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广东省肇庆市百花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08717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百花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百花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百花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百花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百花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百花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百花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广东省肇庆市百花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百花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百花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肇庆市百花中学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西周“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兼并的严重B.铁犁牛耕的采用

C.社会的稳定D.统治者的重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并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材料的意思是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能力大大提高,依据相关史实,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故B项说法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铁犁牛耕的使用

2.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3.北魏时期出现了“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解体

B.商品交易活跃

C.人口大量流亡

D.重农政策被废除

【答案】B

【解析】

“足迹所履,莫不商贩”说明当时商贩到处都是,体现出商品经济繁荣,故B正确;A是鸦片战争之后;C不符合材料主旨;重农抑商一直再实行,故D错误。

4.敦煌出土的唐宋诗有云:

“贫儿二亩地,干枯十树桑。

桑下种粟麦,四时供父娘。

”“妇即客春持,夫即客扶梨。

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

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

”这反映出

A.中国北方常受饥谨的威胁

B.中国农村耕者无其田的现象

C.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

D.耕织结构下农户贫困的情状

【答案】D

【解析】

【详解】“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

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该诗以深切同情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处境,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北方”,排除A;B不符合“贫儿二亩地”,排除B;唐朝出现曲辕犁,耕作技术有了重大进步,C错误,并且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

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5.都江堰水利工程兴修于

A.夏商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水利事业已经得到较大发展。

李冰主持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正确答案为B。

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6.曲辕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农具改进的一大突破。

曲辕犁最早出现在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C

【解析】

隋唐时期在江东地区出现便于水田操作的曲辕犁,故C正确;A是牛耕出现;B是牛耕普及;D不符合题意。

7.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

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的最准确判断是

年代

农业税

非农业税

997年

2408.1

1567.7

1021年

2641.2

3874.0

1077年

2021.3

5117

2

 

①农业税的减少体现了农民负担大幅减轻

②税收总量增长使北宋政府缓解财政危机

③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北宋国库的唯一财源

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推进商业经济的繁荣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农业税的减少体现了农民负担是有所减轻但非大幅减轻,①排除;税收总量增长使北宋政府缓解财政危机,符合史实,②保留;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北宋国库的重要而非唯一财源,③排除;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推进商业经济的繁荣,④保留。

故答案为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8.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答案】A

【解析】

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

点睛:

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及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及流通方式

劳动力

地 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

无偿调用各类匠户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私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

私营主雇工

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

农民自身

一直存

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9.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小麦价格暴涨”可知,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故①项正确。

《农政全书》是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编著的大型农业科学巨著,时间上不符合,故②项错误。

南宋时期,北方人口南迁,北民为江南带来了生产技术、劳动力等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必备条件,大大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并且发展了稻麦兼种技术,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故③项正确。

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

因此它不可能于南宋初年“开始”从“北方”传入。

故④项错误。

综上所述,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排除ACD,选B。

10.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

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③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④诞生了最早的纸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故B项正确。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在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宋朝诞生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故②④错题,ACD项排除。

11.明朝中后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清朝前期又出现了“计工受值”。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的苏州

A.官营手工业发达

B.商品经济日益兴盛

C.小农经济走向衰落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D

【解析】

“计日受值”、“计工受值”等体现出的是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营手工业,不是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手工业,不是商业,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走向衰落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C项错误。

12.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

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

永佃制的盛行

A.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提高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C.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D.加重了佃农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永佃制的特点是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

这有利于提高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推进农业发展。

故答案为B项;农业发展,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增加而非减小,排除A项;永佃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的产物,排除C项;佃农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是松弛了而非加重了,排除D项。

【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

其备考启示如下:

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其二,据此推导其原因或影响是关键。

13.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不包括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④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闭关锁国政策从长远看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①错误,但保留;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符合史实,②正确,但排除;是延迟而非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③错误,但保留;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符合史实,④正确,但排除。

故答案为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点睛】本题是史实类选择题。

其备考启示如下:

其一,精准掌握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历史概念、主干史、主要原因和主要影响是关键。

