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重要复习题讲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553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传播学重要复习题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传播学重要复习题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传播学重要复习题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传播学重要复习题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传播学重要复习题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传播学重要复习题讲解.docx

《教育传播学重要复习题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传播学重要复习题讲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传播学重要复习题讲解.docx

教育传播学重要复习题讲解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教育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教育传播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2、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一种体系。

3、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称为传播。

4、教育信息教学中的五段教学整合(设计)方略包括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等。

5、关于教育信息的设计,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著名的九段教学策略,包括引起注意、告之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内容、提供指导、引出作业、提供作业反馈、评介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

6、优秀传播模式具有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引导功能、简化功能、预示功能等

7、优秀传播模式具有呈现性、整体性、超陈性、启发性、实用性的特点。

8、传播模式的表现形式有词语式、图解式、数学式。

9、构建优秀的教育传播模式应遵循科学性、现实性、简明性、操作性、创见性的原则。

10、应用传播模式须坚持审查批判原则、服从事实原则、有用有利原则。

11、信息过量将导致社会信息泛滥、信息超载、信息资源浪费及信息疾病。

12、教育信息主要来源于教师、客观事物及教学信息体。

13、教育信息具有科学性、目的性、系统性、共享性、多样性的特点。

14、在教育传播中应用非语言符号必须坚持辅助性原则、准确性原则、适宜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和情感性原则。

15、教育传播通常有学生-教师、学生-媒体、学生-实际事物、学生-家庭、学生-学生等通道。

16、构成传播媒介的核心要素是物体、符号、信息,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7、传播媒介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扩张性特点。

18、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宣传、传播和舆论》一书中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概念”,提出应进行“大众传播”研究,标志着其由宣传研究转向传播研究。

19、库尔特·勒温创立了传播学中的守门理论,理性阐述了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

20、霍夫兰的突出贡献在于使传播研究加强了对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视。

21、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意见领袖论,即信息中间站的影响,初步揭示了社会传播的复杂性。

22、威尔伯·施拉姆在1973年写成《人类传播概论》一书,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的初步形成。

23、1985年6月,复旦大学成立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这是我国第一所高校传播学研究机构。

24、传播学的发展具有科学化、融合化、鲜活化、操作化、分支化、本土化的趋势。

25、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望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6、以传播范围的大小分,传播可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

27、在人类传播媒介发展史上,传播媒介经历了语言传播革命、文字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等五个阶段。

28、优秀的传播模式应具有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引导功能、简化功能和预示功能。

29、一个好的传播模式应具有呈现性、整体性、启发性、超陈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30、拉斯韦尔提出的著名“五W”传播模式最早见于1948年出版的《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一书。

31、在运用传播模式或自创传播模式时,都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审查批判为手段,以有用有利为宗旨。

32、在传播的整体互动模式中,包含了人际传播系统、大众传播系统、网络传播系统等三个系统。

33、人类传播现象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

34、传播学的研究理论框架,包括传播科学、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和传播环境论。

35、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36、传播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传播规律和一定的传播目的,对传播者、守门人和管理者提出的在传播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37、媒介组织就其基本性而言是双元的、混合的、具有双重性、兼容性特点的特殊地位。

38、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并且是比较高级和复杂的符号系统。

39、在整体互动传播模式中,影响传播效果的边际因素主要有价值因素、、环境因素、规范因素,经验因素等四个因素。

40、传播的组织功能包括(告知功能)、表达功能、解释功能、(指导功能)等四个功能。

41、守门理论认为,守门人在传播过程中,对信息具有(检查功能)、(评价功能)、加工功能、(导向功能)和桥梁功能。

42、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认为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制度与他的(社会政治制度)是一脉相承的。

43、在大众传播中,信息具有新闻性、(娱悦性)、知识性、价值性、(真实性)、(时效性)的特征。

44、所谓信息就是指受传者收到讯息前未知的内容,一般具有(客观性)、抽象性、感知性、(传递性)、(存贮性)、共享性的特点。

45、符号具有任意性、约定性、组合性、传授性、跨越性的特点。

46、符号具有指代事物、表义、自律、显示、认识、交流等功能。

47、符号是(传递信息)、指示和(称谓事物)及其关于的代码。

48、(物体)、(符号)、(信息)是构成传播媒介的核心要素,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9、通常对媒介进行比较分析时有(时空偏倚)、(参与程度)、传播速度、保存时间、媒介威望、传播过程等六个标准。

50、受众在传播过程中,通常扮演着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传播符号(译码者)、传播活动(参与者)、传播效果反馈者的角色。

51、在西方受众理论界有(个人差异论)、(社会类型论)、社会关系论、(满足需要论)、社会参与论等受众理论。

52、对受众心理的研究,主要是受众(需要)、(动机)、(心理效应)、心理倾向等的研究。

53、媒介环境构成的因素主要有(媒介威望)、社会意识、(团队精神)、行为规范、(求实精神)等。

54、传播效果的构成,至少应包括(知识)、(智能)、(价值)、(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55、教育传播效果评价的标志是传播过程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最终目的是改进教育教学。

56、在教育传播学的研究与发展中,形成了归纳理论、演绎理论、机能理论和模型等四种理论建构类型和方法,它们都运用了数据与解释,但各有不同侧重。

57、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研究法、系统科学研究法等五类型。

二、单项选择题:

1、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立者是(B)

A、拉斯韦尔B、库尔特·勒温

C、霍夫兰D、拉扎斯菲尔德

2、第一个使社会调查在大学实现的制度化、将数学方法引进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学者是(D)

