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小学第六册语文第二组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4928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小学第六册语文第二组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鲁教版小学第六册语文第二组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鲁教版小学第六册语文第二组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鲁教版小学第六册语文第二组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鲁教版小学第六册语文第二组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小学第六册语文第二组教案文档格式.docx

《鲁教版小学第六册语文第二组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小学第六册语文第二组教案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小学第六册语文第二组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

(美)哪些地方写的美?

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

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

(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

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

(注意)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

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

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

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

(老师巡视)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

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

谁正确?

(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

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自由说)(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一自然段)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

(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

(学生说)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课后小结:

 

6蜜蜂

1.认识“试、验、证”等7个生字。

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年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4.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也可制成电脑课件,生字的部首和部分笔画可以闪烁)。

②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细读第一自然段。

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

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

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②板书课题。

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

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③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

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③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b.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c.指名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④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

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

b.想一想。

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

c.说一说。

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

(可板书“试验”两字)②学习第二自然段。

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请读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

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c.写一写。

请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

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

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

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课堂练习

①学习生字。

a.出示要写的生字:

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b.书写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

评议学生写的字。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继续学习课文,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复习导入

①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②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

要求不漏述试验的重要内容。

③试验结果怎样呢?

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①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

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c.教师激励:

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②感知主要内容。

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③讨论辨别。

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④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

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c.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师深入引导:

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

说说理由。

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1教师引导。

小蜜蜂真了不起!

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1诱导生疑:

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2学生发问。

(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读。

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5教师再引。

a.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b.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

测、括、确、误、途、超,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组词书写书,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优点或不足。

3拓展活动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6、蜜蜂

       验证内容  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验证过程  ①选40只蜜蜂,做上白色记号。

其中20只受伤了。

                 ②把蜜蜂带到两里外放。

       验证结果  20只没受伤的蜜蜂中有17只飞回来。

课后小结;

7玩出了名堂

1.认识“阅、固、调”等7个生字。

会写“堂、镜、闲”等11个字。

能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等17年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从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3.写写自己玩中的乐趣和收获。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生字词卡片或制成的电脑课件。

师生搜集列文虎克的有关资料,拓展“资料袋”的内容。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词,并精读1、2、3自然段。

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1同学们,你们爱玩吗?

平时都玩些什么呢?

2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有趣的故事。

(板书课题并读题)读题后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质疑,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是谁玩出了名堂?

他喜欢玩什么?

他是怎么玩的?

玩出了什么名堂?

由疑而入,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a.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遇到生字新词、多音字多读几遍。

b.同桌互相听读课文,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交流。

通过自读,你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

在交流中可顺便让学生介绍一下搜集到的列文虎克的有关情况。

逐段朗读,探究发现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齐读这一段。

b.议一议。

玩耍常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你们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c.语言引述:

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就是在玩耍中产生的。

荷兰的列文虎克就是其中的一位。

下面,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他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好吗?

②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指名多人次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教师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字的读音。

b.说一说。

列文虎克喜欢玩什么?

是怎么玩的?

c.想一想。

从列文虎克玩镜片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列文虎克玩镜片的特点:

在做中玩,玩中做。

d.联系自己的“玩”,谈谈你对列文虎克的这种玩法有什么看法?

e.带着自己所产生的情感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1出示生字卡片“堂、镜、闲、待、阅”。

2小组内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方法。

3同桌提醒写字注意事项,介绍写字经验。

4学生写字。

课后作业 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有感情得朗读课文,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复习回顾

1听写上堂课学的生字新词。

2说一说列文虎克是怎么做放大镜、玩放大镜的。

逐段朗读、探究发现

1学习第四自然段。

a.语言引述:

列文虎克在玩中做成了放大镜,玩出了乐趣。

那么在玩放大镜中,他又玩出了什么?

让我们跟随着他一起去玩,一起去探究,好吗?

b.读一读。

◆这一自然段内容很长,我们采用分组轮读的办法来读,第一排读第一、二、三、四句,第二排读第三、四句,第三排读第五至八句。

◆再指名三位同学分读这一自然段。

c.引导发现。

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对列文虎克的玩又有什么发现,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d.交流发现。

让学生说说列文虎克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

e.读到这里,你想对列文虎克说些什么?

f.带着敬佩的情感自由朗读这一段。

②学习第五自然段。

读到这里,你知道列文虎克玩出了什么名堂了吗?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袋”中的资料,大致了解微生物,从而体会列文虎克玩出的名堂很了不起。

c.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总结回顾

1师问:

读了课文,你对玩又有了哪些新的看法呢?

学生交流。

拓展延伸①古今中外,还有许多像列文虎克那样在玩在玩出了大名堂的人,你们能来说一说吗?