其二,大致理解一些常见的历史分期及其阶段特征,有助于有效排除干扰项。

14.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

据此表可以得出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1911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工商业发展而非商人地位上升,①排除;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解读合理,②保留;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③保留;民国时期1912年才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④排除。

故答案为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15.17世纪荷兰领先世界的产业是

A.电力工业

B.棉纺织业

C.航运业

D.采煤业

【答案】C

【解析】

17世纪,荷兰依靠造船业发达,成为当时世界霸主,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故C项正确;电力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才出现,故A项错误;棉纺织业和采煤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产业,故B和D项错误。

16.新航路开辟前,欧洲的贸易中心在()

A.大西洋沿岸B.地中海沿岸

C.太平洋沿岸D.印度洋沿岸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新航路开辟前,欧洲的贸易中心在地中海区域,之后转移至大西洋沿岸,答案选B选项,A、B、C三项不符合史实。

新航路开辟的对欧洲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考点:

新航路

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影响

17.有学者指出:

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

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欧洲的,这种作物的交流本身也是文明链接的方式,故选C而排除含有②的选项。

点睛:

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

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

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

这一题的选项都是其中的三项,所以只要是排除到其中的一项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了。

18.明代《二如亭群芳谱》一书中写道:

“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似葵而大。

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

花黄色,子如荜(蓖)麻子而扁。

”“西番葵”后来成为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得益于

A.丝绸之路的畅通

B.欧洲的商业革命

C.朝贡贸易的形成

D.工业革命的扩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结合所学可知,“西番葵”即向日葵,原产北美洲,在1510年被西班牙殖民者带回欧洲,明朝万历年间又由传教士传入中国。

由此可以知道这与新航路开辟有关,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促进了物种的交流与传播,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丝绸之路汉代就已兴起,而“西番葵”在明代才传入并广泛种植;C选项错误;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王朝对外的一种政治贸易方式,与西方国家无关;D选项错误,工业革命爆发于18世纪中后期,处于清王朝统治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9.“它是18世纪盈利最多的商业活动之一。

其经济代价在于,从欧洲进口的廉价工业制成品破坏了当地的原始产业,令无数家庭沦为赤贫。

它还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人口荒芜的情况……”上述评价主要是针对

A.世界市场的扩大对欧洲的影响

B.殖民掠夺对印第安人的影响

C.殖民扩张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D.奴隶贸易对非洲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欧洲进口的廉价工业制成品破坏了当地的原始产业”“一些地区出现人口荒芜”“是18世纪盈利最多的商业活动之一”可知是奴隶贸易,奴隶贸易的出程是把欧洲廉价工业制成品输入非洲,造成非洲的传统产业被破坏,中程是满载黑人的运奴船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造成非洲失去大量劳动力,三角贸易使欧洲列强获得巨额利润,故选D。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三角贸易

20.奇波拉在《欧洲经济史》中写道: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17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作者在此要表明的是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B.海外市场的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

C.血腥的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资本

D.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可分析出其强调的是工业革命的前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故A正确;BCD均是工业革命的原因,但与材料“政治结构”的要求不符。

21.1802年英国出台第一部《工厂法》,法律规定:

9岁以上的儿童每天可以工作8小时,14岁以上的儿童每天可以工作12小时;他们不能在凌晨6点之前工作,他们睡觉的时间不能晚于凌晨2点。

由此可以推断

A.工厂主注重保障儿童正当权益

B.工业革命中工人生存状况恶劣

C.工厂规范化和制度化体系出现

D.工人罢工斗争赢得了合法权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1802年英国出台第一部《工厂法》”“9岁以上的儿童每天可以工作8小时,14岁以上的儿童每天可以工作12小时”中可以看出,童工的每天劳动时间过长的恶劣生存状况,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恶劣的工人的生存状况,且政府制定法律而不是工厂制定法律,故A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工厂规范化”,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工人的斗争,故D项排除。

