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9107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要求

1、了解新中国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

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国等重要史实。

3、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课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4、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

2、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

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3、过程与方法:

中心问题分析

4、情感态度价值观建国后新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学过程

导课:

本课引言讲述了山西一个小山村通过办教育面貌焕然一新的事例,说明教育对社会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课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

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拉开了新中国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建立人民的教育事业;接着是解决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指导学生概括:

新中国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拉开序幕的?

人民政府是怎样让教育事业回到人民手中的?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什么背景下何时召开?

有何重要决议?

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是如何建立的?

为发展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哪些教育方针?

取得怎样的成果?

二、动乱中的教育

通过材料、图片让学生认识以下问题:

“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

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过一些偏差。

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

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

三、教育的复兴

教师:

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

这是社会主义教育探索道路成功的一段。

学生看书,结合对文革结束后对教育领域的认识理解,归纳中央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措施。

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文革”结束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

邓小平同志刚一复出,就深刻敏锐地认识到教育这个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存危亡的重大问题的严重性,他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

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教育界知识分子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被平反,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教育的春天来到了!

高考制度在“文革”期间被废除了十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

在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下,教育界冲破重重障碍,在1977年冬天恢复了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

广大教师精神振奋,教育界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同时,教育界开始了全面恢复和整顿被“文革”搞乱了的教育秩序,学制的恢复与重建,使学校教育迅速摆脱混乱局面,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针对中小学教材短缺和混乱不堪的局面,邓小平同志指示要加强教材建设。

教育部积极组织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这对于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基本保证。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

国家规定了教师节,颁布了《教师法》,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获得普遍的提高,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邓小平教育理论全面阐明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个面向”高屋建瓴,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

在其指引下,我国教育战线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在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法》、教育投资上、中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社会办学、“希望工程”等各领域进行改革,取得进展。

4、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特别是涌现了一批以北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5、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18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进一步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小结

过去50年,是共和国教育事业在艰难曲折中发展的50年。

50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所赢得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空前发展的辉煌成就将永载史册。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我们豪情满怀。

中华民族的未来是辉煌灿烂的,中国教育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我们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也可以用问题总结: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是怎样走过来的?

你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习题反馈:

见课件和评价手册

教学后记:

 

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2课文学的繁荣

课标要求

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北京及影响。

教学要求

1、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西方文学和苏联、亚非拉美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

2、认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3、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形成高尚的文学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主要成就

2、理解分析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对比法、情景再现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

导课

投影展示世界名著的影印封面,以谈话方式与学生交流所知道的世界名著。

你读过哪些19世纪的外国名著?

它们分别属于哪种文学流派?

各文学流派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什么关系?

对今后产生了什么影响?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回答。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引言,出示课标,进入本课学习。

新课

一、“浪漫主义文学”。

就以下问题学生看书讨论

1、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师:

点拨——1789年爆发了震撼欧洲的法国大革命。

这次革命推翻了统治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对19世纪的文学进程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妙,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没有实现,因而引起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现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

2、主要特点:

第一,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

第二,反对古典主义文学形式主义的束缚,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

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发展到顶峰。

3、列举成就

雨果——《巴黎圣母院》。

补《悲惨世界》

雪莱——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以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描绘了为人类“盗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坚强不屈、最后依靠自然的力量获得解放的故事,寄托了诗人对一个充满爱的光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表现了诗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家的主要代表是海涅。

他的代表作是政治抒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故事》,该诗描写了当时德国的现实,涉及社会各个层面,同时,作者又不时地在现实与幻想的梦境间跳跃,幻想与现实如水乳交融,折射出作者对美好理想的热望和追求。

4、感受名著:

学生完成,每人2分钟

二、现实主义文学。

继浪漫主义文学之后,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出现在欧美并开始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现实主义以具体反映现实生活,暴露社会黑暗为特征。

因此,它又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19世纪30年代以后现实主义文学在欧美文坛占主导地位的原因?

1、欧美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工业革命在西欧开展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为文学的主流。

2、主要特点是:

第一,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尽分析人类行为互相冲突的趋势,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第二,以长篇小说作为主要形式,使长篇小说的创作空前繁荣。

3、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家和代表作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恩格斯称他为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

他经历了拿破仑的兴衰、波旁王朝的复辟和七月王朝三个时期,对现实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创作素材的丰厚积累,为他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奠定了生活基础。

他所创作的系列小说《人间喜剧》以现实主义手法,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自私、贪婪、狡诈和虚伪,真实描绘了法国社会生活。

在《人间喜剧》中以《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最著名。

《欧也妮·葛朗台》(1883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其主人公葛朗台是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典型。

小说通过葛朗台的发家史及其女儿欧也妮·葛朗台的爱情、婚姻悲剧,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高老头》以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巴黎社会为背景,以伏盖公寓(高里奥老头的寓所)和鲍赛昂夫人的客厅为舞台,描绘了贵族子弟拉斯蒂涅堕落的经历和高老头被女儿遗弃的悲剧。

小说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的罪恶和道德的沦丧,形象地反映了贵族阶级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从而表现了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狄更斯。

