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教学研究技能训练.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11624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 教学研究技能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十三章 教学研究技能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十三章 教学研究技能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十三章 教学研究技能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十三章 教学研究技能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 教学研究技能训练.docx

《第十三章 教学研究技能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 教学研究技能训练.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三章 教学研究技能训练.docx

第十三章教学研究技能训练

第十三章教学研究技能训练

【学习提要】

教学研究是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简称。

教学研究是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探求课程与教学本质及规律以服务于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教育科研活动。

教学研究技能主要指在教学研究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研究科学有效地进行而运用的基本类型、基本方式、基本程序和常用方法。

它侧重的不是内容研究,而是形式研究。

 

教学工作者不仅要熟悉教学,还要精通教研。

英国学者劳伦斯·斯坦豪斯(LawrenceStenhouse)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过“教师作为研究者”(teachersasresearchers)理论,认为研究会使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育行家,而不仅仅是经验和技术的传授者。

因为教师作为研究者,不仅能自觉实践教学理论,而且能把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从而推动教学和教研的共同发展。

但教师要成为真正的研究者,除了掌握教学研究概念与内容外,还要掌握教学研究的基本类型、基本方式、基本程序和常用方法。

第一节教学研究的基本类型

分清研究类型意义何在?

如果你进行教学研究准备选择哪些研究类型呢?

为什么?

教学研究的基本类型,按研究对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根据中小学教学研究实际,可以分成案例研究、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等六种。

一、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所进行的摆事实讲道理的科研类型,其目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得出一个科学道理。

教学案例研究是围绕一个教学案例所进行的摆事实讲道理的教育科研活动,其目的是讲清一个教学或教研道理,给教学工作者以规范或启示。

案例研究有三个特点:

1.研究对象是“案例”。

也就是说,其对象不是一个单纯的事实对象(譬如,一篇课文、一个问题),而是一个教学或教研对象(一篇教案或一份试卷),即一个完整的教学事件或教研事件。

有了这个完整的教学或教研事件,我们就可以以此为“案”进行研究。

2.研究过程是叙议结合的过程。

即先叙述教学或教研案例,再对这个教学或教研案例进行分析议论,得出一个教学或教研的道理。

3.研究目的是“说理”。

案例研究要对案例进行完整的叙述,即对案例的起因、发展和结果都要一一道来。

但其叙述不是叙事研究中的故事化叙述,也有异于行动研究中侧重行动的叙述,而是对案例的整体性、完整性叙述。

而叙述的目的是“说理”,说出案例中蕴含的教育教学道理。

案例研究的对象、目的和行文特点各是什么?

案例研究中蕴含着操作层面的研究方法,即案例研究的程序与步骤。

这个程序与步骤按实践者(教师)和研究者(教研者)的不同有两种:

1.实践者的研究程序

⑴案例获得。

在教学或教研实践过程中获得有意义的案例。

⑵案理分析。

从教学理念、内容、过程、方法等角度对案例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得出相关研究结论。

⑶主题提炼。

对案例研究的结论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出明确的主题。

⑷案例表达。

按案例研究的写作要求,将案例本身、案例分析、相关结论及主题用书面形式呈现出来。

2.研究者的研究程序

⑴问题提出。

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发现研究问题,并形成研究假设。

⑵案例选择。

根据研究假设要求选择合适的研究案例。

⑶案理分析。

对所选择的案例从理念、内容、过程、方法等角度进行细致分析与讨论,得出相关结论并归纳出明确主题。

⑷案例表达。

按案例研究的写作要求,将问题提出、案例本身、案例分析、相关结论及主题用书面形式呈现出来。

案例表达,是案例研究的书面成果,也是论文的一种表现形式。

论文的表现形式很多,像教案分析、试卷分析、教学评论等等都是案例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是一种通过叙述教育教学故事来讲清某种教育教学经验和道理的教育科研类型。

同时它也蕴含着操作层面的叙事研究方法,也即叙事研究的程序与步骤。

何谓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和教学叙事研究是一回事吗?

