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古典文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01776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24 大小:13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古典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文学古典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文学古典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文学古典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文学古典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古典文学.docx

《文学古典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古典文学.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古典文学.docx

文学古典文学

秦汉文学

界定: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到东汉末献帝建安初年(公元196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时间前后约400余年。

主要成就:

秦汉散文(司马迁与《史记》)

汉大赋

汉乐府民歌

主要内容

v第一章秦汉文学绪论

v第二章司马迁与《史记》

v第三章汉代辞赋

v第四章汉代诗歌

第一章秦汉文学绪论

一、秦汉文学的历史跨度

秦代文学(秦统一中国前后)——西汉文学——东汉文学(文学史通常把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时期归入魏晋文学范围内)

二、秦汉文学的基本内容:

1、秦代的刻石文、李斯的政论散文

2、汉赋

3、两汉政论文及其他散文

4、史传文学(《史记》和《汉书》)

5、汉代诗歌(汉乐府和文人五言诗)

三、秦汉文学的主要特征

1、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时期文学的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学的上古时,发展到中古时期的传承期,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期文学特点。

2、“秦世不文”是秦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逻辑性强,富有文彩。

秦始皇东巡的刻石文对后世碑铭文有影响。

3、汉代史传文学、辞赋、政论散文出现繁盛局面,诗歌处于较为沉寂的时期。

4、汉代文学主流与政治主流、思想文化主流高度一体化。

5、汉代文风以疏荡显其气韵,体式以鸿大见其壮美。

6、汉代文学在价值取向、审美风尚、文体样式等诸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

汉代作家群体在文帝和景帝时期再度生成,它的生成与以下条件有关:

1、解读文学典籍成为时尚;

2、诸侯王、天子、外戚对文人的招纳任用,兴起了献纳辞赋的风气;

3、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

4、游学游宦的兴盛。

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1、汉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使其作家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情怀。

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具有一种能够包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2、汉代文人普遍具有一种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因此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

3、汉代文学在表现士人的进取精神时,把圣主贤臣的结合作为自己的理想,而当这一理想无法实现时,就产生了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4、汉初文学的重要内容是批判秦朝的暴政,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

5、由于与先秦时期楚地文学的渊源关系,汉代文学从开始就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进入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浪漫色彩逐减,理性精神日增。

6.汉代文学的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都呈现出兴旺的景象,二者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汉代文学的发展。

第三节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1、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

两汉史经学昌明的时代,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经学博士相继设立,经学大师层出不穷,宗经成为有汉一代的社会风气。

2、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

汉代文学以铺张扬厉著称,无论是辞赋、诗歌还是散文,也不管是出自文人之手还是乐府民歌,都普遍存在这种倾向,从而形成汉代文学的唯美风潮。

3、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

汉代文学重摹拟,缺少创造性,许多文人不但摹拟前代的作品,而且同时代的文人也相互模仿。

4、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

从总体上看,汉代文学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

作为大汉天声的辞赋,从东汉中期起,大赋呈现衰微趋势,代之而起的是抒情小赋。

正统的史传文学作品也出现由繁到简的趋势。

5、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

汉代经学对汉代文学思潮也有很深的影响,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经学的藩篱,文学思潮很大程度上是经学的延伸和具体化,许多作家兼有经师和文人的双重身份。

第四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1、赋的多源性

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

2、辞赋的分工与合流

楚辞体作品的创作在汉代没有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意摹拟屈原的《离骚》、《九章》,有些则只是袭取楚辞体的形式。

在发展过程中,楚辞类作品逐渐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楚辞类作品称为骚体赋,有时也以赋命名,贾谊的《吊屈原赋》即是其例。

3、从《史记》到《吴越春秋》

两汉叙事散文在文体上有较大发展。

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

《汉书》继承《史记》的体例,并且使之更加完善。

《吴越春秋》则进一步强化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4、五七言诗的孕育

先秦的主要诗歌样式是四言诗,这种体裁在汉代继续沿用,但已不再居于主导地位。

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则是无言抒情诗的典范,乐府诗也有很多五言名篇。

西汉时期,七言句子大量出现在镜铭、识字课本等载体中,有的已是标准的七言诗句。

5、汉代文学的分期

v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

v从武帝至宣帝,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期。

v从元帝到东汉和帝,是两汉文学的中兴期。

v从安帝到灵帝是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也是汉代文学的转变期。

 

第二章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生平

1、家世影响

司马迁(前145—前87?

