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完整版耿马县甘蔗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9491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完整版耿马县甘蔗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编完整版耿马县甘蔗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编完整版耿马县甘蔗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编完整版耿马县甘蔗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编完整版耿马县甘蔗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完整版耿马县甘蔗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

《精编完整版耿马县甘蔗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完整版耿马县甘蔗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完整版耿马县甘蔗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

精编完整版耿马县甘蔗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甘蔗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前 言

xx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地处东径102°33′—103°11′,北纬23°24′—24°10′,国土面积3789KM2,县境内最高海拔2515M,最低230M,主要农耕区海拔1300—1400M。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7℃,全年无霜期长达324天,年降雨量800mm,日照时数2301.8小时,日光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宜甘蔗种植,发展甘蔗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全县辖8镇6乡,141个村委会,1066个村民小组,县内交通方便,县乡柏油路、水泥路纵横交错,国道323线,蒙宝铁路横穿县境中部,省道晋(宁)—思(茅)线由北向南直穿县境,公路、铁路北达昆明、玉溪,南通河口连接东南亚各国,北距省城昆明200公里,南距州府蒙自70公里,正在修建的鸡(街)—石(屏)和通(海)—建(水)两条高等一级公路,将进一步改善xx的交通状况。

2002年全县总人口49.4万人,其中:

农业人口42.6万人,为总人口的86.0%,耕地面积44.6万亩(土地详查103万亩),其中:

稻田20万亩,旱地24.6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1.3万亩,总产15.8万吨。

工农业总产值135856万元,其中:

农业总产值4326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31.8%,农村经济总收入1865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19元,财政收入16510万元。

一、项目概述

xx甘蔗种植历史悠久。

资料显示,清嘉庆年间(1798—1820年)即有甘蔗种植。

xx甘蔗发展经历了50—80年代初计划经济时期;80—90年代末的“双轨期”;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市场经济时期。

1998年全县甘蔗面积61410亩,总产292487吨,平均单产4.8吨,创历史最高纪录。

2003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50456亩,预计总产19万吨。

我县目前有县属制糖企业两个,即xx糖业有限公司,始建于1976年,1984年完成扩建并投入生产,日处理甘蔗1500吨;曲江糖业有限公司,始建于1976年,1983年完成扩建并投入生产,日处理甘蔗1000吨。

两个制糖企业年处理甘蔗量30—33万吨,目前年入榨量仅为年处理量的50%左右。

我县的甘蔗良种经历了三次大的更新,50年代推广第一代甘蔗良种台糖134,印度419等;70年代推广第二代甘蔗良种云蔗71/388,川糖61/408等;80年代推广第三代甘蔗良种桂糖11号,福引8号等;90年代推广第四代甘蔗良种闽糖69/421,粤糖79/177,新台糖系列等。

从90年代末至今,由于撤并蔗糖管理机构、甘蔗技术推广机构等种种原因,全县境内至今没有建成一个有规模的甘蔗良种基地,导致甘蔗良种的引试、推广速度缓慢,全县甘蔗品种老化、退化问题突出,2003年甘蔗良种的推广面积仅占植蔗面积的32.5%,成为全县甘蔗单产低,糖分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纵观xx甘蔗、制糖企业、甘蔗良种的发展过程,由于历届县委、政府对甘蔗产业的高度重视,在蔗农及蔗糖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蔗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对蔗农增收,企业增效和财政增长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由于市场无秩竞争,糖价一路走低等多种原因,导致蔗价不稳,挫伤了蔗农积极性,甘蔗面积、农业产量、工业入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影响了我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

二、项目建设的依据

为重振富民又富县的蔗糖产业,根据2003年6月28日国家四部委部局第23号令《蔗料暂行管理办法》,云南省政府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的《关于报请审批(云南省糖业整合总体方案)的请示》的批复,批复要求作为直接责任人的各产糖区政府,加大对糖业整合各项工作的支持和指导,进一步规范糖料收购秩序推进糖料及食糖的产业化经营。

省农业厅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调结构、保增收”的要求,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全省农业发展的五大重点产业,把“巩固和提高甘蔗和茶叶两个传统产业”列为五大重点产业之一。