A、拉斯韦尔B、库尔特·勒温

C、霍夫兰D、拉扎斯菲尔德

3、(C)的问世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的初步形成。

A、《人·讯息·媒介》B、《大众传播》

C、《人类传播概论》D、《大众传播的责任》

4、(A)是传播学的完善者,一生中培养了许多传播学研究生,指导了美国第一位大众传播学专业博士生。

A、威尔伯·施拉姆B、卡尔·霍夫兰

C、拉斯韦尔D、库尔特·勒温

5、信息论的创始人是(A)。

A、香农和韦弗B、波尔兹曼

C、卡尔纳普D、贝里斯

6、语义信息论的代表人物是(C)

A、香农和韦弗B、波尔兹曼

C、卡尔纳普D、贝里斯

7、信息爆炸会导致(A)的后果。

1.信息泛滥、2.信息超载、3.信息浪费、4.信息疾

A、1.2.3.4B、1.2C、2.4D、2.3.4

8、(B)都是信息匮乏的主要表现。

1.真相信息匮乏、2.重要信息匮乏、3.知识信息匮

乏、4.新闻信息匮乏

A、1.2.4B、1.2.3C、1.3D、2.3

9、(C)都是污染的信息,精神传播世界里的垃圾。

1.色情信息、2.暴力内容、3.失实

信息、4.图像化信息

A、1.2B、1.2.3C、1.2.3.4D、2.3.4

10、传播者的社会契约性责任包括(C):

1.采集信息、2.鉴别信息、3.选择信息、4.

加工信息、5.传播信息、6.搜集信息

A、1.2.3.4B、2.3.4.5.6C、1.2.3.4.5.6D、1.2.3.4.6

11、(D)将人类由国内传播引入国际传播、由大众传播带进跨国传播。

A、语言传播B、文字传播

C、印刷传播D、电子传播E、网络传播

12、(C)在《拉斯韦尔公式的扩展》一文中,提出了传播的“七W”模式。

A、拉斯韦尔B、米夏埃尔·比勒

C、布雷多克D、奥斯古德

13、(B)在《传播是如何进行》的一文中,提出了双向传播模式中的循环传播模式。

A、德弗勒B、施拉姆

C、奥斯古德D、布雷多克

14、在罗杰斯和金凯德创立的辐合传播模式中,“I„„”表明(B)。

A、此前已发生某些事情B、信息不断被创造和分享

C、相互理解的程度D、各自理解的含义

15、在整体互动传播模式中,核心要素指的是(A)

A、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B、传播的现实或事件来源

C、信息互动的参与者D、边际和干扰因素

16、(B)从语言学角度提出了人际传播有教育、接受社会规范等十三项功能。

A、拉斯韦尔B、罗宾森

C、威尔伯·施拉姆D、威廉·斯蒂芬森

17、(E)都是职业传播者。

1.商朝的卜筮、记事、记言的卜、史、巫、尹等官职;2.

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3.苏秦、张仪等游说之士;4.唐僧、鉴真等讲经大师;5.记者、编辑、导播、播音、演员、节目主持人、作家、撰稿人、教师、学者

A、5B、2.5C、1.2.5

D、2.3.4.5E、1.2.3.4.5

18、(D)都是新闻传播者应享有的权利。

1.采访权、2.报道权、3.批评权、4.专业保

密权、5.安全保护权

A、1.2.3.5B、1.2.3

C、1.2.4D、1.2.3.4.5

19、下列关于信息与讯息之间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D)

A、讯息原意为音讯、文电、文告、消息等;

B、讯息是指由一系列有序性符号组成的表达特定信息的符号系统;

C、信息是包含在讯息中的抽象量;

D、讯息是信息的载荷者,是抽象的;

20、符号为人类独创和独有,下列不正确的表示是(A)

A、符号一旦产生,也会退化和倒退;

B、符号不同于信号,信号具有即时性、单一性和即物性的特点;

C、符号是传递信息、指示和称谓事物及其关系的代码;

D、符号不同于征兆,它本身含有目的性和密写性的信息;

21、在距离、情境与音量和传播方式中,和谐式交谈,一般(C)

A、贴近、用柔和的耳语B、靠近、用轻声细语

C、接近、用小声低语D、中距,用普通声音

E、公共距离,用偏大声音

22、下列媒介理论观点中(B)不是麦克鲁汉的观点。

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B、媒介具有时空偏倚的特性

C、媒介就是讯息D、媒介有冷、热性之分

23、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况论,指出(C)

1.媒介的变化导致社会环境变化,社会环境变化导致人类行为变化;2.情境就是信息系统;3.独特的行为存在于独特的情况之中4.电子媒介能促成原来不同情境的合并;

A、1.2B、1.2.3C、1.2.3.4D、1.2.4

24、在受众理论界,最早提出个人差异的是(D)

A、威尔伯·施拉姆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勒温D、卡尔·霍夫兰

25、认知一致论包括(B)1.海德的平衡论;2.纽科的均衡论;3.奥斯古德和谐论;4.

费斯廷格的失谐论

A、1.2B、1.2.3C、1.2.4D、1.2.3.4

三、多项选择题

1、传播媒介的发展,具有(ABCDE)规律。

A、螺旋规律B、浪潮规律C、加速规律

D、共进规律E、整合规律F、辐射规律

2、受众接受信息具有(ABCDF)规律。

A、循序渐进规律B、由浅入深规律C、认知协调规律

D、意向选择规律E、守规合境规律F、惯性类化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