),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人。

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撰《论六家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特别推崇道家,这说明他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而司马谈在文中所表现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无疑给司马迁后来为先秦诸子作传以良好的启示,而且对司马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也必然有影响。

司马迁少年曾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2、漫游经历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年开始了漫游生活。

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去曲阜、长沙、淮阴、大梁、长城、丰沛等地。

3、李陵之祸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

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

武帝因而大怒,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将军李广利。

司马迁就这样得了罪,并在天汉三年下“蚕室”,受“腐刑”。

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耻辱,他想到了死,但又想到著述还没有完成,不应轻于一死。

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作的宏愿。

在《史记》已基本完成后,他的事迹就不可考,大概卒于武帝末年。

二、《史记》性质和体例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

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130篇,52万多字。

“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今存《悲士不遇赋》和《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表白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

《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三、司马迁的修史理想

v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

即探讨天道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在时代氛围的笼罩下,司马迁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受天命论的影响。

(《绛侯周勃世家》、《吴王濞列传》)

从整体上看,他能从叙述史实出发,客观地反映人物的生平活动,基本上摆脱天道、天命思想的影响。

(《伯夷列传>)

通古今之变:

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考察来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为此,司马迁确定了自己研究历史的方法即“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从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中去寻求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这既突出了司马迁对治乱兴衰规律的总结,也表现出他进步的政治思想。

成一家之言:

其一:

“一家言”的结构,融会贯通百家学说以建立统一的新思想体系。

其二:

“一家之言”的核心思想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以志古自镜。

其三:

“一家之言”的表述形式,创立百科全书式的纪传体通史,奠定史学的独立地位。

四、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一节《史记》的文学成就成熟的叙事技巧,成功的人物刻画,自如的语言运用,浓郁的悲剧气氛,强烈的传奇色彩。

第二节《史记》的叙事艺术

v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v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传主地位的安排、传记次序的安排、人物合传的设立

v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v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第三节《史记》的人物刻画

1.闾巷之人入传

2.以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基本形象

3.在典型环境中揭示人物性格

4.用个性化语言突出人物个性

5.用心理描写增强形象的生动感

6.用细节描写增强形象的逼真感

7.用对比衬托强化人物个性形象

8.以互见法保存人物完整形象

互见法——

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

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

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篇传中详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

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第四节《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深厚的人文精神、独立的思考精神、发愤著书的反抗与奋斗精神对后世史家文人的影响

2.《史记》对《史记》的写作技巧、平易简洁的语言特点、影响了后世的散文创作;

3.物的手法、叙事的技巧为后世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4.《史记》中人物、故事成为后世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第三章汉代辞赋

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主流和标志。

作品之多、作家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但由于时代久远,语言的隔阂,今人读起来障碍很大。

本章的学习,要了解汉赋的产生、发展情况;了解汉赋的特征;介绍和评价汉赋的代表作家作品以及它们的时代意义。

第一节汉赋的起源、发展和流变

一、赋的起源: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讲究押韵、对仗和形式的整饬;又像散文,句型自由,可骈可散。

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

《文心雕龙·诠赋》说:

“赋,铺也。

”朱熹《诗集传》: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文心雕龙·诠赋》说:

“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就是说,赋是由《诗经》和《楚辞》发展而来的。

《诗经》中使用的“敷(铺)陈其事”的表现手法,《楚辞》特别是《离骚》的较长的篇幅、华美的词藻、局部设为问答(与灵氛、巫咸的问答)以及宋玉赋中的铺排等都是赋的主要来源;另外,《战国策》的铺排手法(以《苏秦始将连横》为例)也是其来源之一。

赋作为一种文体是由宋玉和荀子首创的。

宋玉学习屈原的辞赋,创作了《神女赋》、《高唐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等赋体作品。