②小练笔:

平常我们都爱玩,让我们来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吧。

列文虎克——玩镜片——做放大镜——玩放大镜——做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课后小结:

8*找骆驼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3.认识3个生字。

了解商人的骆驼有那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是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1课时

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

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

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

2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3教师导学:

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

《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

想不想学一学?

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1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2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a.老师出示问题。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b.教师提出要求:

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c.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让几位同学把寻找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d.然后在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1启发学生思考。

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2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

交流要点:

a.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b.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路上的骆驼脚印、脚印的深浅和方向、路边的蜜和米,以及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牙齿印等。

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

3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

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1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2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8*找骆驼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看见脚印右深左浅左脚有点跛

又看见左有蜜右有米左驮蜜右驮米

还看见树叶的牙齿印缺了一颗牙齿

语文园地二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好习惯。

3、积累词语和诗句,并理解其中的道理。

4、培养学生从多种途径收集资料的能力。

3课时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1.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秘,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有的作者留意了鲜花的开放,有的作者注意了蜜蜂的飞行,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

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有许许多多的发现。

这段时间,你都作了哪些观察?

有哪些新的发现?

把你观察中的发现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其他同学的发现。

如果对谁的发现感兴趣,可以和他一起探讨。

 2.小组交流

前后两方的同学组成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探讨自然的奥秘。

交流时可以互相问答,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a.我观察了夜晚的天空,认识了北斗七星……

b.我发现鱼睡觉时是睁着眼睛的……

c.我发现只要一碰到含羞草,它就把叶子闭拢了……

……

3.全班交流

每组推荐出介绍得好的`大家都感兴趣的到班上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进行评价。

4.小结延伸

同学们的发现真神奇,真美妙!

看来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就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同学们,神奇美妙的大自然等着你们去探索,希望你们处处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第二课时

学习我的发现和读读背背。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读准字音。

注意每一行三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

2.组交流:

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听听同学的发现跟自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

3.指名朗读,注意正音,齐读巩固。

4.全班交流,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引导`小结:

这四行词语,每一行带点的都是形近字,其中有些音同,有些音近,有些音异。

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别,进行扩词练习。

6.拓展练习:

形近字组词。

二.读读背背

1.导入:

不同的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你只要看到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

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将要学的一首农谚歌谣就揭示了瓜果蔬菜在十二个月中不同的生长特点,下面就让我们去读一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儿歌,带有音节的字拼读拼读,注意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先在组内朗读,相互正音,再交流自己的收获,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

4.抽小组朗读,全班交流。

5.师生对读,齐读。

6、看谁最先背下来。

8.背诵比赛。

 9.拓展延伸:

你能说出在十二个月中不同月份开放的花朵吗?

你还能说出哪些植物的生长跟时间有关吗?

你能试着编一编歌谣吗?

10、背诵《题西林壁》。

四.宽带网

1.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其实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请把你课前收集到的这方面的资料跟同学交流交流,并说出你资料的来源。

.2、读课文中列举的例子,读后谈谈自己的体会。

小结激励:

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秘,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勇于探索,练就了一双慧眼,也许你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

第二组复习计划

第一课时

复习本组生字、词,句子。

复习内容:

一、看拼音,写汉字。

shhǔzhà

nyǒupūpí

ngjūnyú

nshù

nlì

chó

ngdié

njīngyè

bǐng

()()()()()()()()

chù

jiǎohé

njì

zhú

jià

nbià

nrè

nshì

nfēngwōzhǐdà

izhè

ngshí

ibāokuò

zhǔnquè

fēngyá

ntú

shēngchāochá

ngmí

ngtang

()()()()()()()()

ngpià

ngōngzuò

dāizheyuè

xiězì

qià

ntuǐsuí

tiá

ojié

jiǎndān

()()()()()()()()()

nqǐngqiānlǐtiá

otiá

obà

ifǎngwá

njù

()()()()

二、多音字组词。

zhuǎ()lò

ng()jǐ()sǎn()

爪空几散

zhǎo()lōng()jī()sà

n()

jǐn()kān()mó

()tiá

o()

尽看磨调

n()kà

o()mò

()dià

三、比一比,再组词。

虎()占()铺()均()顺()辨()式()

虑()沾()捕()匀()须()辩()试()

验()证()概()括()确()误()镜()

检()征()慨()刮()触()娱()境()

待()腿()防()

持()退()访()

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回味()()美不()()准确()()()()迢迢

五、我会填

正月________,二月________,

三月________,四月_________,

五月________,六月_________,

七月________,八月_________,

九月________,十月_________,

十一月________,十二月_________,

第二、三课时(单元测试)

内容:

第二单元测试题

第四课时(试卷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