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对传统教育的改革与重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06640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信息化对传统教育的改革与重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信息化对传统教育的改革与重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信息化对传统教育的改革与重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信息化对传统教育的改革与重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信息化对传统教育的改革与重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信息化对传统教育的改革与重建.docx

《教育信息化对传统教育的改革与重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信息化对传统教育的改革与重建.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信息化对传统教育的改革与重建.docx

教育信息化对传统教育的改革与重建

教育信息化对传统教学的改革与重建

摘要: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化教育,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进行融合、创新,促进教育改革.本文通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当前教育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网络教育的需求,传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为了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培养创新性人才,本文就教育信息化如何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和重建提出建议,为教育信息化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字:

教育信息化传统教育重建信息素养

Abstract:

Informationwiththeultimategoalistorealizetheinformatizationofeducationprimaryandsecondaryeducation,theuseofinformationtechnologyontraditionaleducationthoughts,concepts,models,andmethodsofintegration,innovation,andeducationreform.Throughliteraturestudy,foundthatChina'sprimaryandmiddleschooleduca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isstillinitsinfancystage,stillfacessomeproblems,suchas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stillcannotmeettheneedsofonlineeducation,traditionaleducationintheteachingprocessstilldominated.Inordertofullyachievetheeducationinformation,cultivatinginnovativetalent,thiseducationalinformationmakerecommendationsonhowtoreformthetraditionalteachingandrehabilitation,facilitatesforeducationinformation.

KeywordsEducationinformationThetraditionaleducationReconstructionInformationliteracy

目录

1引言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目的与意义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2

1.3.1国外研究现状2

1.3.2国内研究现状2

1.4研究方法2

2教育信息化概述3

2.1教育信息化基本含义3

2.2教育信息化基本特点3

2.3教育信息化基本要素4

3信息化对传统教育的挑战5

3.1对学习资源的挑战5

3.2对教学理念的挑战5

3.3对教学手段的挑战5

3.4对学习方式的挑战5

3.5对管理模式的挑战6

3.6对教师角色的挑战6

4教育信息化的建设6

4.1教学模式的”信息化”6

4.1.1教学理念的”信息化”6

4.1.2教学手段的”信息化”6

4.2教学环境的”信息化”7

4.2.1教育资源的”信息化”7

4.2.2学习方式的”信息化”8

4.3教师和学生角色的重定8

4.4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9

4.5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10

5总结10

参考文献11

谢辞12

 

1引言

教育信息化可以促进教育的全面化,使得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发生变化,教育的着眼点由偏重学习新知识,转向重视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等.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急速发展和应用,使数字化学习成为首要的学习形式.教师可运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辅助讲授,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而且丰富的计算机信息网和资料库,使教师再也不会受到学校或图书馆的限制.将传统教育信息化,拓宽了教育的时空界线,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1].

1.1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为知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决定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将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教育正面临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因人口增长而引起的教育要求、国际竞争和各种社会问题.传统的教育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而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对社会的要求和必然结果[2].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研究目的是剖析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现有的研究资料分析怎样对传统教育进行信息化,为中小学的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在教育畛域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为学生创造了新的学习环境.时间、地点、空间和教学形式限制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因此无法满足”终身性和公共性”等新的教育理念的要求,而教育信息化具备丰富的教学技术措施,快速传递知识的显著特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能改良传统教学形式,增加学生学习的途径,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选择和体验,可以改善和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它对实现素质教育和教育公正具有重大意义[3].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英国教育信息化的要点是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可以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措施和教育资源来进行教学.同时还重视资源建设.

2005年,日本所有公立学校的教师都被规定应具有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日本教育的信息化特点不但表现在日本在教育基础阶段单独设置课程而且注重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同时,日本还关心信息伦理道德的教育[10].

信息技术在美国各州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这一观念在美国著名的”2061计划”中有所显现,即利用ICT进行教学,经过解决问题来实现教育信息化.二是经过特定的学习时间和课程,使学生掌握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和技能[10].

1.3.2国内研究现状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可以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是将教育信息化”[3].所以,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面临少许问题,比如各个学校之间还没有完全达成互通,基础设施建立不能适应网络教学的需求,资源使用率和标准化程度较低,信息技术人才的造就不符合发展需要,重视硬件、忽视软件和应用.2004年2月,国家教育部提出了“2003-2007年振兴教育”计划,其中指出要加快信息资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体系中的利用程度.

1.4研究方法

本论文选用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经过查阅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整合现有的数据,最后得出本文的论断.

2教育信息化概述

2.1教育信息化基本含义

教育信息化的含义是在教育范畴中利用网络信息和多媒体技术,促成教育的全部变革,使之顺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求.实现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技术要为教育现代化服务;国家及教育机关要统筹规划、构造教育信息化建设;现代信息技术要深入地应用到教育体系的各个范畴中[7].

2.2教育信息化基本特点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可以从教育层面和技术层面来考察.在技术方面,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在教育方面,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寻求信息化教育的进程.信息化的教育具备以下特征:

教材多样化.教材多样化是运用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以组织化、形象化、动态化表示的教学课程.

