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9068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用具:

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我的祖国》。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

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索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这一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富春江山光水色的短文――《与朱元思书》。

  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听课文范读。

有三个任务:

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

指名学生认读后,再齐读一遍。

韵 柯 飘荡 势 轩邈 泠 嘤 缥碧 横柯 窥谷 鸢 和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2、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争取背下来。

  

(2)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3)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描述富春江的美景。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分析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2、从整体色彩看,最合适的原句是什么?

  3、请看课文中的水,用原文中的哪几句描述最合适?

  4、请展开想象用原文中的句子描述。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1>理解课文第一段。

(1)解释红色词语:

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许  独绝

  

(2)齐读本段后小结:

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

  (3)总结本段写法,展示:

本段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

请指出来。

  (4)对照板书,速背本段。

<2>理解课文第二段。

(1)解释红色词语:

缥碧  直视无碍  急湍  奔

(2)齐读本段后小结:

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

水之清,水之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展示两幅富春江的图片,分别让学生用原文描述。

然后比较两句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写法有什么不同。

(3)齐读并速背本段。

<3>理解课文第三段。

(1)解释黄色词语:

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 相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忘反  横柯上蔽  交映  见

(2)小结二、三段写法。

学生根据板书速背本段。

(3)研读最后四句。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这四句犹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

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

生活也是如此:

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

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课文,余味无穷。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探究活动

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

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

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

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

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

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元思兄台鉴:

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

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两岸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

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六、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2、推荐作业:

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听觉感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22、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

4、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2、难点:

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方法:

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用具:

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每个时代,每种社会形态下都会存在诸如堂吉•柯德那样保持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固守着一种不与时代合作的态度,用自己的处世态度来鞭策自己的人生,对于他们我们应该持有一种辩证的分析的态度,汲取他们的优点,来欣赏他们灵魂的闪光点。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背诵课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2、放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教师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5、理解下列词语的古今含义:

因以为号焉每有会意造饮辄醉

6、特殊句式的理解:

判断句: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倒装句:

不戚戚于贫贱

省略句:

闲静少言

7、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2、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你学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2、推荐作业:

背诵课文、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让学生背诵《归园田居》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

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

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

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

让我们进一步走进他,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2、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2)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

(3)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指名学生背诵课文。

2、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

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2、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3、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

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

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4、“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2、推荐作业:

(1)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2)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

23、马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1、重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难点:

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用具:

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骏马奔驰保边疆》。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

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2、展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意思,尝试着翻译文言语句。

(2)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3)将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罗列,留待集体解决: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世有伯乐(lè)

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这里的“食”同“饲”,喂养的意思,所以读(sì)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这里的“见”同“现”,显现的意思,所以读(xià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夫)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本指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这样的)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执策而临之(握,拿)(面对着)

3、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食不饱(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

不以千里称也(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按)

虽有千里之能(的)

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义)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耶(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执策而临之(鞭子)

策勋十二转(记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故虽有名马(即使)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转折连词,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顺承连词,来)

4、翻译句子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你的收获是什么?

2、推荐作业:

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2、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2、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4、作为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5、食马者能注意这一点并区别对待吗?

6、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7、本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8、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9、本文通篇写千里马,难道韩愈仅仅为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

10、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11、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

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

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3、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8、“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报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

9、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0、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11、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五、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

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

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

.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它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

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

天下谁人不识我!

2、推荐作业:

背诵默写本文。

24、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4、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教学方法:

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用具:

小黑板、录音机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乐曲《高山流水》。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常言道: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

“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展示学习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2.思考:

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3.思考:

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

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4.思考:

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5.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2、学生讨论后明确:

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3、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

主要语句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4)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4、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5、明确:

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

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你的收获是什么?

2、推荐作业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梁祝》。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2)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3)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4)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

2、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

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

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

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4、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

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

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

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

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读完这篇文章,你对学习有什么感受吗?

2、、推荐作业: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

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