“教育的叙事研究是指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和价值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和分析,从而发掘和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动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以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的教育科研活动类型)”。

它是用文学的方法、形象的方式来阐明教育教学的道理,是用一种生动活泼的科研方式来提升一线教育教学研究者的理论素养与品质。

叙事研究这种科研形式特别适合于中小学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因为它是教师们对自己熟稔的教育教学生活的体验和表述,是自己可以牢牢掌控话语权的研究方式。

真实性、过程性、生动性和感悟性是其特点。

但叙事研究者要注意的是:

教育教学叙事重点在叙事,但核心在叙事背后的观念和道理。

换句话说,叙事的目的是讲清教育教学的观念和道理。

只是这种观念和道理不是用概括的议论的方式讲出来的,而是用形象的故事的方式讲出来的,是让读者从教育教学故事的叙述中去感悟、体验出来的。

叙事研究的研究程序与步骤,也分为实践者的叙事研究过程和研究者的叙事研究过程两种,我们分述如下:

1.实践者的叙事研究程序

⑴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发现有意思的叙事故事线索并形成研究假设。

⑵根据研究假设,形成研究方案。

⑶依照研究方案进行跟踪研究。

记录研究过程,特别是生动形象的细节。

⑷整理和分析研究材料。

⑸完成叙事研究故事的撰写。

2.研究者的叙事研究程序

⑴在教研活动中发现有价值的叙事故事线索并形成研究假设。

⑵根据研究假设,形成研究方案。

⑶寻找和选择研究合作对象。

⑷进入研究现场,依照研究方案进行跟踪研究。

⑸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

⑹完成叙事研究故事的撰写。

在撰写叙事研究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故事的要求去写而不是写成学术论文等其他的形式,并且要注意叙事写作的技巧。

譬如,围绕主题叙事的技巧、简洁叙述的技巧、生动描写的技巧、心理表达的技巧以及得体的写作方式(随笔、日记、书信等)的选择等等。

三、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区别何在?

诊断行为错误有哪些策略?

行动研究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美国(原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1890-1947)首先提出的。

在教学领域,所谓行动研究,就是教学实践者(行动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行动问题,研究行动问题,以求改善教学行动的教育科研类型。

同时它也蕴含着操作层面的研究方法,也即行动研究的程序和步骤。

行动研究是行动者以参与者的身份对自己参与的行动的研究,其目的是搞清楚怎样行动才更科学合理。

因此,它与旁观的研究者的研究不同在:

它是自己研究自己,是主观性、过程性更强的研究。

而之所以要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研究,是因为自己感觉到行动起来有困难、不顺畅,也就是说,行动出现了问题,因此要通过研究,找到更好的行动方案来改善行动。

教学行动研究的程序与步骤我们简要总括如下:

1.发现教学中的行动问题。

2.诊断教学中发生行动问题的原因。

3.设计改善行动的方案。

4.按设计方案实施行动并体验改善后的行动效果。

5.通过研究报告总结和反思行动过程及其实施效果。

教学行动研究报告的撰写,主要包括的内容是:

行动问题的发现及诊断;行动改善方案的设计;实施改善的行动及结果的描述;整个行动研究的反思和总结。

四、文献研究

文献指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过但已被整理、报导过并记录在案的有关事实和知识的一切载体。

“一切载体”,不仅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常见的纸质印刷品,也包括实物形态在内的各种材料及电子资料。

文献研究,指通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也即通过对文献记录的事实及记录本身的事实的研究来形成对历史事实的科学认识的科研类型。

同时文献研究中也蕴含着操作层面的文献研究方法,也即文献研究的程序与步骤。

文献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文献”,研究目的是从文献研究中获得科学的道理或对现实的启示。

显然,文献研究从方法上来讲,不是现实的直接研究方法,而是非现实的间接研究方法,它强调的是从文献资料中获得间接经验用来指导科学实践。

这种不直接投身实践的间接研究方法是必须的,因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不可能全部通过观察与调查获得,从历史文献中、历史事实中我们同样也可以获得对现实问题的启示甚至答案。

文献研究的程序与步骤包括五个基本环节:

何谓文献研究?

文献综述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1.确定文献研究对象。

即在明确的文献研究主题下确定文献研究的材料范围。

2.描述文献。

即对文献本身进行介绍,就文献说文献,力求详尽,符合文献原貌。

3.揭示文献的内涵。

即在某种理念的指导下从多角度对文献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文献的实质,也即本相。

4.评价文献的价值。

即对文献内涵的本相和实质进行评估。

评估应有辩证思维,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也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进行评估。

5.预测文献应用前景。

即文献给我们的现实启迪,也即我们可以用文献去证明什么或者建立某种理论架构。

文献研究的一般写作形式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在搜集某一专题大量情报资料基础上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而形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其结构一般包含四部分:

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最重要的是主题部分,因为它是综述的主体。

这个部分的关键是找到综述的逻辑顺序。

根据文献实际情况,一般可以按年代、不同问题和不同观点等顺序进行综述。

所谓“综”即收集“百家”之言,进行综合分析与整理;所谓“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等进行叙述与评论。

五、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手段获得现实中的事实真相并通过分析事实真相得出若干结论以指导现实发展的一种科研类型。

