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第二单元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95448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第二单元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第二单元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第二单元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第二单元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第二单元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第二单元2.docx

《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第二单元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第二单元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第二单元2.docx

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第二单元2

《2.1运动的水分子》

一、选择题:

1、“桂花十里飘香”。

用分子观点解释此现象正确的是(  )

A.分子间有间隔B.分子质量很小

C.分子不断运动D.分子由原子构成

2、“端午时节,粽香飘入千家万户”。

从分子的角度解释,这是因为(  )

A.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可以分成原子D.分子不带电

3、如图是水在空气中放置时发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图中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表示运动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中含有许多水分子,每个水分子很小,我们肉眼是看不见的

B.水蒸发减少是因为大量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

C.液态水变成固态冰时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变大

D.水结冰后水分子仍没有停止运动

4、下列春、夏、秋、冬四季常见的现象中能用“分子在不断运动”解释的是(  )

A.春季:

柳絮纷飞B.夏季:

蛙鸣蝉叫

C.秋季:

金桂飘香D.冬季:

漫天飘雪

5、化学既需要“见微知著”,又需要“见著知微”。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宏观现象辨识

微观原因探析

A

桂花十里飘香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

很多果汁有酸味

这些果汁中含有氢离子

C

酒精与水混合后振荡,总体积变小

分子间有间隔

D

C60与C18的性状不同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A.AB.BC.CD.D

6、一定条件下,水在密闭容器里的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水分子的运动速率:

②>①

B.状态③的水分子静止不动

C.水分子间的间隔:

①>③

D.①→②水分子发生了改变

7、对于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水壶烧水当热水沸腾时壶盖会跳动被顶起--分子的数目变多

B.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十月桂花遍地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注射器去针头,手指堵住针管前,推活塞,仅可向里推动一部分--分子间有间隔

8、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说法解释错误的是(  )

A.物质的热胀冷缩——分子大小发生改变

B.一滴水中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C.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间隔不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D.花香四溢——分子有一定能量并在不断运动

9、在压强为101kPa时,将1L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降温,变为淡蓝色液体。

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分子的体积变小B.氧分子的质量变小

C.氧分子的数目变少D.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10、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

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

A.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

B.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

C.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小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11、航天员专用的小分子团水是由5-8个水分子组成的,其具有饮用量少、在人体内储留时间长的特点。

下列有关小分子团水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分子团水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B.小分子团水的物理性质与水有所不同

C.小分子团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小分子团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12、2020年7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发射该卫星的火箭的推进剂为液氢和液氧组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气液化过程中,氢分子之间的间隔保持不变

B.保持液氧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原子

C.氢气与氧气反应的本质是氢、氧原子的重新组合

D.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液氧的过程中,氧分子静止不动

13、干冰可以制造云雾缭绕的效果,当喷出的干冰周围出现云雾时,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A.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

B.二氧化碳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C.水分子间的间隔

D.水分子的运动速率

14、下列对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B.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15、氨气有刺激性气味,结合表中信息,不能得出的是(  )

物质

分子个数

体积

0℃/101kPa

20℃/101kPa

0℃/202kPa

17g氨气

约6.02×1023个

22.4L

24.1L

11.2L

A.氨分子质量很小

B.闻到氨水的气味是分子在运动

C.温度升高,氨分子体积变大

D.压强变大,氨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二、填空题:

1、从原子和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事实或现象。

(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是。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3)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4)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

(5)一定质量的水蒸气冷凝成水时,其体积变小的原因是。

(6)夏天湿衣服晾干的快:

2、小明学习了分子的性质做了如下实验:

在密闭的硬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置滴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装置如图),观察实验现象。

查阅资料:

①浓氨水和浓盐酸可发生反应生成白色固体(NH4Cl);