在内容上,由侧重抒情转为侧重咏物叙事,并且开“微讽”先河;

手法和形式上,写景状物比屈原作品更加夸张,词藻更为华美,又设为问答,韵文与散文兼行,已初具汉赋的规模,为汉赋奠定了基础。

荀子作有《赋篇》,形式上设为一问一答。

这些都为汉赋作了必要的准备。

二、汉赋的发展过程

汉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形成、兴盛、衰微三个阶段。

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体赋、新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

形成期:

从汉初到武帝即位初年的七十余年间

这个时期主要是骚体赋,代表赋作家是贾谊。

骚赋指的是模仿楚辞而写的一种赋。

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抒情,形式上与楚辞没多大差别,也用带“兮”的语句。

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及司马相如的《长门赋》等骚体赋上承楚辞,下启西汉中期的新体大赋。

兴盛期:

从武帝到东汉中叶的二百多年间,

这个时期主要是新体大赋,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扬雄、班固、张衡等。

西汉初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代表新体大赋的最高成就;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体大赋的两篇力作。

转变、衰落期:

从东汉中叶到汉末的一百多年间由大赋转变为抒情小赋,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蔡邕的《述信赋》、赵壹等。

第二节司马相如及其《子虚赋》、《上林赋》

一、大赋的特点:

司马相如是汉大赋的代表作家。

大赋代表汉赋的最高成就,是汉赋的主流。

概括地说,它的特点是:

1、规模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言以上;

2、手法内容上,极度地铺张扬厉,用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词藻,侧重铺叙描写京都、宫苑、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以及诸侯、帝王的政治、军事、射猎等生活;

3、主旨上,既美且刺,一方面大力宣扬大汉帝国的声威与气魄,歌颂帝王的功德;一方面又对帝王政治上的过失、生活上的奢侈进行讽刺和劝谏,客观上却形成了“劝百讽一”的效果。

4、行文结构上大多采用主客问答方式。

一般有三个部分组成:

开头是序,通常是赋中人物的简单对话,交代出赋中人物问对的缘由,以引出正文;中间部分是正文,主客双方彼此夸耀和辩难;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告终,揭示出讽谏意。

5、用韵和语言上,韵散相间,开头的序一般用散文体;中间的正文,以韵文为主,夹杂一些散文。

语言句式上,以四、六言为主,杂以三、五言。

二、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

《子虚赋》和《上林赋》

《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大赋的代表作。

两篇作品不作于一时,《子虚赋》作于相如为梁孝王宾客时,《上林赋》作于武帝召见之际,前后相距十年。

但两赋内容连属,构思一贯,实为一篇完整作品的上下章。

作品虚构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并通过他们讲叙齐、楚和天子畋猎的状况,他们对此事的态度,结成作品的基本骨架。

作品生动描绘出大汉帝国的富庶繁荣,是大汉帝国盛世景象的艺术再现。

司马相如将夸张描绘的艺术渲染原则和验证的艺术旨趣紧密结合在一起,对艺术巨丽之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社会意义即讽谏作用的依归,较好的融为一体。

司马相如在赋史上的地位:

司马相如是汉代辞赋最重要的作家。

扬雄:

“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也!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

“《子虚》、《上林》,材极富,辞极丽,运笔极古雅,精神极流动,长沙有其意而无其材,班张潘有其材而无其笔,子云有其笔而不得其精神流动之处。

第三节汉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

即以那些描写宫苑、田猎、都邑的大赋来说,大都是对国土的广阔,水陆物产的丰盛,宫苑建筑的华美、都市的繁荣,以及汉帝国的文治武功的描写和颂扬,这在当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而赋中对封建统治者的劝谕之词,也反映了这些赋作者反对帝王过分华奢淫靡的思想,表现了这些作者并非是对帝王贵族们毫无是非原则的奉承者和阿谀者。