县委、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后认为:

xx巩固发展蔗糖产业有潜力,有基础,群众有积极性。

县委以建发〔2003〕25号印发了《关于巩固和发展xx县蔗糖产业的实施办法》,从2003年至2004年榨季种植甘蔗年度开始,一定四年不变,加大对蔗糖产业的扶持力度,下大力气狠抓甘蔗良种推广,建设甘蔗良种基地,调整早、中、晚熟品种结构,提高甘蔗科技含量,建设“三优”吨糖田基地,提高甘蔗糖份,提高甘蔗单产,增加总产,促进全县蔗糖业持续稳定发展,继续为蔗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作出贡献。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1 甘蔗良种面积小,品种搭配不合理。

2003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50456亩,其中:

良种面积16400亩,占植蔗面积的32.5%,早、中、晚熟品种的比例为3.3:

2.1:

4.6。

由于全县没有甘蔗良种基地,良种后备资源匮乏,甘蔗良种更新困难,导致甘蔗单产低,糖分含量低,出糖率低,经济效益低。

3.2 县境内两家糖业公司,可日处理甘蔗2500吨(其中:

建糖1500吨,曲糖1000吨),每年按100天压榨时间计算,可处理甘蔗25—33万吨,目前两家糖业公司的年入榨量仅为年处理量的50%。

甘蔗原料严重不足,而且原料质量差,导致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力减弱。

3.3 蔗糖产业链长。

xx糖业公司于2000年投资7100万元,建成年产3万立方米的石膏刨花板生产线。

投产以来,市场看好,蔗渣板热销,甘蔗的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但由于甘蔗原料不足影响蔗渣产量,从而影响两条生产线的生产。

四、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4.1 xx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干湿分明,雨热同季,春秋相连,夏无长冬”的气候特点。

耕地土质肥沃,耕地面积土地详查103万亩,发展甘蔗空间大,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4.2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蔗糖产业,成立了xx县蔗糖产业领导小组,抽调县乡科技人员,强化甘蔗科技推广工作,提高甘蔗科技含量。

并出台了《关于巩固和发展xx蔗糖产业的实施办法》,提出“三个一工程”,即:

用三年的时间,甘蔗品种全面更新一次;合理调整甘蔗品种结构,使早、中、晚熟品种达到3:

4:

3,糖份提高一个百分点;制糖企业提前一个月开榨。

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机遇,创造了条件。

4.3 县境内两家糖业公司吃不饱,开不足,加之多年来的投资建设,与蔗糖产业相关的酒精、蔗渣板、石膏刨花板等行业综合经济效益提高,市场前景广阔,是我县继烤烟之后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除烤烟外还没有任何产业可以替代。

该项目的建设,可提高我县甘蔗单产及糖分,为制糖企业提供优质原料打下坚实的基础。

4.4 科技推广网络健全。

县级有糖业办公室、农推所,乡镇级有农推站、村级有农科员和带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农民协会、研究会和一大批种蔗能手,完全有能力承担。

4.5 种蔗历史悠久,广大蔗农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种蔗经验,历史上曾有辉煌的发展时期。

1998年植蔗6.14万亩,总产29.6万吨,单产4.8吨。

在蔗田套种,增加单位面积效益上有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五、市场分析

白糖是大众消费品,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

目前我国人年均食糖消费量为6千克,而世界人均年消费水平在18千克以上。

也就是说我国人均消费食糖的水平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变化,食糖消费量会逐年提高。