狄更斯出身贫困,十分熟悉英国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

他的作品情节细腻感人,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大卫·科波菲尔》是作者的自传体小说,是他最喜爱的作品,也是公认的他的代表作。

在这部小说中,不仅可以全面地了解大卫曲折艰辛的身世,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他的一生道路了解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社会现实。

俄国现实主义作家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将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不朽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

了解丹麦作家安徒生,挪威作家易卜生和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及他们的代表作,肯定这些文学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应有地位。

19世纪的世界文学主要成就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第一,浪漫主义作家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批判现实的黑暗,矛头指向封建贵族,反对新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残余,同时也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现实。

第二,现实主义作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法律、道德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同时,深切同情饱受辛酸苦难的劳动人民。

第三,以上所介绍的所有著名作家,他们都热爱祖国,热爱人类,都有强烈的正义感,都在用自己的笔来歌颂人类美好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和肮脏、邪恶的东西。

他们的高尚品德激励21世纪的青年学生,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4、感受名著:

三、20世纪的世界文学

1、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世纪,但同时又充满令人心悸的动荡不安:

战争的幽灵、革命的暴力、科技的双刃剑、价值的迷失、未来的冲击……这一切促成了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

出示了四幅插图《海明威和鱼》《等待戈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泰戈尔》。

展示了世界现代文学的多元化景观。

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受到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性质、不同民族风格的文学,由此得出“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文化”这一结论。

2、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位较多使用现代主义手法进行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西班牙内战并负重伤,还曾短暂赴华报道日本侵华战争。

他的代表作是《老人与海》。

作者那“一个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的生存信念,给人以一种深刻而带有悲怆意味的人生启示。

3、现代主义文学

(1)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特征

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

19世纪末期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资本主义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伴随着这一过程,人类付出了巨大代价。

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烟云,无情地嘲弄了人类的尊严和生存权力。

战后频繁的经济危机、冷战,使西方各国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均失去和谐存在的必然性;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文明的发展形成与人相对立的状态;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西方价值观受到怀疑等。

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现代主义文学便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主观地表达世界的看法和通过想象表现心理的真实。

在艺术手法上,往往没有开头、结尾和情节,只有指示人物活动的粗线条;没有或是徒具人形的人物,而不厌其烦地写某一固定的物;没有脉络,颠倒跳跃、多角度、多层次;语言无逻辑、或句法残缺、或以声音替代,晦涩难懂。

(2)现代主义文学家及代表作

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一剧是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品,贝克特借《等待戈多》的两个流浪汉之口阐明“在人类的荒诞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心理苦闷”这一戏剧主题。

5、20世纪苏联和亚非拉美的文学”

(1)苏联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特征及其沿革

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也为社会主义文学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之后,在布尔什维克党文艺政策的正确指引下,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迅速发展,标志着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已进入了成熟和繁荣阶段。

其基本特征是:

遵循列宁提出的文学党性原则,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接受共产党领导,负有崇高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基本创作方法,同时吸收其他艺术流派有生命力的表现手法;具有多样化的民族形式和统一的社会主义内容。

20世纪上半期,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繁荣。

高尔基的小说《母亲》等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

高尔基在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苏联文学的奠基人。

奥斯特洛夫斯基则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中以亲身经历向大家讲述了保尔·柯察金由一个普通的工人子弟成长为英雄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历程。

小说感情真挚。

(屏幕同步显示,保尔·柯察金的名言)这一时期的苏联作家,以真实的笔触塑造了正面的英雄形象,我们可称之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53年斯大林逝世,随着苏联政治生活的重大变化,50年代中期,苏联文学中出现了一股被称为“解冻”的文学现象,它是以作家爱伦堡1954年5月发表在文学杂志《旗》上的一个中篇小说《解冻》为标志的。

尽管这并不是一部了不起的杰作,但是由于它首先突破了斯大林时代那种描写工农业成就、歌颂英雄人物的固有模式,把爱情和个人幸福问题作为小说的主题,因而赢得了读者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小说的标题也就成了这一时期的象征。

此后,创作题材趋于多样化,既有展示普通人日常生活和命运的作品,也有引起争论或批评的作品。

从而造成文坛活跃与混乱并存的局面。

苏联文学的沿革,既反映了苏联社会的伟大思想性变革,又反映了苏联文坛活跃与混乱并存的局面,特别是其所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苏联社会深层次变化的风向标。

(2)20世纪的亚、非、拉美文学

20世纪亚、非、拉美文学的繁荣伴随着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其主流都体现了反对殖民压迫、反对社会不公的爱国主义精神。

出现了许多颇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

泰戈尔是印度近现代文学的光辉代表,为印度现代民族主义奠定了基础。

其代表作《戈拉》塑造了爱国的印度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形象。

泰戈尔是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

鲁迅是中国文学革命的巨匠,他的《呐喊》集,昭示着中国新文学时代的到来。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描绘加勒比海沿岸小城百年孤独的原因及打破这种状态的途径。

向学生讲清我国自新文学运动以来,已从世界现代文学艺术成果中汲取了必要的营养。

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相互交融、吸收,从而相互生长、发展;在处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上,应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逐步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文化。

小结:

利用表格进行小结。

请学生完成填空。

流派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

时间

背景

特点

成就

备注

习题反馈:

见课件和评价手册

教学后记:

 

第23课美术的辉煌

课程要求

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了解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教学要求

1、知道并欣赏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主义、现代主义等美术作品。

2、了解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知道这些美术作品的作者,体验作品的美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讨论法、分析总结、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引导同学回顾19世纪以来出现的文学流派及主张。

指出美术作品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也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社会思潮的影响,导入新课。

一、“新古典主义美术”

为了帮助同学理解和认识新古典主义美术产生的原因,建议教师采用谈话法引导同学回顾: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社会的大动荡,提出以下问题:

1.18世纪末法国历史上发生了什么大事?