资源全球化.网络能够使全球的教学资源汇成信息海洋,用户能够共享其中的资源.网上的教育资源包含电子图书、教育学习网站、虚拟图书馆等.

教学个性化.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建构的智能老师体统可以依据学生个性特点的差异性、需要来实施教学和提供辅助.

学习自主化.因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日趋得到认可,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活动合作化.信息技术在支撑合作学习方面的作用十分重大,其方式包含计算机协作(如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协作学习、与计算机协作(计算机扮演学生搭档角色)等[7].

2.3教育信息化基本要素

网络

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实施的主要内容,亦是促成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当前我国已经建成并实施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正在建设的中小学”校校通”工程、运用于学校教学的计算机室、普通电教室、多媒体电教室、电子阅览室.

资源

教育信息资源是运用于教学和教育进程的各类信息资源.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成效.信息资源主要有教育管理资源、软件资源两类.其中管理信息资源主要是指为实现现代教育管理而建立的数据库,其中的主要资源是学习者、教育者、教育资源、教育内容.软件资源主要包含以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等为主的多媒体信息资源.

应用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起点是信息技术的利用,其基本条件是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运用信息技术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是做好与思维方式和理论有关的建设,它调控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方向、成效和质量;二是创建与本地信息化环境、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相适应的信息化的教育模式;三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的乐趣,加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巧.

产业

信息技术是指对消息的收集、处理、保存、交换、运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两个方面:

(1)手段,即各类信息媒介.如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是一类事物化形态的技术.

(2)方式,即利用信息媒介对各类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保存、交流、运用的方法.

人才

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培养大批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拥有信息技术利用能力的信息化精英.为了培养拥有现代化技术创新人才,学校要进行一定的教育信息化,首先要提高教师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能力.

3信息化对传统教育的挑战

3.1对学习资源的挑战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基本通过老师和课本获取知识,对课本内容的掌握仅靠老师的讲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多少.随着教育信息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图片、文档及视频等资料,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内容,拓展了知识面.

3.2对教学理念的挑战

传统教育是一种思维狭窄的教育模式,它把应试教育作为首要目地,亦是一种蒙昧的教育认识,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中小学教育的进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活动的发起人、传授者、建构者,学生是活动的接受人,教师备课主要使用书和参考书,缺少课程资源,查阅资料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备课时,因为无法即时获取当下所教学科最新的教学方式和内容,缺乏创新.

3.3对教学手段的挑战

中小学学校的主要讲授模式是班级授课,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只可在课堂上进行,应该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来传播和接收信息,但是粉笔黑板只是利用了学生的视觉器官,学生许多器官的功能都被放置起来.老师只能运用语言、文字向学生传授知识,学校的统一教育没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样不利于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计算机、电子白板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有助于教师建立更有趣更生动的情景,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乐趣[4].

3.4对学习方式的挑战

在传统教育中,在固定的教室、固定的时间里,老师按照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学生获取知识主要依赖老师的传授,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因此受到了很大限制.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了开放式的学习,还可以进行交互式学习——师生交互和人机交互,不必像传统教学一样在某一特定时间、空间才展开学习.由于网络提供了更丰富的形象图像、影像资源,赋予学生学习的自由,让学生从中学会自主学习、探索创新的学习,从而自己领会掌握知识.

3.5对管理模式的挑战

传统的教学管理重在”管”,将学生局限在校园里,缺少灵活性和民主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天性.而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广阔、多变的空间.

3.6对教师角色的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完全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学”的形式进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主角的角色,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老师在教学中既”独权”又辛苦,而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网络信息化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封锁和教学过程的局限,学生在过程当中能够获得主体地位,由被动接受变换为自动学习,可以自由的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

4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正面临严重挑战,但同时也是教育的更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如何改革传统教育,使之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江泽民同志也曾说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改进,就必须变革;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改革传统教育模式.而要实施教育信息化,必须对传统的教育资源、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进行改革[4].

4.1教学模式的”信息化”

4.1.1教学理念的”信息化”

在信息化时代中,传统的教学理念已跟不上日新月异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师应该针对这些弊端,将教育理念信息化.教师应该由知识的教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而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导学生学习的首要工具.

4.1.2教学手段的”信息化”

为改良教学环境,教育体系增添了多媒体,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图像效果、网络信息覆盖面宽和快速、高效的特点来克服传统教学的缺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得教师的教授更有创造性.

实现教育模式的改变,要重新确定学生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构建体现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构成新的教学策略:

使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和环境

(1)创制情境,培育学生思考能力;

(2)凭借其多样的内容、多媒体展示的特点,培育学生探寻学习的能力;(3)凭借人机交互技能,创建虚构的学习情境,培育学生主动参与、保持探寻知识的精神;(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5)凭借讯息工具平台,造就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提高他们信息处理和表达交流的能力[8].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采用探索式、发现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来创设启发、引导式的学习情境,情境的特点主要有事实性、情境性、范例性或探索性的,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促使学生进行思考.构造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质问学生”这是什么”,更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虑、对比、了解它有哪些特点,探究其缘由,挖掘事物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5].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方式包括:

讲授型、讨论学习型、合作学习型和自主学习型.每种方式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个基本因素之间关联不同,形成不同的教育模式.例如”情境——探究”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创设情境来提出问题,在查阅一定的学习资料和充分思考后,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求知识的主动性,从而提出自己的意见.

