乏,纷纷上岸休息,之后转陆路穿秦岭到长安。

而无数江南女子上岸后乘机进入上津、郧西民间,千年的美女逃遁,使郧西一代一代女子都天生丽质。

鄂西北自古至今都流传着一句谚语:

“要吃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

”应该是对这一历史事象的注释。

上津古城长宽仅二三百米,周长也仅只1.2千余米,不足诞生我的郧阳古城的三分之一,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上的鎏金大字“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已足以显示它通连四海的属性。

走在似乎有些固若金汤的城墙上面,凝望城下黑瓦土墙、飞檐斗角的老街,心中倏忽一颤:

这是鄂西北最后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

千年的郧阳府城、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已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沉没了。

保护好上津古城吧,权当是为中国千年的文化留下一瞥最后的回眸……

前些时,收到上津26岁的镇长陈林的电子信件,他在信中写道:

“……还记得我吗?

郧西县上津镇的那个小陈镇长,在你眼里或许我还是一个‘伢’。

你们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作家,温文尔雅、学识广博,敬意油然而生。

……”他告诉我他又有了作家梦,说这梦是见到我们之后才有的。

我立即给“伢”回信:

“……我和我们一行真的不能忘记上津,不能忘记很年轻的小陈镇长——请恕我不称呼你‘陈镇长’,我怕把你叫老了!

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

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

16、本文主要写作对象是上津,作者为何要写漫川古镇?

(3分)

17、请概括上津古镇的特点。

(3分)

18、本文写的是上津,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6分)

19、文章最后一段回信内容耐人寻味,请结合文中内容,探究其中画横线句子的意蕴。

(6分)

五、语言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庖丁解牛》一文从文惠君赞叹询问中引出庖丁回答的一段话,它反映出庖丁解牛的三种境界,使我们得到了一定的启示。

同样,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也提出古今之做大学问者所必经的三重境界,它们依次是: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请用总数不超过15字的词或短语概括出。

(3分)

21、学了《项羽之死》一文,听了课前语文老师有关人物项羽的介绍,应该感触颇深。

下面请你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写一小段文字来点评项羽这位历史人物。

(6分)

要求:

①有鲜明而精辟的观点;②要引用一句名言;

③要联系到现实生活;④字数不超过100字。

22、古代散文散发着无穷的魅力,生活中处处闪耀着古代散文名句的光芒,如谈到对待一个人犯错的态度时就可以说“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谈到一个人要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时就可以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而谈到一个人更要懂得孝顺父母时就可以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细心的你是否注意到这一点呢?

下面请你再从你学过的所有古代散文名句(古代诗歌名句不算)中,挑出一句与本卷不同的经典名句并注明最初出处来与大家分享。

(3分)

六、作文(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最近,著名文化学者于丹老师在中央4套节目“文明之旅”中谈到,一个人可以不读诗,甚至可以不喜欢诗,但生活不可无诗意。

于丹老师的话是否给你一点触动呢?

请把你的触动写出来,

要求:

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注意:

用试题卷文本材料拼凑而成的作文将作零分计。

 

湖北省鄂东南地区省重点学校2012—201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八月检测

语文试卷答案详解

题号1234567891011

答案BADBCCDABAB

1、BA.突兀(读wù,wū音仅限于“兀秃”一词)C.上干云霄(读gān,冲之意)D.置之度外(读dù,作“所考虑的”解)

说明:

“铁骑”中的“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读“qí”。

2、AB.肯綮(区别“度长絜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C.宫阙D.鼎铛玉石(区别“耳著明月珰”)

3、DA.目无全牛:

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

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褒义词。

B.四面楚歌:

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C.踌躇满志:

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D.抱薪救火:

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

故D项应改用“火上浇油”。

两成语虽都表示使火势更猛,但“抱薪救火”多为无意,主要用于消灭灾害和救急;“火上浇油”多为有意,主要用于激怒情绪和扩大事态。

4、BA.逻辑顺序不当,应为“尊重和赞赏”。

C.由于介词的缺省,导致句子有多个主语,造成结构混乱,应在“赵登用人格评价的降低及其家属长达三个月的身心伤害”前补加“对于(对)”,使之整体作状语。

D.并列结构的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该剧的剧本及电视剧作者”可改为“该电视剧作者及编导”。

5、C该项“唐宋八大家”不包括陆游。

6、C个体与集体的混淆。

该项“与……一样”一句表意错误,后句是原文仅判断苏轼所具有的特点。

7、D本文谈“苏轼的意义”就是谈其在中国文艺史和美学史上的“巨大影响”、重要作用。

D项是苏轼的个性和思想,不属于“意义”。

8、A无中生有,没有涉及王安石的破坏性问题。

9、B道:

方法,手段,途径。

说明:

C项“委”作动词、“听任,任凭”翻译,也可作“随从,顺从”翻译。

《归去来兮辞》中有“曷不委心任去留”一句,但过后才发觉其属于必修五里的课文,学生推断有难度。

另外,“委”在《庖丁解牛》中有“卸落”意。

10、AA.都作转折关系连词,译为“然而,却”。

B.第一个作介词,译为“被”;第二个作介词,译为“对”,表领取对象。

C.第一个作表取独的助词,无义;第二个作助词,译为“的”。

D.第一个作顺承连词,译为“来”;第二个作介词,译为“用,拿”等。

11、BA.山西:

崤山以西地区。

C.出身:

挺身而出。

D.至于:

到了……的境地(地步、程度),以至(于)。

说明:

尽管文言阅读题目设计完全属于独创,但为了避免因撞车而导致学生上网抄袭的情况,故还是取消了内容分析判断题,改为判断文言现象题。

另外,本文还有几个比较经典的古今异义词,如“山东”“然后”“休息”等。

12、

(1)大概(因为)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说明:

赋分4分,得分主要看其对“盖”“咎”、“且”和“知”的处理,再兼顾其它。

“盖”表原因,无论是作连词,还是副词,其实可以笼统翻译为“大概”,该虚词多见于已学过的《游褒禅山记》和《过小孤山大孤山》两文;“咎”则见于《游褒禅山记》。

(2)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

(3分,得分点为“障”“而”“得”等)

(3)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3分,得分点为“折而入”“然后”“得通其兵于”及第二个“而”、“遍受”等)

【译文】我曾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大概因为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

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

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来说是危险的事情。

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