教学调查研究是教学研究者通过观察、问卷、访谈等手段有目的地搜集有关教学研究对象的现实资料,借以了解教学现状,发现教学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用以指导教学并促进教学发展的一种教育科研类型,其中蕴含着操作层面的教育科研方法,即教学调查的程序与步骤。

调查研究的常用方法是调查法。

调查法与文献法相比,它是一种直接研究方法;但与观察法比较,它是一种间接的研究方法,且在其实际操作中必须与观察法结合运用;跟实验法相比,它是一种自然研究方法,而不是有条件有控制的研究方法。

其研究对象是“现实中的事实”,其研究目的是“探求现实中事实的真相并为发展现实服务”。

调查研究有哪些具体的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如何设计?

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与步骤如下:

1.确定调查课题,制订调查方案。

包括做好各种组织的、事务的、技术的准备工作。

2.着手课题调查,搜集相关资料。

包括用查阅、问卷、访谈、测验等方式收集书面材料和事实材料。

3.整理调查材料,得出调查结论。

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调查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研究结论。

4.撰写调查报告,评估调查结果。

调查报告要规范,有标题、前言、正文、结语、参考文献、附录等部分;评估应真实可信,具有针对性、辩证性和前瞻性,不能脱离调查研究作空洞的评价。

总之,评估应该有利于研究课题的总结与提高,有利于调查研究问题的解决。

六、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一种通过人为的实验确认事物间因果关系的科研类型。

它揭示的是事物之间的某种必然性。

实验研究所运用的操作层面的研究方法叫实验研究法,这种方法是指人为地控制或改变某些条件,使研究对象产生一定的变化,并通过变化研究条件和结果间的关系,从而找出规律用来指导科学实践的研究过程与程序。

实验研究法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因此实验研究法可以得到比较精确的材料,便于探讨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性。

实验研究法与其他的研究方法相比较,具备自身独特的严谨性,因为实验研究法不但探究“是什么”,而且探究“为什么”,所以在方法的科学性上,是公认的最严谨的方法。

进行实验研究,需弄清跟实验研究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

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等等。

实验研究有哪些重要概念?

实验研究难以施行的原因何在?

常量指某一实验研究中自始至终保持恒定不变的量。

它是一项实验研究中的稳定因素。

变量指在实验活动中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变量通常是指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

而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变量是指可以被赋予不同特征的量。

变量是一项研究中的变化因素。

变量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讲,有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分。

所谓“自变量”就是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其变化的变量。

所谓“因变量”就是实验中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

也即自变量—般是研究者所主动操作的变量,因变量则是研究者要测量的对象,而研究的目的就是找出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推断出一般规律。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即无关变量。

所谓“无关变量”就是指影响到因变量但并不在本实验研究目的范围之内的变量。

实验研究中自变量在变更,因变量也在变化,而“变化”正是实验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事物间因果关系的结论”正蕴藏于此。

那么怎样留存这种变化呢?

这就要掌握另一个重要概念“操作性定义”。

所谓操作性定义就是关于如何或用什么办法来测量研究中变量的描述,它一般采取的是“评估量表”的形式。

而所谓评估量表是指根据若干自变量和因变量而设置的便于对实验结果进行因果分析的数据量表。

实验研究的程序与步骤大致如下:

1.确定实验研究课题,形成研究假设。

即在正式开始实验操作之前,要明确实验研究课题,并紧扣实验课题形成若干研究假设。

所谓研究假设就是根据事实材料和一定的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因果性和规律性在进行实际研究之前预先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也即给研究预先设想一些暂时答案。

2.实验处理。

即根据实验假设和实验方案对实验研究课题进行实际的实验研究。

具体内容包括:

对实验过程中的自变量进行调控,对因自变量变化而起变化的因变量进行记录,对实验过程中的无关变量进行控制等等。

3.实验结果的分析。

即对评估量表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运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评估量表中数据的科学处理,我们可以验证实验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符合课题实质和现实情况的结论。

这种结论又会转过来指导我们的实验和实践,使实验研究产生真正的效用。

4.实验报告的撰写。

即在对实验过程进行记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撰写出实验报告。

规范的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题目、前言、实验(实验方案、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结论(分析、讨论所形成的实验结论)以及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式

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前,中小学教师一提到“教学研究”,就想到写论文和论著,连论文和论著可能是某一研究类型的研究成果这一事实都不甚知道。

但课程改革以后,中小学教师在大学专业教师和一线名师的引领下对教学研究的基本方式有了更深更广的认识。

教学研究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七种:

备课、说课、公开课、研讨会、课题、论文、专著”。

一、备课

为什么说课改后的备课更有研究性?