发达国家的饮食以牛奶、咖啡、面包为主,食糖需求量多。

我国喝牛奶、咖啡、豆浆的人数逐步增多,食糖需求量呈上升的趋势。

从我国食糖市场供求关系看,全国年食糖消费需求约750万吨,产糖约850万吨,略显过剩100万吨。

走私糖的冲击和糖精生产过量,形成对食糖市场强大的冲击,使我国食糖市场进入低谷时期。

为保护我国的蔗糖产业,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

一是打击走私糖;二是关闭部份糖精厂,限制糖精代用品的滥用;三是关闭缺乏竞争力的部份糖厂;四是刺激消费。

这些措施的实施收到明显成效,使我国食糖市场的供求关系逐步趋于平衡。

预测2003年—2004年榨季,全国食糖产量750吨和全国食糖需求量大体平衡。

一度低迷的食糖市场也由此出现新的转机,白糖价格将会逐年平稳上升,而且全国食糖生产出现“北糖南移”、“东糖西移”的趋势,这是发展蔗糖生产的一个好时机。

六、发展思路及目标

xx县委、政府为了重振我县既富民又富县的蔗糖产业,狠抓甘蔗良种推广,调整甘蔗早、中、晚熟品种结构,提高甘蔗科技含量,建设“三优”吨糖田基地,提高甘蔗糖分,提高甘蔗单产,增加总产,促进全县蔗糖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继续为蔗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作出新的贡献。

按照上述发展思路,xx县蔗糖产业发展目标:

2007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农业产量33万吨,工业入榨量30万吨,甘蔗良种推广达到90%以上,早、中、晚熟品种搭配比例3:

4:

3。

年度计划由发展计划局和农业局确定,纳入全县国民经济计划统筹安排,列为蔗区乡(镇)的考核目标。

七、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

7.1 建设规模及建设地点

7.1.1 建设规模:

500亩。

7.1.2 建设地点:

xx蔗区羊街农场。

7.1.3 建设时间:

2004-2005年。

7.2 建设内容

7.2.1 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通过两年努力,建成500亩标准化甘蔗良种繁育基地和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其中:

早熟品种150亩,中熟品种200亩,晚熟品种150亩。

甘蔗平均单产8吨,每年提供优质良种4000吨。

7.2.2 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

引进国内表现较好的甘蔗新品种R6408,桂糖16号、17号和新台糖26号等15个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从中筛选出适合xx种植的优良新品种。

7.2.3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在甘蔗良种繁育基地和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支砌三面光沟渠四条,长8千米;架设ф100mm的镀锌水管1000米。

通过水利设施建设,解决基地的给水问题。

7.2.4 机防建设

购买机动喷雾器10台,对甘蔗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

7.2.5 科技培训

通过甘蔗栽培技术培训,提高科学种蔗水平,提高甘蔗产量和品质,增加收入。

计划举办甘蔗科技培训30期50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000份。

八、主要技术方案

8.1 提高整地质量,开好植蔗沟。

8.2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地膜覆盖,提高植蔗质量。

8.3 施足基肥,追施分蘖肥,重施攻茎肥并进行大培土。

8.4 推广蔗田套种,提高蔗田单位面积效益。

8.5 加强水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8.6 适时收砍,保证收砍质量。

九、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9.1 投资估算

项目计划投资250万元(详见表二),具体安排如下:

9.1.1 良种繁育基地。

面积500亩,投资50万元,为总投资的20%,均为财政资金,用于购买种苗、农药、农膜、化肥、水费等生产性费用的投入。

9.1.2 新品种试验示范。

投入资金15万元,为投资总额的6%,均为财政资金,用于种苗、化肥、农药、农膜、用工及水、电等生产性费用支出。

9.1.3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160万元,为总投资的64%,其中财政资金90万元,自筹资金30万元,投劳折资40万元。

9.1.4 机防建设。

投资5万元,为总投资的2%,均为财政资金,用于购置机动喷雾器及零配件。

9.1.5 科技培训。

投资20万元,为投资总额的8%,均为财政资金,用于甘蔗科技培训和印发技术资料等的支出。

9.2 资金筹措

项目计划总投资250万元(详见表二)。

其中:

财政资金180万元,为投资总额的72%;自筹资金70万元(现金30万元,投劳折资40万元),为总投资的28%。

在财政资金中,省级100万元,州级30万元,县级50万元。

9.3 资金投入计划

项目投资250万元(详见表三),分两年完成。

第一年即2004年投入资金210万元,为总投资的84.0%,余下的40万元待第二年一次性投入。

十、财务分析

10.1 蔗农收入估算

2004年建成良种繁育基地300亩,亩产8吨,每吨售价180元,亩产值1440元。

扣除种苗、化肥、农药、农家肥、工时费和水费等生产性投入890元后,亩获纯收入550元。

套种早花生300亩,亩产520公斤,产值1040元,扣除成本400元,亩获纯收入640元。

两项目合计亩纯收入达1190元,300亩纯收入达35.7万元;2005年建成良种繁育基地500亩,产量4000吨,产值72万元,扣除成本后获纯收入27.5万元。

套种早花生500亩,亩产520公斤,产值1040元,扣除成本后亩获纯收入640元,两项合计500亩纯收入达59.5万元。

(见表四)。

10.2 销售收入、税金及利润的估算

该项目为良种繁育基地,生产的良种用于面上的良种推广,不存在税金、检疫费及产品增值税,故项目建成并达到建设规模后,每年销售收入为124万元,利润59.5万元(详见表四)。