4.2教学环境的”信息化”

4.2.1教育资源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因此在学校中创建多媒体化的、开放的、智能化的多种教育信息资源库,使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馆电子化和网络化.

4.2.2学习方式的”信息化”

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当中,中小学学校应该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即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应用计算机和信息资源进行学习,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其中的问题,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得到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有以下几种:

(1)自主学习式: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借助计算机媒体技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新的内容时,教师还可以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的方法及步骤,首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并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合作学习,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交流讨论,自主完成学习目标.

(2)创造性学习:

在学习新的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展示一些范例、题目,提供相关的实验用具和材料,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考虑问题、观测事物的积极性,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实验、相互交流等方式去探究、发现并掌握相应的知识和原理[5].

(3)交互式学习:

交互式学习有两种,一是师生交互学习,二是人机交互式学习.虽然现在信息化的技术逐步应用到校园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教”与”学”,但是,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还未发育成熟,学习的自控力不强,所以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信息化资源和环境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一起学习共同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人机交互式,多媒体技术进一步将电视机的视听功能整合到计算机中,创造出一类新的丰富的图文资料、功用齐全的人机交互式,可以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愿望[5].

4.3教师和学生角色的重定

在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的要素,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和学生角色有着很大影响,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教学中的灌输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督促者.由于多媒体和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要创造信息化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的个别或协作学习,要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确定了学生的主导地位,在完成实际任务过程中,他们可以自己设定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并评估进展情况,能够主动选择如何创造信息、获取信息、使用信息、发布信息.与典型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相比,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使得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7].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教师可以与学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教师要在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全面指导,设计学习过程、提供学习资料,让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独立考虑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4.4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教师是教育关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教育任务的完成者.信息时代的教师职责不再是”传道授业”,而是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创新人才.信息素养是教师总体素养的主要成分,是教师个体依据社会发展要求和环境应该拥有的信息品格、信息经验与信息技能.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师信息素养应包含下列几方面:

(1)基本信息素养

即传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必须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知识和手段;懂得现代信息技术成长、与学科课程融合的基础知识;务必熟悉计算机的普通操作.

(2)多媒体素养

教师能够依据课程特征和教育对象,围绕教授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使用媒介,了解和学习必要的软件,提高制作课件的能力.而且要积极参与各类计算机技术培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网络素养

教师应该可以使用网络查找资料、传输文件,进行网络教授,如运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使用电子公告牌发布讯息等,而且务必拥有尊重知识产权和服从网络品德的素养.

(4)课堂整合素养

教师应尽可能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优化组合信息技术和各种多媒体,强化信息技术在学生独立学习、创造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的功用,并通过综合各种学习方法,将信息技术真正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9].

4.5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造就学生优秀的信息素养,恰当高效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学生爱好新鲜事物,对网络信息会感到好奇,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还没有完全成熟,容易对网络游戏着迷.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伦理教育,提高他们的自律性,要正确指导学生上网学习,杜绝查看不良信息.面对网络信息化的冲击,中小学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互相沟通,共享、收集学习资料,并在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下对信息进行辨别、筛选、加工,加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5总结

网络时代的到来向传统教学模式发出了严峻挑战,将来的教育将会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的理念、手段、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都将进行变革,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来创设启发、引导式的学习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构建能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但与此同时,不能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学校应将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优质高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适合新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畅轩.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6):

2-4.

[2]徐志红,王友设,于春燕.现代教育技术[M].安徽: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19-29.

[3]汪基德.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1,(9):

5-6.

[4]赵万宏.教育信息化对传统教育的变革与重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3-5.

[5]刘二银.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实现教育信息化[J].甘肃教育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

(2):

1-4.

[6]李吉雄.教育信息化对改进传统教育教学的意义[J].甘肃教育,2014,(8):

1-2.

[7]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5-76.

[8]李克东.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改革[J].广西教育,2004,(17):

1-2.

[9]郑本瑜.浅谈教育信息化现状[J].教育学术,2004:

1-3.

[10]杨蕴敏,张茹,张霞.国外教育信息化经验的借鉴[J].世界教育信息,2007,(7):

3-5.

 

谢辞

经过几个月的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写论文,论文终于顺利的完成了,时光匆匆飞逝,四年多的努力与付出,随着论文的完成,我的大学也划下了完美的句号.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的热情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在此我向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所有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四年的辛勤栽培,谢谢你们在教学的同时更多的是传授我做人的道理,谢谢四年里面你们孜孜不倦的教诲!

四年寒窗,所收获的不仅仅是愈加丰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实践中所培养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和广阔视野.很庆幸这四年来我遇到了如此多的良师益友,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和热心的照顾,让我在一个充满温馨的环境中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感恩之情难以用言语量度,谨以最朴实的话语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本论文在白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论文顺利结束,无不凝聚着白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四年的本科学习和生活期间,也始终感受着导师的精心指导和无私的关怀,我受益匪浅.在此向白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