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8598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诗歌鉴赏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诗歌鉴赏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诗歌鉴赏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诗歌鉴赏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 2.docx

《诗歌鉴赏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 2.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 2.docx

诗歌鉴赏2

绝密★启用前

2018-2019学年度?

?

?

学校10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一、诗歌鉴赏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①)

[宋]张先②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寒食:

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

②张先:

字子野,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张先善于写“影”,据说因为他的诗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等写影妙句,而有“张三影”的美名。

1.细读这首词,根据提示填空。

这首词写得富有生活情趣。

上片描写的是的热闹场面;下片描写的是夜间赏月的。

2.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历来为人称道,清代词人朱彝尊评其曰:

“余尝叹其工绝,在世所传‘三影’之上。

”结合注解②相关内容赏析这两句诗。

【答案】

1.白天游春静谧景色(大意对即可)

2.示例:

世传三影有“花影”“山影”“秋千影”,这两句写影却无影,极言杨花之轻细,月夜之静谧,确实在世传三影之上。

【解析】

1.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

上片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下片以工巧的画笔,描绘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静的景色。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

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

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

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

月色清明,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中“暗”有断续、隐约之意。

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散入东风满洛城”一句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

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C.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诗中”闻折柳”就是诗人在夜曲中听到了折断柳枝的声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D.“此夜\曲中\闻\折柳”。

这句诗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3.C

4.思乡

【解析】

3.C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错误。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在这样的夜里,听到有人用笛吹奏着《折杨柳》的曲子,那充满伤感、思念的声音,又有谁听了不会油然兴起怀乡之情呢?

所以“闻折柳”不是诗人在夜曲中听到了折断柳枝的声音。

4.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冰塞川”“雪满山”比喻自己的仕途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高昂乐观的思想感情。

D.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

6.请结合诗句,分析前四句是如何融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情的。

【答案】

5.A

6.第一二句写出朋友用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盛宴为李白饯行,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但三四句急转而下,写出李白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扔筷不能食,拔出宝剑心里茫然形成强烈的反差,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乐景写哀情,强化了哀的程度。

【解析】

5.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选项,BCD三项正确。

A项错误。

前两句朋友为诗人设盛宴款待,可诗人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

所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是错误的。

6.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得基础上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的意思是: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

这是盛景,乐景。

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

这是哀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7.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8.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答案】

7.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运用叠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8.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解析】

7.要求学生牢记叠词的的作用:

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承接首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

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

“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8.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原因。

结合“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得出:

漂泊异乡;结合“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得出:

景色凄凉;结合“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得出:

孤独寂寞;结合“独夜忆秦关”得出:

夜忆秦关。

然后综述即可。

(四)古诗阅读。

木芙蓉

南宋•吕本中①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②。

(注释)①吕本中:

南宋诗人,曾上书论恢复中原之计,未被采纳,后因触怒秦桧遭降职,此后闲居从事著作和讲学。

②东风:

春风。

9.“雨后霜前着意红”一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芙蓉_______的自然属性。

10.托物言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

9.拟人耐寒(不畏严寒)

10.这首诗托物言志,借不畏风雨寒霜、不随春风开落的木芙蓉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不受他人摆布的坚定志向。

【解析】

9.试题分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诗句“雨后霜前着意红”的意思是:

在雨后或霜前(意为在摧毁花木的天气到来之前)都会有意开得更红艳。

将木芙蓉赋予人的思想,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芙蓉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努力开放的情形,用其鲜艳的色泽表达了木芙蓉不畏严寒的精神。

据此可填写作答。

10.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木芙蓉”,实际上是借“木芙蓉”来写人。

特别是“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木芙蓉的从容与淡定,不管风吹雨打,不管环境多么的恶劣,也按自己的本性,自开自落。

这是一种潇洒,从容自在的形象,诗人好像是在写木芙蓉的品格,实际上是托物言志,抒发自己也要像木芙蓉那样,不管环境有多恶劣,不管有多么的艰难,也依然从容淡定,坚持走自己的路。