22.在19世纪末的西欧,一个资本家要新建纺织厂,为提高产量,他应该优先选址在

A.商业繁盛的地区

B.盛产煤炭的地区

C.邻近河流的地区

D.电力充足的地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时间为“19世纪末”,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家建立的纺织厂选址就应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D项符合题意。

A项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无关,排除。

B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考虑的因素,排除。

C项是自然力限制下的选址考虑因素,与题意不符,排除。

考点:

世界市场

形成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发展

23.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

“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六大公司组成两大集团,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

”的信息反映了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企业通过兼并和联合的方式,控制产品的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

故选C。

材料中并不是说明化学工业的发展,A错误;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不是材料体现出的本质问题,B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兼并,并不是说明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D错误。

24.某一时期,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提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英国、欧洲和美国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

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而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

这一时期是

A.新航路开辟时期

B.世界市场形成时期

C.早期殖民扩张时期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而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

”可知,以欧美列强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其根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故答案为D项;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A项;世界市场形成时期是16-20世纪初,排除B项;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是16-18世纪下半叶,排除C项。

【点睛】本题是概念类选择题。

其备考启示:

理解每一个核心历史概念的时空范围、典型特征和主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5.下面是1840~1894年中国棉纱量消费情况统计表。

据表可推知,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

1840年

1860年

1894年

土布消用棉纱量

620.9万担

628.6万担

612.4万担

洋布消用棉纱量

2.5万担

3.5万担

143.4万担

 

A.洋布丧失了竞争力

B.土布生产仍占主导

C.自然经济优势明显

D.传统经济解体缓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可知,近代前期中国棉纱消费结构中,土布棉纱量消费相对稳定,洋布棉纱量增速较快,但整体销量以土布为主,可知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解体速度较慢,故D项符合题意。

A项与图表中洋布销量增长的现象相违背,故排除。

B项,图表无土布产量的相关信息,故排除。

C项仅是对图表的表面解读,未深入题意本质分析,故排除。

26.1879年,上海租界管理当局为严守男女之大防,规定一辆人力车只能载客一名,如不遵行,便要罚钱。

这一规定

A.为汽车拉客提供方便

B.严重违背了社情民意

C.体现新旧杂陈的现实

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这一题考查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人力车”是当时的新生事物,而“严守男女之大防”是我国封建政府一直以来的价值观,所以面对新生事物“人力车”,才会出现旧的传统观念用在新事物上,故选C;题干是说的人力车,而不是汽车,故A与题意不一致,所以排除;1879年正处于中国国门被打开之初,社情民意主要还是传统的价值观念,所以上述规定应该与主要的民意是一致的,故B不符合史实;上述规定体现的是传统旧观念,所以不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定,故排除D。

27.李鸿章在《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指出:

“若我果深通其法,愈学愈精,愈推愈广,安见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

”据此可知,此时的李鸿章力主推广

A.教育之法

B.治国法律

C.经商之法

D.制造之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李鸿章”“《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深通其法,愈学愈精,愈推愈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因此他力主推广制造之法,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教育的变革,故A项排除;BC项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排除。

【点睛】“李鸿章”“《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深通其法,愈学愈精,愈推愈广”是关键信息。

28.据《南海县志》记载,珠江三角洲一带机器缫丝业起步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三四年间,南(海)顺(德)两邑继之而起者,多至百数十家。

”与此情形直接相关的是

A.广州被列为通商口岸

B.外国资本输入的刺激

C.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

D.新式企业的引领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机器缫丝业起步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两邑继之而起者,多至百数十家”,可见广东地区机器缫丝业推动了周边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凸显出新式企业引领作用,D正确;广州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实行时期被列为对外贸易窗口,A错误;材料论述的国内企业刺激作用,不是外国资本输入影响,B错误;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是19世纪末期,不符合材料时间,C错误。

29.《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了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数量:

直隶、北京天津共455家,江浙、上海共197家,广东33家,湖北19家,甘肃、广西各1家。

材料表明

①洋务运动大力创办军事工业

②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③欧洲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多

④通商口岸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