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分析与研究论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9065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分析与研究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毕业设计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分析与研究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毕业设计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分析与研究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毕业设计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分析与研究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毕业设计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分析与研究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分析与研究论文.docx

《毕业设计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分析与研究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分析与研究论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业设计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分析与研究论文.docx

毕业设计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分析与研究论文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分析与研究

 

 

一、投资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

投资银行主要指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经纪和企业重组、兼并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及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金融机构,是资本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

当前世界的投资银行主要有四种类型:

1.独立的专业性投资银行。

这种形式的投资银行以美国的高盛公司、美林公司、摩根·斯坦利公司,日本的野村证券、大和证券、日兴证券、山一证券,英国的华宝公司、宝源公司等为代表。

但随着次贷危机的蔓延,2008年美国五大投行先后被收购、申请破产或向银行控股公司转型,正式宣告了独立的专业性投资银行暂时终结。

2.商业银行拥有的投资银行(商人银行)。

这种形式的投资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对现存的投资银行通过兼并、收购、参股或建立自己的附属公司形式从事商人银行及投资银行业务。

这种形式的投资银行在英、德等国非常典型。

3.全能性银行直接经营投资银行业务。

这种形式目前已成为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主流,大型全能银行在从事一般的商业银行业务同时也着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

4.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兴办的财务公司。

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相比,投资银行业务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

从国际上来看,各大投行早期业务主要是承销、交易和经纪业务,随后逐渐扩展到重组并购、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衍生产品交易、股权直接投资等业务。

在我国目前分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除了不能开展交易所市场的证券承销、经纪和交易业务之外,仍然可开展大多数投资银行业务,包括银行间市场承销经纪与交易,以及重组并购、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衍生品交易等。

此外,随着金融创新和综合化经营改革的推进,股权直接投资等新兴业务也有望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可涉猎的投资银行业务。

本文在此,主要就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现状

(一)国外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

1、法律法规沿革

投资银行是从商业银行通过混业经营发展出来的,发达国家以立法的方式确认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

1986年,英国实行“金融大爆炸”,在英国银行业实行了自由化;1986年,日本的住友银行投资9亿美元给美国的高盛公司,打开了美国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业经营的界线;

1989年,欧共体发布“第二号银行业务指令”,明确规定了欧共体内部实行全能银行制度;在日本,1992年颁布的《金融制度修正法》,同样也允许投资银行的混业经营。

实际上,国际商业银行界早已经开始了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过渡。

1996年,所罗门兄弟公司收购了仅次于美林的零售商斯密司巴尼。

而它自己又被美国旅行者保险集团收购;旅行者收购所罗门后,又与花旗银行合并,它的发展成为金融混业经营的重要标志。

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止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使得美国混业经营模式也从法律上得以确认。

2、经营模式

国外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主要采取三种模式:

  1.商业银行模式:

采用传统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形式,在商业银行内部设立投资银行部,同时采用传统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即采用传统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形式和激励机制发展投资银行业务。

  2.准事业部制模式:

在传统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基础上组建投资银行部,但是采取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更加灵活的激励机制,即传统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形式不变,但是改变激励机制。

3.事业部制模式:

既不采用传统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形式,也不采用传统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对传统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模式进行大胆的创新,采取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发展投资银行业务。

这三类组织结构模式各有优缺点。

第一类模式的优势是可以有效地发挥商业银行的资金、客户、信息等资源优势推动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其劣势为激励机制不符合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客观要求,不能充分调动投行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第二类模式的优势在于既能发挥传统商业银行的资源优势,推动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其劣势在于,在商业银行部门制的框架下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不利于投资银行部与其它业务部门的协调。

并且,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激励机制,是采取这类模式的难题。

第三类模式的优势在于其运营模式更加贴近市场,有利于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劣势在于投资银行业务部门与其它业务关联部门的利益协调不畅,要求建立起清新明确的内部计价系统支持其有效运营。

应该说,第二类模式,不改变组织结构形式,改变激励机制,这种折中和渐进方法对于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具有较大参考和借鉴意义。

3.发展现状

在国际一流银行的业务结构中,投行业务基本占总收入的30%以上。

银行系的投资银行中,花旗银行具有十分鲜明特色,尤具代表性。

花旗集团的收入结构按照部门的角度划分大致为全球零售与消费者部门收入占比约50%,全球企业与投资银行部门收入占比约30%;按照收入性质的角度划分,利息收入占比约60%,非利息收入占比约40%。

见图1:

数据来源:

花旗集团1998、2002、2006年年报。

图1:

1998-2006年花旗集团业务结构及收入占比变化

2006年花旗银行企业与投资银行集团净收益结构中,资本市场和银行占80%,交易业务占比20%。

其中,资本市场和银行部门收益结构中,贷款利息收入只占9%,投行类收入,包括固定收益市场、股票市场和投资银行占91%。

2006年花旗银行完成了两个转变:

一是为大企业的服务方式由信贷业务向投行业务转变;二是投行业务由财务顾问业务向投资和交易业务转变。

花旗集团的投资银行业务成为为大企业服务的主要手段和收入的主要来源,信贷业务成为撬动对大企业投资银行业务和留住客户的手段。

近年来,尽管大企业客户的贷款业务占比有所下降,但花旗集团通过对大企业提供以投资银行为主的综合服务增加了非利息收入,稳定了客户的贡献度。

2007年是花旗银行特殊的财务年份,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在证券和银行部门亏损的带动下,花旗银行的主要经营指标大幅下降。