据此理解分析概括作答。

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1.李贺的诗常以奇特的景物、瑰丽的想象、传神的语言创造意境。

请结合诗句,从一至两方面谈谈你阅读的体验。

12.下面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情感不相类似一项的是()

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C.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

13.“云”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除本诗外,请你再写出两句含有“云”的诗句。

【答案】

11.示例:

这首诗首联用“黑云”作为比喻,突出敌人兵力众多,来势凶猛。

“甲光”写出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着金光,表现了战士的气宇轩昂。

颔联用满天的“角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从听觉角度把人带入到鼓角争鸣、杀声入云的场面,使我感受到战争的艰苦和残酷。

12.B

13.示例: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解析】

11.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鉴赏。

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意境体验。

如,这首诗通过一系列表现色彩的词语来描绘战争场面。

比如首联的“黑”与“金”两相对照,黑云表现了紧张的氛围,金色的甲光则给人无比威严的感觉。

颔联的“燕脂”“紫”写出了寒夜里,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给人悲壮之感。

这些词语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表现了战斗的惨烈,给人一种奇诡的感觉。

1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B“家祭无忘告乃翁”,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与此句意境不符。

13.写出含有“云”字的诗词即可。

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4.你认为首联中哪个字用得好?

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

15.“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4.首联中“辅”字用得好,“辅”有“辅卫”之意,写出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护持、拱卫,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望”字用得好,“望”有“遥望”之意,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连在一起,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15.这两句诗乐观开朗,高度概括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不受时空阻隔,声息相通,心心相连。

【解析】

14.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

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然后再从中挑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分析即可。

分析时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诗句或语境中去解读。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如“辅”,护卫。

“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

“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

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千里迢迢,风烟渺渺。

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15.赏析诗句。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点睛】

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

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古诗词鉴赏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

指柳絮。

②榆荚:

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

16.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17.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为什么?

【答案】

16.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17.言之成理即可。

如:

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白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或者: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解析】

16.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斗”将花朵人格化,形象地描写出百花竞放的景象,突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17.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回答同意与否均可,注意言之有理。

如:

同意。

“杨花榆荚”平淡无奇,就如同人无才华写不出华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

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春光的无限珍贵。

如:

不同意。

如:

“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雪飞”,积极参加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之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春草宫①怀古

(唐)刘长卿

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

犹带罗裙色②,青青向楚人。

(注释):

①春草宫是隋炀帝所建的离宫。

此地春色芳草浓盛,故而命名。

②罗裙色:

古代宫妃罗裙的颜色。

18.自然的规律是严峻无情的,历史的法则也是严峻无情的,曾不可一世的隋炀帝终被人民前进的激浪吞没。

面对久已消沉的隋宫废殿遗墟,诗人发出“______”(用诗中的原句回答)的感慨,这既是对历史法则的深刻揭示,也同时深含着对暴君隋炀帝的鞭笞。

19.请你说一说诗中“犹带罗裙色”一句的作用。

【答案】

18.君王不可见

19.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

从眼前所见之景物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并紧紧地扣住了“怀古”的诗题。

【解析】

18.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情感分析。

结合注释①分析,春草宫是隋炀帝所建的离宫。

宫里的芳草和旧时一样逢春而长,而一代暴君隋炀帝终被历史前进的激浪吞没了,故而作者表达的是怀古伤今的主题,发出了“君王不可见”的慨叹,写出了一种严峻无情的历史法则。

19.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的作用。

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犹带罗裙色”意思是还是和昔日宫女们罗裙一样的绿色。

“罗裙色”是从第二句中的“芳草”联想而引出来的,“芳草”在春色中的艳丽和花枝招展,自然使人想起昔日这里宫妃罗裙颜色,“犹带”二字把“芳草”与“罗裙”进行了自然地承上启下式的连接;内容上,“犹带”二字更是把读者的思路,从眼前所见之景物而一下子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中去,见芳草而忆罗裙,写出昔日“春草宫”的繁华,从诗意上紧紧地扣住了“怀古”的诗题,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20.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