②氨气和氯化氢污染空气。

(1)该实验说明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性,由此可知,这两种试剂应保存。

(2)从微观角度看,该实验还可以证明。

(3)小明观察到玻璃管内生成的白色烟圈位于c位置,说明HCl分子的运动速率比NH3分子的(填“快”或“慢”)。

(4)已知相同条件下气体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有一定关系。

由此实验可知,两者成(填“正比”或“反比”)关系。

(5)该装置可使HCl气体与NH3充分反应,同时还具有等优点。

3、某课外兴趣小组欲探究分子相关的性质,设计实验如图所示,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A、B、C三处各滴上一滴酚酞溶液,再向试管口的棉花团上滴一些浓氨水。

(1)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或浓氨水用的仪器是。

此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

(2)可以观察到A、B、C三处的酚酞溶液变成红色,则变色的先后顺序为(填序号),这一实验说明了。

(3)在做上述实验时,发现试管内滤纸条上没有变化,而试管口塞的脂棉花却变成红色,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

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具有挥发性。

4、

(一)某化学学习小组通过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步骤如下:

步骤Ⅰ:

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加入2~3滴酚酞溶液,溶液的颜色不变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溶液的颜色为色。

步骤Ⅱ:

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二)如图是氢分子(H2)和氧分子(O2)运动的示意图。

根据图回答

(1)仔细观察上述粒子运动的示意图,分子运动速率最快的是(填序号)。

(2)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填序号)。

(3)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有关。

(4)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实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A3、C4、C5、D6、C7、A8、A9、D10、D

11、B12、C13、A14、A15、C

二、填空题:

1、答案:

(1)原子、分子;

(2)原子;

(3)水分子;

(4)水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

(5)温度降低,水分子之间间隔变小;

(6)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2、答案:

(1)挥发;密封。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慢。

(4)反比。

(5)环保。

3、解:

(1)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或浓氨水用的仪器是胶头滴管;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的作用是便于观察颜色的变化;

故填:

胶头滴管;起衬托作用,便于观察滤纸条的颜色变化;

(2)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A、B、C三处各滴上一滴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的棉花团上滴一些浓氨水,由于棉花上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首先到达C处,故可以观察到A、B、C三处的酚酞溶液变成红色,先后顺序为:

CBA,该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故填:

CB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做实验时,如果发现试管内滤纸条上没有变化,而试管口塞的脂棉花却变成红色,则可能是把酚酞溶液滴到了棉花上,而浓氨水滴到了滤纸条上,说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故填:

酚酞溶液滴到了棉花上,而浓氨水滴到了滤纸条上;浓氨水。

4、答案为:

(一)步骤I:

红;

步骤II:

一段时间后,B中溶液变红,A中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氨分子运动的速率比酚酞分子运动的速率快,当氨分子运动到B中时,和其中的水结合生成氨水,从而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二)

(1)①

(2)②③(3)分子种类  (4)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2.2水分子的变化

一、选择题

1.下列是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物理性质的是()

A.“铜丝”:

我能导电B.“白磷”:

我能自燃.

C.“金箔”:

我具有稳定性D.“铁钉”:

我容易生锈

2.关于氢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氢气既可用排水法收集,也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对不纯的氢气点火,有爆炸的危险

D.氢气具有可燃性,可以用作燃料

3.水是生命之源。

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可用于研究水的组成

B.正极所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是氢气

C.b中产生的气体可支持燃烧

D.实验过程中漏斗内液面高度不变

4.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不匹配的是()

A.金刚石硬度大——切割玻璃B.不锈钢耐腐蚀——制造医疗器械

C.氮气的性质不活泼——用作保护气D.石墨有导电性——生产铅笔芯

5.下列反应(反应条件已略去)既不属于分解反应,也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氢气+氧气

B.氢气+氧化铁

铁+水

C.碳酸

水+二氧化碳

D.过氧化氢

水+氧气

6.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该变化不能证明的事实是()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且分子间有间隔

B.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和新物质

D.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7.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的气体,下列对其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高温下能与氧化铁反应