10.3 投资利润率

投资利润率(%)=年利润总额÷总投资×100%

        =59.5÷250×100%

        =23.8%

10.4 现金流量分析(见表六)

项目计算期为10年,在财务分析中,考虑到是农业项目,设定基准收益率i=12%。

项目净现值为:

99.5万元;

财务内部收益率为:

25.98%;

 

投资回收期为:

     -35.7 

         4+=—————=4.6  (含建设期2)

59.5

从以上评价指标可以看出,本项目回收期短,内部收益高,经济效益显著。

以生产能力利用率表示盈亏平衡。

     固定成本              46

BEP=—————————————×100%=——————— ×100%=42.0%

   销售收入-可变成本-税金    124.0-14.5-0

 

结果表明:

该项目只需达到规定生产能力的42.0%,也就是产量达到1789.2吨时,项目即可保本。

10.5 敏感分析(详见表七)

当销售收入下降5%成本不变时,项目净现值为62.66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0.86%;当销售收入不变,成本上升5%时,项目净现值为67.49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1.75%;当销售收入下降5%时,成本上升5%时,项目净现值34.63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6.54%。

以上三种设定的三种可能性分别出现时,财务净现值大于零,财务内部收益率高于基准收益率12%,说明项目盈利的可能性大,抗风险能力强。

十一、效益评估

11.1 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并达到建设规模后,每年销售收入124.0万元,扣除生产成本后64.5万元,可实现利润59.5万元。

可提供甘蔗良种4000吨,可新植或更换普通品种面积4000亩,按良种比普通品种增产10%,糖份提高一个百分点计算,到2007年榨季,全县6万亩甘蔗通过品种更新(亩增0.5吨),将增产甘蔗30000吨,蔗农纯收入540万元(按180元/吨计),制糖企业增值660万元(按2200元/吨计),上缴税收99万元;增糖300吨,制糖企业增值66万元,上缴税收10万元。

增产增糖两项合计增收1266万元,其中:

蔗农540万元,制糖企业726万元;上缴税收109万元。

11.2 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一是为全县6万亩甘蔗提供高产高糖良种,使全县甘蔗良种推广达到90%以上,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二是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两高一优”农业发展,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三是延伸了产业链,带动酒精、蔗渣板等产业的发展;四是促进社会稳定。

11.3 生态效益

甘蔗稍头作青饲料,对促进畜牧业发展,增加农家肥,改善土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蔗叶、蔗根是农村中的一大燃料,可节约能源;酒精、蔗渣板、石膏刨花板、滤泥等副产品,既增加经济效益,又可节约粮食,增加农肥,节约木材,促进农业良性循环。

十二、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12.1 建立健全领导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项目的领导,确保项目顺利完成,成立了由分管经济工作的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任任副组长,县委督查室、农业局、发展计划局、经贸局、水务局、交通局、财政局、相关金融部门、科技局、扶贫办等以及糖业公司的领导任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技术组。

办公室负责项目实施情况的收集、总结和上报,并参与项目实施的督促、检查、指导和验收。

技术组由糖办、农推所和项目乡镇农推站相关人员组成,负责项目的培训、指导和实施以及项目材料的收集、整理上报。

基础设施建设由县水务局和交通局负责实地勘测,项目乡镇水务站等部门负责具体实施。

项目乡镇成立相应的项目实施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负责本乡镇项目实施。

12.2 资金管理。

项目资金设专户存储,专人负责,专款专用,资金紧跟项目走,并接受审计部门的管理监督。

十三、结论

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要求。

建设地点合理,建设规模适度,投资合理,建设内容切实可行。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是带动和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步伐,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好项目。

项目可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