试谈谈你的看法。

21.“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

请简要赏析。

【答案】

20.“白玉条”是恰当的。

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与下文相呼应。

21.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

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

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显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解析】

20.先表明观点,再说明理由。

恰当。

“一树寒梅白玉条”描写早梅花开的娇美姿色。

“白玉条”生动地写出梅花开之密集而缤纷,洁白而娇美的姿韵,像一块块白玉似的晶莹醒目。

这是对梅花外貌的描写。

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21.欣赏诗句。

“不知近水花先发”是承上两句对早梅的铺写之后的转折,用惊叹的口吻表达了对近水梅花早开的惊喜之情。

“疑是经冬雪未销”写出“不知”的缘由,用一“疑”字,更为传神,它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融化的冬雪重压枝头,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古诗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22.发挥想象,请以黄莺为第一人称,写一写黄莺想对诗人说的话。

23.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22.你来这儿的第一天,我们就相识了,到了今天,也算是老朋友了,知道你要离开这儿了,不舍确实不舍,就让我在这儿为你歌一曲,劝君好去莫回头。

23.整首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笔下的柳条、藤蔓、黄莺皆是有情之物,这些有情之物对即将搬家的诗人表达了眷恋之情,草木本非有情,湖上亭景物的不舍之情,正是诗人对即将别离湖上亭的不舍之情。

【解析】

2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运用第一人称写告别的话。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的意思“黄莺俨然已成了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

”写出黄鹂对诗人的依依不舍的情感即可。

23.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感知诗歌形象,揣摩诗人情感,并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表达技巧,在此基础上,结合整首诗歌,联系写作背景来理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诗人搬家时。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出如童话般的意境。

首句先写湖上旧居的春日风光好,后三句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送魏万①之京

李颀(唐)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声④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①魏万:

又名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

是李颀的后辈。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②关城:

指潼关。

③御苑:

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④砧声:

捣衣声。

24.下面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

B.首联诗人先写魏万的离开,后写“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这种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巧妙。

C.“云山况是客中过”,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

D.“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暮春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E.尾联间接抒情,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

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要抓紧时间成就一番事业。

25.“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答案】

24.DE

25.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解析】

24.D“暮春时节”错。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E“尾联间接抒情”错。

尾联“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为直抒胸臆。

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

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尾联直抒胸臆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25.可从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昨夜微霜初渡河”一句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关城树色催寒近”一句写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

一个“催”字,运用拟人手法,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很有悲秋的味道。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6.这首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2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般红紫斗芳菲”,一个“斗”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B.人言草木无情,诗人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

想象新奇,实为诗中罕见。

C.面对暮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D.诗作赋予花草树木以情思和个性,语言轻灵,从作者自身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读来饶有趣味。

【答案】

26.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不甘示弱,如雪花般随风飘舞,加入留春行列的情态,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27.D

【解析】

26.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两句以拟人手法,刻画出柳絮飘飞的景象。

“无才思”是说杨花、榆荚姿色平平,没有艳丽的色彩,更没有迷人的芳香。

它们不畏“班门弄斧”的讥讽,避短用长,为“晚春”添色。

就是这么不起眼的自然界的一员尚且懂得珍惜时光,更何况人呢?

27.D错误,是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

28.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①

(唐)柳宗元

宦情②羁思③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

①这首诗歌为柳宗元被贬柳州后所写。

②宦(huàn)情:

做官的情怀。

③羁思:

客居他乡的思绪。

(1)通读全诗,说说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2)第三、四两句将环境景物和诗人内心情感结合得自然无痕,请以“乱”字为例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春天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诗人被贬柳州,心中悲苦,虽是春日却感觉秋天一般。

(2)一个“乱”字,既是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

诗人正是借鸟的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乱的心绪。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