备课即研究如何上课,或者说,研究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它是教学过程和行为的研究。

“备”即研究,“课”即上课或教学。

在新课改之前,一般认为“备课”是按固定套路(主要是“五步”教学模式)来编写教学方案,是“照葫芦画瓢”的事,只是一种仿制,没有什么创造性。

在新课改之后,教学研究者和教师们才正视起了备课的研究性和复杂性,认为备课既是预设的事,也是课堂生成的事,还是有多种可能性的事,因此备课就变成了研究方式,成了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教学科研工作。

备课既然主要是一种过程和行动研究,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案(教案和学案)就要体现清晰的过程性和多样的活动性。

具体地说,备课文案的设计有两个步骤:

一是做好备课的准备工作,即“备教材”“备学生”和“备设计理念”;二是编写好具体的行动方案,即明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过程与方法。

这两个步骤因为要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理念表达和众多的活动设计,内容和形式复杂多变,因此充满研究性。

正因如此,备课这种课改前被忽略的教学研究形式在课改后正式登上了教学研究的舞台。

二、说课

说课,即对备课或上课的陈述与反思。

对备课的陈述与反思叫课前说课;对上课的陈述与反思叫课后说课。

说课是一种元教学,是对同行阐释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主张,因此研究的性质比备课更为明显。

说课的重点是“简要陈述”,即简要陈述教学设计或实际教学的过程,但关键是“反思”,反思就是一种说理,说明之所以这样设计或这样教学的理由。

而“说理”是对教学过程本质的思辨,因此这个环节体现了强烈的研究性。

陈述就是叙述,说理就是议论,所以说课的表达方式是“述议结合”。

说课的研究性体现在哪里?

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区别何在?

说课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技能,我们要弄清其一般程序。

课前说课的一般程序是:

说教材、说教法(含学法)和说教程;而课后说课比课前说课多一个程序就是“说效果”。

1.说教材,包括说教材出处、教材内容与特色、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等内容。

2.说教法,包括说学情、教法和学法。

说学情就是说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知识能力结构等情况;说教法,应顾及三个层次即原理层面、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的教学方法;说学法,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学习。

教法和学法的采用还要充分注意到教材的性质与特点,根据教材性质与特点的不同采取具体的教法和学法。

3.说过程,主要说明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

也就是说,有几个教学目标,就要把达成这些目标的过程说清楚。

4.说效果,即对说课的优缺点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

当然,如果是“他人”说课,说效果就是由他人来评价说课的优缺点。

说课的关键还是要强调出“为什么”,即“我为什么要这么来说教材、说教法和说教程”。

说清了“为什么”,也即说课的理由,才真正体现出了“说课”这种教研形式的研究性。

三、公开课

什么是公开课?

公开课是一种公开展示上课全貌而让同行观摩与评论的课。

它是一种借公开课的形式而开展的集体性教学科研活动。

因为“如何上好公开课”需要研究,“公开课上的怎么样”也需要研究,所以公开课充满研究性,是学科教学科研的常用方式。

什么样的公开课才是好课?

公开课的学习价值何在?

“如何上好公开课”基本可以纳入“备课”研究中,所以我们这里探讨的主要是“公开课上得怎么样”的问题,也即对公开课的评价问题。

公开课之所以称为公开课就是公开给评论者(主要是同行)评论的。

换句话说,公开课是借上课这种形式来让同行进行教学科研的。

因此,公开课是一种在中小学普遍实施的教学科研形式,可谓是一种为广大教师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性的教学科研活动。

要搞好公开课教研活动,就必须明白公开课评价的标准和程序。

因为掌握了公开课评价标准和程序,我们的公开课教研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

公开课的评价标准一般有四条:

1.是否有理论追求。

也就是公开课是否是某种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公开课。

如果是,则有较大评论价值;如果否,就是常规课,评论价值不大。

2.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即目标是否明确指向学科教学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3.教学内容是否恰当。

即教学内容是否和教学目标一致,是否突出了重难点等等。

4.教学方法是否适宜。

即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否一致,是否有助于展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公开课的评价程序是先弄清上课事实再评论上课事实,是一个从理清事实到确认理念的过程。

理清的事实主要包括讲课的步骤、讲课的内容和讲课方法,确认理念就是追问这样安排步骤、内容,这样设计方法的深层原因,也即是否体现了某种鲜明的教学思想。

在确认教学理念之后,我们就可以按照此种教学理念的要求去最终评定公开课的优劣,也即在此理念的关照下,公开课是否用恰当的内容、适宜的步骤和方法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研讨会

参加研讨会也应该是一种科研方式。

因为研讨会上有观点的表达与论证,有思想的碰幢与交锋,而在这表达与论证中、碰幢与交锋中,我们就提高了对某个教学问题的认识,甚至解决了长久困扰自己的教学难题,所以说研讨会也是科研,并且是一种高效率的集思广益式现场科研。

研讨会的实质是什么?