尽管这方面的思想往往表现得很委婉,收效甚微,但仍然是不应抹杀的。

第二、汉大赋虽然炫博耀奇,堆垛词藻,以至好用生词僻字,但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锻炼语言辞句、描写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建安以后的很多诗文,往往在语言、辞藻和叙事状物的手法方面,从汉赋得到不少启发。

第三、从文学发展史上看,两汉辞赋的繁兴,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第四章汉代诗歌

本章重点

v乐府的概念,乐府诗的流传与保存;

v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v《孔雀东南飞》

v《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乐府的含义:

1.秦汉时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

2.由乐府机关所收集整理的民间歌诗

3.后世文人仿作的合乐或不合乐的古体诗

4.唐宋及以后的词曲,亦有乐府之名

乐府诗歌的保存与流传:

汉代乐府诗歌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歌辞之中。

郊庙歌辞是专供朝廷祭祀燕享用的乐歌。

相和歌辞是流行在当时的江南世俗乐歌,含有“丝竹更相和”之意。

鼓吹曲辞是武帝时代北方民族的新声,当时主要用于军乐。

杂曲歌辞是指声调已经失传的曲辞,其中杂有不少文人的抒情言志的作品。

汉乐府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一、思想内容----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战争行役:

《战城南》、《十五从军征》、《艳歌行》、《悲歌》。

人民的悲苦与反抗:

《病妇行》、《孤儿行》、《东门行》、《上留田行》、《陌上桑》。

情爱婚姻:

《有所思》、《上邪》、《白头吟》、《怨歌行》、《上山采蘼芜》、《孔雀东南飞》。

社会谣谚:

《更始时长安中语》(灶下养)、《桓灵时人为选举语》(举秀才)、《顺帝末京都童谣》(直如弦)。

二、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叙事诗的基本成熟。

2.运用戏剧性的独白和对话描绘人物性格。

3.比兴与铺陈。

4.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

5.五言与杂言为主的形式。

《孔雀东南飞》赏析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而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物物各具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上堂谢阿母,阿母怒不止。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

誓天不相负,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

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

谢家事夫君,中道还兄门。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虽与府吏约,后会永无缘。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

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

踯躅青骢马,流苏金缕鞍。

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杂彩三百疋,交广市鲑珍。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君得高迁。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暗暗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及其艺术特色

1.此诗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是我国现存第一首长篇叙事诗。

2.艺术特色

v人物形象的成功刻划。

v比兴与铺陈。

v叙事详略得当,结构完整紧凑。

v语言的个性化。

三、汉乐府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v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v汉乐府诗开创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

《古诗十九首》及其成就

萧统所编的《文选》收录了汉代文人五言诗19首,后人遂以“古诗十九首”称之。

19首作者不是一人,也非一时一地之作。

有好几篇的用语和意境与秦嘉《赠妇诗》多有相似之处,二者产生的年代可能相去不远,(最晚不晚于桓帝时期)大致产生于东汉顺帝至献帝之间。

作者是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

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其内容不外游子思妇和伤时失意两类。

情调以感伤为主。

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

如《今日良宴会》、《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驱车上东门行》(“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如《西北有高楼》感叹知音难逢。

《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我而去。

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艺术成就

1.长于抒情。

运用纯熟的抒情手法,惊心动魄,感人至深。

2.深于比兴。

巧用起兴发端、抒情委曲宛转。

3.直而不野。

句平意远,语浅情深。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

 东魏→北齐

汉 魏    北方十六国→北魏  

末 蜀 西晋          西魏→北周

建 吴                   隋

安      南方东晋 →宋→齐→梁→陈    

↓                     ↓  (196)………(约400年)……………………(589)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

它包括:

建安文学

正始文学

西晋太康文学

东晋文学

南朝文学

北朝文学

第一章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一、文学自觉的标准

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

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4.二、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汉代末年在察举制度下,士族中已经流行着乡党评议的风气,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人物品评的风气更加兴盛。

人物审美的兴盛,对文艺审美起了催化作用。

人物流品的划分,也直接影响着文艺批评,如钟嵘的《诗品》。

5.三、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

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总集的编纂是文体辨析的自然结果,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此书的编排方法是先将文体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等37大类,然后在一些大类之下再按题材分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