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常考的简述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06093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6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常考的简述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马克思常考的简述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马克思常考的简述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马克思常考的简述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马克思常考的简述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常考的简述题.docx

《马克思常考的简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常考的简述题.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常考的简述题.docx

马克思常考的简述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5.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6.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7.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8.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9.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10.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2.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二者关系问题上的错误。

13.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14.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5.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6.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17.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8.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9.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20.简述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21.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23.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24.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

25.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26.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27.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28.简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29.试述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30.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31.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32.试述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3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34.试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35.简述意识的本质。

36.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37.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38.简述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39.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4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42.为什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3.简述认识主体的含义及其性质和特点

44.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及其性质

45.简述认识的本质及其理论意义

46.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47.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48.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特点。

49.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查和研究结合起来。

50.说明为什么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51.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52.简述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53.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54.简述真理和谬误的含义及其关系。

55.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

56.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

57.简述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58.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5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何现实意义?

60.简述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61.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62.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61.简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2.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3.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4.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65.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66.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67.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68.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69.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70.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绪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无产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答:

(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答: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答: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客观规律。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5.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答:

(1)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还是当作行动的指南,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后继者都坚决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做法,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是研究的方法。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3)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有许多艰巨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

在中国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6.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答: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从而形成了一部内容丰富并持续向前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2)马克思主义问世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和与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论战,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

(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7.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答: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

   (3)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

   (4)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8.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答:

(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3)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坚持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9.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答:

(1)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它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其次,这是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2)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我国今天面临的最大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3)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10.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实践的产物,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马克思主义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今后还将在实践中继续获得新的发展。

 (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必须以已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一脉相承。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第一章

1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答: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2.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二者关系问题上的错误。

答: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3.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答:

(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

(2)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4.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

(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也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15.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

(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有以下两种情形:

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2)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第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6.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答: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体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3)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活动;第三,科学实验,是从事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17.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因为: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18.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答:

(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

19.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答:

(1)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2)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第二,必须抓住物质中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0.简述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答: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又吸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且添加了一些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

21.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动力就在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2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23.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称共性和个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

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4.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

答:

(1)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主要方面。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首先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

 (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这是主流。

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在前进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那是主流。

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发展大好形势。

25.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答:

(1)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作关节点或临界点。

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事物的质保持不变,量变突破关节点,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

(2)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界限,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时,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过度的范围。

26.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拓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

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27.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答:

(1)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的本质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

   现象和本质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2)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因为现象不同于本质,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

   其次,因为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着本质,所以我们要通过分析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

28.简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

(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4)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29.试述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

答:

(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

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是确定的,但在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二者的区别又是不确定的。

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过来也是一样。

第三,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并引起原因的变化。

(2)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有助于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有效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30.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答: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

 

(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