2.在社会动荡形势下,资产阶级追求什么样的精神?

3.在这样的动荡形势下,美术家们的绘画题材是什么?

在同学回答教师总结的基础上,请同学介绍和欣赏《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式》《泉》等名画的作者、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等。

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美术”

建议教师提出问题:

拿破仑帝国灭亡后,法国的政局是怎样的?

此时法国出现了怎样的社会情绪?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同学归纳浪漫主义美术产生的社会背景。

建议教师请同学介绍《自由引导人民》和《枪杀马德里市民》等名画,总结浪漫主义绘画的艺术特点。

在学习现实主义美术时,建议教师引导同学回顾19世纪中期法国历史上发生的大事,如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第二帝国的建立、普法战争、巴黎公社等,指出在资产阶级统治下,人民和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苦闷在美术中反映出来,归纳现实主义美术产生的原因。

在欣赏《播种者》《拾穗者》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名作时,注意引导指出米勒等画家的出身也直接影响了画家的艺术风格,从而得出画家的艺术风格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三、“印象画派”

这一目教学中,教师指出印象画派的产生除受当时的社会影响外,还受到了科学技术的推动,教师提出问题:

1.印象画派与现实主义绘画的题材有什么不同?

2.后期印象画派的艺术风格有了什么新的变化?

请同学带着问题欣赏《日出•印象》《向日葵》《樱桃和桃子》《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往哪里去?

》等作品。

教师引导同学总结归纳以上两个问题。

四、“现代主义美术”

建议教师首先指出现代主义美术产生的时间和现代主义美术的概念。

然后提出问题:

1.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上发生了哪些大事?

2.二战后科技取得了哪些成就?

3.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同学归纳总结现代主义美术产生的原因。

请同学欣赏和介绍《舞蹈》和《格尔尼卡》等总结现代主义美术的艺术特点。

最后简单介绍二战以后现代主义美术的新发展和变化。

结合欣赏和阅读教材《那不勒斯来的男人》和《紫红色上的黑色》等作品和有关文字。

建议教师最后小结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请同学回答:

1.19世纪以来出现了哪些美术流派?

2.各美术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分别是什么?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

【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

1.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2.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要求

1.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2.理解19世纪以来有代表的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3.感受音乐的魅力,认同音乐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5.认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现代主义音乐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教学内容】

【学生预习】

一、音乐的发展

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浪漫主义音乐

概况

19世纪在欧洲兴起,到19世纪中叶走向鼎盛时期。

特点

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

代表人物及作品

国家

代表

作品

德意志

交响乐

奥地利

约翰·斯特劳斯

意大利

威尔第

《茶花女》

法国

《卡门》

民族乐派

特点

弘扬本民族特性

代表作

俄国柴可夫斯基的

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现代主义音乐兴起

特点

轻松活泼,通俗易懂

代表

美国爵士乐的流行

音乐更加通俗化

代表

以摇滚、蓝调和爵士等位代表的音乐

主流

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如美国的《围着时钟摇吧》、《时代在改变》和英国的披头士乐队等

各国间的音乐交流增强

条件

传播技术的革命和交通的日益便捷

意义

a加深了对不同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尊重

b推动着世界音乐的繁荣

二、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电影

背景

19世纪晚期,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产生

1895年,首次放映电影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发展

A:

“默片”:

20世纪初,电影是黑白无声片。

如美国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苏联的《波将金号战舰》等。

B:

有声片:

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

C:

彩色电影:

1935年,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D:

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

二战以后发展迅速。

电视

产生

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

发展

A:

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

B:

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并首次开办电视广播。

C:

30年代末,英国拥有电视机的家庭达两万户。

D:

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影响

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小组合作探究】

1、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有哪些?

(1)表现个人的感性和主观的意志,即突出个人的感受。

(2)音乐作品风格多样化。

音乐家自传式的音乐作品本身就是个性化的;音乐内容的表现手段也是多样的,如小夜曲、交响曲、圆舞曲、歌剧等,采用自由的形式,表现浪漫主义精神。

(3)19世纪欧洲出现了民族乐派。

2、结合19世纪末的社会状况,分析电影出现和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1)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

(2)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

【师生合作互动(大班学习交流)】

【教材互联】学思之窗:

电影对人类社会生活有哪些重要影响?

(1)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直接引领着文明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

(2)通过特有的技术手段,使人感受到视觉冲击和心灵启迪,提高人的素养及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