营业收入、净利润、每股净收益、净资产回报率等主要经营指标下降。

亏损来自证券和银行部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27亿元和-76亿元,2006年的相应数字为212亿元和58亿元。

2007年花旗银行资产减值损失204亿美元,截至2007年12月31日,还有373亿美元与次贷相关的风险敞口,信用成本同比增加了106亿美元,所有者权益同比下降62亿美元,近期筹集了约300亿美元充实资本金。

2008年,次贷危机影响进一步加巨,11月25日,花旗股票连续多个交易日下挫,累计下跌六成。

其市值仅为210亿美元,不及其2006年年底时2740亿美元的1/10。

截止2008年末,花旗连续亏损,累计亏损额高达375亿美元。

美国政府自2008年10月以来连续三度出手力挺花旗,救助资金超过450亿美元。

2009年,继与大摩合建证券公司后,花旗再次宣布重大计划:

将把公司分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花旗公司(Citicorp),将专注于传统银行业务,另为花旗控股(CitiHoldings),将持有该公司风险较高的资产。

(二)国内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

 1、法律法规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各个资本市场之间原本清晰的边界变得模糊,参与者数量增长使得竞争不断加剧,金融产品结构日趋复杂,金融服务需求强烈且多样化。

相应地,监管部门也逐渐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有限度地放松了对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束缚。

从1999年起,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等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开办代理证券业务、衍生产品、基金托管、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

在2001年商业银行开始提供“银证通”业务后,基金托管、财务顾问、项目融资、个人理财等业务陆续开展。

2004年允许商业银行直接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

2005年确定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为首批直接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银行,这使商业银行通过基金公司间接进入证券市场成为可能。

同年,商业银行获准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2006年,9家商业银行获准从事短期融资券承销业务。

2008年,银监会印发《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提出“要大胆创新、大胆实践,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姿态迎接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时代的到来”,国家对金融业综合经营改革的鼓励与扶持政策取向,为未来国内商业银行探索综合经营、实施业务整合,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政策环境。

至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在分业经营框架下一定程度上的业务交叉融合。

  2、经营模式

  ①准全能银行式的直接综合经营。

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通过内设部门直接开展非银行金融业务,各种金融业务融合在一个组织实体内。

商业银行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设置相关的职能部门,在中间业务的范畴内开展诸如财务顾问、委托理财、代理基金发售等投资银行业务。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于2002年5月设立投资银行部,下设重组并购处、股本融资处、债务融资处、资产管理处、投资管理处等业务部门,负责相关的投资银行业务。

招商银行于2001年成立了其投资银行部门——商人银行部,全力推进投资银行业务。

2002年招商银行又成立了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正式申领投资银行牌照。

  ②银行控股式的间接经营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和非银行子公司之间有严格的法律界限,证券业务、保险业务或其他非银行金融业务是由商业银行的子公司进行的。

与综合性银行相比,虽然这种模式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受到限制,但是这种模式仍然有助于实现风险分散化,并且通过业务的交叉销售获得较高的收入流,提高银行的品牌价值。

1995年建设银行和摩根斯坦利等合资组建了中金公司。

中国银行于1996年在境外设立中银国际。

2002年,中银国际在国内注册设立中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全面开展投资银行业务。

  3、发展现状

  近年来投行业务使得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大幅增加,从几家大型银行的发展轨迹就可见一斑。

  工商银行2002年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当年即实现收入1.9亿元。

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实现收入4.82亿元、10.34亿元、18.02亿元,增长率分别达到153%、114%、74%,在中间业务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6.1%、9%、13%,成为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增长点。

2006年,工商银行境内机构实现投行业务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53%,在中间业务收入中的占比达14%,已发展成为与代理、结算和银行卡业务并列的第四大中间业务收入来源和第三大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来源。

2006年开始,国内股票市场活跃,证券公司经纪和自营业务收入迅猛增长,工商银行27.6亿元的投行业务收入与国泰君安(37.3亿元)、银河证券(33.63亿元)、中金公司(32.77亿元)等国内一流券商相若。

2007年,工商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收入达到41.66亿元,在2006年的基础上又有大幅增长。

2008年,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收入80.28亿元,推动非利息收入471.58亿元,增长43.1%。

  2007年,建设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实现各项收入24.90亿元,较上年增长1倍多。

在规范发展企业财务咨询等传统财务顾问业务的同时,拓展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及再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投资、债务融资等新型财务顾问业务,全年实现财务顾问业务收入19.96亿元,较上年增长128.38%。

短期融资券承销金额达到625.80亿元,市场占比18.68%。

资产证券化业务继续推进,成功设计发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2008年,建设银行投资银行收入66.1亿元,较2007年增长41.2亿元,增幅达165%。

其中,债券承销业务收入2.3亿元、财务顾问业务收入48.7亿元、理财业务收入14.2亿元。

建银国际作为建行设立于香港地区并面向全球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取得了成立以来最好业绩,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