研讨会发言有何特点?

但要实现研讨会这种科研方式,前提是必须参加“研讨”,也就是必须参与“发言”。

因为只有发言了,才能宣示你的主张,论证你的观点,并且在辩论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进而提高自己的认识。

显然,在研讨会上,发言就是通过交流的方式发布自己的教研成果,进行教学研究。

否则,如果只是“观摩”与“倾听”就不能实现研讨会的科研效用,只能实现学习的目的,不能实现研究的目的。

要在研讨会上获得教研成功,必须研究研讨会上的发言技巧。

因为研讨会都是集体性、主题式的,参加的人成百上千,所以,要针对研讨会的特点来确定发言的策略与技巧。

一般说来,研讨会上的发言不能信马由缰、长篇大论、喋喋不休,而应该是主题明确而新颖,表达简短而清晰。

不然,研讨会开成了唱独角戏式的报告会,就失去了研讨的意义,更失去了研究的本意。

“主题明确而新颖”就是说你不能说背离研讨主题的话,并且要能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当然,说与研讨主题一致的话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可以说其一点、一个方面,但一定要深刻、有见地,最好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而引起争论。

研讨会说离题万里的话,说人云亦云的话,而不说独具个性和价值的话,将违背研讨的主旨,失去研讨的意义。

“表达清晰而简明”就是说研讨会上的发言既要条理清楚,又要言简意赅。

条理清楚是言简意赅的前提和保证,因为你讲话逻辑性不强,肯定是东扯西拉、啰哩啰嗦。

另外,要使表达清晰而简明,还要注意找准发言的切入点,从受众最感兴趣的事情说起。

五、课题

课题研究是教学科研的最重要方式,因为课题研究是专题研究,是解决专门问题的研究。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课题研究是教学科研的起点,也是教学科研的终点——因为所有类型的研究都可以看作是某种课题(专题)研究。

课改前,人们是在懵懂地搞课题研究,过多关注的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研究的结果(研究报告、论文、论著);课改后,人们开始全面重视课题研究,特别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使课题研究逐渐回归本位。

教学课题研究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研究专题,用调查、实验、文献、思辨等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研究专题中的问题以促进教学发展的科研方式。

其特点是研究问题较大,参与人数较多,研究目的性强且研究完成的时间有明确要求。

要掌握课题研究的全部技能和技巧,我们必须熟悉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即“开题”“研究”“结题”“成果使用”等环节。

1.开题。

即召开课题研究报告会,宣明课题研究的题目、内容、项目构成、前期的资料准备情况和研究的行动计划等内容。

其关键是写出《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一般是:

⑴课题研究的缘起、价值和意义。

⑵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难点、创新点。

⑶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⑷课题研究前期资料综述。

⑸课题研究的参考文献。

何谓课题研究?

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如何撰写?

2.研究。

也即将开题报告付诸实施的阶段。

这个阶段研究者主要是根据自己研究课题所提出的假设(观点)去调查研究、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并把论证的成果写成研究报告或论文。

这个阶段的关键是发现假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发展假设为科学观点。

当然,依托实践调查和网络图书等资源寻找合适的资料证明观点的过程最为重要。

因为只有观点与材料、叙述与论证、过程与结果合一,才能形成现实的有价值的成果,真正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

要注意的是,规模大的、子项目多的课题研究还存在“中期管理”问题。

管理的目的当然是保证研究的进程和质量,使研究得以按期完成。

3.结题。

正规的课题研究还必须有一个结题的环节。

结题由课题批准部门或机构具体负责实施,并经评审专家组论证,具有权威性。

也就是说,课题研究只有结题了才算正式完成,其结果也只有结题了才算真正被承认。

结题要撰写《结题报告》并召开结题报告会。

结题(研究)报告应包括研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内容,写作格式和一般报告类似。

在结题报告会上,先由课题主持人作结题报告,报告课题研究全过程。

然后,由评审组专家进行质询,并在合议后作出“结题”“暂缓结题”或“不能结题”的决定。

4.成果使用。

正规的课题研究还存在“成果使用”问题。

因为课题研究花费了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形成了报告、系列论文、论著等研究成果。

而研究成果一旦被搁置,不推广应用,就会造成浪费。

所以,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是一个要正视的问题。

成果使用有三种措施:

一是研究成果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