B.常温下为气体

C.无色无味

D.难溶于水

8.下列反应既不属于分解反应,也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氢气+氧气

B.氢气+氧化铁

铁+水

C.碳酸

水+二氧化碳

D.双氧水

水+氧气

9.某同学用已学知识完成了如图所示净化水、电解水两个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甲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实验乙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B.实验甲中活性炭既可以除去不溶性杂质,又可以吸附一些可溶性杂质

C.实验乙a端连接电源正极,b端连接电源负极

D.实验甲和实验乙的意义:

水不仅可饮用还可生成高效清洁能源

二、非选择题

10.在某运动会开幕式前,某校气球方队100名学生手持约1600个氢气球,由于部分气球氢气泄漏并因相互摩擦引起静电而发生爆炸,致使98名学生被灼伤,其中中度灼伤41名,轻度灼伤57名。

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事实说明氢气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______。

(2)某兴趣小组在进行探究时,尝试用密度比氢气稍大的氦气作为大型升空气球的填充气体,其原因是:

①______;②______。

11.下列描述中,_______(填序号,下同)是物理变化;_______是化学变化;_______是物理性质;_______是化学性质。

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钢铁生锈

③电灯通电发光、放热

④冰雪融化

⑤煤气燃烧

⑥铜器上出现铜绿

⑦镁能燃烧

⑧氧化铜是黑色粉末

12.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电源中a电极是电源的________(填“正”或“负”)极。

(2)若收集到c气体22.4mL,则理论上应收集到d气体________mL。

(3)电解水时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

A

2.答案:

B

3.答案:

A

解析:

A.该实验可用于研究水的组成,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正极所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是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C.b管与电源负极相连,产生的气体体积多,b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D.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生气体后,密闭发生装置内气压增大,实验过程中漏斗内液面高度上升,故选项说法错误。

4.答案:

D

5.答案:

B

解析:

A中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B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也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C、D中反应都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均属于分解反应。

6.答案:

A

解析:

A、分子的不断运动,之间有间隔,无法从上述反应中得到证明;

B、因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和新物质的过程;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是化学变化,在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能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故选A

7.答案:

A

解析:

一氧化碳高温下能与氧化铁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A选项正确:

;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C、D选项错误。

8.答案:

B

解析:

A选项,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错误。

B选项,该反应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也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故正确。

C选项,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错误。

D选项,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错误。

9.答案:

C

解析:

题图所示的两个实验中,实验甲是水的净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实验乙是电解水实验,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A正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实验甲中活性炭既可以除去不溶性杂质,又可以吸附一些色素和异味等可溶性杂质,B正确;实验乙a端产生的气体较多,是氢气,a端连接电源负极,b端产生的气体较少,是氧气,b端连接电源正极,C错误;实验甲说明水可饮用,实验乙说明水可生成高效清洁能源氢气,D正确。

10.答案:

(1)可燃性

(2)①密度比空气小;②化学性质稳定

解析:

由于氢气密度小,可作气球的填充气体,但氢气具有可燃性,遇火容易燃烧或爆炸。

氦气是稀有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小,且化学性质稳定,可以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

11.答案:

③④;②⑤⑥;⑧;①⑦

解析:

物质的变化,无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指一个动态的过程,而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特有的属性。

③电灯通电发光、放热,④冰雪融化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钢铁生锈,⑤煤气燃烧,⑥铜器上出现铜绿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⑧氧化铜是黑色粉末描述的是物质的颜色、状态,属于物理性质。

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⑦镁能燃烧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是化学性质。

12.答案:

(1)正

(2)44.8(3)氢原子和氧原子

解析:

(1)与a电极相连的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少,应为氧气,故a电极是正极。

(2)d气体比c气体多,是氢气;电解水时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理论上是1:

2,若收集到c气体22.4mL,则理论上应收集到d气体44.8mL。

(3)电解水时发生改变的粒子是水分子,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